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男子!但诸众生心中有一个了证、了悟之心,皆是我相跟人相。而以为我相、以为人相所不能及,认为还有一个不能及的,就是什么呢?只要存在你所不能及的“了”有一个了智,我相、人相所不能及的了智,都叫做众生相。

  [此结指众生相。但诸众生,了彼心有所证者,为我相。了彼心所悟者,为人相。皆我人句对下,以辨众生相。而我人相,所不及者:了证者空,则我不及;了悟者空,则人不及。虽然我人不及,而了智独存,存有所了,]的智慧,[只此了心不亡,名众生相耳。三征释众生竟。

  寅四征释寿者

  【“善男子!云何寿命相?谓诸众生心照清净,]的境界,[觉所了者,]觉悟他所了解的那个智慧是虚妄的,但是,还存在一个“觉”字,这个“觉”也就是所谓业智。所以,一切业智,所不自见,我们的一切智慧,无法看到我们自己的智慧,所了解的东西。简单讲就是最微细的东西无法了解。[一切业智所不自见,犹如命根。】]就像我们的命根,命根难断。有生命的人都会爱惜,爱惜自己的生命。我们参悟,参到最后的境界,一种法执,微细的法执,都自认为自己很有修行。放下很有修行,变成说我很有智慧,又变成这样。微细的智慧有办法观照到粗的,将粗的放下,结果微细的东西却留下来。简单讲就是:一切业智,最微细的那个智慧,最微细的法执,所不自见,自己无法观照。当然这是相当高的等觉菩萨最后的境界,不是普通人。这是迷智四相当中的最后一个,叫做寿命相。《圆觉经》讲的寿命相,跟一般所讲的寿命相又不同。

  [此正示迷智寿者相。]迷于究竟智慧的寿者相。二乘人对凡夫来讲,二乘人有智慧;三贤对二乘人来讲,三贤人有智慧;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十地菩萨对三贤来讲,十地菩萨有智慧;佛对十地菩萨,佛有智慧。所以,迷智是经过比较来讲的,智本来是不能讲迷的,就是对究竟智不了解,而产生智慧的差别,名叫迷智。[谓诸众生心照清净,觉所了者:众生自心体上,发起智照,故曰心照。由观智增明,]观智增明就是他修正;修行就是修正这个观念,他这个观念一直修正到跟佛一样,那就是究竟成佛。所以,由凡夫进入圣者,由圣者进入究竟,智慧都会慢慢增加。怎么慢慢增加呢?烦恼愈少的人,就愈有智慧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没有计较心、嫉妒心、贪心,当然他的烦恼就愈来愈少;烦恼就愈来愈少,他就能保持这颗清净心,从清净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,渐渐就合本性,所以,智慧就愈高。智慧愈高的人,他的烦恼愈少,他会觉得世间没什么事,一切事统统没事!所以,[照此所以能了心,亦不可得,唯一清净觉体,此自觉也。]所以,诸佛菩萨不起座,而悟到究竟的法性。学佛就是一种觉悟的工作,我们在所有的工作,如果能配合这个觉性,所有的工作都是佛法。如果,我们在工作当中,不能配合佛法,那么,所有的工作变成世俗法。[觉他证、悟、了,三相皆空,]我们前面说,迷智的四相,有能证悟的人、能悟的人、能了的人,最后他觉悟到能证、能悟、能了都是空,三相皆空。意思是说:觉悟到能证的人没有,能悟的人没有,能了的人也没有,三相皆空。[觉心源故,]觉悟我们本性的根本。[以即心之智,]即心就是:当下全体就是智慧;即心之智就是:全心就是智慧,整个心的体性都是智慧。[还照寂灭之体,]我们的本性是一切无所着,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,当然它就是寂灭相。寂灭就是自在、无挂碍,他能进入大涅槃处,他的心真的安静,静到无有一法可以动摇他。[即此一念照心,便是一切业智,]这是最后的微细。[是第八识上,微细分别也。]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,这个到最后都是最难断的,法执,微细的分别。[不言业识,而曰业智者,此属修证边事,]“边”就是这一方面的,要悟到、观照到第八意识的微细,这已经要相当修证的功夫才有办法。[转有漏之业识,成无漏之业智也。所不自见,犹如命根者:谓此业智,虽能除妄,不能自除,故不自见。此微细分别,原从八识上起,八识不能自见八识,如人有眼,虽然遍见诸物,不能自见其眼。虽不自见,常在其中潜续,]潜续就是暗藏着一种连续的力量,隐藏、潜伏在我们命根里面的一种执着,微细的执着。[犹如命根,而人不自知也。]我们命根,我们不容易察觉。[《直解》云:以返妄归真,]转回业叫做返,返妄归真,我们要回来。就是转过这个妄,然后回到这个真。[至法身极则处,但守住寂灭,不能转位回机;]你只有守在大寂灭处,这样不能起妙用,所以说不能转位回机;不能转更高的位,就是指最后的究竟位。无法回小根器变成大根器,不可以只有守住沉空滞寂的地方,你就是十地菩萨也不可以守住那个寂灭,应当起大妙用。[所谓抱守竿头,静沉死水,]抱着这支竿,竿头沉在死水里面。[宗门]就是讲心地法门的禅,[名为尊贵堕处,]虽然很尊贵,是很不简单的功夫,但是,掉进堕落处,没有发心回小向大。就像一个人跑到深山往茅蓬,他觉得心情很快乐;但是,如果大家都这样,佛法就完了,就没人度众生了,佛教如何兴盛?大家都跑去住茅蓬,谁要讲经呢?要发大心,我们自己如果有相当的智慧、定力,有所成就,应该来都市度众生才对。这就等于比喻了,自己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,但是,疲厌不想度众生,所以,叫做尊贵堕处。[不能超越,故犹如命根,为寿命相。语云:“百尺竿头坐的人,]就是说已经到最尽端,很厉害的人,百尺竿头坐的人。[虽然得入未为真;]得入就是有一点功夫,未为真就是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。还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,虽然得入,虽然有一点点功夫,未为真,还不是即心即佛。[百尺竿头重进步,]在你难舍能舍之下,还能够再进一步。[大千沙界现全身。” ]只有一句话能达到这种境界:无所住,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你一切都无所住,包括能观照的智慧,也不要动到一念,说我在观照、我很伟大,都不可以有这个念头,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[故以坐守玄微,命根不断。前云: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此正住涅槃耳。

  【“善男子!若心照见一切觉者,]一切觉就是起智慧照见。[皆为尘垢;觉、所觉者,不离尘故。】

  此直示妄源也。谓若心起智照见,此是寿命相。一切觉者,此是前三相。]有能证的人、有能悟的人、有能了的人,[皆为尘垢者:]这也是一种执着,尘垢就是微细的一种执着。[无论能觉与所觉,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耳。因能觉与所觉之四相俱属迷智之境,]所以,不离尘垢[即能觉之心,亦不离尘。何以故?]就是一种微细的执着。[当有能觉未亡故。]你还有存在一个能觉悟的人,那还是四相的最后一个寿者相不断。

  [【“如汤销冰,无别有冰,]“汤”就是滚水,就像烧得滚烫的汤,来销融冰,冰是比喻固执的四相: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“汤”就是表示智慧,用热滚滚的烫水来销融冰,意思就是:用智慧观照,消除这四相。消除之后怎么样?[知冰销者;]知道冰就变成水,所结的冰也是从水来的。所以,冰是就外相来讲,融归水的体性则不二,冰就是水,水就是冰,只是外相不同。体、相、用,相跟用虽然不同,一切体都是一样。所以,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,就是这样。就像滚烫的汤来销融冰水一样,譬如说用大智慧来销融四相也是一样,无别有冰,我们知道冰是被销融。底下是一种假设,假设说,若[存我觉我,亦复如是。】]如果你存在一个能觉悟的我,底下“觉我”就是觉彼所觉是我。再讲一遍,若存在能觉之我,还有一个能觉悟的我;底下那个觉我是;所觉悟的是我,那么,也是能所。说:你如果还存在一个能觉悟的我,与觉彼所觉是我,觉彼所觉悟的还是我。能觉悟的、所觉悟的是我,有一个能所不断。亦复如是,就是犹如命根,潜伏不断,前面讲过,跟这个命根不断的意义是同样的一种东西。

  [此下以喻反明。]更清楚。[水喻真性;冰喻四相;汤喻智慧。烧水名汤,犹悟心、名智;迷心成我,]迷了的心就成我,我们每天烦恼,是不是为了这个“我”你冷静一下,有我就有苦,无我则解脱,宿世无量劫来的占有、无明,要将这个“我”存除,确实是非同小可。所以,迷心就像水结成冰一样,[犹结水成冰。]冰表示一种执着,固执的相,比喻、表法的。[水既成冰,还烧水以治之;]热水一泼,它就融化了。[心迷成我,还悟心以销之。]转回来悟到这个心,将它销融。[汤到冰销,]热汤一到,冰就销,[冰销汤尽,]热汤就没有了,变成融在一起,[同成一水,更无有冰,知冰销者。]就恢复回来的心,[复本心源,究竟清净,无能无所,尘垢销灭,唯一净心;如汤冰互融,障碍全销,唯一清水矣。]我们如果无能所,一切法平等,就是圆融的意思,再简单讲就是无我;以世俗法来讲叫做不自私的人,就是圆融。任何事情,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,这样就能进入圆融。[存我觉我,亦复如是者:此为正合。若以反合,无别有我,知我尽者。今翻喻势,]就是说一种璧喻的情形,“势”就是一种情形。[顺前正合。]顺前面正合这个道理。[存有能觉之我,觉彼所觉是我者,则我见犹存;犹如命根,潜伏身中不断,亦复如是。二次第别明竟。

  丑三总以结示

  寅一不断不成圣果

  【“善男子!末世众生不了四相,]不了迷智四相。所以,[虽经多劫勤苦修道,]但是白费,因为没有遇到善知识开示《圆觉经》,虽然拼命一直修行,[但名有为,]只能说是在生灭法里面打转。有为就是生灭,还是生灭;微细的法执还是生灭,不到究竟无为,还不能算是圆满。所以,但名生灭的有为法,[终不能成一切圣果,是故名为正法末世。】]可惜,算是正法里面的末法。

  此明我相为障道之本。末世众生,指释迦如来佛法有三时差别。正法一千年,]具足了有[教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