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【時,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】
四承教靜聽竟。]所以,我們如果沒有遇到佛,那就沒辦法;還要遇到這些菩薩知道怎麼問才是重要,我們想問的,這些菩薩都代替我們問好了,代替我們問好了!對不對?還得遇到這些菩薩很會提問題,如果叫你問,只怕你問不出來!假設說現在佛陀現前,你頂多是說:請世尊開示!你也不知道要請佛開示什麼,因爲你不懂啊!對不對?這些菩薩就有辦法講圓覺的妙性,你沒辦法!提問題還要問得有藝術,要很厲害才有辦法問。所以,我們想問的,菩薩都替我們問好了。
[辛五正答所問(分二)
壬初長行二偈頌(壬初又分四)
癸初標本舉數二正示觀門叁引例彰圓四校量顯勝(癸初又分二)
子初約稱性之行以標本子二約隨機之行以舉數
子初約稱性之行以標本
【“善男子!無上妙覺遍諸十方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,同體平等。于諸修行,實無有二。】
此示法性圓滿,平等無二。體居萬象之先,故稱無上。]也就是說:我們的本體;萬象就是一切事相;我們說:體、相、用,體就是平等空性;相跟用就是萬象。所以說:體、相、用,體是居萬象之先,所以稱無上,底下說:[本妙覺性,周遍十方一切處故,隨緣出生,一切諸佛,]我們的本性,這個妙覺,如果會用,會用,如果你會用,它就遍十方一切處,隨緣出生,一切諸佛。簡單講:隨任何一切的善的因緣、惡的因緣、大的因緣、小的因緣,乃至一切的因緣、贊歎的因緣,不管……,或是落在火坑的因緣;或者是你處于很順遂的因緣,都能産生我們的本性,只在悟跟悟而已,也就是我們會不會運用這顆心。我們如果不會運用這顆心,行善執著善,變成惡,本來是布施,卻變成惡法。我們如果運用這顆心,譬如說:別人對我們不好,一切很惡的因緣,我們如果懂得觀照,知道這就是學習的機會,惡卻變成善,善惡本無自性,唯心所造。也就是說:隨一切因緣,才能産生我們的如來清淨的本性。所以說:在這個道場如果沒有解決;沒有解決就是沒有明心見性,就算你去其他道場,也一樣沒有消息,零加無序一千個零,統統叫做零。悟是指當下,你若能體會“當下”這兩個字,才有辦法入道。所謂當下就是畢竟空性,當下就是超越、解脫的現在,叫做當下。“當下”這兩個字很難解釋,也很沒有辦法去形容,因爲有過去、有現在、有未來,在不得已的時間形容之下,他說:我當下;事實上,空無一切相的東西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也不可得,在無所住、在無所著的境界之下,你要如何來形容畢竟空性的思想?你不用“當下”沒辦法形容,你不用當下……,譬如說:虛空當中,虛空當中無一切相,無一切相,虛空在哪個地方?你隨手一指都是虛空。我們的本性,不住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住一切法,你只得講“當下”,就是代表一切法,不然你沒辦法開示、沒辦法形容、沒辦法去體會。所以,當下就是平等,所以,當下這一念,就是遍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所以,《華嚴經》說:能以一切劫化作一念,就是這個意思。因爲一切劫也是時間累積的一種覺性、一種認同,你無量劫是因爲無明,無明如果一念圓滿,所有無明都無,這難道不是無量劫就在一念?一念能夠化作無量劫,因爲你已經神通妙用自在,你能夠將時間當作一種意識性的累積,意識上的累積,所以,強迫它,給它一個形容,一念可以化作無量劫,無量劫可以化作一念。所以說:“當下”簡單講就是畢竟空性平等,我們的真如本性,只有這樣形容而已。所以,禅宗有一句“言下大悟”,言下大悟,就在那個時候,就進入實相,不隔一絲,不隔一毫,沒有任何的期盼,沒有任何的轉角處,當下就是本來的東西。什麼叫做當下?放開身心,一切法不可得,統統平等,任何的形容都不對。所以說:隨緣出生,一切諸佛,修行就是在這一念。[及諸有情,與一切諸法,並及無情,同一體性。如前所雲:]就像前面所講的:[種種幻化,皆生如來圓覺妙心,]我們知道一切緣,緣起是無自性,一切因緣法既然無自性,就像是幻化出來的東西,每一個幻化的當下,都夠産生我們如來圓覺的妙心。就是說:如果會運用我們的心地,你就是佛。[故得同體平等,即所謂“情與無情共一體,]“情”就是衆生;“無情”就是山河大地,共一體。爲什麼?“情”叫做佛性;“無情”叫做法性。“有情”叫做佛性;無情”叫做法性。在唯識學來講,“有情”就是見分,“無情”就是相分,見分與相分,都來自于自體分,沒有什麼兩樣的,共同一個體性的,共同一個體性的東西,是我們刹那間無明一直變化……,硬要自己執著,硬要卡死自己,所以,將我、你、山河大地,分得清清楚楚,分得清清楚楚。所以說:情與無情,何以故?都是空性。[處處皆同真法界。”]都是一真法界。[則佛性即是諸法之性,諸法之性即是佛性。如《金剛般若》雲:“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”是也。]菩薩!你如果能在這八個字好好地體會,絕對處處無挂無礙,自由自在,見到惡,你也是一樣;見到善,也是平等;見到一切法也平等;再惡的人也平等;乞丐來也平等;皇帝來也平等,凡是一切事相,既然是幻化就不可得,不可得,當下就理入法界平等性。我們的貪嗔癡從哪裏來?貪嗔癡就是因爲不了解幻化的東西,不知道放下;不知道放下幻化出來的東西,你就不能嗀平等的當下。[于諸修行實無有二者:]就是不二門,不二門。[謂于彼諸佛修行一切法,法法平等,悉皆無有二相。如前所雲:無明真如,無異境界,]無明與真如,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;真如是清淨心的根本,說:無明當下就是真如,無異境界:沒有兩種境界。爲什麼你有兩種境界呢?因爲你有我執、有法執、有生相無明,硬是把自己跟有情無情分得很開,你、我、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硬是把它分得很清楚!所以,無明當下就是真如,沒有什麼兩種境界。[諸戒定慧,及貪嗔癡,同是梵行。]何以故?戒定慧不可得故,自性自有具足戒,自性自有具足定,自性自有具足慧,戒定慧皆具足故。何以故,戒定慧就是貪嗔癡?皆是梵行呢?何以故?貪無自性,貪不可得;嗔無自性,嗔不可得;癡無自性,癡不可得,貪嗔癡雖是無明煩惱的來源,煩惱本來就是幻化的東西,所以,也不可得。所以,戒定慧不可得、貪嗔癡不可得,都是平等法,所以,同是梵行故。修行如果不從不二法門下手,修到八十歲、九十歲,還是爲了別人煩惱,爲了別人煩惱。所以,師父才再叁地勸告諸位:我們有修沒修,這才是重要,自己有修沒修才是重要;別人有沒有修,這是別人的問題,我們有沒有修?這才是最重要!所以,[但契一真,]你只要合一真法界,[實無有二。初約稱性之行以標本竟。]實在是沒有二種,沒有把戒定慧分開,沒有把貪嗔癡分開,爲什麼?不二故,不二法門,不二法門。要做一個菩薩、慈悲的平等性的修行者,如果不從不二法門好好下手,我們今天只能做世間的君子而已,善惡分得清清楚楚的人,叫做君子;善惡分得清清楚楚而無所著,那叫做聖人,不一樣!完全不一樣。善惡分得很清楚的人,那叫做君子;善惡分得很清楚的人,而不執著、不受善惡的影響,那叫做聖人,那不是君子而已。
[子二約隨機之行以舉數
【“方便隨順,其數無量。圓攝所歸,循性差別,當有叁種。】]說:方便隨順,我們要證入如來如來真性。
[此正入證之門。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,則法法皆爲入證之門。如《楞嚴經》所雲:“歸元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。”故方便隨順,其數無量。]其數無量,所以說:方便隨順,其數無量,什麼叫做方便隨順呢?方便就是手段,運用叁觀——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而進入我們如來的自性,它的方法是很多的,說:我們運用種種方便、種種手段,隨順我們的真如本性,進入平等的階段,進入解脫的階段,它的方法很多,有多少呢?無量無邊。若是簡單來講,[但圓攝所歸,]圓攝所歸就是說:用圓滿的方法來歸納,圓攝所歸,用圓滿的方法,根據根機的差別,所以說:[循順根性差別,證入淺深,]簡單地分,[當有叁種。]有叁種。[然衆生根性,雖複萬殊,而此叁觀,收無不盡。初標本舉數竟。]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沒有什麼兩樣,沒有什麼兩樣,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後面會講到,所以,再解釋一遍:方便隨順,用各種的方便修行,來隨順我們的真如本性,它的方法是無量無邊。但是,如果用圓滿的方法來攝所歸,歸納的方法,按照衆生的根性,叫做循性差別,前面說衆生有五種根性,當有叁種,那就是所謂的叁觀,叁觀。
[癸二正示觀門(分叁)
子初泯相澄神觀二起幻銷塵觀叁絕待靈心觀(子初又分四)
醜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觀行之相叁示入觀之效四結觀行之名
醜初示立行之本
【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,悟淨圓覺。】]善男子!若諸菩薩,悟到清淨圓滿的覺性。
[若諸菩薩,發心修行,必以悟解爲先。]你一定要先了解道理,不然你要如何修行?修行人怎麼可以閉門造車呢?有的人講:我自己關起門來好好念佛!你怎麼叫做好好念佛?說:師父啊!我要老實念佛,莫換題目。我問你:什麼叫做老實?老實是沒有妄想,你沒有妄想嗎?問題是“老實”這兩個字很難,老實就是通達自性、平等,叫做老實;我們從來不老實,我們每天早課、晚課,不過,妄想仍然一大堆,不老實。所以說:若諸菩薩,發心修行,必以悟解爲先,要先體悟。[先要悟解,]要了解悟到,[本有真淨,]我們每個人本來有的真實清淨,[圓覺妙心,]用這種心來……,[以爲]“以爲”就是當作。當作[觀行之本,]“以爲”就是當作。來當作我們修觀的根本,修行觀照的根本,這樣我們才能成佛。我們今天修行就是盲目,用意識心在分別,終日人我是非不斷,放不下人家的侮辱,放不下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