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家的贊歎,當然沒辦法修行。我們要先悟到圓覺,何謂圓覺?圓覺不可得。[即成佛正因。依此不生不滅爲因地心,]就是說:我們一開始要修行,用不生不滅修行的心,[然後淨治無明習氣,]淨治就是所謂的對治,對治,就是所謂的長養聖胎。所以,開悟不困難,問題是開悟了以後,你怎麼修行?怎麼樣除掉這個習性?這是很大的問題。開悟並不困難,悟到平等,我認爲不是很困難的事;困難的是說:我悟了以後,要如何長養我的聖胎?我已經有聖胎了,我怎麼樣繼續滋潤它?我要如何來長養我這個聖胎、清淨的佛性?這就要看功夫了。所以,有些悟了的人,仍被習氣所轉,被習氣所轉,除非是大徹大悟。所以說:然後淨治無明的習氣,[稱性而修耳。]“稱”就是合乎于。合乎于本性來修行。[先修奢摩他。此叁種梵名,同《楞嚴經直解》雲:]《楞嚴經直解》這是一本書。[二經列叁名,]意思都差不多。[同一梵語。謂奢摩他、叁摩缽提、禅那。古釋奢摩他,]中國話翻譯作止,[此翻雲止,]“止”:定。“止”就是停止妄想,心有定,妄想就停止,簡單講:奢摩他就是所謂的定。[以寂靜爲相,]寂靜就是不爲一切所困擾,心安住在很安靜的境地。以前我的一位國文老師對我很好,對我很好,我那時候已經學佛了,他很喜歡看海,常常叫我講佛法給他聽。他就說:林益謙啊!(林益謙就是我,你認識我吧?)我如果去看海的時候,就覺得心裏很靜很靜。我說:那如果沒有看海呢?他說:對喔!我怎麼沒想到?不看海,心就不靜了。對不對?有一個人在澳洲住得很舒適,他說:我去澳洲Australia,發現到處都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,樹木茂盛,也沒有空氣汙染;澳洲的墨爾本、雪梨,到處都是公園,地廣人稀,是一個很好、很清淨的地方,我看到那個環境,心裏很高興!我說:那如果有一天搬離澳洲怎麼辦?憑藉著外境,而感覺有一點定,那叫做外來的定,不是本性具足的定;外來的定,外力一失去,就不是我們的東西。所以,定要從本性發出智慧,放下,那個清淨心的定,才真正是我們的東西。如果說:因爲我們住在一間公寓裏,或是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,我們才覺得很靜,那不是叫做靜,那叫做無明,無明,那叫做無明,無明。搞清楚喔,寂靜是以慧爲基礎的定,叫做寂靜。[義當空觀。]空觀。靜就是空觀。[叁摩缽提,此翻雲等至,]叁摩缽提叫做慧,智慧的慧。什麼叫做等至呢?由般若的慧令心平等,叫做等至,“等”就是平等,令一切衆生,一切相都讓它平等到達,等至,簡單講就是:由般若的智慧令心平等,[亦名等持,]等持。[以幻化爲相,]以幻化爲相,一切幻化之相無礙。所以,翻譯起來,[義當假觀。]假觀就是不不論事相,叫做假觀,知道一切法畢竟空性;但是,不否認一切法,不否認一切法。再來,[禅那,]翻譯成中文叫做定慧均等,定慧均等,定中有智慧,智慧當中有定,叫做禅那。[此翻雲靜慮,雙離靜幻,]雙離靜幻。什麼叫做雙離靜幻呢?也不著空,也不著有,就是不著假,不著空觀,也不著假觀,叫做雙離靜幻。[以寂滅爲相,]寂滅就是空有不可得。[義當中觀。]按照它的道理;“義”就是道理。按照這個道理來說:就如同天臺的中觀,配合著天臺的中觀,義當中觀就是按照道理來說:那應該是天臺所講的中觀。[然修證必須叁觀者,以如來藏心,]如來藏心[具叁谛理,]叁谛理。[謂空藏]空如來藏。[、不空藏]不空如來藏。[、空不空藏]空不空如來藏。[。]說:空藏、不空藏、空不空藏,這簡單了!空如來藏,這是《楞嚴經》講的,什麼叫做空如來藏呢?就是說我們本性,我們的本性,如來藏就是含有如來的本性,有一種力量,一種力量,叫做空的智慧。不空如來藏呢?就是說我們的如來藏當中、我們的自性當中,有一種智慧,不壞假名,知道一切名是假;但是不壞,也就是不空,不去否認它。所以,不空就是有,就是假立的存在。空不空呢?我們在如來藏當中,當下就是空,當下空就是不空,不空當下就是空,所以,這個也是差不多。[空,即空觀,真谛也。]真就是不是俗,真就是不壞叫做真,不壞,當然是以空爲主叫做不壞,真的東西當然不會壞,空的東西、空性的東西當然不壞了。[不空,即假觀,]假有的存在,假有,“假”就是因緣生,[俗谛也。空不空,即中觀,第一義谛也。]第一義谛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不可思議的境界。[叁觀各照一谛,]叁觀各照一谛,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各照一個,真谛、俗谛跟中谛。[圓攝一心,]縮回來,圓攝回來,簡單講也是一心,[故曰圓照。以一心圓照,則爲頓;]刹那之間即開悟,叫做頓,以一心圓照,爲頓。[以次第各照,則爲漸。]次第各照就是說:空觀修了之後修假觀;假觀修了之後修中觀,一步一步來,叫做次第,這叫做漸漸的根器;頓是指根機,漸也是指根器。[此憨山]大師[依天臺叁觀義,略順于《楞嚴》。《正脈》]就是交光大師所作,[不翻,但約義釋雲:]就道理來講、來解釋。[奢摩他,謂開解照了不生滅之自性,]開解照了,開解照了不生滅的自性,修行要依此而修。什麼叫做不生滅?簡單講:不論天氣好、壞,或者是下雨,一切境界你都要了解,緣生不可得,不生滅,用這種心去修行,不要被習氣所牽,剩下來就是心境上的轉變。先用放下一切,然後觀照起心動念,戰勝了習氣,我們成佛指日可待,成佛就指日可待。放下一切外緣,這些都是假的,因爲外緣而起貪嗔癡,這是愚癡的衆生;如果因爲外境而回光返照,暈就真的是修行人,這就是修行人。[微密觀照。]好好地觀照。[全取正因佛性,]所以,[略兼了因爲體,]了因就是修行,正因佛性、了因佛性、緣因佛性,前面我們講過了。所以,略兼了因佛性爲體,[是爲即定之慧。]定之慧,你看加一個“慧”字,奢摩他、叁摩缽提、禅那,你看,奢摩他,後面還加一個智慧。所以,定不能離開智慧,定離開智慧的話,四禅八定變成外道的東西,變成外道的東西。佛法的偉大,他的入定,全部是因爲有般若的慧才入定,那這個定就是正知正見的定。[叁摩缽提,謂蹑解起行,]“蹑”就是依照。依照這個解悟、悟到的東西起修行。[但于一門深入,入一無妄,]入一個沒有妄想的境界。[全取正因佛性,略兼緣因爲體,]緣因就是外在一切的因緣,都是我們的佛性,叫做緣因佛性,緣因佛性,爲體。[是謂即慧之定。]有智慧,但是不離定,有智慧不離定,這個“之”就是中,前面的定之慧,慧之定,就是定中有慧;這裏是慧之定,就是慧中有定,這道理是一樣的意思。[禅那,謂曆位修證,]經過一個階段……,一直修證,[如是中中流入薩婆苦海。]中中就是說恰到好處的圓融,恰到好處的圓覺統統流入,什麼叫做薩婆若海?一切種智叫做薩婆若海,一切種智:道種智,一切智、道種智,綜合起來叫做一切種智,叫做薩婆若海,一切種智。[全取正因佛性,略兼緣了二因爲體,]略兼緣因佛性、了因佛性爲體。[是爲定慧均等。]定慧均等,均等。這就是交光大師的《楞嚴正脈》。所以,[此交光依《楞嚴經義》,]所以說:《楞嚴經》是非常重要的經典,我們《圓覺經》講完,就要講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差不多要講一年半至兩年,相當地久![似有揀于天臺。]“揀”就是不同于,“揀”就是分別于,似乎跟天臺宗不太一樣。[惟我圭峰密祖《疏》,]圭峰大師,宗密大師,圭峰宗密大師。[依本經]本經就是《圓覺》。[另立叁種觀名,冥符《楞嚴》;質之憨山、交光,亦不相違,]“質”就是對照。對照憨山大師、對照著交光大師來看,也沒有什麼互相違背的地方。質之也就是他立的叁種觀名,符合《楞嚴經》,對照憨山大師的注解、交光大師的注解《楞嚴正脈》,也沒有什麼不同,沒有什麼互相違背。[今准用之。]拿這個來作爲標准。[第一、奢摩他、爲泯相澄神觀。]這顧名思義很簡單,[自釋:泯相者,謂身心客塵永滅;]泯相:破一切相,沒有身相、沒有心的煩惱。[澄神者,取靜澄念;]就是把思想集中,然後慢慢地冷靜,冷靜,英文叫做calm down,calm down,你要冷靜,要冷靜,碰到什麼事情要冷靜:我這樣去追求,值得嗎?我這樣去煩惱,值得嗎?冷靜。冷靜了久了,馬上發現清淨的這一顆心。[觀者,心冥所觀之境也。]發現身不可得,心也不可得,身心進入空性的狀態,馬上就清清淨淨。[第二、叁摩缽提,爲起幻銷塵觀。]起幻銷塵觀。什麼叫做起幻銷塵觀呢?[自釋:起幻者、謂起諸幻智,]這個“幻”就是智慧,起這個幻化的智慧,智慧也不可得,當然以幻化了。[以除幻]化[境]界[,]所以叫做起幻銷塵[變化諸幻,而開幻衆。]來開示幻化的衆生。所以,[銷塵者、從此自覺,]六根與六塵不能幹礙。[根塵無累,]六根、六塵沒有什麼負擔。爲什麼?六根放光動地,已經明心見性了,見到圓覺了,對不對?本來無一物,又休息惹塵埃呢?根,六根又變成、轉變成六種本性,本性是一體的,眼睛,我們說分別心叫做眼識,對不對?分別心,在眼睛叫做見。所以,見就是見性;聞就變成聞性,耳朵就變成聞性了,六根、六塵本來是分別執著的,但是,我們一刹那之間,身心幻累,煩惱,當下知道它是空性,不可得的東西。我們的六根、六塵,所以,祖師大德說:六根門頭放光動地,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。所以,師父跟你們講的,師父編纂的那個《佛心禅話》,哇!那是太好了!所以說:應該去看看那個禅宗的祖師大德怎麼講,你如果研究《圓覺經》、禅宗,再看師父所編纂的《佛心禅話》,哇!這太好了!比吃霜淇淋還好,很容易就悟道了;不悟不是我的問題。有一個人修行了很久,修行了很久,沒有開悟,去問他師父:師父,師父啊!我修了這麼久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