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家的赞叹,当然没办法修行。我们要先悟到圆觉,何谓圆觉?圆觉不可得。[即成佛正因。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,]就是说:我们一开始要修行,用不生不灭修行的心,[然后净治无明习气,]净治就是所谓的对治,对治,就是所谓的长养圣胎。所以,开悟不困难,问题是开悟了以后,你怎么修行?怎么样除掉这个习性?这是很大的问题。开悟并不困难,悟到平等,我认为不是很困难的事;困难的是说:我悟了以后,要如何长养我的圣胎?我已经有圣胎了,我怎么样继续滋润它?我要如何来长养我这个圣胎、清净的佛性?这就要看功夫了。所以,有些悟了的人,仍被习气所转,被习气所转,除非是大彻大悟。所以说:然后净治无明的习气,[称性而修耳。]“称”就是合乎于。合乎于本性来修行。[先修奢摩他。此三种梵名,同《楞严经直解》云:]《楞严经直解》这是一本书。[二经列三名,]意思都差不多。[同一梵语。谓奢摩他、三摩钵提、禅那。古释奢摩他,]中国话翻译作止,[此翻云止,]“止”:定。“止”就是停止妄想,心有定,妄想就停止,简单讲:奢摩他就是所谓的定。[以寂静为相,]寂静就是不为一切所困扰,心安住在很安静的境地。以前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对我很好,对我很好,我那时候已经学佛了,他很喜欢看海,常常叫我讲佛法给他听。他就说:林益谦啊!(林益谦就是我,你认识我吧?)我如果去看海的时候,就觉得心里很静很静。我说:那如果没有看海呢?他说:对喔!我怎么没想到?不看海,心就不静了。对不对?有一个人在澳洲住得很舒适,他说:我去澳洲Australia,发现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,树木茂盛,也没有空气污染;澳洲的墨尔本、雪梨,到处都是公园,地广人稀,是一个很好、很清净的地方,我看到那个环境,心里很高兴!我说:那如果有一天搬离澳洲怎么办?凭藉着外境,而感觉有一点定,那叫做外来的定,不是本性具足的定;外来的定,外力一失去,就不是我们的东西。所以,定要从本性发出智慧,放下,那个清净心的定,才真正是我们的东西。如果说:因为我们住在一间公寓里,或是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,我们才觉得很静,那不是叫做静,那叫做无明,无明,那叫做无明,无明。搞清楚喔,寂静是以慧为基础的定,叫做寂静。[义当空观。]空观。静就是空观。[三摩钵提,此翻云等至,]三摩钵提叫做慧,智慧的慧。什么叫做等至呢?由般若的慧令心平等,叫做等至,“等”就是平等,令一切众生,一切相都让它平等到达,等至,简单讲就是:由般若的智慧令心平等,[亦名等持,]等持。[以幻化为相,]以幻化为相,一切幻化之相无碍。所以,翻译起来,[义当假观。]假观就是不不论事相,叫做假观,知道一切法毕竟空性;但是,不否认一切法,不否认一切法。再来,[禅那,]翻译成中文叫做定慧均等,定慧均等,定中有智慧,智慧当中有定,叫做禅那。[此翻云静虑,双离静幻,]双离静幻。什么叫做双离静幻呢?也不着空,也不着有,就是不着假,不着空观,也不着假观,叫做双离静幻。[以寂灭为相,]寂灭就是空有不可得。[义当中观。]按照它的道理;“义”就是道理。按照这个道理来说:就如同天台的中观,配合着天台的中观,义当中观就是按照道理来说:那应该是天台所讲的中观。[然修证必须三观者,以如来藏心,]如来藏心[具三谛理,]三谛理。[谓空藏]空如来藏。[、不空藏]不空如来藏。[、空不空藏]空不空如来藏。[。]说:空藏、不空藏、空不空藏,这简单了!空如来藏,这是《楞严经》讲的,什么叫做空如来藏呢?就是说我们本性,我们的本性,如来藏就是含有如来的本性,有一种力量,一种力量,叫做空的智慧。不空如来藏呢?就是说我们的如来藏当中、我们的自性当中,有一种智慧,不坏假名,知道一切名是假;但是不坏,也就是不空,不去否认它。所以,不空就是有,就是假立的存在。空不空呢?我们在如来藏当中,当下就是空,当下空就是不空,不空当下就是空,所以,这个也是差不多。[空,即空观,真谛也。]真就是不是俗,真就是不坏叫做真,不坏,当然是以空为主叫做不坏,真的东西当然不会坏,空的东西、空性的东西当然不坏了。[不空,即假观,]假有的存在,假有,“假”就是因缘生,[俗谛也。空不空,即中观,第一义谛也。]第一义谛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不可思议的境界。[三观各照一谛,]三观各照一谛,空观、假观、中观,各照一个,真谛、俗谛跟中谛。[圆摄一心,]缩回来,圆摄回来,简单讲也是一心,[故曰圆照。以一心圆照,则为顿;]刹那之间即开悟,叫做顿,以一心圆照,为顿。[以次第各照,则为渐。]次第各照就是说:空观修了之后修假观;假观修了之后修中观,一步一步来,叫做次第,这叫做渐渐的根器;顿是指根机,渐也是指根器。[此憨山]大师[依天台三观义,略顺于《楞严》。《正脉》]就是交光大师所作,[不翻,但约义释云:]就道理来讲、来解释。[奢摩他,谓开解照了不生灭之自性,]开解照了,开解照了不生灭的自性,修行要依此而修。什么叫做不生灭?简单讲:不论天气好、坏,或者是下雨,一切境界你都要了解,缘生不可得,不生灭,用这种心去修行,不要被习气所牵,剩下来就是心境上的转变。先用放下一切,然后观照起心动念,战胜了习气,我们成佛指日可待,成佛就指日可待。放下一切外缘,这些都是假的,因为外缘而起贪嗔痴,这是愚痴的众生;如果因为外境而回光返照,晕就真的是修行人,这就是修行人。[微密观照。]好好地观照。[全取正因佛性,]所以,[略兼了因为体,]了因就是修行,正因佛性、了因佛性、缘因佛性,前面我们讲过了。所以,略兼了因佛性为体,[是为即定之慧。]定之慧,你看加一个“慧”字,奢摩他、三摩钵提、禅那,你看,奢摩他,后面还加一个智慧。所以,定不能离开智慧,定离开智慧的话,四禅八定变成外道的东西,变成外道的东西。佛法的伟大,他的入定,全部是因为有般若的慧才入定,那这个定就是正知正见的定。[三摩钵提,谓蹑解起行,]“蹑”就是依照。依照这个解悟、悟到的东西起修行。[但于一门深入,入一无妄,]入一个没有妄想的境界。[全取正因佛性,略兼缘因为体,]缘因就是外在一切的因缘,都是我们的佛性,叫做缘因佛性,缘因佛性,为体。[是谓即慧之定。]有智慧,但是不离定,有智慧不离定,这个“之”就是中,前面的定之慧,慧之定,就是定中有慧;这里是慧之定,就是慧中有定,这道理是一样的意思。[禅那,谓历位修证,]经过一个阶段……,一直修证,[如是中中流入萨婆苦海。]中中就是说恰到好处的圆融,恰到好处的圆觉统统流入,什么叫做萨婆若海?一切种智叫做萨婆若海,一切种智:道种智,一切智、道种智,综合起来叫做一切种智,叫做萨婆若海,一切种智。[全取正因佛性,略兼缘了二因为体,]略兼缘因佛性、了因佛性为体。[是为定慧均等。]定慧均等,均等。这就是交光大师的《楞严正脉》。所以,[此交光依《楞严经义》,]所以说:《楞严经》是非常重要的经典,我们《圆觉经》讲完,就要讲《楞严经》,《楞严经》差不多要讲一年半至两年,相当地久![似有拣于天台。]“拣”就是不同于,“拣”就是分别于,似乎跟天台宗不太一样。[惟我圭峰密祖《疏》,]圭峰大师,宗密大师,圭峰宗密大师。[依本经]本经就是《圆觉》。[另立三种观名,冥符《楞严》;质之憨山、交光,亦不相违,]“质”就是对照。对照憨山大师、对照着交光大师来看,也没有什么互相违背的地方。质之也就是他立的三种观名,符合《楞严经》,对照憨山大师的注解、交光大师的注解《楞严正脉》,也没有什么不同,没有什么互相违背。[今准用之。]拿这个来作为标准。[第一、奢摩他、为泯相澄神观。]这顾名思义很简单,[自释:泯相者,谓身心客尘永灭;]泯相:破一切相,没有身相、没有心的烦恼。[澄神者,取静澄念;]就是把思想集中,然后慢慢地冷静,冷静,英文叫做calm down,calm down,你要冷静,要冷静,碰到什么事情要冷静:我这样去追求,值得吗?我这样去烦恼,值得吗?冷静。冷静了久了,马上发现清净的这一颗心。[观者,心冥所观之境也。]发现身不可得,心也不可得,身心进入空性的状态,马上就清清净净。[第二、三摩钵提,为起幻销尘观。]起幻销尘观。什么叫做起幻销尘观呢?[自释:起幻者、谓起诸幻智,]这个“幻”就是智慧,起这个幻化的智慧,智慧也不可得,当然以幻化了。[以除幻]化[境]界[,]所以叫做起幻销尘[变化诸幻,而开幻众。]来开示幻化的众生。所以,[销尘者、从此自觉,]六根与六尘不能干碍。[根尘无累,]六根、六尘没有什么负担。为什么?六根放光动地,已经明心见性了,见到圆觉了,对不对?本来无一物,又休息惹尘埃呢?根,六根又变成、转变成六种本性,本性是一体的,眼睛,我们说分别心叫做眼识,对不对?分别心,在眼睛叫做见。所以,见就是见性;闻就变成闻性,耳朵就变成闻性了,六根、六尘本来是分别执着的,但是,我们一刹那之间,身心幻累,烦恼,当下知道它是空性,不可得的东西。我们的六根、六尘,所以,祖师大德说:六根门头放光动地,六根门头放光动地。所以,师父跟你们讲的,师父编纂的那个《佛心禅话》,哇!那是太好了!所以说:应该去看看那个禅宗的祖师大德怎么讲,你如果研究《圆觉经》、禅宗,再看师父所编纂的《佛心禅话》,哇!这太好了!比吃霜淇淋还好,很容易就悟道了;不悟不是我的问题。有一个人修行了很久,修行了很久,没有开悟,去问他师父:师父,师父啊!我修了这么久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