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【时,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】
四承教静听竟。]所以,我们如果没有遇到佛,那就没办法;还要遇到这些菩萨知道怎么问才是重要,我们想问的,这些菩萨都代替我们问好了,代替我们问好了!对不对?还得遇到这些菩萨很会提问题,如果叫你问,只怕你问不出来!假设说现在佛陀现前,你顶多是说:请世尊开示!你也不知道要请佛开示什么,因为你不懂啊!对不对?这些菩萨就有办法讲圆觉的妙性,你没办法!提问题还要问得有艺术,要很厉害才有办法问。所以,我们想问的,菩萨都替我们问好了。
[辛五正答所问(分二)
壬初长行二偈颂(壬初又分四)
癸初标本举数二正示观门三引例彰圆四校量显胜(癸初又分二)
子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子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
子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
【“善男子!无上妙觉遍诸十方,出生如来与一切法,同体平等。于诸修行,实无有二。】
此示法性圆满,平等无二。体居万象之先,故称无上。]也就是说:我们的本体;万象就是一切事相;我们说:体、相、用,体就是平等空性;相跟用就是万象。所以说:体、相、用,体是居万象之先,所以称无上,底下说:[本妙觉性,周遍十方一切处故,随缘出生,一切诸佛,]我们的本性,这个妙觉,如果会用,会用,如果你会用,它就遍十方一切处,随缘出生,一切诸佛。简单讲:随任何一切的善的因缘、恶的因缘、大的因缘、小的因缘,乃至一切的因缘、赞叹的因缘,不管……,或是落在火坑的因缘;或者是你处于很顺遂的因缘,都能产生我们的本性,只在悟跟悟而已,也就是我们会不会运用这颗心。我们如果不会运用这颗心,行善执着善,变成恶,本来是布施,却变成恶法。我们如果运用这颗心,譬如说:别人对我们不好,一切很恶的因缘,我们如果懂得观照,知道这就是学习的机会,恶却变成善,善恶本无自性,唯心所造。也就是说:随一切因缘,才能产生我们的如来清净的本性。所以说:在这个道场如果没有解决;没有解决就是没有明心见性,就算你去其他道场,也一样没有消息,零加无序一千个零,统统叫做零。悟是指当下,你若能体会“当下”这两个字,才有办法入道。所谓当下就是毕竟空性,当下就是超越、解脱的现在,叫做当下。“当下”这两个字很难解释,也很没有办法去形容,因为有过去、有现在、有未来,在不得已的时间形容之下,他说:我当下;事实上,空无一切相的东西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也不可得,在无所住、在无所着的境界之下,你要如何来形容毕竟空性的思想?你不用“当下”没办法形容,你不用当下……,譬如说:虚空当中,虚空当中无一切相,无一切相,虚空在哪个地方?你随手一指都是虚空。我们的本性,不住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不住一切法,你只得讲“当下”,就是代表一切法,不然你没办法开示、没办法形容、没办法去体会。所以,当下就是平等,所以,当下这一念,就是遍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所以,《华严经》说:能以一切劫化作一念,就是这个意思。因为一切劫也是时间累积的一种觉性、一种认同,你无量劫是因为无明,无明如果一念圆满,所有无明都无,这难道不是无量劫就在一念?一念能够化作无量劫,因为你已经神通妙用自在,你能够将时间当作一种意识性的累积,意识上的累积,所以,强迫它,给它一个形容,一念可以化作无量劫,无量劫可以化作一念。所以说:“当下”简单讲就是毕竟空性平等,我们的真如本性,只有这样形容而已。所以,禅宗有一句“言下大悟”,言下大悟,就在那个时候,就进入实相,不隔一丝,不隔一毫,没有任何的期盼,没有任何的转角处,当下就是本来的东西。什么叫做当下?放开身心,一切法不可得,统统平等,任何的形容都不对。所以说:随缘出生,一切诸佛,修行就是在这一念。[及诸有情,与一切诸法,并及无情,同一体性。如前所云:]就像前面所讲的:[种种幻化,皆生如来圆觉妙心,]我们知道一切缘,缘起是无自性,一切因缘法既然无自性,就像是幻化出来的东西,每一个幻化的当下,都够产生我们如来圆觉的妙心。就是说:如果会运用我们的心地,你就是佛。[故得同体平等,即所谓“情与无情共一体,]“情”就是众生;“无情”就是山河大地,共一体。为什么?“情”叫做佛性;“无情”叫做法性。“有情”叫做佛性;无情”叫做法性。在唯识学来讲,“有情”就是见分,“无情”就是相分,见分与相分,都来自于自体分,没有什么两样的,共同一个体性的,共同一个体性的东西,是我们刹那间无明一直变化……,硬要自己执着,硬要卡死自己,所以,将我、你、山河大地,分得清清楚楚,分得清清楚楚。所以说:情与无情,何以故?都是空性。[处处皆同真法界。”]都是一真法界。[则佛性即是诸法之性,诸法之性即是佛性。如《金刚般若》云: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”是也。]菩萨!你如果能在这八个字好好地体会,绝对处处无挂无碍,自由自在,见到恶,你也是一样;见到善,也是平等;见到一切法也平等;再恶的人也平等;乞丐来也平等;皇帝来也平等,凡是一切事相,既然是幻化就不可得,不可得,当下就理入法界平等性。我们的贪嗔痴从哪里来?贪嗔痴就是因为不了解幻化的东西,不知道放下;不知道放下幻化出来的东西,你就不能嗀平等的当下。[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者:]就是不二门,不二门。[谓于彼诸佛修行一切法,法法平等,悉皆无有二相。如前所云:无明真如,无异境界,]无明与真如,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;真如是清净心的根本,说:无明当下就是真如,无异境界:没有两种境界。为什么你有两种境界呢?因为你有我执、有法执、有生相无明,硬是把自己跟有情无情分得很开,你、我、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硬是把它分得很清楚!所以,无明当下就是真如,没有什么两种境界。[诸戒定慧,及贪嗔痴,同是梵行。]何以故?戒定慧不可得故,自性自有具足戒,自性自有具足定,自性自有具足慧,戒定慧皆具足故。何以故,戒定慧就是贪嗔痴?皆是梵行呢?何以故?贪无自性,贪不可得;嗔无自性,嗔不可得;痴无自性,痴不可得,贪嗔痴虽是无明烦恼的来源,烦恼本来就是幻化的东西,所以,也不可得。所以,戒定慧不可得、贪嗔痴不可得,都是平等法,所以,同是梵行故。修行如果不从不二法门下手,修到八十岁、九十岁,还是为了别人烦恼,为了别人烦恼。所以,师父才再三地劝告诸位:我们有修没修,这才是重要,自己有修没修才是重要;别人有没有修,这是别人的问题,我们有没有修?这才是最重要!所以,[但契一真,]你只要合一真法界,[实无有二。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竟。]实在是没有二种,没有把戒定慧分开,没有把贪嗔痴分开,为什么?不二故,不二法门,不二法门。要做一个菩萨、慈悲的平等性的修行者,如果不从不二法门好好下手,我们今天只能做世间的君子而已,善恶分得清清楚楚的人,叫做君子;善恶分得清清楚楚而无所着,那叫做圣人,不一样!完全不一样。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,那叫做君子;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,而不执着、不受善恶的影响,那叫做圣人,那不是君子而已。
[子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
【“方便随顺,其数无量。圆摄所归,循性差别,当有三种。】]说:方便随顺,我们要证入如来如来真性。
[此正入证之门。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,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。如《楞严经》所云:“归元无二路,方便有多门。”故方便随顺,其数无量。]其数无量,所以说:方便随顺,其数无量,什么叫做方便随顺呢?方便就是手段,运用三观——空观、假观、中观,而进入我们如来的自性,它的方法是很多的,说:我们运用种种方便、种种手段,随顺我们的真如本性,进入平等的阶段,进入解脱的阶段,它的方法很多,有多少呢?无量无边。若是简单来讲,[但圆摄所归,]圆摄所归就是说:用圆满的方法来归纳,圆摄所归,用圆满的方法,根据根机的差别,所以说:[循顺根性差别,证入浅深,]简单地分,[当有三种。]有三种。[然众生根性,虽复万殊,而此三观,收无不尽。初标本举数竟。]空观、假观、中观,没有什么两样,没有什么两样,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后面会讲到,所以,再解释一遍:方便随顺,用各种的方便修行,来随顺我们的真如本性,它的方法是无量无边。但是,如果用圆满的方法来摄所归,归纳的方法,按照众生的根性,叫做循性差别,前面说众生有五种根性,当有三种,那就是所谓的三观,三观。
[癸二正示观门(分三)
子初泯相澄神观二起幻销尘观三绝待灵心观(子初又分四)
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入观之效四结观行之名
丑初示立行之本
【“善男子!若诸菩萨,悟净圆觉。】]善男子!若诸菩萨,悟到清净圆满的觉性。
[若诸菩萨,发心修行,必以悟解为先。]你一定要先了解道理,不然你要如何修行?修行人怎么可以闭门造车呢?有的人讲:我自己关起门来好好念佛!你怎么叫做好好念佛?说:师父啊!我要老实念佛,莫换题目。我问你:什么叫做老实?老实是没有妄想,你没有妄想吗?问题是“老实”这两个字很难,老实就是通达自性、平等,叫做老实;我们从来不老实,我们每天早课、晚课,不过,妄想仍然一大堆,不老实。所以说:若诸菩萨,发心修行,必以悟解为先,要先体悟。[先要悟解,]要了解悟到,[本有真净,]我们每个人本来有的真实清净,[圆觉妙心,]用这种心来……,[以为]“以为”就是当作。当作[观行之本,]“以为”就是当作。来当作我们修观的根本,修行观照的根本,这样我们才能成佛。我们今天修行就是盲目,用意识心在分别,终日人我是非不断,放不下人家的侮辱,放不下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