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性的光明發現,[以心光發現,則頓見身心幻妄,]頓見,刹那間見到我們的身心,都是虛妄的東西。[本來不有,]本來就沒有。[如客如塵。以客,喻身,往來不定;以塵,喻心,生滅不停。]這是一種比喻,[由身心所起之客塵,乃法喻並稱也。從此永滅者:]從此永滅就是說:[如此則內脫身心]的困擾[,]我們一直執著這個身體是真的,現在才知道是假的;我們一直認爲心的煩惱是……,我們如果知道這個心也是不實在,虛妄的分別心,當下放下,清淨的本性就現前了。[故雲:永滅。此是最初工夫,]菩薩!修行如果沒有次第,你不知道如何下手,能使我們的心平靜,那就真的是在下功夫。菩薩!即心即佛,一切佛法就是心法,牛車不走,不是打車子,是要打牛;我們的身體,身心在修行,我們要從心下手,不是從身體下手,身體恰到好處的期待是有必要的,吃吃苦,可以磨練我們的心;但是,我們的心如果不分別、不執著,我們的心得到清淨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[一念頓契無生也。]叫做直取無生,直接就進入無生的狀態,統統解脫,不生亦不滅,不來亦不去,無來無去,沒有什麼事。[便能內發,寂靜輕安者:謂身心既脫,則無明重擔歇滅,便能于淨圓覺心內,任運發起,寂靜清虛,]清虛,“虛”就是所謂的無一切相,清虛,清淨猶如虛空一樣的,“虛”就是通的意思,寂靜,智慧就産生,什麼都障礙不了。[輕安調適之相。]菩薩!不從心地下手,修行是冤枉,冤枉這一條路。修行如果不從我們的本性下手、從我們真正的智慧下手,我們再怎麼修行,拼命地拜佛、念佛,都只是一種結緣而已,因爲不會運用,不會運用,不會運用。不會運用心,講起來實在很悲哀,很悲哀!如果會用,菩薩!你今天開始才是真正在修行;如果不會,就真的不是在修行,只是結緣,來這裏:師父!我拜一萬拜、我拜一千拜、我念幾萬聲佛號!結果怎麼樣?一停下來,講東講西,講是講非,我慢貢高,貪嗔癡具足,我說:拜佛又不是在運動!問:師父!拜佛可以消業嗎?我說:不會!師父!不拜佛可以消災嗎?會!一念圓滿覺性,你就是佛,沒有貪嗔癡,這樣不是消業是什麼?你拜佛、念佛,起來後造一切惡業,你這樣叫做消災嗎?消什麼災?不墮地獄就很慶幸了!能精進拜佛,又能配合清淨的覺性,哇!這真的是大修行人!拜佛、念佛很好,能夠放下,用圓覺的觀照的覺悟,放下身心,這才是真正在修行。菩薩!回去之後,一切天地萬物、是非大小、富貴貧窮,統統沒有,放下!不過,有的人沒辦法,有的人不到火葬場看看沒辦法,講歸講,沒有什麼作用,沒什麼作用。

  [【“由寂靜故,]因爲我們的心一直清淨。[十方世界,諸如來心,于中顯現,如鏡中像。】

  由身心相盡,妄念不生,而得寂靜輕安之故。文不言輕安者:]就是說[以寂靜自得輕安。工夫到此,則十方廓然,]“廓然”就是寬大,十方很大的範圍,“廓然”就是十方沒有一個界限。[聖凡交徹,]聖人跟凡夫的心交徹,通達,互相通叫做交徹。[心佛一如,十方世界,諸如來心,于我心中顯現。我心如鏡,佛心如像。此約行人入觀,諸佛心、入行人觀心,如影像也。《直解》雲:所謂“諸佛法身入我性,我心還共如來合。”]諸佛法身入我的本性,我的心又與如來共同一體,[乃妙契法身。此正《楞嚴》“返流全一,]我們的六根就變成分別,六種分別;我們現在用本性,卻變成同一,同一種東西,就是平等心,眼睛看,眼睛不分別;耳朵聽,耳朵不分別,對不對?統統不分別,就變成用本性,全一,“一”就是本性。[六用不行,]“六用”就是六種分別心,沒有作用了,爲什麼?因爲一個清淨心嘛![十方國土,皎然清淨。]爲什麼?明心見性故,大徹大悟故。[譬如琉璃,]譬如說透明的互諒互讓寶珠,[內懸明月,]當然看得清清楚楚,因爲身心透脫了。[乃至一切如來,密圓淨妙,皆現其中。”]一切如來,“密圓”就是暗合,暗暗地合這個圓覺的妙性,都在裏面。這密圓淨妙也可以說:不可思議地配合著圓妙的清淨的本性,都在其中,“密”也可以講是不可思議。[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。叁示入觀生效竟。

  醜四結觀行之名

  【“此方便者,名奢摩他。】]這方便講叫做奢摩他。

  [此菩薩依奢摩他觀力修行,行乃無過,故以方便稱之。]修行的過程當中,就是這樣子修行,這樣才沒有過失。[名奢摩他者:依圭峰]大師[密祖泯相澄神觀,]泯相就是除一切相,澄神就是令心神專注。[謂于染淨諸法,心不妄緣,]放下就不攀緣、不執著。[而恒寂靜也。]空空蕩蕩,身心都空空蕩蕩。[初泯相澄神觀竟。]第一個是空觀,奢摩他是空觀,用智慧的觀照入于空性。

  [子二起幻銷塵觀(分四)]這是假觀。

  [醜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觀行之相叁示漸次增進四結觀行之名

  醜初示立行之本

  【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悟淨圓覺。】

 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,必以悟解爲先。]悟解爲先。[先要悟解本有真淨,]真實清淨的什麼?[圓覺妙心,以爲觀行之本,]觀照修行之本。[即是成佛之因。依此不生不滅爲因地心,然後蹑解起行,]依解而起行,[是爲稱性而修耳。初示立行之本竟。]這就是真正合我們的本性修行。說:善男子!若諸菩薩,悟到清淨的圓覺。

  [醜二示觀行之相

  【“以淨覺心,知覺心性,]以我們清淨的覺心,了解我們覺悟的心性。以及六根與六塵,[及與根塵,]皆是幻化出來的,[皆因幻化;]幻化不實在的東西。既然是不實在的,如同過目雲煙,不實在的東西,我們爲什麼要一直執著這個不實在的世間呢?[即起諸幻,]就是智慧。[以除幻者,]就是境界。就馬上用智慧,幻化起來的智慧,除掉幻化的境界。[變化諸幻,]變化一切種種的幻化,而開示幻化出來的衆生。[而開幻衆。】]統統是幻,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,知道幻化的就是離開、放下;離幻即覺,離開了幻化的事相、假相,我們就馬上覺悟。

  [以者,依也。]依也。[依本悟真淨圓覺妙心,發起智照。知覺,即智照也。照彼心識,]煩惱,分別之心。[及與根塵,皆是無明,迷真而起。]所以,[雖有而性常自空,]雖然有這個世間,來來去去種種塵境,但是,本性是空,不可得故,緣生緣滅故。[故雲:皆因幻化。然既已覺照,]覺悟的觀照。[識與根塵,皆如幻化,]六識、六根、六塵叫做十八界,根塵識和合,叫做十八界。皆如幻化,[則例觀一切諸法,無非如幻。即起諸幻,以除幻者:諸幻,指幻智;幻者,謂根本無明,彼是能幻之者。除幻者,依如幻始覺智力,頓破根本無明。]破這個根本無明。[以四相無明,]就是生無明、住無明、異無明、滅無明,以四相無明——生、住、異、滅。[既已除滅,自然而有叁輪不思議業用現前,]叁輪就是身、口、意,身口意當然就是不可思議,業用就現前。[故雲:變化諸幻而開幻衆。隨機應化,說法開示如幻衆生,廣作利生佛事,普現十界身雲。二示觀行之相竟。]雲是下雨的前奏,身雲就是說:所到之處皆普潤衆生,普遍的度衆生,叫做十界身雲。

  [醜叁示漸次增進

  【“由起幻故,便能內發,]因爲起這個幻智,智也幻、境界也幻,因爲起這個幻化的作用故,便能內發,[大悲輕安。]因爲同一體故,你就了解,他就是我們心中的衆生,同一體性,變成同體大悲,馬上産生大悲的輕安,大悲就是沒有恨,沒有恨。[一切菩薩,從此起行,]一切菩薩,從這個地方開始一直修去,這一段就是開示[漸次增進。】]一步一步進去這個境界,叫做漸次增進。

  [由起諸幻以除幻者,及變化諸幻,而開幻衆之故,]再解釋一遍:由起諸幻,這是智慧;以除幻者,這是境界,用這個幻化的智慧,觀照、放下幻化的境界,兩個都是變化,所以說:變化諸幻,而開幻化出來的衆生。[已證真如自體,從體便能起用,]從這個體馬上産生作用。[故雲:內發大悲輕安。此同體大悲心,觀一切衆生,與我本來同體。]本來同一體。[我今已悟、]我現在已經悟到,[已修,而衆生仍然不覺,廣設方便,普度衆生。終日度生,無問勞慮,]天天都在度衆生,他也不會覺得累。[當度衆生,]度衆生時,他也不會執著度衆生之相,[不取度生之相,故雲:大悲輕安。]爲什麼?衆生就是我們自性的衆生、心中的衆生,我們怎麼會累呢?我們心中的衆生,自己度我們心中幻化的東西,我們幻化的智慧,開示幻化的衆生,都是同一體。[一切菩薩,從此起行:]按照這樣去修行。[正示觀行漸次增進之相。一切菩薩,指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等。從此起修觀行,漸次增進者:約曆位,]經過一切位次。[從淺至深:約斷惑,從粗至細。今依《起信論》,逆次發明。初、信位,]信位,信位就是斷這個滅相,生、住、異、滅的滅相,所以,[寄息于滅相;]害處于就是說:把它安排在、停止,止于哪裏?止于這個滅相,生、住、異、滅的滅。[二、賢位,寄息與]就是把它安排停止在[異相;]在異想裏面討論。[叁、聖位,寄息于住相;四、果位,寄息于生相。文雲:如菩薩地盡,]十地盡了。[滿足方便,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,心無初相,]心也沒有一切所謂的生相。[以遠離微細念故,得見心性。

  【“彼觀幻者,非同幻故。非同幻觀,皆是幻故,幻相永離。】]這段要詳細解釋一下,不然不知道在講什麼。彼觀幻者,彼,“彼”就是所謂,所謂能觀幻化的這個智慧,怎麼樣?非同幻故,既不是跟那個幻境無實在的東西一樣;非同幻觀,也不是有一個能夠幻化出來觀照的智慧。前面一個,非同幻故就是不同于境界,因爲確實有觀智,所以,沒有一個真正的幻境,非同幻故,也沒有一個幻智,沒有一個幻境,也沒有一個幻智,簡單講就是這樣。再解釋一遍:彼觀幻者,彼觀幻者就是說:所謂能觀幻化的智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