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慧,既不是幻化出來的境界,也非同幻觀,也不是有一個幻化的觀照的智慧,因爲都不可得,暈才是真正的觀幻之智慧。皆是幻故,幻相永離,幻相永離。

  [修行至此,返觀從前。觀幻者:觀,即能觀真智;幻者,即所觀之境。真智獨存,故不同彼幻之無實故。非同幻觀者:]是什麼意思呢?[謂幻觀之智,對幻法而立,]因爲有幻法的境界,所以有幻觀的智慧。所以,[幻法既無,]我們所觀照的幻法既然無,那麼,哪裏有智慧可言呢?所以,[幻智何有,若存幻智,猶未離幻,]離一切離,離到一法也無,離緣,離到一法也無,離。所以說:究竟菩提,歸無所得,就是這個道理,究竟菩提,歸無所得。[故雲:皆是幻故。自此能所雙亡,]能所雙亡,[境智俱泯,唯一真心,故雲:幻相永離。][

  【“是諸菩薩所圓妙行,如土長苗。】

  謂菩薩所修圓妙之行,]怎麼樣呢?就像土,土就是幻化的法門,比喻作幻化的法門;長苗,如同幻化的智慧,後來會結出種子,就是覺悟的心。幻化的法門,然後怎麼樣?配合幻化的智慧,而産生了覺悟的心,就是種子,土下去,這個種子就長苗。謂菩薩修行圓妙之行,[再以喻明:如世間種谷相似,]一樣。[依土長苗,]長苗,種這種苗。[至結實收成之時,則苗土俱棄。種子,喻覺心;土,喻幻法;苗,喻幻智。謂依幻法而起幻智,]因爲有土,所以會産生苗。[從幻智而亡心入覺。]幻智而亡心……,亡心就是連那個幻智都要放下,叫做亡心。從幻智而亡心,而亡掉那個心,亡掉那個智慧,亡掉那個智,幻智,入這個覺悟。[入覺、則能所不立,]我們如果入這個覺悟,也沒有能覺之智慧、所覺的智慧,能覺的智慧、所觀的智慧,能覺的智慧、所觀的境界,都是能所,統統沒有。[前二皆袪矣。叁示漸次增進竟。

  醜四結觀行之名

  【“此方便者,名叁摩缽提。】

  此菩薩依叁摩缽提觀力修行,即起諸幻以除幻者,故以方便稱之。名叁摩缽提者:依圭峰密祖起幻銷塵觀,謂彼觀幻者,觀即能觀之智:幻者即所觀之境。所觀既亡,能觀亦泯。二起幻銷塵觀竟。]底下是另外一個,叫做定慧均等。叫做

  [子叁絕待靈心觀(分四)]

  我們第一個說:奢摩他是指定中之慧;叁摩缽提是慧中有定;底下這一段要討論是什麼?討論定慧均等,定慧均等。

  [醜初標立行之本二示觀行之相叁示成就利益四結觀行之名

  醜初標立行之本

  【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悟淨圓覺。】]這一段跟前面都一樣。

  [若諸菩薩,發心修行,必以悟解爲先。要悟解本有真淨圓覺妙心,以爲觀行之本,即是成佛之因。依此不生不滅爲因地心,然後蹑解起行,是爲稱性而修耳。一示觀行之本竟。]跟前面的文字都一樣。所以說:善男子!若諸菩薩,悟淨圓覺。

  [醜二示觀行之相

  【“以淨覺心,不取幻化及諸靜相,]幻化出來的東西統統不著,幻智也好、幻境也好,連靜、安靜的相都不執著,[了知身心,皆爲罣礙,]這句話的意思要注意聽!了解說:只要動到一個念頭執著這個心、執著這個身體,動到一個念頭分別這個心,統統是罣礙,因爲身心皆不可得。了知身心皆爲罣礙,爲什麼?因爲你有所著,有所著嘛!知道身體是虛妄的、心是煩惱。[無知覺明,]注意聽!無知覺明,無知就是真如,沒有分別心的知叫做無知。覺明就是本覺妙明,每一個字加一個字就更清楚,“覺”就是本覺;“明”就是妙明。[不依諸礙,]諸礙就是身心,不按照會障礙的身心,爲什麼?清淨的本性不關身心事。[永得超過,]永遠能夠超過,所謂[礙、無礙境,】]或者是說觀照的無礙的心,都要放下。再解釋一遍:以我們真淨的覺心,不執著所謂幻化的智慧,也不執著幻化的境界,皆是如幻故。就算修行修到某一種程度,以及相當有一個安靜之相、清淨之相,及諸靜相,都不要執著。爲什麼?了解我們的身心是挂礙的根本,罣礙的根本,只要你不動到念頭,怎麼樣呢?無知覺明就是我們的平等心,沒有分別心的平等的知,那個平等的覺知,怎麼樣?本覺就是妙明,本覺的妙明是怎樣呢?不是藉著有礙的身心來討論,因爲他是藉著超越的定慧,如果這樣放下,用本覺的妙明,就永得超過,所謂礙就是身心;無礙就是:得到無礙的那一念也要放下,所以,礙跟無礙統統沒有,超過、超越。

  [以者,依也。依本悟真淨圓覺妙心,建立觀行,直觀中道一心,雙離二邊。離有邊,故不取幻化;離空邊,亦不取靜相,此顯雙離前二觀,直觀寂滅無二之真心。]直接觀照寂滅不二的真心。[了知身心皆爲罣礙者:]有身體,會病苦種種,所以要放下;心會煩惱,這兩種皆不可得,只要你有可得,皆是罣礙。[了知,是能;身心,是所,托所起能,故二皆爲挂礙。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者:真知無知,]無分別心叫做無知,[此乃本覺妙明之真知。境智俱空,故雲:不依諸礙。永得超過礙、無礙境者:謂對待既亡,能所不立,無明淨盡,得以離境,]得以離境。[故雲:超礙離智。故雲:超過無礙,畢竟寂滅,是爲永得超過也。

  【“受用世界及與身心,]受用世界是在外,在外面我們所受用的世界;以及與內在,對內來說,是身心的世界,外面的世界是山河大地,身心是我們內在的世界。[相在塵域,]相在塵域就是說:雖然說有這個事相、有一個範圍,塵域就是一個束縛、一個界限,但是,到這種境界,[如器中锽,]器中锽的意思就是說:鍾一敲下去,en……,以前在忏公那邊,我就敲過鍾,每天都在唱:洪鍾初叩……,每天都在唱這個,傻傻地坐在那邊敲鍾,咚……,“锽”就是洪鍾的聲音。意思是說:洪鍾雖然是有形相的,但是,它一打的話,那個聲音是傳遍千裏,無礙。雖然是一個範圍、一個區域;但是,一個大智慧迸發起來,沒有界限,就是這個意思,産慧産生,就沒有界限。所以,如器中锽,[聲出于外。]無礙。智慧産生之後,怎麼樣?[煩惱涅槃,不相留礙。】]都沒有作用,雖然我們有身體、有身心,但是,我們怎麼樣?統統沒有罣礙,這樣我們的智慧就能遍十方。意思說:鍾雖然是有形的東西,鍾聲一敲,即遍十方,遍十方。

  [于此返觀自己,外之所受用世界,內之能受用身心,雖然相在塵勞區域,而不被塵勞之所局礙。]這個相被束縛,而被塵勞所礙,有一個固定之相,固定之相,[喻如器之锽,]就是聲音,[即洪鍾之聲,]锽……,[锽锽然聲出于外,以明礙處]明這個礙處。[能達無礙之意。喻世界身心,不能局礙,靈明觀智,超出有爲無爲也。世界身心,喻器;靈明觀智,喻聲。器局本處,]這個器,鍾是束縛在本處,聲音則傳遍東南西北,[聲聞四達,以喻觀智,]以譬如說觀智。[依身心修得,身心不能拘,觀智廓爾無邊,]廣大無邊。[身心不離舊處。]身心不離舊處,不能離開本來的地方,但是,觀智能遍十方。[煩惱涅槃,不相留礙者:超出有爲,則煩惱不能留,又超出無爲,則涅槃不能礙也。煩惱涅槃,法合喻器;不相留礙,法合锽锽鍾聲。二示觀行之相竟。

  醜叁示成就利益

  【“便能內發寂滅輕安,]這樣就能産生寂滅的輕安。[妙覺隨順,寂滅境界,自他身心,]自他身心就是說:自身、他的心,[所不能及,]這一句要注意聽,自他身心就是:自己的身體無法了解別人的心,所以,“自”要配合自己的身,“他”要配合別人的心,自身、他心。所不能及就是互不相知,這境界太高了,沒有辦法達到那一種境界,別人無法了解我們的境界。[衆生壽命,皆爲浮想。】]衆生一切的生生滅滅、生老病死,都是刹那變化,只是一種幻化出來的妄想,浮不實在,我們的生命,只是說浮在意識形態的一種執著,叫做浮想。我們的生命只是一期的執著,一期的執著,暈個期間的執著,時間到了就走了,所以說浮想,浮在意識心態的一種執著。所以,當這個浮在意識心態的執著沒有了。生命就斷除,衆生壽命只是一個浮現虛妄的妄想。

  [菩薩修觀至此,便能于此妙觀心內,發起寂滅輕安。前超出有爲,煩惱不能留,故寂;超出無爲,涅槃不能礙,故滅。輕安者不用更加修爲,自覺身心寂滅,輕快安適,雖終日說法,不見有法可說;終日度生,不見有生可度,故雲:寂滅。乃至種種難行之行,不見有系累之相。故雲:輕安。至此,方乃契合妙圓覺性,寂滅真境。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:在觀之時,用心同佛,]就是要善用這個心,如同佛陀一樣,在觀之心。所以,關于觀心,必能入道,自古以來就是如此,能觀照我們這顆心,大家都能作佛。唯獨自己明了,[唯獨自明了,余人所不知,故他不及。]別人不了解。“不能及”就是不了解。[自己心識之量,亦不能造,故自不及。]自己的心識,以前是用分別心,以前的分別心,怎麼能夠體悟到自性上的清淨呢?[現前自他虛妄身心,即是我相、人相,尚不能及。何況一切衆生及與壽命;又從我、人相上,虛浮妄想所立者哉!此正顯四相]生、住、異、滅[不空,不能契此。]有能契合。[叁示成就利益竟。

  醜四結觀行之名

  【“此方便者,名爲禅那。】

  此菩薩依禅那]依照禅觀,[觀力修行。不取幻化,及諸靜相,故以方便稱之。名爲禅那者:依圭峰密祖絕待靈心觀,謂不依身心能所,直造靈明覺心。]靈明的覺心。[叁絕待靈心觀竟,並前二科正示叁觀竟。

  癸叁引例彰圓

  【“善男子!此叁法門]就是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就是空觀、假觀、中觀。這叁種法門[皆是圓覺]都能進入圓滿的覺性。[親近隨順,]能接近隨順,[十方如來因此成佛,]因爲你因地正確,所以,能因此而成佛。[十方菩薩種種方便,一切同異,]不論相同或者是差別,[皆依如是叁種事業。若得圓證,即成圓覺。】]叁種事業就是叁種觀法:空觀、假觀跟中觀。皆依如是,叁種事業,就是叁種觀法。

  [此叁法門總指前叁觀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