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慧,既不是幻化出来的境界,也非同幻观,也不是有一个幻化的观照的智慧,因为都不可得,晕才是真正的观幻之智慧。皆是幻故,幻相永离,幻相永离。

  [修行至此,返观从前。观幻者:观,即能观真智;幻者,即所观之境。真智独存,故不同彼幻之无实故。非同幻观者:]是什么意思呢?[谓幻观之智,对幻法而立,]因为有幻法的境界,所以有幻观的智慧。所以,[幻法既无,]我们所观照的幻法既然无,那么,哪里有智慧可言呢?所以,[幻智何有,若存幻智,犹未离幻,]离一切离,离到一法也无,离缘,离到一法也无,离。所以说:究竟菩提,归无所得,就是这个道理,究竟菩提,归无所得。[故云:皆是幻故。自此能所双亡,]能所双亡,[境智俱泯,唯一真心,故云:幻相永离。][

  【“是诸菩萨所圆妙行,如土长苗。】

  谓菩萨所修圆妙之行,]怎么样呢?就像土,土就是幻化的法门,比喻作幻化的法门;长苗,如同幻化的智慧,后来会结出种子,就是觉悟的心。幻化的法门,然后怎么样?配合幻化的智慧,而产生了觉悟的心,就是种子,土下去,这个种子就长苗。谓菩萨修行圆妙之行,[再以喻明:如世间种谷相似,]一样。[依土长苗,]长苗,种这种苗。[至结实收成之时,则苗土俱弃。种子,喻觉心;土,喻幻法;苗,喻幻智。谓依幻法而起幻智,]因为有土,所以会产生苗。[从幻智而亡心入觉。]幻智而亡心……,亡心就是连那个幻智都要放下,叫做亡心。从幻智而亡心,而亡掉那个心,亡掉那个智慧,亡掉那个智,幻智,入这个觉悟。[入觉、则能所不立,]我们如果入这个觉悟,也没有能觉之智慧、所觉的智慧,能觉的智慧、所观的智慧,能觉的智慧、所观的境界,都是能所,统统没有。[前二皆袪矣。三示渐次增进竟。

  丑四结观行之名

  【“此方便者,名三摩钵提。】

  此菩萨依三摩钵提观力修行,即起诸幻以除幻者,故以方便称之。名三摩钵提者:依圭峰密祖起幻销尘观,谓彼观幻者,观即能观之智:幻者即所观之境。所观既亡,能观亦泯。二起幻销尘观竟。]底下是另外一个,叫做定慧均等。叫做

  [子三绝待灵心观(分四)]

  我们第一个说:奢摩他是指定中之慧;三摩钵提是慧中有定;底下这一段要讨论是什么?讨论定慧均等,定慧均等。

  [丑初标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成就利益四结观行之名

  丑初标立行之本

  【“善男子!若诸菩萨悟净圆觉。】]这一段跟前面都一样。

  [若诸菩萨,发心修行,必以悟解为先。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,以为观行之本,即是成佛之因。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,然后蹑解起行,是为称性而修耳。一示观行之本竟。]跟前面的文字都一样。所以说:善男子!若诸菩萨,悟净圆觉。

  [丑二示观行之相

  【“以净觉心,不取幻化及诸静相,]幻化出来的东西统统不着,幻智也好、幻境也好,连静、安静的相都不执着,[了知身心,皆为罣碍,]这句话的意思要注意听!了解说:只要动到一个念头执着这个心、执着这个身体,动到一个念头分别这个心,统统是罣碍,因为身心皆不可得。了知身心皆为罣碍,为什么?因为你有所着,有所着嘛!知道身体是虚妄的、心是烦恼。[无知觉明,]注意听!无知觉明,无知就是真如,没有分别心的知叫做无知。觉明就是本觉妙明,每一个字加一个字就更清楚,“觉”就是本觉;“明”就是妙明。[不依诸碍,]诸碍就是身心,不按照会障碍的身心,为什么?清净的本性不关身心事。[永得超过,]永远能够超过,所谓[碍、无碍境,】]或者是说观照的无碍的心,都要放下。再解释一遍:以我们真净的觉心,不执着所谓幻化的智慧,也不执着幻化的境界,皆是如幻故。就算修行修到某一种程度,以及相当有一个安静之相、清净之相,及诸静相,都不要执着。为什么?了解我们的身心是挂碍的根本,罣碍的根本,只要你不动到念头,怎么样呢?无知觉明就是我们的平等心,没有分别心的平等的知,那个平等的觉知,怎么样?本觉就是妙明,本觉的妙明是怎样呢?不是藉着有碍的身心来讨论,因为他是藉着超越的定慧,如果这样放下,用本觉的妙明,就永得超过,所谓碍就是身心;无碍就是:得到无碍的那一念也要放下,所以,碍跟无碍统统没有,超过、超越。

  [以者,依也。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,建立观行,直观中道一心,双离二边。离有边,故不取幻化;离空边,亦不取静相,此显双离前二观,直观寂灭无二之真心。]直接观照寂灭不二的真心。[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者:]有身体,会病苦种种,所以要放下;心会烦恼,这两种皆不可得,只要你有可得,皆是罣碍。[了知,是能;身心,是所,托所起能,故二皆为挂碍。无知觉明,不依诸碍者:真知无知,]无分别心叫做无知,[此乃本觉妙明之真知。境智俱空,故云:不依诸碍。永得超过碍、无碍境者:谓对待既亡,能所不立,无明净尽,得以离境,]得以离境。[故云:超碍离智。故云:超过无碍,毕竟寂灭,是为永得超过也。

  【“受用世界及与身心,]受用世界是在外,在外面我们所受用的世界;以及与内在,对内来说,是身心的世界,外面的世界是山河大地,身心是我们内在的世界。[相在尘域,]相在尘域就是说:虽然说有这个事相、有一个范围,尘域就是一个束缚、一个界限,但是,到这种境界,[如器中锽,]器中锽的意思就是说:钟一敲下去,en……,以前在忏公那边,我就敲过钟,每天都在唱:洪钟初叩……,每天都在唱这个,傻傻地坐在那边敲钟,咚……,“锽”就是洪钟的声音。意思是说:洪钟虽然是有形相的,但是,它一打的话,那个声音是传遍千里,无碍。虽然是一个范围、一个区域;但是,一个大智慧迸发起来,没有界限,就是这个意思,产慧产生,就没有界限。所以,如器中锽,[声出于外。]无碍。智慧产生之后,怎么样?[烦恼涅槃,不相留碍。】]都没有作用,虽然我们有身体、有身心,但是,我们怎么样?统统没有罣碍,这样我们的智慧就能遍十方。意思说:钟虽然是有形的东西,钟声一敲,即遍十方,遍十方。

  [于此返观自己,外之所受用世界,内之能受用身心,虽然相在尘劳区域,而不被尘劳之所局碍。]这个相被束缚,而被尘劳所碍,有一个固定之相,固定之相,[喻如器之锽,]就是声音,[即洪钟之声,]锽……,[锽锽然声出于外,以明碍处]明这个碍处。[能达无碍之意。喻世界身心,不能局碍,灵明观智,超出有为无为也。世界身心,喻器;灵明观智,喻声。器局本处,]这个器,钟是束缚在本处,声音则传遍东南西北,[声闻四达,以喻观智,]以譬如说观智。[依身心修得,身心不能拘,观智廓尔无边,]广大无边。[身心不离旧处。]身心不离旧处,不能离开本来的地方,但是,观智能遍十方。[烦恼涅槃,不相留碍者:超出有为,则烦恼不能留,又超出无为,则涅槃不能碍也。烦恼涅槃,法合喻器;不相留碍,法合锽锽钟声。二示观行之相竟。

  丑三示成就利益

  【“便能内发寂灭轻安,]这样就能产生寂灭的轻安。[妙觉随顺,寂灭境界,自他身心,]自他身心就是说:自身、他的心,[所不能及,]这一句要注意听,自他身心就是:自己的身体无法了解别人的心,所以,“自”要配合自己的身,“他”要配合别人的心,自身、他心。所不能及就是互不相知,这境界太高了,没有办法达到那一种境界,别人无法了解我们的境界。[众生寿命,皆为浮想。】]众生一切的生生灭灭、生老病死,都是刹那变化,只是一种幻化出来的妄想,浮不实在,我们的生命,只是说浮在意识形态的一种执着,叫做浮想。我们的生命只是一期的执着,一期的执着,晕个期间的执着,时间到了就走了,所以说浮想,浮在意识心态的一种执着。所以,当这个浮在意识心态的执着没有了。生命就断除,众生寿命只是一个浮现虚妄的妄想。

  [菩萨修观至此,便能于此妙观心内,发起寂灭轻安。前超出有为,烦恼不能留,故寂;超出无为,涅槃不能碍,故灭。轻安者不用更加修为,自觉身心寂灭,轻快安适,虽终日说法,不见有法可说;终日度生,不见有生可度,故云:寂灭。乃至种种难行之行,不见有系累之相。故云:轻安。至此,方乃契合妙圆觉性,寂灭真境。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:在观之时,用心同佛,]就是要善用这个心,如同佛陀一样,在观之心。所以,关于观心,必能入道,自古以来就是如此,能观照我们这颗心,大家都能作佛。唯独自己明了,[唯独自明了,余人所不知,故他不及。]别人不了解。“不能及”就是不了解。[自己心识之量,亦不能造,故自不及。]自己的心识,以前是用分别心,以前的分别心,怎么能够体悟到自性上的清净呢?[现前自他虚妄身心,即是我相、人相,尚不能及。何况一切众生及与寿命;又从我、人相上,虚浮妄想所立者哉!此正显四相]生、住、异、灭[不空,不能契此。]有能契合。[三示成就利益竟。

  丑四结观行之名

  【“此方便者,名为禅那。】

  此菩萨依禅那]依照禅观,[观力修行。不取幻化,及诸静相,故以方便称之。名为禅那者:依圭峰密祖绝待灵心观,谓不依身心能所,直造灵明觉心。]灵明的觉心。[三绝待灵心观竟,并前二科正示三观竟。

  癸三引例彰圆

  【“善男子!此三法门]就是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就是空观、假观、中观。这三种法门[皆是圆觉]都能进入圆满的觉性。[亲近随顺,]能接近随顺,[十方如来因此成佛,]因为你因地正确,所以,能因此而成佛。[十方菩萨种种方便,一切同异,]不论相同或者是差别,[皆依如是三种事业。若得圆证,即成圆觉。】]三种事业就是三种观法:空观、假观跟中观。皆依如是,三种事业,就是三种观法。

  [此三法门总指前三观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