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性的光明发现,[以心光发现,则顿见身心幻妄,]顿见,刹那间见到我们的身心,都是虚妄的东西。[本来不有,]本来就没有。[如客如尘。以客,喻身,往来不定;以尘,喻心,生灭不停。]这是一种比喻,[由身心所起之客尘,乃法喻并称也。从此永灭者:]从此永灭就是说:[如此则内脱身心]的困扰[,]我们一直执着这个身体是真的,现在才知道是假的;我们一直认为心的烦恼是……,我们如果知道这个心也是不实在,虚妄的分别心,当下放下,清净的本性就现前了。[故云:永灭。此是最初工夫,]菩萨!修行如果没有次第,你不知道如何下手,能使我们的心平静,那就真的是在下功夫。菩萨!即心即佛,一切佛法就是心法,牛车不走,不是打车子,是要打牛;我们的身体,身心在修行,我们要从心下手,不是从身体下手,身体恰到好处的期待是有必要的,吃吃苦,可以磨练我们的心;但是,我们的心如果不分别、不执着,我们的心得到清净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[一念顿契无生也。]叫做直取无生,直接就进入无生的状态,统统解脱,不生亦不灭,不来亦不去,无来无去,没有什么事。[便能内发,寂静轻安者:谓身心既脱,则无明重担歇灭,便能于净圆觉心内,任运发起,寂静清虚,]清虚,“虚”就是所谓的无一切相,清虚,清净犹如虚空一样的,“虚”就是通的意思,寂静,智慧就产生,什么都障碍不了。[轻安调适之相。]菩萨!不从心地下手,修行是冤枉,冤枉这一条路。修行如果不从我们的本性下手、从我们真正的智慧下手,我们再怎么修行,拼命地拜佛、念佛,都只是一种结缘而已,因为不会运用,不会运用,不会运用。不会运用心,讲起来实在很悲哀,很悲哀!如果会用,菩萨!你今天开始才是真正在修行;如果不会,就真的不是在修行,只是结缘,来这里:师父!我拜一万拜、我拜一千拜、我念几万声佛号!结果怎么样?一停下来,讲东讲西,讲是讲非,我慢贡高,贪嗔痴具足,我说:拜佛又不是在运动!问:师父!拜佛可以消业吗?我说:不会!师父!不拜佛可以消灾吗?会!一念圆满觉性,你就是佛,没有贪嗔痴,这样不是消业是什么?你拜佛、念佛,起来后造一切恶业,你这样叫做消灾吗?消什么灾?不堕地狱就很庆幸了!能精进拜佛,又能配合清净的觉性,哇!这真的是大修行人!拜佛、念佛很好,能够放下,用圆觉的观照的觉悟,放下身心,这才是真正在修行。菩萨!回去之后,一切天地万物、是非大小、富贵贫穷,统统没有,放下!不过,有的人没办法,有的人不到火葬场看看没办法,讲归讲,没有什么作用,没什么作用。

  [【“由寂静故,]因为我们的心一直清净。[十方世界,诸如来心,于中显现,如镜中像。】

  由身心相尽,妄念不生,而得寂静轻安之故。文不言轻安者:]就是说[以寂静自得轻安。工夫到此,则十方廓然,]“廓然”就是宽大,十方很大的范围,“廓然”就是十方没有一个界限。[圣凡交彻,]圣人跟凡夫的心交彻,通达,互相通叫做交彻。[心佛一如,十方世界,诸如来心,于我心中显现。我心如镜,佛心如像。此约行人入观,诸佛心、入行人观心,如影像也。《直解》云:所谓“诸佛法身入我性,我心还共如来合。”]诸佛法身入我的本性,我的心又与如来共同一体,[乃妙契法身。此正《楞严》“返流全一,]我们的六根就变成分别,六种分别;我们现在用本性,却变成同一,同一种东西,就是平等心,眼睛看,眼睛不分别;耳朵听,耳朵不分别,对不对?统统不分别,就变成用本性,全一,“一”就是本性。[六用不行,]“六用”就是六种分别心,没有作用了,为什么?因为一个清净心嘛![十方国土,皎然清净。]为什么?明心见性故,大彻大悟故。[譬如琉璃,]譬如说透明的互谅互让宝珠,[内悬明月,]当然看得清清楚楚,因为身心透脱了。[乃至一切如来,密圆净妙,皆现其中。”]一切如来,“密圆”就是暗合,暗暗地合这个圆觉的妙性,都在里面。这密圆净妙也可以说:不可思议地配合着圆妙的清净的本性,都在其中,“密”也可以讲是不可思议。[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。三示入观生效竟。

  丑四结观行之名

  【“此方便者,名奢摩他。】]这方便讲叫做奢摩他。

  [此菩萨依奢摩他观力修行,行乃无过,故以方便称之。]修行的过程当中,就是这样子修行,这样才没有过失。[名奢摩他者:依圭峰]大师[密祖泯相澄神观,]泯相就是除一切相,澄神就是令心神专注。[谓于染净诸法,心不妄缘,]放下就不攀缘、不执着。[而恒寂静也。]空空荡荡,身心都空空荡荡。[初泯相澄神观竟。]第一个是空观,奢摩他是空观,用智慧的观照入于空性。

  [子二起幻销尘观(分四)]这是假观。

  [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渐次增进四结观行之名

  丑初示立行之本

  【“善男子!若诸菩萨悟净圆觉。】

 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,必以悟解为先。]悟解为先。[先要悟解本有真净,]真实清净的什么?[圆觉妙心,以为观行之本,]观照修行之本。[即是成佛之因。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,然后蹑解起行,]依解而起行,[是为称性而修耳。初示立行之本竟。]这就是真正合我们的本性修行。说:善男子!若诸菩萨,悟到清净的圆觉。

  [丑二示观行之相

  【“以净觉心,知觉心性,]以我们清净的觉心,了解我们觉悟的心性。以及六根与六尘,[及与根尘,]皆是幻化出来的,[皆因幻化;]幻化不实在的东西。既然是不实在的,如同过目云烟,不实在的东西,我们为什么要一直执着这个不实在的世间呢?[即起诸幻,]就是智慧。[以除幻者,]就是境界。就马上用智慧,幻化起来的智慧,除掉幻化的境界。[变化诸幻,]变化一切种种的幻化,而开示幻化出来的众生。[而开幻众。】]统统是幻,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,知道幻化的就是离开、放下;离幻即觉,离开了幻化的事相、假相,我们就马上觉悟。

  [以者,依也。]依也。[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,发起智照。知觉,即智照也。照彼心识,]烦恼,分别之心。[及与根尘,皆是无明,迷真而起。]所以,[虽有而性常自空,]虽然有这个世间,来来去去种种尘境,但是,本性是空,不可得故,缘生缘灭故。[故云:皆因幻化。然既已觉照,]觉悟的观照。[识与根尘,皆如幻化,]六识、六根、六尘叫做十八界,根尘识和合,叫做十八界。皆如幻化,[则例观一切诸法,无非如幻。即起诸幻,以除幻者:诸幻,指幻智;幻者,谓根本无明,彼是能幻之者。除幻者,依如幻始觉智力,顿破根本无明。]破这个根本无明。[以四相无明,]就是生无明、住无明、异无明、灭无明,以四相无明——生、住、异、灭。[既已除灭,自然而有三轮不思议业用现前,]三轮就是身、口、意,身口意当然就是不可思议,业用就现前。[故云:变化诸幻而开幻众。随机应化,说法开示如幻众生,广作利生佛事,普现十界身云。二示观行之相竟。]云是下雨的前奏,身云就是说:所到之处皆普润众生,普遍的度众生,叫做十界身云。

  [丑三示渐次增进

  【“由起幻故,便能内发,]因为起这个幻智,智也幻、境界也幻,因为起这个幻化的作用故,便能内发,[大悲轻安。]因为同一体故,你就了解,他就是我们心中的众生,同一体性,变成同体大悲,马上产生大悲的轻安,大悲就是没有恨,没有恨。[一切菩萨,从此起行,]一切菩萨,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修去,这一段就是开示[渐次增进。】]一步一步进去这个境界,叫做渐次增进。

  [由起诸幻以除幻者,及变化诸幻,而开幻众之故,]再解释一遍:由起诸幻,这是智慧;以除幻者,这是境界,用这个幻化的智慧,观照、放下幻化的境界,两个都是变化,所以说:变化诸幻,而开幻化出来的众生。[已证真如自体,从体便能起用,]从这个体马上产生作用。[故云:内发大悲轻安。此同体大悲心,观一切众生,与我本来同体。]本来同一体。[我今已悟、]我现在已经悟到,[已修,而众生仍然不觉,广设方便,普度众生。终日度生,无问劳虑,]天天都在度众生,他也不会觉得累。[当度众生,]度众生时,他也不会执着度众生之相,[不取度生之相,故云:大悲轻安。]为什么?众生就是我们自性的众生、心中的众生,我们怎么会累呢?我们心中的众生,自己度我们心中幻化的东西,我们幻化的智慧,开示幻化的众生,都是同一体。[一切菩萨,从此起行:]按照这样去修行。[正示观行渐次增进之相。一切菩萨,指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等。从此起修观行,渐次增进者:约历位,]经过一切位次。[从浅至深:约断惑,从粗至细。今依《起信论》,逆次发明。初、信位,]信位,信位就是断这个灭相,生、住、异、灭的灭相,所以,[寄息于灭相;]害处于就是说:把它安排在、停止,止于哪里?止于这个灭相,生、住、异、灭的灭。[二、贤位,寄息与]就是把它安排停止在[异相;]在异想里面讨论。[三、圣位,寄息于住相;四、果位,寄息于生相。文云:如菩萨地尽,]十地尽了。[满足方便,一念相应,觉心初起,心无初相,]心也没有一切所谓的生相。[以远离微细念故,得见心性。

  【“彼观幻者,非同幻故。非同幻观,皆是幻故,幻相永离。】]这段要详细解释一下,不然不知道在讲什么。彼观幻者,彼,“彼”就是所谓,所谓能观幻化的这个智慧,怎么样?非同幻故,既不是跟那个幻境无实在的东西一样;非同幻观,也不是有一个能够幻化出来观照的智慧。前面一个,非同幻故就是不同于境界,因为确实有观智,所以,没有一个真正的幻境,非同幻故,也没有一个幻智,没有一个幻境,也没有一个幻智,简单讲就是这样。再解释一遍:彼观幻者,彼观幻者就是说:所谓能观幻化的智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