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皆依悟淨圓覺而修,以此爲因地心修行,]我們如果要修行,我們要了解說:你是發什麼心來修行?我們發心如果與佛的心相應,這樣就能做佛;我們發的心如果與魔相應,那就作魔;發的心如果與二乘人相應,這樣就是二乘人;發的心如果同凡夫,就變成凡夫,所以,初發心很重要。我們的因地心是發圓覺,當然[趣入果地覺,始終不離,故雲:親近隨順。十方如來因此成佛者:已成之佛皆依此叁觀]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這叁觀就是空、假、中來修行[而得成佛。十方菩薩未成之佛,]很多很多,所以,[繁興萬行,]太多了![常修種種方便。或順性通修曰同,]順著本性,然後大家共同的朝這個方向修行,有一個共識。我們都是配合著本性修行,共同朝這個方向,這個叫做通修,一般的通途的修行,共同。[或分門別行曰異。]我們所修的法門跟別人不同;但是,一樣是菩薩行。所以,[雖同異攸分,]“攸分”有所分別、區分。雖然修行的方法,有相同跟不同之分;但是,無論怎麼分[皆依如是叁種觀法,]都是空觀、假觀、中觀。[即爲菩薩所應作之事業。若得圓證,即成圓覺者:趣入雖從一門;]從一個法門修進去,[功成]只要你修到真的有成就,功德圓滿,下功夫去修行,修行就是發大志氣。[即叁皆圓證,]“叁”就是空、假、中,都是同一體。所以,[妙契法身,]妙,不可思議,來合法身平等的叁觀。[而成圓覺之佛矣。叁引例彰圓竟。

  癸四校量顯勝]

  現在要講這部經典的功德,如果要做最大的功德,你知道弘揚《圓覺經》的功德有多大嗎?[【“善男子!假使有人]如果有人這樣做,怎麼樣?[修于聖道,教化成就]一切這些聖人。成就多少?[百千萬億阿羅漢、辟支佛果,]如果有人修行聖道,來教化這麼多的二乘人,百千萬億。整個泰國的比丘如果全部做佛,泰國的人五千八百萬,還沒有經上講的這麼多;如果去教化泰國人,令人人證阿羅漢果、辟支佛果,怎麼樣?[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,一刹那頃,隨順修習。”】]爲什麼?因爲按照圓覺,能夠究竟涅槃;如果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只是化城方便而已,不能得到究竟的涅槃。你看,修行如果修對了,初發心如果正確,一下子就入圓覺的思想;修行如果錯誤,我們按照錯誤的方向修,修到後來修成小乘。師父去泰國跟所謂的泰國的高僧談、對話,我發現還是不行。不是說我們很偉大,他們對大乘經典可以說完全不懂,他們都說四阿含經,或者是講到俱舍,沒有唯識,唯識是大乘的,唯識講八識。所以,如果出生在小乘的國土,只能成就小乘。諸位福報很大,無量無邊劫所修來的福報因緣,能聞此圓覺,無礙法門,一刹那間,隨順修習。就是隨這個合本性的方式去修行,就是隨這個合本性的方式去修行;要隨順修習,如果不修行也沒用!

  [此校量顯勝也。]顯這個殊勝,[謂假若有人修于聖道者:謂從凡夫地,發小乘心,修出世道。而雲聖道者:聖人所證無漏之道也。斷見思惑,]見惑八十八品,思惑八十一品。[出分段生死,]就是六道輪回,一段一段的分。[以四谛、]就是聲聞、[十二因緣]就是辟支佛[之法教化衆生,令得成就百千萬億之多阿羅漢、辟支佛果,其功德可謂勝矣。設或不發大心,終成敗種,]他沒有發大菩提心,總是敗種,[反不若有人從凡夫地,發大乘心,]我們聽到大乘,馬上就發大乘心。[聞此圓覺之法,心生信解,即依解起修。修此無礙法門,即指叁觀。通理法師雲:如第一觀中,]就是空觀當中。[以淨覺心,取靜爲行,]取靜就是一直讓心靜下來,想盡辦法,使心安住在靜的境界裏面。[則于理無礙。]我們了解這個道理,所以無礙。[第二觀中,以淨覺心,起諸幻化,]起諸幻化就是在幻化當中用清淨心做事,這是從空出假的意思。以淨覺心,淨覺心就是空一切相;起諸幻化就是出一切假有。[則于事無礙。第叁觀中,永得超過礙無礙境,]礙是事相,無礙是理體,超越事理,當然就不能障礙。[受用世界,及與身心,相在塵域,聲出于外,]我們的身心雖然拘束在一個範圍內,不過,聲出于外,就是說:智慧能遍滿十方。[則兼理事無礙,與事事無礙。故總以無礙法門名之。聞此無礙法門:但是自聞,未及教化隨順,]不過是方便的修行而已,[不過權修,尚阙深證。]還缺少深證,所以,修行它需要時間,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要長養聖胎。所謂長養聖胎就是說我們道理知道了,再來就是要下功夫,我們所下的功夫不會白費,叫長養聖胎。如果你這個聖胎沒有找到,你下功夫,以後會變成白費,白費時間浪費我們的生命。若已經找到正確的法門,知道如何下手,這樣一直下去,就不會白費我們的生命。知道能深證究竟的圓滿覺性,就下達決心,這樣一直下去,知道我這條路一定不會走錯。不然我們一開始就下定很大的決心要修行,結果修錯了!有的人要爬牆,爬到牆上面才發現爬錯了牆,就要下來重新再爬。我們若知道這面牆是通往何處,爬上去,一下子就跳過去了!我們沒有第二次的生命,假設你今天二十七、八歲,或叁十歲,再一個叁十年就六十歲了,你就沒有辦法!路一定不能走錯;想要不走錯,一定不能義氣用事,動不動就自己要修行,這就一定死!先經過善知識指引,叁、五年的教導,肯定我們這樣下去,一定不會走錯路,這樣你這輩子修行的路線就正確了,才不會到七十歲才發現:我修錯方法、修錯法門了!來不及了!六、七十歲,人家已經自知時至,准備要往生極樂世界了,你現在才開始要買票而已,人家已經一券在握,希望無窮,你票都沒有買,你去哪裏啊?你要坐什麼蓮花?我們一開始修行就是正確的方向修行,就是已經買票了,開始修行就是上車,還沒有達到目的地;等到臨命終的時候,六、七十歲,我已經快到臺北了,我要往生極樂世界,要坐蓮花去極樂世界了!如果我們一直浪費時間,我們一直肯定自己的看法正確,而事實上是錯誤的。方法錯誤、目標、方向錯誤,意氣用事,動不動就自己認爲自己很行,完蛋了!我們沒有第二次的二十歲、叁十歲,絕對沒有!所以,第一個,要掌握生命正確的方向才有辦法,知道說這個對,才下手去修行。所以,明心見性很重要,就是這樣,因爲不會抓錯方向。如果不見性,那就聽佛的話,一直念佛,這一條路永遠不會後悔,一定對!百分之一百萬、一千萬。[一刹那頃者:時之最短也。一念有九十刹那,一刹那有九百生滅。雖然如是之速,依然次第分明。]鋒利的刀一刺下去,[如利錐一刺,九百張紙層次井然。]也是清清楚楚。[如此少時,隨順修習,其功德尤勝教化成就,衆多二乘。]只有大乘能成佛作祖,但是,我們不能輕視小乘,我們現在甚至連小乘都不夠資格。但是,我們如果發心正確,以後從凡夫就頓入菩薩地,最後到達果地,因爲我們發心正確,不與二乘人結緣。[以此圓覺無礙法門,乃成佛正因,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。]一透過這個耳朵薰習,一聽,變成將來成道的種子。[聞即聞慧,才經隨順即思慧,修習即修慧。]聞、思、修,聽經聞法要思惟是否正確,思惟之後要修行,你總不能說整天坐在那裏想。[然于大乘而發叁慧,]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[即是大根菩薩。譬如阿伽陀藥,壓倒醫方萬品,摩尼一顆,勝似海寶千般。初長行竟。]這譬喻很好,阿伽陀藥叫做萬病總持的藥,什麼病都可以治療得好。摩尼寶珠,就像海中的寶貝千百萬般,千顆萬顆。

  [壬二偈頌(分二)

  癸初 標頌 二 正頌

  癸一標頌

  【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】

  癸二正頌(前二科同長行,唯阙校量。)

  【“威德汝當知:]威德菩薩,[無上大覺心,]爲什麼叫大覺?因爲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遍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遍十方,所以說大。[本際無二相,]事相也空,理體也空,唯有一如如真實本性,這也是空,也是一種形容。所以,本際就是實相理地,中道第一義谛。本際的實相實在是無二相,有二相對立的東西,那是你自己心的問題。天地萬物,都是我們自己不會處理的事,沒有人障礙我們,沒有人傷害我們,是我們傷害自己,你的分別心跟執著心,將我們的本性分割成無量無邊的煩惱。我們人實在是不會保護自己的心,人是一種最會創造煩惱的動物。人有大智慧的因,但是,也是大愚癡的人。[隨順諸方便,]起種種的手段,種種的方便,[其數即無量。]方便的法門很多。[如來總開示,]所開示的,[便有叁種類:】]不能離開這叁種。

  [有物先天地,故稱無上;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,故名爲大;出生如來,故名覺心。與一切法,故名本際;同體平等,故無二相。隨順修習,起諸方便,其數即應無量。如來總爲開示,便有叁種品類。

  【“寂靜奢摩他,如鏡照諸像;

  如幻叁摩提,如苗漸增長;

  禅那唯寂滅,如彼器中锽。】]師父解釋一下:寂靜的定,修這個定所謂的奢摩他,就像什麼呢?就像鏡中照一切相,一切相現前,鏡如如不動,這就是定的功夫。如幻叁摩提,如幻就是一切假有當中,從空出假的一切假有當中的叁摩提,就是所謂的慧中有定,就像苗漸長。像苗落在土地上,慢慢增長。禅那就是定慧均等,唯寂滅,一個大寂滅的體性,事理不二,定慧均等,這是禅那。如彼器中锽,“器”就是鍾,就是洪鍾,锽就是一種聲音的描寫,嗡嗡作響。

  寂靜,是義;奢摩他,是名。其起行也,一向以靜境安心,]慢慢的[靜慧發生,]我們要怎麼樣才有大智慧?我們要先讓心靜下來,心靜下來才能思惟事情,智慧也才能産生。要産生智慧內心一定要先有定力,定力就不受影響,柔軟心。[便能內發寂靜輕安。由寂靜故,十方諸如來心,于行人靜覺心中顯現,]其實那就是自己。所以,明心見性的人念佛,佛現前,其實那就是他心中的佛,他的佛與心中的佛不二。外來的佛就是心中的佛,心中的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