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糟糕,我是怕我直接承認,他會嚇一跳!道安法師,這是很不得了的,中國第一個最興盛的引導者,就是道安大師,東晉。[將一經分作叁分,當時學者,多不依從。]就是說在當時,他把經典分成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卻遭受攻擊。所以,創新,人家就會攻擊,這跟我一樣,這時候,我講經用輕松的語調,用世俗法配合佛法,佛法、世間法,本來無二法,你創新,你提出來有這種見地,剛開始,反對力量一定很大!很多組織都是星雲大師創造的,譬如:什麼很多會,婦女會、或是什麼運動、或是什麼團體,到最後,現在大家都認同。大師的慈悲!因爲我們的保守的力量很大!所以,傳統,它是一種包袱,你要丟掉這個包袱,一定要創新,你要走在時代的尖端,才是真的厲害!當時學者,多不依從!這個可想而知。以我現在的立場,就可以想像道安大師當時候,立這個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有多大的逆境![後有親光菩薩“佛地論”,流傳此土,亦具有叁分:一、教起因緣分,]教起因緣分就是等于序分,這個教怎麼起來的。[二、聖教所說分,]這個就是等于正宗分。[叁、依教奉行分。]就是等于流通分。[方信彌天(道安法師自號彌天釋道安)高判,]因爲在《佛地論》尚未傳入中國以前,道安大師就將經典判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後來發現親光菩薩所著作的《佛地論》中,也是分爲教起因緣分、聖教所說分、依教奉行分,就是等于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所以,也就是未蔔先知。[今古同遵。又以一部經,譬喻一個人,序分如首,五官具存,觀其五官,便知此人智愚善惡;一見序分,便知此經頓、漸、權、實。]是頓教?是漸教?或是權教?或是實教?[正宗分如身,腑髒無關。] 五髒六腑沒有欠缺。[六腑五髒爲一身之要,正宗法義爲一經宗要。]就像我們人的五髒六腑。[流通分如手足,運行不滯;]就是不會滯礙,不會停頓。障礙叫做滯,說滯流、滯銷,銷售不出去叫做滯銷。[經有流通分,]經典如果有流通分,[自可流傳萬世,通達十方,]不停頓在一個時間,或者是一個角落,[不滯一時一隅矣。]“一隅”就是某一個角落。

  [乙一序分(複分爲二)

  丙一六種證信序]

  六種證信序,這個“種”就是條件,六種條件,構成你相信的開始。哪六種?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、衆,後面會講到。“信”就是它是釋迦牟尼佛講的;“聞”就是阿難親聞;“時”在一時;“主”就是佛;“處”就是某某地方,譬如:祇樹給孤獨園。“衆”就是有多少人,這六種情形就是像我們現在在開會,來證明它是確確實實、的的確確,不是自己創造的。所以,六種證信就是六種條件,構成你非相信不行。然後,證信序後面叫做:

  [二 一經發起序(丙初分叁)]

  發起序,是誰發起的,譬如《金剛經》就是須菩提,他問世尊;這部經,文殊師利菩薩問,一些大菩薩發起。所以,證信序,這是通一切經典;發起序,那就是這一部經的因緣。

  [(丙一分叁:丁一信聞時主,丁二說處依真,]說處依真。[丁叁同體法衆。此叁科]那就是信聞時主,說處依真,同體法衆,[不出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、衆,]“主”就是佛;“時”就是一時,我可以相信的是阿難親聞,在某某時,佛在什麼地方,與大經丘衆,或者是菩薩衆多少,[即六成就。]這跟開會一樣。開會也需要時間、地點、主席等等,[具足六種,方能成就法益。亦雲證信序。證信者,證明此經六種成就,乃爲佛說,可以生信。又雲通序,通于諸經皆有故。又名經後序,如來滅後,結集者,依佛囑所安故。]“囑”就是交代,佛有交代,交代所安,要安什麼?前面安[如是我聞]這麼樣子。[更有斷衆疑,息诤論,]既然是佛講的,就沒有懷疑,息這個诤論。[揀異教]“揀”就是不同于,“異教”就是外道。[諸義不錄。)]諸義就是沒有六種成就,他根本就不錄這個六種成就,讓你摸不著邊,後來人改經典,也沒有人知道。所以,佛經是不能改的!

  [丁一信聞時主

  【如是我聞】:

  一切經首,皆有六成就序。如是,是信成就;我聞,是聞成就。據佛地論:阿難結集經時,諸菩薩鹹共請雲:如汝所聞,當如是說!]你這樣聽到,就要這樣講。[傳法菩薩,便許之曰:

  如是當說,如我所聞。]我所講的,就是我從佛陀那邊聽來的,照這樣講,不能用自己的意思。[既是如聞而說,自屬可信,]我們能夠相信。[故曰信成就,聞而不忘,故曰聞成就。結集者,稱爲菩薩,以佛在淨土說故,]佛在淨土說,[屬摩诃衍藏(大乘菩薩藏),是文殊與阿難海,在鐵圍山間結集。]鐵圍山,我們以前在《十四講表》也有說過。[又如是者,]如是[指法之辭。]什麼叫做如是?[即指此圓覺心法,]也就是說[今當依圓覺解釋如是。]當依圓覺來解釋這一部經典,如是。[圓覺,即衆生如來藏心。清淨本然,如如不動,故謂之曰如,心即是佛,]佛就是心,[與佛無二,故謂之曰是。佛說此經,即說如是圓覺心法,雖說心法,具足佛法,及衆生法。《清淨慧章》,隨順覺性,]清淨慧就是清淨菩薩這一章,隨順覺性,[乃有五性之分。]五性就是:一凡夫性、二決定性聲聞、叁不定性聲聞、四菩薩種性、五闡提種性,五性之分,這個在唯識學裏面也有。[衆生法,佛法,皆不離圓覺一心故。

  我聞者:授受之義。佛與阿難,一堂晤對,]晤對就是當面講話叫做晤,好像當面在講話。[佛教授,]佛教導他,[而阿難領受,面命耳提,]當面告訴他,耳提就是再一次的告訴他、提示他。[親從佛聞也。聞法必從耳根發識,]發這個意識。[聞佛聲教,不曰耳聞,而曰我聞者,廢耳根之別,]最主要就是廢耳根的分別心,[從一身之總,故稱我聞。]簡單講:我聞就是當時候全神貫注,不是只有耳朵在聽而已。[阿難乃隨順世間,假稱爲我,不同凡夫妄執之我,亦非外道妄計之我。若約本經旨趣,傳法菩薩,以無我之真我,聞無礙之法門也。

  【一時,婆伽婆,】]婆伽婆就是佛。

  [一時,爲時成就。不有良時,安成法會?]如果沒有好因,[良時]就是好的因緣,如果沒有好的因緣,要如何演說這個法呢?有的人問:師父!爲什麼經典不把某年某月某日寫出來?印度當時也不在意這個;第二點就是你說印度的時間寫某年某月某日,這樣跟我們中國當時候的曆算也不太一樣。我們現在講公元幾年,這是從耶穌出生之後,才有公元幾年,公元是以耶穌誕生來計算的。我們佛誕日是二千五百多年;當時的印度是依印度的曆算去算的。所以,你要說到底是多少呢?這沒辦法計算!如果以我們中國秋天的時間,你去印度,它沒有秋天,印度只有春、夏、冬,它沒有秋天。你說春天四個月、夏天四個月、冬天四個月,譬如:夏天幾月幾日來到我們這裏。沒有啊,沒有那個啊!我們中國有秋天,印度沒有,它不是很冷就是很熱。所以沒辦法講某時某月某日,沒有講出來,就是曆算不一樣。因此講“一時”,我們就知道,有這樣一個因緣會合的時間。[乃是師資道合,]“資”就是助,有一個主,要助這個道來合成。[機教相契,]根機,就是衆生,教就是佛陀。衆生跟佛陀,佛陀是教,這個因緣,我們是衆生的根機。所以,機教相契,很契合。師徒道合,機教相契。[說聽始終,名爲一時。]說法者與聽法者,自始至終都在,名爲一時。[若約本經,則是身土、]就是叁身四土[主伴、]佛跟圍繞在佛旁邊的。[心境、理智、聖凡、皆一之時;平等本際,隨順不二是也。婆伽婆,]就是佛,[爲主成就。不有教主,群機何歸?]“群機”就是衆生,衆生他要去哪邊依靠呢?當然要依靠善知識啊![諸經皆雲佛,此經雲婆伽婆,即是佛之別稱。因一名而含六義,所以不翻。]這個“婆伽婆”有六種道理,因爲沒辦法只翻譯成某一種;翻譯成某一種變成只束縛在某一種的理念,所以,幹脆不翻,不翻就包含六種意思。婆伽婆叫做[一、自在:不爲煩惱所障,生死所系故;]生死束縛不了他。[二、熾盛:身光之與智光,熾然照耀故;叁、端嚴:具足微妙相好,端正莊嚴故;四、名稱]名稱就是名聞遐爾遍十方,大家都贊歎!:名聞普遍十方,稱揚無盡故;五、吉祥:威德冥加顯護,消災滅罪故;]雖然我們勤念佛,能消災滅罪,吉祥。][六、尊貴:乃爲天中之天,聖中之聖故。具此六義,]六種道理,[多含不翻,]多含就是因爲道理太多了,你如果只翻譯成一種,不合實際。[即五種不翻之一。]有哪五種情形不翻?[(一、秘密不翻,神咒等。]神咒不翻譯,不把印度話翻譯成中文,[二、尊重不翻,]譬如[般若等。叁、此方所無不翻,] 印度有的,中國沒有,佛講經常以庵摩羅果來比喻,[庵摩羅果等。]庵摩羅果是什麼?中國沒有這種水果,我們就直接用原音,我們沒辦法翻譯出這種東西。佛觀無量叁千大千世界,如觀掌中庵摩羅果,庵摩羅果是什麼?結果有人去印度,這個叫庵摩羅果,結果就是芭樂,蕃石榴。[四、多含不翻,]就是含義很多,所以不翻。[婆伽婆六義,比丘叁義等。]比丘譬如說:乞士、應供、殺賊,都叫做比丘的道理,“比丘”也是含有很多道理,多含,它有多重意思,所以不翻譯。你如果只把“比丘”翻譯成乞士,這樣比丘變成跟乞丐一樣了。[五、順古不翻,]以前的人怎麼講,我們就沿用下來,[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等)。

  他經有雲婆伽梵,乃梵音清濁不同耳。“智度論”婆伽雲德,婆雲有,合雲:德有。]合起來叫做德有。“婆”翻譯成有,“婆伽”叫做德,很有德性。[即是佛具有智斷二德,]智德就是本性具足,先天性的般若智慧;斷德:後天的薰習、修行,吃一切的苦,精進修持而斷。智、斷二德,[以智德證菩提果,斷德證涅槃果。又《涅槃經》雲:“能破煩惱,名婆伽婆。”亦即有德之意。以有般若德,能破一切煩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