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糟糕,我是怕我直接承认,他会吓一跳!道安法师,这是很不得了的,中国第一个最兴盛的引导者,就是道安大师,东晋。[将一经分作三分,当时学者,多不依从。]就是说在当时,他把经典分成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却遭受攻击。所以,创新,人家就会攻击,这跟我一样,这时候,我讲经用轻松的语调,用世俗法配合佛法,佛法、世间法,本来无二法,你创新,你提出来有这种见地,刚开始,反对力量一定很大!很多组织都是星云大师创造的,譬如:什么很多会,妇女会、或是什么运动、或是什么团体,到最后,现在大家都认同。大师的慈悲!因为我们的保守的力量很大!所以,传统,它是一种包袱,你要丢掉这个包袱,一定要创新,你要走在时代的尖端,才是真的厉害!当时学者,多不依从!这个可想而知。以我现在的立场,就可以想像道安大师当时候,立这个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有多大的逆境![后有亲光菩萨“佛地论”,流传此土,亦具有三分:一、教起因缘分,]教起因缘分就是等于序分,这个教怎么起来的。[二、圣教所说分,]这个就是等于正宗分。[三、依教奉行分。]就是等于流通分。[方信弥天(道安法师自号弥天释道安)高判,]因为在《佛地论》尚未传入中国以前,道安大师就将经典判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后来发现亲光菩萨所著作的《佛地论》中,也是分为教起因缘分、圣教所说分、依教奉行分,就是等于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所以,也就是未卜先知。[今古同遵。又以一部经,譬喻一个人,序分如首,五官具存,观其五官,便知此人智愚善恶;一见序分,便知此经顿、渐、权、实。]是顿教?是渐教?或是权教?或是实教?[正宗分如身,腑脏无关。] 五脏六腑没有欠缺。[六腑五脏为一身之要,正宗法义为一经宗要。]就像我们人的五脏六腑。[流通分如手足,运行不滞;]就是不会滞碍,不会停顿。障碍叫做滞,说滞流、滞销,销售不出去叫做滞销。[经有流通分,]经典如果有流通分,[自可流传万世,通达十方,]不停顿在一个时间,或者是一个角落,[不滞一时一隅矣。]“一隅”就是某一个角落。

  [乙一序分(复分为二)

  丙一六种证信序]

  六种证信序,这个“种”就是条件,六种条件,构成你相信的开始。哪六种?信、闻、时、主、处、众,后面会讲到。“信”就是它是释迦牟尼佛讲的;“闻”就是阿难亲闻;“时”在一时;“主”就是佛;“处”就是某某地方,譬如:祇树给孤独园。“众”就是有多少人,这六种情形就是像我们现在在开会,来证明它是确确实实、的的确确,不是自己创造的。所以,六种证信就是六种条件,构成你非相信不行。然后,证信序后面叫做:

  [二 一经发起序(丙初分三)]

  发起序,是谁发起的,譬如《金刚经》就是须菩提,他问世尊;这部经,文殊师利菩萨问,一些大菩萨发起。所以,证信序,这是通一切经典;发起序,那就是这一部经的因缘。

  [(丙一分三:丁一信闻时主,丁二说处依真,]说处依真。[丁三同体法众。此三科]那就是信闻时主,说处依真,同体法众,[不出信、闻、时、主、处、众,]“主”就是佛;“时”就是一时,我可以相信的是阿难亲闻,在某某时,佛在什么地方,与大经丘众,或者是菩萨众多少,[即六成就。]这跟开会一样。开会也需要时间、地点、主席等等,[具足六种,方能成就法益。亦云证信序。证信者,证明此经六种成就,乃为佛说,可以生信。又云通序,通于诸经皆有故。又名经后序,如来灭后,结集者,依佛嘱所安故。]“嘱”就是交代,佛有交代,交代所安,要安什么?前面安[如是我闻]这么样子。[更有断众疑,息诤论,]既然是佛讲的,就没有怀疑,息这个诤论。[拣异教]“拣”就是不同于,“异教”就是外道。[诸义不录。)]诸义就是没有六种成就,他根本就不录这个六种成就,让你摸不着边,后来人改经典,也没有人知道。所以,佛经是不能改的!

  [丁一信闻时主

  【如是我闻】:

  一切经首,皆有六成就序。如是,是信成就;我闻,是闻成就。据佛地论:阿难结集经时,诸菩萨咸共请云:如汝所闻,当如是说!]你这样听到,就要这样讲。[传法菩萨,便许之曰:

  如是当说,如我所闻。]我所讲的,就是我从佛陀那边听来的,照这样讲,不能用自己的意思。[既是如闻而说,自属可信,]我们能够相信。[故曰信成就,闻而不忘,故曰闻成就。结集者,称为菩萨,以佛在净土说故,]佛在净土说,[属摩诃衍藏(大乘菩萨藏),是文殊与阿难海,在铁围山间结集。]铁围山,我们以前在《十四讲表》也有说过。[又如是者,]如是[指法之辞。]什么叫做如是?[即指此圆觉心法,]也就是说[今当依圆觉解释如是。]当依圆觉来解释这一部经典,如是。[圆觉,即众生如来藏心。清净本然,如如不动,故谓之曰如,心即是佛,]佛就是心,[与佛无二,故谓之曰是。佛说此经,即说如是圆觉心法,虽说心法,具足佛法,及众生法。《清净慧章》,随顺觉性,]清净慧就是清净菩萨这一章,随顺觉性,[乃有五性之分。]五性就是:一凡夫性、二决定性声闻、三不定性声闻、四菩萨种性、五阐提种性,五性之分,这个在唯识学里面也有。[众生法,佛法,皆不离圆觉一心故。

  我闻者:授受之义。佛与阿难,一堂晤对,]晤对就是当面讲话叫做晤,好像当面在讲话。[佛教授,]佛教导他,[而阿难领受,面命耳提,]当面告诉他,耳提就是再一次的告诉他、提示他。[亲从佛闻也。闻法必从耳根发识,]发这个意识。[闻佛声教,不曰耳闻,而曰我闻者,废耳根之别,]最主要就是废耳根的分别心,[从一身之总,故称我闻。]简单讲:我闻就是当时候全神贯注,不是只有耳朵在听而已。[阿难乃随顺世间,假称为我,不同凡夫妄执之我,亦非外道妄计之我。若约本经旨趣,传法菩萨,以无我之真我,闻无碍之法门也。

  【一时,婆伽婆,】]婆伽婆就是佛。

  [一时,为时成就。不有良时,安成法会?]如果没有好因,[良时]就是好的因缘,如果没有好的因缘,要如何演说这个法呢?有的人问:师父!为什么经典不把某年某月某日写出来?印度当时也不在意这个;第二点就是你说印度的时间写某年某月某日,这样跟我们中国当时候的历算也不太一样。我们现在讲公元几年,这是从耶穌出生之后,才有公元几年,公元是以耶穌诞生来计算的。我们佛诞日是二千五百多年;当时的印度是依印度的历算去算的。所以,你要说到底是多少呢?这没办法计算!如果以我们中国秋天的时间,你去印度,它没有秋天,印度只有春、夏、冬,它没有秋天。你说春天四个月、夏天四个月、冬天四个月,譬如:夏天几月几日来到我们这里。没有啊,没有那个啊!我们中国有秋天,印度没有,它不是很冷就是很热。所以没办法讲某时某月某日,没有讲出来,就是历算不一样。因此讲“一时”,我们就知道,有这样一个因缘会合的时间。[乃是师资道合,]“资”就是助,有一个主,要助这个道来合成。[机教相契,]根机,就是众生,教就是佛陀。众生跟佛陀,佛陀是教,这个因缘,我们是众生的根机。所以,机教相契,很契合。师徒道合,机教相契。[说听始终,名为一时。]说法者与听法者,自始至终都在,名为一时。[若约本经,则是身土、]就是三身四土[主伴、]佛跟围绕在佛旁边的。[心境、理智、圣凡、皆一之时;平等本际,随顺不二是也。婆伽婆,]就是佛,[为主成就。不有教主,群机何归?]“群机”就是众生,众生他要去哪边依靠呢?当然要依靠善知识啊![诸经皆云佛,此经云婆伽婆,即是佛之别称。因一名而含六义,所以不翻。]这个“婆伽婆”有六种道理,因为没办法只翻译成某一种;翻译成某一种变成只束缚在某一种的理念,所以,干脆不翻,不翻就包含六种意思。婆伽婆叫做[一、自在:不为烦恼所障,生死所系故;]生死束缚不了他。[二、炽盛:身光之与智光,炽然照耀故;三、端严:具足微妙相好,端正庄严故;四、名称]名称就是名闻遐尔遍十方,大家都赞叹!:名闻普遍十方,称扬无尽故;五、吉祥:威德冥加显护,消灾灭罪故;]虽然我们勤念佛,能消灾灭罪,吉祥。][六、尊贵:乃为天中之天,圣中之圣故。具此六义,]六种道理,[多含不翻,]多含就是因为道理太多了,你如果只翻译成一种,不合实际。[即五种不翻之一。]有哪五种情形不翻?[(一、秘密不翻,神咒等。]神咒不翻译,不把印度话翻译成中文,[二、尊重不翻,]譬如[般若等。三、此方所无不翻,] 印度有的,中国没有,佛讲经常以庵摩罗果来比喻,[庵摩罗果等。]庵摩罗果是什么?中国没有这种水果,我们就直接用原音,我们没办法翻译出这种东西。佛观无量三千大千世界,如观掌中庵摩罗果,庵摩罗果是什么?结果有人去印度,这个叫庵摩罗果,结果就是芭乐,蕃石榴。[四、多含不翻,]就是含义很多,所以不翻。[婆伽婆六义,比丘三义等。]比丘譬如说:乞士、应供、杀贼,都叫做比丘的道理,“比丘”也是含有很多道理,多含,它有多重意思,所以不翻译。你如果只把“比丘”翻译成乞士,这样比丘变成跟乞丐一样了。[五、顺古不翻,]以前的人怎么讲,我们就沿用下来,[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)。

  他经有云婆伽梵,乃梵音清浊不同耳。“智度论”婆伽云德,婆云有,合云:德有。]合起来叫做德有。“婆”翻译成有,“婆伽”叫做德,很有德性。[即是佛具有智断二德,]智德就是本性具足,先天性的般若智慧;断德:后天的薰习、修行,吃一切的苦,精进修持而断。智、断二德,[以智德证菩提果,断德证涅槃果。又《涅槃经》云:“能破烦恼,名婆伽婆。”亦即有德之意。以有般若德,能破一切烦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