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;以有解脫德,能了二種生死,]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,[以有法身德,能證究竟涅槃,圓證叁德秘藏,名婆伽婆。一信、聞、時、主竟。
丁二說處依真
【入于神通大光明藏,叁昧正受。一切如來光嚴住持,是諸衆生清淨覺地;】]說:入于神通大光明藏,叁味正受。神通就是神妙莫測,得大自在;光明就是智慧之光圓滿;正受就是依照空性的法性平等,這叫做正受。簡單講:平等心叫做正受,簡而言之就是如此,你如果不平等心,就是邪受。
[此爲處成就。欲說一乘頓教,必依法界真境。]法界無相,[佛有叁身:一、法身佛:依常寂光土,是以法性身,]法性身就是無身,常寂光淨土就是無土,方便說常寂光淨土,法性身無身,方便說法性身。[依法性土,身土一如;]爲什麼?無相嘛,當然叁身四土才能一如,都無相,才能一如。[二、報身佛:依實報莊嚴土,即盧舍那,住華藏世界等;叁、應化身佛:依凡聖同居土,即釋迦牟尼佛,或在天上,或在人間,靈山、舍衛、竹林、鹿苑等處,爲人天說法。今經說處,如來入法性源,現無礙境。入于神通大光明藏,叁昧正受者:入字,對叁昧正受說。無入爲入,]方便說入,[乃是以智契理故,入無入相可得。神者,神妙莫測,不可思議。通者,通達無礙,得大自在。此是解脫德(用大也)。大者,統十界而無外,含萬象以有余,是法身德(體大也)。]解脫是用大,法身是體大。[光明者,]智慧光明,[智光圓滿,耀古騰今,慧照分明,窺天鑒地,] 窺天鑒地就是明鑒天地,清清楚楚,“窺”就是看的意思,“鑒”就是明的意思,[是般若德(相大也)。]簡單講:都要用般若,沒有般若智慧,你就沒辦法定。[藏者,含藏,含藏體、相、用叁大,是爲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叁德秘密之藏,即圓覺本體,如來藏心,法界真境。
如來入此叁昧(此雲正受)]我們衆生沒辦法正受,衆生只要有我執,都無法正受,無相名爲正受;實相名爲正受。正受,直接講:正確的感受,正確的感受應該無相,一切都是因緣法,空性才叫做正受;而我們都透過這一層的無明,所以,我們無法正受。我們如果從無念、無住、無相下手,就迫近正受,相似正受。[是以智契理。又以法性身,依法性土,而得正受,不受余受。現自受用身,]自己得到利益,[乃法報同體之佛。]法報同體就是法身跟報身,我們這個叫做業報身,而諸佛、菩薩是清淨圓滿的報身,有天壤之別![自受法樂之處,叁昧正受,華梵並舉也。]華梵並舉就是中國話叫做華,印度話叫做梵;叁昧正受,“叁昧”是指印度話;“正受”是指中國話。
[一切如來,光嚴住持者:以釋迦所住真境,即十方如來,]平等心,所以,證得法性土,[智光莊嚴之境,非余寶物莊嚴,此境爲如來所住持故。是諸衆生,清淨覺地者:是字,即指上文,如來果地,所住法界真境,就是衆生因地,本具圓覺妙心,是謂果徹因源。面衆生本具清淨覺地,即是如來所住法界真境,是謂因該果海也。問:神通大光明藏,既是生佛同等,]衆生跟佛一樣,[如何如來稱入,衆生不入?答:衆生亦未嘗出此大光明藏。臨濟祖師上堂雲:“有一無位真人,在汝諸人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。看!看!” ]領會的意思!有一位無位真人,無位就是說:沒有任何階位,沒有任何的語言去形容它,無法去講它,無位,不落入階級叫做無位。真人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我們現在這個是假的。有一位無位真人,不落入階位,平等性,就是我們的本性,在諸人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,看!看!這句話的意思就是:你要去悟,“看”就是你要去悟它,不是用眼睛看這個意思;就是謹慎、好好的去參![祇因衆生,向爲六塵所蔽,六識所锢、]锢”就是禁閉的意思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六識把你關起來,因爲我們有分別心、執著心。[而神不通,光不大,故不言入,非不入也。]不是不入,是因爲你迷了,過去有一個從心地修行的女孩子,見到人家穿金戴銀,有一次,她的師父就問她:世間什麼最漂亮?這個穿金戴銀的就說:金、銀、琉璃、寶物、鑽石最漂亮!旁邊那個修行的小女孩,很早就有所悟了,師父問:世間還有比這些東西更漂亮的嗎?戴在我們身上這麼壯嚴,這已經算很漂亮了,世間還有比這些更漂亮的嗎?她說:有!我們清淨的本性,清淨的本性是世間最漂亮的東西,不必化妝,也沒辦法化妝,散發出來的就是那麼慈悲、善良的心地。所以,世間最漂亮的東西,不是穿金戴銀。[下文經雲:“非覺違拒諸能入者,有諸能入,非覺入故。” ]非覺,不是覺性不能入,因爲你有諸能入,那麼,就不是所謂覺的入,後面它會講到這一句,在這裏不加多述。因爲會講的東西,變成一種重複。
[【身心寂滅;平等本際,]身是空性,心是虛妄,起心動念、妄想心,所以,身心寂滅,平等本際。“平等”二字,對修行人變成非常重要!你要以平等心,才可以通達我們本來的面目,本際就是本源。[圓滿十方,不二隨順。] 我們在《維摩诘經》裏面講的:隨順不二法門。[于不二境現諸淨土。】]都是不二,身土不二、聖凡不二、自他不二、動靜不二,都是不二。
[此明我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,叁昧之中,稱體起用。身心寂滅,]我們現在是終日身心擾亂。[平等本際;]我們現在是不平等,又不了解本來面目。[此二句,正顯體深。言佛住寂光真境,]不是我們現在執著的這個虛妄的假境。[是法性身,]法性身體,無相的身,[本無身心之相,故曰寂滅。]無法不空,我們要如何修行?很簡單,但提一念“離”字,《圓覺經》說:但提一個“離”這了,離就是黏不到你,金錢黏不到你,你不會卡在金錢裏面;名利、一切男女都黏不到,離嘛!離不是指身體離,是心無所著,直接契入空性。[寂滅者,不生不滅也。既無生滅,自然平等一相,複歸本源,實際理地,諸佛衆生,皆不離此大光明藏中也。]你看!我們有一個清淨的佛性,竟然把它放在倉庫裏,實在很慚愧;個個具足,人人都有清淨的大光明藏,我們竟然都把它放在倉庫不會用。[圓滿十方,不二隨順;此二句,乃明用廣。]大用之廣。[其用]這個大用[則稱體而起,]依體起用,所以[圓滿周遍,含裹十方,]包括十方。[廣大無外也。不二隨順,作二種解:一、體用不二,]叫做不二。[用隨體遍,]作用是隨本性遍十方,所以,性識周遍法界,體用也是周遍法界。[體用一致,故曰不二。二、謂身土、聖凡、自他、動靜,一一皆是一真法界。身土圓融,]即身即土,[聖凡不隔,自他平等,動靜一如,隨順一真,]一真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:絕對叫做一真。什麼叫做一真呢?無虛無妄,怎麼樣能夠無虛無妄?對立,當然就是虛妄的東西,凡有所對立,都是虛妄的東西;凡是絕待,不加比較,就是一真,一真就是無假、純真;這個“一”不能解釋一二叁的一,“一”是純,純真,只有佛性是純真。[無有二相,是爲隨順不二。故于一真不二境中,現諸淨土。不二境,即寂滅真境,諸佛自受法樂之地。]之地就是地方,之所在。[現字,即稱體起用。以無身心之相,那有說聽之事?今雲現諸淨土者,正顯從自受用身土,現出他受用身土。《唯識》雲:“如來現起他受用,]“他”是指這些菩薩,或者是二乘人。[十地菩薩所被機。]十地菩薩當然就是他所加被的地方,他受用土嘛!佛土是法性身,現這個他受用土(實報莊嚴土)專門度化大菩薩,所以,十地菩薩所被機。[”故雲現諸淨土,爲十二位法身大士,說此圓滿修多羅教。]修多羅就是經典,[據此,則他受用身土,仍依圓滿覺性爲緣起耳。二說處依真竟。]也就是說這部經是在什麼地方宣說的?是在法性土裏面,這不得了的!現出如此不可思議的清淨土,可見這部經不是普通的經典,我們說:一時,佛在哪裏,這部經不是,現這個清淨的聖土出來,可見這部經就是要達到佛的境界,看前面就知道後面了,這部經很不簡單,看[衆]就知道這部經典了,哪些衆呢?
[丁叁同體法衆
戊一舉類標數
【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。】]“與”就是共。
[此舉同體法衆。皆證法身理體,故名同體。]來參加圓覺的法會不是普通人,都是大徹大悟,證悟無相法身理體之人。[與者,共也、同也。大菩薩,是一類圓頓大機。菩薩,梵語具足雲:菩提薩埵。我國人多好略,簡稱菩薩,菩薩,超過阿羅漢、辟支佛二種聖人之上,本不易稱。現見世人對竈君土地,皆稱菩薩,]大爐叫做竈,君就是神,竈君就是竈君神,土地公、土地神,把這些都叫做菩薩。[此是我國神教與佛教混而不分,故有如是錯誤。菩提,譯覺;薩埵,譯有情。分自利、利他、兩利,叁種解釋。一、已經覺悟之有情(此自利也),二、而能覺悟法界之有情(此利他也),叁、智悲並運,以智慧劍裂煩惱網,上求佛覺以自利,以大悲心,度衆生界,下化有情以利他(此兩利也),故曰覺有情。
菩薩有:權教、實教之分。權教雖然六度齊修,但修事行,未明理性,不足稱大。實教稱圓覺體,]“稱”就是合,稱圓覺體,合乎這個圓覺的體性。這個“稱”不是稱贊的意思,要合;我們現在沒有合,合不起來。[修六波羅密,所修離相。]這句話就是圓覺的體的開始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[如布施時,內不著能施之我相,外不著受施之人相,]受布施的人相。[中不著所施之物相,叁輪體空,是大菩薩。大菩薩,具足多義。一、有大根:已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;二、具大智:以真智了空,俗智照有,]空有不二,[中智]就是中庸,中道的智慧。所以,真、俗、中,[不著空有二邊;叁、信大法:深信圓覺,]也就是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之法。[即心即佛之法,一切衆生,本成佛道;四、解大義:了解圓覺一心,具足體、相、用叁大之義;]什麼叫做菩提薩埵摩诃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