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薩?[五、發大心:乃發廣大平等慈悲心,視大地衆生皆如一己,]就像我們自己一樣。[普爲與樂拔苦;]給衆生快樂,拔他的痛苦。[六、修大行:即修四攝六波羅密行,自他兩利;七、求大果:]喔!菩薩真不簡單![念念趣向無上菩提之果覺。具此諸大,故名大菩薩。摩诃薩者:梵語摩诃,此雲大。上既稱大菩薩,此複加摩诃薩者,謂是地上大菩薩中之大菩薩也。]無法形容。[以文殊等十二位,皆是等覺法身大士,] 你看!聽衆是等覺菩薩來聽的![複居十地以上之人。並其同行眷屬,其數約有十萬人俱。同心同德,和合聚集,故雲俱也。一舉類標數竟。]菩薩,第一、有大根;第二、具大智;第叁、信大法;第四、解大義;第五、發大心;第六、修大行;第七、求大果,都是大!不是像我們現在受菩薩戒後,缦衣竟然搭成這樣子,像總統在披彩帶一樣,你看過人家這樣搭缦衣的嗎?我說:菩薩!你怎麼這樣子搭衣?拍電影都這樣穿,你們注意看,很可憐,把紅袈裟穿成這樣,看起來很不壯嚴!講起來很悲哀!拍電影演出家人的演員,下來就吸煙,所以,大菩薩抽大煙。(法師笑)我們反省自問:是不是堪稱大菩薩?我們現在受菩薩戒後,連搭缦衣也不會,也照樣說他受菩薩戒。
[戊二列上首名
【其名曰: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普眼菩薩、金剛藏菩薩、彌勒菩薩、清淨慧菩薩、威德自在菩薩、辯音菩薩、淨諸業障菩薩、普覺菩薩、圓覺菩薩、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。】]這都是不得了的!
[其字,指下列十二位上首菩薩。名曰文殊師利,正雲曼殊室利,]所以,有一個地方叫做曼殊學堂,[譯爲妙吉祥。]我要建這間講堂的時候,不用別人取名字,自然就浮現出“文殊講堂”這四個字。這個名字可以說不是我取的,我在建講堂的時候,名字就自然浮現“文殊講堂”,第六感,完全沒有經過時間考慮,或是寫十幾個名字來挑選,都沒有!因爲文殊表示大智慧、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是諸佛之母,文殊又是七佛之師,所以,這個講堂的名字取得很順利,又很好聽,很可聽![降生之時,室滿祥光,更有種種瑞相。]所以叫做妙吉祥。[又譯妙德,]所以,有一間妙德素食,大家都以此取名,[謂智德深妙。華嚴表根本智,爲諸菩薩之上首。“華嚴”雲:“了了見佛性,猶如妙德等。”此菩薩深本難思,爲七佛之師,乃古佛倒駕慈航,影響釋迦會下,示同菩薩,助佛揚化。過去爲龍種尊王佛,現在北方,號摩尼寶積佛,未來成佛,名曰普現。] 既然已經成佛,這都只是示現,看要示現哪一尊、取什麼名字,都可以變化。[本經爲發起衆,若非大智,安能發起圓頓大教。]這是第一尊菩薩:文殊師利菩薩,大家都認同;佛教當中,有誰不認識文殊師利菩薩的,真的會肚子痛,沒有一個不認識的!有一個人很可愛!師父啊!我沒有智慧,我拜文殊師利菩薩,是不是會開智慧?我說:會啊!沒多久又有一個人來:師父啊!我也跟他一樣,拜文殊師利菩薩,也可以開智慧嗎?我說:不會!他說:奇怪!師父!您一下子說會,一下子說不會,到底是要拜哪一尊呢?我說:根機不同,不可一概而論,他的根機不好,初機,你要叫他頓悟,他悟不來啊!可是,你根機利啊,你爲何要一直拜文殊師利菩薩?拜我們的般若智慧不是更快嗎?直接放下大智慧就現前了!對不對?所以,拜是方便,拜佛會開智慧嗎?會啊!拜到感應道交,你就是佛,佛就是你,心地與佛一樣。所以,爲什麼我們拜佛能開智慧?學佛的行爲,悟到佛的心境。佛一直告訴你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,跟你講過幾千遍了,你硬是不肯啊!禅宗講了一句話:拖伊開悟,伊偏不要啊!要拖他來開悟,他還不肯,他就不讓人家拖啊,硬是卡死在那裏!真的很可憐!開悟的人就很快活,歡喜,無所不歡喜!今天如果有事來忙,到晚上統統沒事,躺在床上,一閉上眼睛統統沒事,爲什麼?他無所著啊。一個人爲了追求真理,生命已經不重要了,因爲遲早都會死。一個人既然爲了真理,他當然能夠用生命付出,他隨時都在等待死亡、死神的來臨,他不會恐懼這種東西。底下,若非大智慧,怎麼能發起圓頓的大教呢?下一位叫做[普賢菩薩者:梵語邲輸跋陀,華言普賢。]普遍,普被一切法界;賢就是聖之下叫做賢。[行彌法界,]普賢是代表行,他的行遍法界。[德無不遍,曰普。住居等覺,]等覺就差佛一等,差佛一點點而已。[隨心益物,]“物”就是衆生,利益衆生,任運利益衆生,[曰賢。]我是不敢自稱什麼大菩薩來,我沒有這樣講,我只是一個凡夫,只是說:我發的心都是真正要利益衆生,我發的心沒有那種自私的心,不管你做什麼,你只要發心正確,你就做,如果怕人家講東講西的,那什麼事都不用做了![按《悲華經》雲:“我誓于穢惡世界,行菩薩道,使得嚴淨。]穢惡的世界呢!你看,這有多難!我們今天如果度一個衆生度不來,就覺得很累、很疲勞了,你看這一尊菩薩:穢惡的世界呢!看看人家菩薩:發大心、行大行,你看菩薩這樣發願,實在讓我自覺慚愧,我們稍微講個經就喊累了,一天才講兩個小時;也還不到,才一個多小時,就喊累了,要如何行大行、發大願呢?沒辦法,這樣不行!所以,我如果看到經典這樣講,就算覺得很不舒服,還是又爬起來,動作就像缺乏鈣質一樣,爬起來。所以說:我也有一、兩項優點,雖然不能像菩薩一樣,但是,對于講經說法,利益衆生,我是打死不退![我行要當勝諸菩薩。]普賢菩薩說:要真如過所有菩薩。[寶藏佛言:以是因緣,今改汝字,名曰普賢。”此菩薩行門廣大,與文殊二位列前者,表智行相資,堪入圓覺故。]
第叁、[普眼菩薩者:法眼既明,普照法界。照事法界,事無不盡;照理法界,理無不徹;照理事法界,真俗圓融;照事事法界,法法周遍,無障無礙,故稱普眼。]這個也是不得了,統統無礙!在座諸位!你如果于一切事相不著、一切理體不著,你就是普眼。簡單講:什麼叫做普眼?以平等心視衆生,叫做普眼。知道嗎?[金剛藏菩薩者:金剛是金中之剛,具堅、利、明]很堅固、又很利、又很明,[叁義。菩薩,證法身堅固不壞之理(堅也),持甚深般若智慧之劍(利也),斷曆劫無明煩惱之惑(明也);即同金剛叁義。經中備起叁問,頓斷群疑,能生無量功德之藏,故名金剛藏。]這是表法的。第五、[彌勒菩薩者:彌勒譯慈氏,]慈氏很慈悲,[是姓。過去遇大慈如來,修習慈心叁昧,故以爲姓。]就是慈悲心,慈心就是處處都寬恕衆生,就是慈;悲就是時時都要救衆生,無論衆生對他如何,他就是要救衆生,二者意思不同,慈、悲。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個,慈悲是諸佛之母,般若是諸佛之母。就是這樣,你要有慈悲、般若,不然你要如何成道呢?在我的心中,沒有一個惡的衆生,每一個都值得原諒。[本名阿逸多,華言無能勝,因修唯心識定,識心圓明,照徹生死根源,以愛爲本,慈濟衆生,斷除細惑,慈無能勝,]沒有一個比他更慈。[故名慈氏。] 第六、[清淨慧菩薩者:慧覺清淨,無住無著,照了諸法,猶如虛空,故能隨順,得入圓覺。]這一看很簡單,是表法的。第七、[威德自在菩薩者:有大威勢,足以折伏魔軍,有大慈德,堪能攝濟群品,]“群品”就是衆生,“品”就是上、中、下的根器都有。[功由叁觀成就,]就是空、假、中,成就[所以折攝自在。]
第八、[辯音菩薩:具足四無礙辯,能以音聲,而作佛事,請宣輪觀,]請佛宣說輪觀,後面有講,就是如何修定,如何修慧?如何定慧均等?[饒益衆生。] 用音聲來說法作佛事,廣度衆生的意思,辯音菩薩就是有辯才。[淨諸業障菩薩者:衆生之障有叁,曰惑障(即煩惱迷惑心),業障(即善惡不動偏空等),報障(即苦果受報身)。]不動就是說不能改變,沒辦法改變,你一定要受這個果報。所以,惑、業、苦,惑障、報障、偏空是指二乘人。所以說:善惡不能改變,那一定要受果報的!你行善,你就一定要受果報;行惡,一定要受果報的。不動不能改變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可以改變的。你修二乘的偏空,你的業報就是落入涅槃坑道裏面;報障,苦果受果報。[報由業感,業由惑造。] 迷惑,[此叁]這叁種:惑、業、苦,[能障叁德,故名爲障。菩薩能淨諸業障,必由斷惑功成,四相既除,業根自淨矣。普覺菩薩者:普覺生死涅槃,皆如昨夢。末法之世,魔強法弱,衆生修行,須求何等人,依何等法,行何等行,除去何病。故請佛爲說,饒益衆生。]第十一、[圓覺菩薩者:因能圓照清淨覺相,證入圓覺,故得是名。請示末世修行,最初方便,佛說建立道場,分上、中、下期,以令叁根得益。]第十二、[賢善首菩薩等,而爲上首者:既賢且善,而爲上首也宜矣。]即賢且善,所以,[經中請名流通,利益今後,厥功甚偉。]“厥”就是其、他,代名詞,他的功德很偉大![等字,等前十一位法身大士,而爲十萬菩薩眷屬之上首。二列上首名竟。
戊叁與伴同會
【與諸眷屬皆入叁昧,同住如來平等法會。】
與者,同也。諸眷屬,即十二上首菩薩同行眷屬也。時時爲上首護念曰眷(眷即眷念),攝令從道曰屬(屬即攝屬),]眷屬,[當此圓覺法會,故相與偕來。]“偕”共同的意思。[皆入叁昧者,主伴同入也。]“主”就是佛,“伴”就是法身大士,十地菩薩。[所入叁昧,即神通大光明藏。皆入有二義:一、佛力加被故:以如來既入自性叁昧,乃是以法性身,住法性土,而此衆人,皆在法性之中,仗承佛力,智契法界,故得皆入。二、智同于師故:]同于佛故,師就是佛。[十二上首,皆法身大士,與如來同一法身。佛入叁昧,大士亦入,而此衆人,向爲大士眷屬,智同于師,因見師入,亦與從入,故雲皆入叁昧。]看到佛入叁昧,皆同入;或是藉著佛的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