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加被,二種情形。[同住如來平等法會者:] 這裏也是一個平等,所以,走到哪裏,平等就是很重要。菩薩!我告訴諸位:修行,不是看很多很多經典,結果不受益;你從幾個字當中,好好的冷靜思惟;一切法不可得,才能進入真正的平等,畢竟空性平等,無礙,心如同虛空,一切法無礙。[即前于不二境,所現之淨土,凡聖一源,主伴同會,身心寂滅,平等一相,故謂之曰:平等法會。所說第六衆成就者,以此。一六種證信序竟。
丙二一經發起序(分四)] 這部經典是如何發起的?
[丁一文殊啓請]文殊師利菩薩請佛開示。
[【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]就從座位上起來。[頂禮佛足,]這個禮貌不可免。在座諸位!佛證得無生,文殊師利菩薩又是七佛之師,在理上來說,與佛平等;但是,在事相來說,不可避免,也就是說:完全降伏我慢的人,他是不壞事相,他還是要向佛頂禮。照理說:他教了七位統統成佛,是七佛之師,他還是一樣向佛頂禮,你想想看!哪有像現在的人,學了一點東西就自己覺得不得了,來了也不向師父頂禮,或是向善知識頂禮。或是說他稍微懂一點皮毛,就可以名掉這些世俗的禮節。所以,會看經典的人,自然就懂得去實踐。你看文殊師利菩薩,他也是不壞事相,照樣這麼做: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。文殊師利如果說:我教了七個都成佛了,爲什麼還要向你頂禮?這樣就變成我慢未斷的凡夫了。[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]叉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合掌。叉手有的人是金剛合掌,也是合掌的一種。按照密宗的,或者是按照善知識的開導,叉手不超過第一個指節。超過第一個指節,這不叫做叉手,不能真如過一節。譬如說:我們在打坐當中,大家統統手放著,他不是,他結手印這樣放著,其實沒有這個必要。我們人都是好弄玄虛,一切法不離心法。所以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合掌。[而白佛言:】
六種既經成就,]前面所講的六種成就。[法會自爾當開,]“爾”就是然,這個法會自自然然的當然就要開了。都准備好了,不開更待何時?就像是開會,統統准備好了。[于是文殊啓請,以爲本經發起之衆。有謂序阙發起,]有謂就是說:有的人認爲,這個序,前面的叫做序,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這個序分當中,缺少了發起的文章。但是,[細研文]章的[義]理[,文殊一章實具發起全經之意。]有的人說:序中缺少發起之文,但是,詳細研究文章的義理,文殊這一章,實在是發起全經之義。[初問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,次請菩薩發清淨心,遠離諸病,後及末世,求大乘者(人也),]求大乘就是說:我們有心求大乘的人,怎麼樣才能[不墮邪見。]大乘人落二乘,都算是邪見,記住!這個“邪見”不是外道,你落入二乘,統統叫做邪見。[觀如來答處,先總標真宗,即總冠下文,]“冠”就是全部包括以下的文章,“冠”可以解釋作包括,排行, 在最前面的叫做冠,我們說冠軍嘛,冠軍就是包括後面的人,都沒有比他更厲害了;總冠下文就是放在最前面。[正宗分中,信、解、修、證諸義。]“修”就是如何去行叫做修。[細研十章文義,章章有病,]有病是衆生的病、二乘人的病。[能障正修。]所謂正修是指圓覺,會障礙圓覺的修行;圓覺就是圓滿的覺性。[既能遠離諸病,則正修自然可成矣!]所以,首先,我們理論要正確、門路要對。[至《普覺章》]普覺菩薩。[末雲:“盡于虛空,一切衆生,我皆令入,究竟圓覺。]發這樣的悲心,就是無際限的悲心。譬如衆生跟我們計較,我們會起煩惱,那麼,我們今天發這個願:我要令盡虛空、遍法界的衆生,都要令入究竟圓覺,我已經發此大慈悲心,那麼,衆生今天雖然帶給我們一點困擾,我們還是想救他。所以,發這種悲心的人,就是菩薩、就是佛。要令一切衆生證入究竟圓覺,不得了![于圓覺中,]而且又在圓覺當中,[無取無證,除彼我人,一切諸相,] 彼我就是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除彼我人,一切諸相,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;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簡稱:除彼我人、一切諸相。[如是發心,不墮邪見。”此語與文殊啓請之語,遙遙相對,故判本章,爲全經發起序。
文殊師利菩薩,在大衆中,即從本座而起,頂禮佛之雙足。以至尊之頂,禮至卑之足,以表身業恭敬。禮已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,收攝意根,以表意業恭敬。而白(仰白)佛言,以表口業恭敬。此段叁業恭敬,爲請法之儀,乃結集者所置。一文殊啓請竟。]結集經典者,結集就是結集經典的人。
[丁二正陳請詞
戊一問如來本起因行]
文殊師利菩薩開始啓請,他怎樣講呢?文殊師利菩薩說:[【“大悲世尊!願爲此會諸來法衆,]十方來的法衆叫做諸來。[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。]請世尊爲參與此殊勝法會的大衆,宣說佛在本起的清淨,就是說:您在因地修行當中,所起的清淨心,您是起哪一種清淨心,而能達到圓滿的覺性呢?[】
大悲世尊,是贊佛語。稱贊如來具廣大平等之悲心,]我們這世間要講平等心,就不簡單了,這裏還加了一個“廣大”。我們世間一個人有平等心就已經不簡單了,你想想看,廣大就是無論一切衆生對我們好壞,你一律平等的悲心。橫遍十方,豎窮叁際,[橫豎該徹,爲衆拔苦。]爲了衆生拔一切苦。“橫”是指空間,“豎”是指時間,橫遍十方,豎窮叁際。一般叢林打板,打板上面都寫:橫遍十方,豎窮叁際;“徹”就是通,統統通。[橫則普利現在十方,豎則饒益未來末世,故稱大悲;能爲六凡有情世間,叁乘正覺世間,九法界二世間,所共尊崇故,惟佛一人,具足十號,超越九界,]超越十法界當中的九法界,九界就是六道的衆生;再來就是聲聞跟緣覺;再來是菩薩,菩薩法界。[堪當此稱。願爲此會者:即求佛爲此現前,平等法會。諸來法衆:即十萬菩薩,皆入叁昧之衆。說于如來下,乃請說之意,]說于如來,本地清淨,因地法行。就是“說于如來”這幾個字以下,乃是請說之意,請佛開示。這有叁種原因,[有叁:初請說如來因行;次請說菩薩發心;後求利末法衆生。]沒有佛、菩薩的教導,當然就要依法修行,依法不依人。
[初請說如來因行。先釋如來二字,是佛具足十號之第一號。如,是不動、不變之義。]我們凡夫是每天都在變;不只是每天,隨時隨刻都在變,時時在變。你叫他保持無相,這是很困難的事!如果無相,你看日子有多快活!所以,要學習到不變,說真的,除了菩薩、聖者,他就擁有自由的意志。你來到皇宮也是一樣,皇宮裏那些皇帝、皇太後,他們也是貪嗔癡不除。不除,他當然就不能如如不動;不能如如不動,她會開始鬥爭、爭寵,這是一定的道理!凡是不能離相的團體,都一定會過著很痛苦的日子,因爲無明會製造束縛與痛苦,我們娑婆世界就是無明的團體,怎麼可能會自在呢?你要如何自在?無明所製造出來的,就是痛苦、對立、傷害啊,這是很正常的事!只有哪一種人才能真正快樂呢?除非你離相。你們這些菩薩,除非你離一切相,就是黏不到你,聽懂了嗎?外相如何變化,要讓你痛苦,你只要離一切相,它就對你莫可奈何,我就是不著,這樣它就拿我們沒辦法,你就是一個自由的人。我們今天不自由,所以會變,變來變去,業力的衆生嘛,業就是變。所以,如,是不動,不變之義。[來,是去來隨緣之義。]去來就是生滅隨緣。[今以九界料簡釋之:]料簡就是人家抓中藥的時候,什麼藥什麼藥;“料簡”就是分別的意思。現在用九界分別來解釋它:[六凡法界]就是六道,[(天法界、人法界、阿修羅法界、地獄法界、餓鬼法界、畜生法界),來而不如,]六道衆生來到這個世間,而不如,無法保持那顆如如不動的心,像我們凡夫來到娑婆世界,哪一個能如如不動?來,我們有來,有來就不如,無法如如不動,因爲你有相嘛,你有相,就始終無法證入清淨心。凡夫很容易受人影響,很簡單,佛法講的,只有幾個條件而已:第一、你要有正知正見;第二、你要具足信心,你若是很輕易就動搖,能夠開什麼智慧呢?你可曾聽過有般若大智慧的人,受人家影響嗎?你可曾看過對叁寶沒有信心的人,有辦法入道嗎?所以,第一個就是信,哪怕風吹雨打、天搖地動,無論如何都如如不動,我依法,這樣才有可能說:我要開智慧!容易受人家影響,你哪裏開什麼智慧?不可能的事情。信如同樹根。但是,我們雖然老生常談,他還是很容易受人影響,今天拜佛阿彌陀佛,明天別人跟他講幾句,心就動搖,信心消失了!所以,在《大乘起信論》稱此爲毛道衆生,毛道衆生就像這個風中的毛,人家講幾句,信心就飄搖不定,飄向東、飄向西,容易受人影響。他不知道,要修密宗好,還是修禅宗好?看到很多人打坐開悟,他也想趕快去參參看;參什麼?不會參啊,一邊參,還是一邊念阿彌陀佛,參不來!你叫他全心打佛七,來念佛修行,他又下不了決心,一邊念阿彌陀佛,一邊想:不知道還有沒有更快的?第一個,沒有信心。來而不如,包括修行人也是一樣,飄動,他就不見性啊,不見性的人,他當然會想找門路。真正見性的人,他連路都沒有、連門都沒有,一切法如平等法,連路都沒有的東西,哪裏是來是去的東西呢?所以,禅宗有智慧,禅宗叫做從根本修行,爲什麼?因爲每一個時間、空間交會點,都是我們的生命嘛!你生命要解脫,就是在每一個時間、空間的交會點上用功。今天你不開悟,你跑東跑西,你到那邊也不開悟啊,還是一樣啊,傻瓜!在這個時間的交會點,任何的逆境上面,啪!一交會點,無相,用這個空性架構十字架,點下去,走到哪裏,都是空性,走到哪裏都解決。我們不是,我們尋找,他不曉得當相即道的道理,他不知道一切緣起法都是畢竟空性的東西,拼命一直找,找了很久,叁年、五年還是一樣找不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