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,爲什麼找不到?就在眼前啊,你要去哪裏找?往外就一定不對!你動一個念頭,禅宗說:動念即乖,你動一個念頭說:我要去找一個本性的東西。這又不對!或是說:我舍這個地方,取那個地方,舍彼取此也不對,爲什麼?你不取不舍就是了,你不取不舍,你跑到廁所去也開悟啊呀、跑到廚房去也開悟啊、今天開車也開悟啊、去超級市場也開悟、去逛百貨公司也開悟啊,你到哪裏都不取不舍,這才是真正厲害!他不了解,當下那個叫做什麼定義,搞不清楚!坐著參禅,阿彌陀佛…又跑到念佛去了,又不像參禅,又不像念佛,不曉得是在參禅,還是在念佛?參禅,參念佛的人是誰?是誰?到底是誰?參不來!人家問:師父!要如何參禅?我說:禅,我不會,幹脆念佛啦!根機利的人來,可以好好的跟他談,談得很相應;他對本性的東西,確實真的很相應,來,我就跟他講:當相即道,當下就是!現在我跟你講的這一念,全盤放下,一無所取,一無所舍,這一念就是,不必透過任何的時間推論、演變,都不必!你現在馬上過著舒舒服服的日子。你不肯嘛,習氣卡住了,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卡住了,無始劫以來,被自己的我知我見卡住了,當然就會這樣。所以,那個開悟的聖者何其灑脫,多麼的灑脫,天地萬物、泰山崩于前都沒事,統統沒事!衆生[以其隨業緣而來,]隨業緣而來。[叁界受生,心爲境]界而[動,見色被色動,聞聲被聲動,此心轉變不常,故曰來而不如。]六道衆生都是這樣,[二乘法界(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),如而不來。]他悟到空性;但是,他不敢來,不來的意思就是說:不敢面對有爲法的衆生。不來也可以解釋說:沒有妙有的存在,只悟到空性的東西,他沒有妙有,他不是像佛,度再多衆生也不會迷。[以其分段生死已了,安住化城不動,]化城叫做方便暫住的地方,這是指《法華經》的比喻,化城不動。[沈空滯寂,]落入空性的小乘的我,安住在寂滅的自我的境界裏面,怎麼樣呢?[得少爲足。]爲什麼得少爲足?因爲那個不是究竟涅槃。[雖經如來诃斥,]佛說不可以這樣。[不肯涉俗利生,]他就是不肯涉俗,涉這個有爲生滅的痛苦的世間,涉俗來利生。[視叁界如牢獄,觀生死如冤家,故曰如]是自我境界,[而不來。]沒有菩薩的行爲,他不度衆生。爲什麼?彼彼皆是,誰想度衆生?度衆生只會被攻擊,遭來批評而已。以前我在臺中聽李炳南老居士開示時,他都不准人家錄音。爲什麼?他怕聽衆不是當場聽,流通出去會誤解意思,所以,不讓人錄音;但是,人家還是偷偷的錄音,因爲這是善知識嘛!我的想法則不同,我的想法是說:批評歸批評,講錯了就該被批評,這是理所當然的;不過,在被批評當中,佛法一直興盛,一個被批評,使得佛教興盛,這樣被批評也值得,怎麼會不接受呢?這樣被批評就很值得了,錄音起來,看要怎麼批評都沒關系,我一個人來承擔,盡量毀謗,或是說我怎麼不好,或是說法怎麼樣,不要緊。但是,到最後,與我有緣的衆生,他也能夠接受,聽到我的法,他能去除煩惱、能離苦得樂、能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,這樣雖然我被批評,還是很值得!有時候看一看:嗯!這也是菩薩法!敢死叫做菩薩,不然怎麼辦?你說我今天講經的時候,不准錄音,因爲怕被批評、怕被毀謗,這樣佛法就變成說:今天我講經,樓上、樓下有四、五百人在聽,只有這四、五百人受益,那麼,外面無量無邊的衆生怎麼辦?所以,錄音沒關系,要批評來啊!我還是要講,不會因爲有人批評,我就不講。與二乘人不同,菩薩法就是這樣。[菩薩法界,非如非來。]沒有像佛陀的如,但是,也不能像佛陀的來,不能完全像佛。[非同二乘,耽著涅槃,不肯從空出假之如;]非如就是說,他不會沈著于這個空性裏面,[非同六凡,隨業受報,終日被境所動之來。而菩薩廣運悲心,往來六道,處塵不染,乘願利生,不住涅槃,不畏生死,故曰非如非來。] 菩薩不怕生死。[佛法界,亦如亦來,故稱如來。不爲一切煩惱所動,不被世間八風(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)所動,]別說八風,一風就把你吹到天涯海角了!第一風叫做利,你就昏頭轉向了!“利”就是金錢,被金錢吹不動的舉手,爲什麼吹不動?因爲錢少,所以吹不動,叁百、五百吹不動;叁千萬擺在面前,就不知道被吹到哪裏去了!真的!要被利吹不動,這很難,不可能!舉例來說:我現在發一個願,要度那一些舞女,我拿叁、五千元給她:你吃一天素,來念一句阿彌陀佛!她可能不要!如果給她一百萬:你來文殊講堂拜佛,中午、整天都吃素,一百萬給你!看哪個舞女不想來吃素、不想來念佛?我不信!所以,別說八風,一風你就受不了,那是不可能的事!“衰”,這個不是倒楣的意思,衰就是說氣勢弱,什麼都人家瞧不起。譬如:你貧病交迫、沒有地位,這個都可以叫做衰。“毀”,毀謗;“譽”就是稱贊,跟“稱”的意思差不多相同;“譏”就是譏嫌。“苦”、“樂”,你在很痛苦、極端的痛苦當中,仍然可以保持笑容,這是難能可貴的人,耶稣也沒有辦法!耶稣在被抓走的時候,他知道他的十二個門徒,其中有一個出賣他的時候,當時羅馬教廷判他叛亂、煽動,判他死刑把他抓起來,要把他釘在十字架。十字架就是懲罰惡人的地方,以前羅馬處死人犯,都是釘在十字架上。在那個時候,耶稣呼喚上帝,上帝沒有現身。所以,耶稣哭泣,然後摔在地上,說:上帝啊,在天的父啊!你爲什麼抛棄我?非常的承受不了!所以,耶稣在極度的苦,也有改變他的,不是像佛一樣。沒辦法像佛一樣,佛,人家派大象來踏殺他,外道放大象要置佛于死地的時候,佛一樣微笑、安祥,佛神通自在,他把這五支手指頭伸出來,五支獅子現前,大象看到獅子非常驚恐,跑到佛陀面前跪下來,那個狂象,每一支的狂心馬上停止!佛有這種能力。如果是我們看到大象來,就要看誰跑得快了,開玩笑!哪有可能站在那裏,對它比五支手指頭?比十支也沒用,趕緊逃命比較重要!佛入慈心叁昧,所以,他可以降伏一切衆生,我們沒有辦法!所以,這個苦不改變我們的意志,這還不是一個容易做到的事情。那麼樂,這個更難,有幾個人在快樂當中可以掌握?不可能的事!不被世間八風所動,[觀察衆生,機緣成熟,]所以,我告訴諸位:修行要從心地下手,這才是真正修行人。[示現八相]示現八相,八相成道。先講小乘的,小乘的,[(下兜率、]從這個內院:兜率天分內院跟外院,凡是等覺菩薩准備成佛,就像如今的彌勒菩薩要成佛,先安住兜率天的彌勒內院中,等待當來下生彌勒尊佛。底下這個是小乘的八相成道,第二、[托母胎、出胎、]如果是大乘,中間還有一個住胎,所以,托母胎、住胎、出胎,這是大乘;小乘沒有,小乘就是下兜率、托母胎、出胎,小乘沒有住胎,大乘多一個住胎;這個胎有叁種:托母胎、住胎、出胎。[出家、降魔、]大乘沒有魔,大乘沒有降魔,大乘,魔就是佛,由佛的角度來看,一切魔,將來都是未來的佛。[成道、轉*輪、般涅槃,]進入涅槃,[小乘無住胎,大乘多住胎,小乘降魔,大乘無降魔,了知魔即是佛)]這是八相[成道,]所以,小乘的話,一、下兜率,二、托母胎,叁、出胎,四、出家,五、降魔,六、成道,七、轉*輪、八、般涅槃,叫做八相成道,八相成道。[故曰亦如亦來。此但約應身如來解釋。]應身就是應凡夫、二乘人之需要,來度化他們,叫做應身。[更有報身如來:]安住在實報莊嚴土的,修福跟慧圓滿的,叫做報身如來,斷法執,叫做報身如來。[安住第一義谛,]第一義谛就是實相,就是中道,就是無爲。[如如不動,名如;依理起智,以智照理,惑淨智滿,]我們的迷惑若淨,智則滿,智則滿。所以說:什麼叫做惑?起心動念叫做惑,要注意聽師父講,什麼叫做業?起心動念叫做業,你一直控製不住啊,我恨他,那就一直業………,業這個恨:我貪,我就一直業,業這個貪,業到不貪爲止。所以,講真的,哪有業呢?根本就沒有業,貪,一切法本性空,你根本就不用業貪的東西,你放下,無貪就對了!本性沒有癡的東西,你起心動念嗔恨心,你就業這個嗔恨,業到沒有爲止,業到這個業……,業到無念,放下貪、嗔、癡爲止,你就無業了!簡單講:什麼叫做業?有念就是業,有念就是業:落入數量觀就是業:落入對立就是業,就是這樣。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落入這裏面,有的東西,我們一直將這世間當作是真實的,真實的世間,他就要計較,這樣斤斤計較,要如何過日子呢?要如何過日子呢?對不對?所以,我們今天爲什麼會業?你不放下,你就要業啊,業死你自己,你沒聽過嗎?你業死?所以說:有一些老菩薩來這裏,就說:喔!我的業真是重!我說:來!找一個磅秤稱量看看,衡量看看你的業多重?對啊!哪有業?對不對,你本性當下這一念悟,就是本來的面目,業都是你徒自增加的,我們今天衆生就是沒事做,多一層業在做!聽懂了嗎?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,業,業這個貪,放不下,就一直硬是業這個貪,業……業到死,這個貪沒辦法放下,貪、嗔、癡,都在業這些。佛有智慧,佛是大施舍,要業什麼?要貪?不可能!你業不到我,無貪,無貪。你叫他業嗔,無嗔,爲什麼?寬恕衆生、原諒衆生,一切法不可得,畢竟空性,你叫他起一念嗔恨心來業,不可能!所以,佛陀最閑,佛陀最閑,所以,有一個菩薩來這裏,看我這樣心進忙出的,他說:慧律法師!您很忙喔!我說:沒有,你比較忙!他聽不懂,他說奇怪!師父!我整天都很閑呢!我說:你很忙!你看我們兩個誰比較閑?嗯?他很忙啊,他吃一頓飯就忙得昏頭轉向了,怎麼可能閑得下來?我最閑,雖然我的身體樓上樓下跑,但是,我很閑!所以說:閑人非等閑人,你要注意聽,要做一個閑人,不是這麼簡單的人,閑人非等閑人;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