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到,为什么找不到?就在眼前啊,你要去哪里找?往外就一定不对!你动一个念头,禅宗说:动念即乖,你动一个念头说:我要去找一个本性的东西。这又不对!或是说:我舍这个地方,取那个地方,舍彼取此也不对,为什么?你不取不舍就是了,你不取不舍,你跑到厕所去也开悟啊呀、跑到厨房去也开悟啊、今天开车也开悟啊、去超级市场也开悟、去逛百货公司也开悟啊,你到哪里都不取不舍,这才是真正厉害!他不了解,当下那个叫做什么定义,搞不清楚!坐着参禅,阿弥陀佛…又跑到念佛去了,又不像参禅,又不像念佛,不晓得是在参禅,还是在念佛?参禅,参念佛的人是谁?是谁?到底是谁?参不来!人家问:师父!要如何参禅?我说:禅,我不会,干脆念佛啦!根机利的人来,可以好好的跟他谈,谈得很相应;他对本性的东西,确实真的很相应,来,我就跟他讲:当相即道,当下就是!现在我跟你讲的这一念,全盘放下,一无所取,一无所舍,这一念就是,不必透过任何的时间推论、演变,都不必!你现在马上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。你不肯嘛,习气卡住了,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卡住了,无始劫以来,被自己的我知我见卡住了,当然就会这样。所以,那个开悟的圣者何其洒脱,多么的洒脱,天地万物、泰山崩于前都没事,统统没事!众生[以其随业缘而来,]随业缘而来。[三界受生,心为境]界而[动,见色被色动,闻声被声动,此心转变不常,故曰来而不如。]六道众生都是这样,[二乘法界(声闻法界、缘觉法界),如而不来。]他悟到空性;但是,他不敢来,不来的意思就是说:不敢面对有为法的众生。不来也可以解释说:没有妙有的存在,只悟到空性的东西,他没有妙有,他不是像佛,度再多众生也不会迷。[以其分段生死已了,安住化城不动,]化城叫做方便暂住的地方,这是指《法华经》的比喻,化城不动。[沉空滞寂,]落入空性的小乘的我,安住在寂灭的自我的境界里面,怎么样呢?[得少为足。]为什么得少为足?因为那个不是究竟涅槃。[虽经如来诃斥,]佛说不可以这样。[不肯涉俗利生,]他就是不肯涉俗,涉这个有为生灭的痛苦的世间,涉俗来利生。[视三界如牢狱,观生死如冤家,故曰如]是自我境界,[而不来。]没有菩萨的行为,他不度众生。为什么?彼彼皆是,谁想度众生?度众生只会被攻击,遭来批评而已。以前我在台中听李炳南老居士开示时,他都不准人家录音。为什么?他怕听众不是当场听,流通出去会误解意思,所以,不让人录音;但是,人家还是偷偷的录音,因为这是善知识嘛!我的想法则不同,我的想法是说:批评归批评,讲错了就该被批评,这是理所当然的;不过,在被批评当中,佛法一直兴盛,一个被批评,使得佛教兴盛,这样被批评也值得,怎么会不接受呢?这样被批评就很值得了,录音起来,看要怎么批评都没关系,我一个人来承担,尽量毁谤,或是说我怎么不好,或是说法怎么样,不要紧。但是,到最后,与我有缘的众生,他也能够接受,听到我的法,他能去除烦恼、能离苦得乐、能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,这样虽然我被批评,还是很值得!有时候看一看:嗯!这也是菩萨法!敢死叫做菩萨,不然怎么办?你说我今天讲经的时候,不准录音,因为怕被批评、怕被毁谤,这样佛法就变成说:今天我讲经,楼上、楼下有四、五百人在听,只有这四、五百人受益,那么,外面无量无边的众生怎么办?所以,录音没关系,要批评来啊!我还是要讲,不会因为有人批评,我就不讲。与二乘人不同,菩萨法就是这样。[菩萨法界,非如非来。]没有像佛陀的如,但是,也不能像佛陀的来,不能完全像佛。[非同二乘,耽著涅槃,不肯从空出假之如;]非如就是说,他不会沉着于这个空性里面,[非同六凡,随业受报,终日被境所动之来。而菩萨广运悲心,往来六道,处尘不染,乘愿利生,不住涅槃,不畏生死,故曰非如非来。] 菩萨不怕生死。[佛法界,亦如亦来,故称如来。不为一切烦恼所动,不被世间八风(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)所动,]别说八风,一风就把你吹到天涯海角了!第一风叫做利,你就昏头转向了!“利”就是金钱,被金钱吹不动的举手,为什么吹不动?因为钱少,所以吹不动,三百、五百吹不动;三千万摆在面前,就不知道被吹到哪里去了!真的!要被利吹不动,这很难,不可能!举例来说:我现在发一个愿,要度那一些舞女,我拿三、五千元给她:你吃一天素,来念一句阿弥陀佛!她可能不要!如果给她一百万:你来文殊讲堂拜佛,中午、整天都吃素,一百万给你!看哪个舞女不想来吃素、不想来念佛?我不信!所以,别说八风,一风你就受不了,那是不可能的事!“衰”,这个不是倒楣的意思,衰就是说气势弱,什么都人家瞧不起。譬如:你贫病交迫、没有地位,这个都可以叫做衰。“毁”,毁谤;“誉”就是称赞,跟“称”的意思差不多相同;“讥”就是讥嫌。“苦”、“乐”,你在很痛苦、极端的痛苦当中,仍然可以保持笑容,这是难能可贵的人,耶稣也没有办法!耶稣在被抓走的时候,他知道他的十二个门徒,其中有一个出卖他的时候,当时罗马教廷判他叛乱、煽动,判他死刑把他抓起来,要把他钉在十字架。十字架就是惩罚恶人的地方,以前罗马处死人犯,都是钉在十字架上。在那个时候,耶稣呼唤上帝,上帝没有现身。所以,耶稣哭泣,然后摔在地上,说:上帝啊,在天的父啊!你为什么抛弃我?非常的承受不了!所以,耶稣在极度的苦,也有改变他的,不是像佛一样。没办法像佛一样,佛,人家派大象来踏杀他,外道放大象要置佛于死地的时候,佛一样微笑、安祥,佛神通自在,他把这五支手指头伸出来,五支狮子现前,大象看到狮子非常惊恐,跑到佛陀面前跪下来,那个狂象,每一支的狂心马上停止!佛有这种能力。如果是我们看到大象来,就要看谁跑得快了,开玩笑!哪有可能站在那里,对它比五支手指头?比十支也没用,赶紧逃命比较重要!佛入慈心三昧,所以,他可以降伏一切众生,我们没有办法!所以,这个苦不改变我们的意志,这还不是一个容易做到的事情。那么乐,这个更难,有几个人在快乐当中可以掌握?不可能的事!不被世间八风所动,[观察众生,机缘成熟,]所以,我告诉诸位:修行要从心地下手,这才是真正修行人。[示现八相]示现八相,八相成道。先讲小乘的,小乘的,[(下兜率、]从这个内院:兜率天分内院跟外院,凡是等觉菩萨准备成佛,就像如今的弥勒菩萨要成佛,先安住兜率天的弥勒内院中,等待当来下生弥勒尊佛。底下这个是小乘的八相成道,第二、[托母胎、出胎、]如果是大乘,中间还有一个住胎,所以,托母胎、住胎、出胎,这是大乘;小乘没有,小乘就是下兜率、托母胎、出胎,小乘没有住胎,大乘多一个住胎;这个胎有三种:托母胎、住胎、出胎。[出家、降魔、]大乘没有魔,大乘没有降魔,大乘,魔就是佛,由佛的角度来看,一切魔,将来都是未来的佛。[成道、转*轮、般涅槃,]进入涅槃,[小乘无住胎,大乘多住胎,小乘降魔,大乘无降魔,了知魔即是佛)]这是八相[成道,]所以,小乘的话,一、下兜率,二、托母胎,三、出胎,四、出家,五、降魔,六、成道,七、转*轮、八、般涅槃,叫做八相成道,八相成道。[故曰亦如亦来。此但约应身如来解释。]应身就是应凡夫、二乘人之需要,来度化他们,叫做应身。[更有报身如来:]安住在实报庄严土的,修福跟慧圆满的,叫做报身如来,断法执,叫做报身如来。[安住第一义谛,]第一义谛就是实相,就是中道,就是无为。[如如不动,名如;依理起智,以智照理,惑净智满,]我们的迷惑若净,智则满,智则满。所以说:什么叫做惑?起心动念叫做惑,要注意听师父讲,什么叫做业?起心动念叫做业,你一直控制不住啊,我恨他,那就一直业………,业这个恨:我贪,我就一直业,业这个贪,业到不贪为止。所以,讲真的,哪有业呢?根本就没有业,贪,一切法本性空,你根本就不用业贪的东西,你放下,无贪就对了!本性没有痴的东西,你起心动念嗔恨心,你就业这个嗔恨,业到没有为止,业到这个业……,业到无念,放下贪、嗔、痴为止,你就无业了!简单讲:什么叫做业?有念就是业,有念就是业:落入数量观就是业:落入对立就是业,就是这样。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落入这里面,有的东西,我们一直将这世间当作是真实的,真实的世间,他就要计较,这样斤斤计较,要如何过日子呢?要如何过日子呢?对不对?所以,我们今天为什么会业?你不放下,你就要业啊,业死你自己,你没听过吗?你业死?所以说:有一些老菩萨来这里,就说:喔!我的业真是重!我说:来!找一个磅秤称量看看,衡量看看你的业多重?对啊!哪有业?对不对,你本性当下这一念悟,就是本来的面目,业都是你徒自增加的,我们今天众生就是没事做,多一层业在做!听懂了吗?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,业,业这个贪,放不下,就一直硬是业这个贪,业……业到死,这个贪没办法放下,贪、嗔、痴,都在业这些。佛有智慧,佛是大施舍,要业什么?要贪?不可能!你业不到我,无贪,无贪。你叫他业嗔,无嗔,为什么?宽恕众生、原谅众生,一切法不可得,毕竟空性,你叫他起一念嗔恨心来业,不可能!所以,佛陀最闲,佛陀最闲,所以,有一个菩萨来这里,看我这样心进忙出的,他说:慧律法师!您很忙喔!我说:没有,你比较忙!他听不懂,他说奇怪!师父!我整天都很闲呢!我说:你很忙!你看我们两个谁比较闲?嗯?他很忙啊,他吃一顿饭就忙得昏头转向了,怎么可能闲得下来?我最闲,虽然我的身体楼上楼下跑,但是,我很闲!所以说:闲人非等闲人,你要注意听,要做一个闲人,不是这么简单的人,闲人非等闲人;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