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加被,二种情形。[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者:] 这里也是一个平等,所以,走到哪里,平等就是很重要。菩萨!我告诉诸位:修行,不是看很多很多经典,结果不受益;你从几个字当中,好好的冷静思惟;一切法不可得,才能进入真正的平等,毕竟空性平等,无碍,心如同虚空,一切法无碍。[即前于不二境,所现之净土,凡圣一源,主伴同会,身心寂灭,平等一相,故谓之曰:平等法会。所说第六众成就者,以此。一六种证信序竟。
丙二一经发起序(分四)] 这部经典是如何发起的?
[丁一文殊启请]文殊师利菩萨请佛开示。
[【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]就从座位上起来。[顶礼佛足,]这个礼貌不可免。在座诸位!佛证得无生,文殊师利菩萨又是七佛之师,在理上来说,与佛平等;但是,在事相来说,不可避免,也就是说:完全降伏我慢的人,他是不坏事相,他还是要向佛顶礼。照理说:他教了七位统统成佛,是七佛之师,他还是一样向佛顶礼,你想想看!哪有像现在的人,学了一点东西就自己觉得不得了,来了也不向师父顶礼,或是向善知识顶礼。或是说他稍微懂一点皮毛,就可以名掉这些世俗的礼节。所以,会看经典的人,自然就懂得去实践。你看文殊师利菩萨,他也是不坏事相,照样这么做: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。文殊师利如果说:我教了七个都成佛了,为什么还要向你顶礼?这样就变成我慢未断的凡夫了。[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]叉手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合掌。叉手有的人是金刚合掌,也是合掌的一种。按照密宗的,或者是按照善知识的开导,叉手不超过第一个指节。超过第一个指节,这不叫做叉手,不能真如过一节。譬如说:我们在打坐当中,大家统统手放着,他不是,他结手印这样放着,其实没有这个必要。我们人都是好弄玄虚,一切法不离心法。所以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,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合掌。[而白佛言:】
六种既经成就,]前面所讲的六种成就。[法会自尔当开,]“尔”就是然,这个法会自自然然的当然就要开了。都准备好了,不开更待何时?就像是开会,统统准备好了。[于是文殊启请,以为本经发起之众。有谓序阙发起,]有谓就是说:有的人认为,这个序,前面的叫做序,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这个序分当中,缺少了发起的文章。但是,[细研文]章的[义]理[,文殊一章实具发起全经之意。]有的人说:序中缺少发起之文,但是,详细研究文章的义理,文殊这一章,实在是发起全经之义。[初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,次请菩萨发清净心,远离诸病,后及末世,求大乘者(人也),]求大乘就是说:我们有心求大乘的人,怎么样才能[不堕邪见。]大乘人落二乘,都算是邪见,记住!这个“邪见”不是外道,你落入二乘,统统叫做邪见。[观如来答处,先总标真宗,即总冠下文,]“冠”就是全部包括以下的文章,“冠”可以解释作包括,排行, 在最前面的叫做冠,我们说冠军嘛,冠军就是包括后面的人,都没有比他更厉害了;总冠下文就是放在最前面。[正宗分中,信、解、修、证诸义。]“修”就是如何去行叫做修。[细研十章文义,章章有病,]有病是众生的病、二乘人的病。[能障正修。]所谓正修是指圆觉,会障碍圆觉的修行;圆觉就是圆满的觉性。[既能远离诸病,则正修自然可成矣!]所以,首先,我们理论要正确、门路要对。[至《普觉章》]普觉菩萨。[末云:“尽于虚空,一切众生,我皆令入,究竟圆觉。]发这样的悲心,就是无际限的悲心。譬如众生跟我们计较,我们会起烦恼,那么,我们今天发这个愿:我要令尽虚空、遍法界的众生,都要令入究竟圆觉,我已经发此大慈悲心,那么,众生今天虽然带给我们一点困扰,我们还是想救他。所以,发这种悲心的人,就是菩萨、就是佛。要令一切众生证入究竟圆觉,不得了![于圆觉中,]而且又在圆觉当中,[无取无证,除彼我人,一切诸相,] 彼我就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除彼我人,一切诸相,就是《金刚经》讲的;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简称:除彼我人、一切诸相。[如是发心,不堕邪见。”此语与文殊启请之语,遥遥相对,故判本章,为全经发起序。
文殊师利菩萨,在大众中,即从本座而起,顶礼佛之双足。以至尊之顶,礼至卑之足,以表身业恭敬。礼已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,收摄意根,以表意业恭敬。而白(仰白)佛言,以表口业恭敬。此段三业恭敬,为请法之仪,乃结集者所置。一文殊启请竟。]结集经典者,结集就是结集经典的人。
[丁二正陈请词
戊一问如来本起因行]
文殊师利菩萨开始启请,他怎样讲呢?文殊师利菩萨说:[【“大悲世尊!愿为此会诸来法众,]十方来的法众叫做诸来。[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。]请世尊为参与此殊胜法会的大众,宣说佛在本起的清净,就是说:您在因地修行当中,所起的清净心,您是起哪一种清净心,而能达到圆满的觉性呢?[】
大悲世尊,是赞佛语。称赞如来具广大平等之悲心,]我们这世间要讲平等心,就不简单了,这里还加了一个“广大”。我们世间一个人有平等心就已经不简单了,你想想看,广大就是无论一切众生对我们好坏,你一律平等的悲心。横遍十方,竖穷三际,[横竖该彻,为众拔苦。]为了众生拔一切苦。“横”是指空间,“竖”是指时间,横遍十方,竖穷三际。一般丛林打板,打板上面都写:横遍十方,竖穷三际;“彻”就是通,统统通。[横则普利现在十方,竖则饶益未来末世,故称大悲;能为六凡有情世间,三乘正觉世间,九法界二世间,所共尊崇故,惟佛一人,具足十号,超越九界,]超越十法界当中的九法界,九界就是六道的众生;再来就是声闻跟缘觉;再来是菩萨,菩萨法界。[堪当此称。愿为此会者:即求佛为此现前,平等法会。诸来法众:即十万菩萨,皆入三昧之众。说于如来下,乃请说之意,]说于如来,本地清净,因地法行。就是“说于如来”这几个字以下,乃是请说之意,请佛开示。这有三种原因,[有三:初请说如来因行;次请说菩萨发心;后求利末法众生。]没有佛、菩萨的教导,当然就要依法修行,依法不依人。
[初请说如来因行。先释如来二字,是佛具足十号之第一号。如,是不动、不变之义。]我们凡夫是每天都在变;不只是每天,随时随刻都在变,时时在变。你叫他保持无相,这是很困难的事!如果无相,你看日子有多快活!所以,要学习到不变,说真的,除了菩萨、圣者,他就拥有自由的意志。你来到皇宫也是一样,皇宫里那些皇帝、皇太后,他们也是贪嗔痴不除。不除,他当然就不能如如不动;不能如如不动,她会开始斗争、争宠,这是一定的道理!凡是不能离相的团体,都一定会过着很痛苦的日子,因为无明会制造束缚与痛苦,我们娑婆世界就是无明的团体,怎么可能会自在呢?你要如何自在?无明所制造出来的,就是痛苦、对立、伤害啊,这是很正常的事!只有哪一种人才能真正快乐呢?除非你离相。你们这些菩萨,除非你离一切相,就是黏不到你,听懂了吗?外相如何变化,要让你痛苦,你只要离一切相,它就对你莫可奈何,我就是不着,这样它就拿我们没办法,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。我们今天不自由,所以会变,变来变去,业力的众生嘛,业就是变。所以,如,是不动,不变之义。[来,是去来随缘之义。]去来就是生灭随缘。[今以九界料简释之:]料简就是人家抓中药的时候,什么药什么药;“料简”就是分别的意思。现在用九界分别来解释它:[六凡法界]就是六道,[(天法界、人法界、阿修罗法界、地狱法界、饿鬼法界、畜生法界),来而不如,]六道众生来到这个世间,而不如,无法保持那颗如如不动的心,像我们凡夫来到娑婆世界,哪一个能如如不动?来,我们有来,有来就不如,无法如如不动,因为你有相嘛,你有相,就始终无法证入清净心。凡夫很容易受人影响,很简单,佛法讲的,只有几个条件而已:第一、你要有正知正见;第二、你要具足信心,你若是很轻易就动摇,能够开什么智慧呢?你可曾听过有般若大智慧的人,受人家影响吗?你可曾看过对三宝没有信心的人,有办法入道吗?所以,第一个就是信,哪怕风吹雨打、天摇地动,无论如何都如如不动,我依法,这样才有可能说:我要开智慧!容易受人家影响,你哪里开什么智慧?不可能的事情。信如同树根。但是,我们虽然老生常谈,他还是很容易受人影响,今天拜佛阿弥陀佛,明天别人跟他讲几句,心就动摇,信心消失了!所以,在《大乘起信论》称此为毛道众生,毛道众生就像这个风中的毛,人家讲几句,信心就飘摇不定,飘向东、飘向西,容易受人影响。他不知道,要修密宗好,还是修禅宗好?看到很多人打坐开悟,他也想赶快去参参看;参什么?不会参啊,一边参,还是一边念阿弥陀佛,参不来!你叫他全心打佛七,来念佛修行,他又下不了决心,一边念阿弥陀佛,一边想: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快的?第一个,没有信心。来而不如,包括修行人也是一样,飘动,他就不见性啊,不见性的人,他当然会想找门路。真正见性的人,他连路都没有、连门都没有,一切法如平等法,连路都没有的东西,哪里是来是去的东西呢?所以,禅宗有智慧,禅宗叫做从根本修行,为什么?因为每一个时间、空间交会点,都是我们的生命嘛!你生命要解脱,就是在每一个时间、空间的交会点上用功。今天你不开悟,你跑东跑西,你到那边也不开悟啊,还是一样啊,傻瓜!在这个时间的交会点,任何的逆境上面,啪!一交会点,无相,用这个空性架构十字架,点下去,走到哪里,都是空性,走到哪里都解决。我们不是,我们寻找,他不晓得当相即道的道理,他不知道一切缘起法都是毕竟空性的东西,拼命一直找,找了很久,三年、五年还是一样找不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