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跟你念佛,還肯出家修行,雖然說:他有一些缺點,我認爲已經是不簡單,已經很不簡單了,應該請他吃冰棒了,真的!這就是說: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![依此心爲因地心,]這句話你要畫起來,依此心爲因地,你要如何修行?這句話要牢記在心: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!我們修行,常常說:師父!開示一下!就是這一句啊,六祖已經講得清清楚楚了![即“楞嚴”所謂:“依圓湛]“堪”就是光明,依圓滿光明[不生滅性,]不生不滅的性,“堪”就是光明,依圓滿光明、不生不滅的本性,[爲本修因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。”是也。法行:乃稱圓覺法性,所起之六度行。稱(去聲)] 合乎[圓覺法性,]這個“稱”不是稱贊的意思、不是贊歎的意思;這個稱圓覺法性,叫做配合著圓滿的覺性來修行。底下你注意聽,世間本來不值得貪,[本來無貪,]我們的本性本來就無貪,[故修布施行;稱(合也)圓覺法性,本來無染,]我們的本性本來就無汙染,所以修無相的持戒[故修持戒行;稱]“稱”就是合,[圓覺法性,]我們的本性[本來無嗔,]所以,修無相的忍辱,[故修忍辱行;稱圓覺法性,本來無身心等相,]無一切相,[故修精進行;稱圓覺法性,本來無動,故修禅定行;稱圓覺法性,本來無癡,故修般若行。]簡單講就是佛性,本來是指本性。本來的本性就是所謂的本來的面目,我們本來面目是沒有所謂的愚癡,所以,我們修般若行,是這樣的意思[又正念真如,離一切念相,離相妙行,即清淨法行。]
[又《大集經》說:“若有比丘(出家修道之通稱,名含叁義故。),讀誦如來十二部經,]就是說:只想去了解:那麼,[樂(去聲,好也。)] 樂,yào,喜歡的意思希望、歡喜[爲四衆敷揚演說,]就是說法。[思惟其義,是名樂(yào)讀,]樂讀,歡喜讀誦[乃至是名思惟,]這是思惟而已,[不名法行。]不是如法地去做。底下那一句很重要:[若有比丘,]若是有出家人,能觀身心,注意看這一句, [能觀身心,] 能夠觀照身心,[乃至境界都息(內脫身心,外泯世界),]就是身空,心地也空,妄想也是空性,[永離煩惱,]這樣才能永遠離開煩惱。[其心寂靜,我則說之,名爲法行。” ]這一段太棒太棒了!出自《大集經》。意思是說:你只是看經典,不肯實實在在地思惟經中的道理,不是叫做真正修行人。你看,能觀身心宇宙,一切皆空,全盤放下,永離煩惱。乃至境界都息:都息不是說逃避境界,是一切境界都無礙,都無礙。不是境界都息,這些境界對你都沒有挂礙。我則說之,名爲法行。[文殊之意,欲求佛果,必依真因,]想求佛的果報,要從真實的因修行。[倘若因地不真,難免果招纡曲,]纡曲:就是彎曲。所以,在座諸位!我們今天的福報很大,這部《圓覺經》要聽到結束爲止,不然,你真的……,爲什麼?你這個因不真,你怎麼修都修不成佛,了解這個《圓覺經》,你因地修行才不會偏差。[非但徒勞無益,而且有損。]完全沒用!師父那天告訴你們的:零加零等于多少?還是零!爲什麼?初步就錯誤,這個就不能成佛!對不對!不能成佛就是錯誤的知見,你一開始修行就不能成道,邪知邪見,那當然是零啊,零,你修無量劫也是零,初發心錯誤,修無量劫也是等于零,這個就是公式,你們學過數學嘛!爲什麼叫你們要親近善知識?就是這樣,徒勞無益嘛,你再怎麼修,修到死,拼到汗流浃背、頭破血流,沒有用啊,沒有善知識開示,不能依法而修行。所以,我才告訴諸位:不要隨隨便便地就說:我要離開!或者是說:我不修行,我自己有辦法!不要這麼講,你沒那麼厲害,愚癡的衆生才會這樣。而且有損。[如造金像,必依真金,成像之時,體無增減。今請佛說本起因地者,以佛是過來人。正所謂:“欲知山下路,須問過來人。” ]山路要怎麼走,你要問走過的人。[方得明示不謬。初問如來本起因行竟。]
戊二 問菩薩發心離病
【“及論菩薩于大乘中,發清淨心,遠離諸病。】
[及者,並及。既問發心,請說離病之法,菩薩智悲雙運,]智慧與慈悲。[運智上求佛道,運悲下度衆生。大乘者,一心之理也,]什麼叫做大乘?就是我們這個心,也就是什麼心呢?[即是本經圓覺一心。以具足體、相、用,叁大之義,能運載衆生,從凡夫地,至如來地,故名大乘。一心叁大,]我們上次有說過: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[解見在前。]它的解釋,已經在前面說過了,叫做解見在前。乘呢?[乘有運載之功,]“乘”就是所謂的車子,從這個地方運載……運載到另一個地方。[菩薩當依此發心,依此修證。中、即圓覺體中。發清淨心者:即發菩提心也。梵語菩提,此翻爲道,即發上求佛道之心。如雲:“我今發心,不爲自求,人天福報,]或者是不求[聲聞緣覺,乃至權乘,諸位菩薩;惟依最上乘,發菩提心”是也。]最上乘。[又即“起信論”,所發叁心:一者、直心,]哪一種人才能直心?直心的反而詞就是彎曲,只要透過意識,都會扭曲;那麼,不是透過意識,那當然就是透過真如了。所以,直心就是透過真如的正念,叫做正念真如,所以,一般人不能稱爲直心。[正念真如故:正念真如,清淨本然,纖塵不染,是爲發清淨心。]一塵不染,發清淨心。[二者、深心,樂(去聲)集諸善法故:]雖然清淨、畢竟空性:但是,不壞修善。所以說[樂集善法,]歡喜,很歡喜,主動,來采取主動,集一切善法。[可以對治一切染法,是爲發清淨心。叁者、大悲心,廣度諸衆生故:終日度生,不著度生之相,離相清淨,是爲發清淨心。此清淨心,即一真法界,本源真心。依之爲因地心,自可圓成果地修證。
遠離(俱讀去聲。)諸病者:病,即衆生心病。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種種顛倒,]種種顛倒,哪一種顛倒法呢?[妄認四大,]虛妄認爲這個四大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風所成的身體,[爲自身相;]以爲“我”就是這個肉身,以我這個肉身爲主,變成有身見了,有身見了,一直執著一個色身的自我。[妄認六塵緣影,]緣影就是落謝的影子,[爲自心相。]以爲我們攀緣五欲六塵就是我們的心,虛妄,這個“妄”就是錯誤的,錯誤地認爲攀緣五欲六塵,現在于六塵執著的心,就是我們的心,這是很大的錯誤,他不知道這是執著心、妄想心、分別心、煩惱心,不知道我們還有一個清淨心。[執此身心,以爲實我,是我執之病。執一切萬法,以爲實法,是法執之病。我法二執,各有分別、俱生,]分別的我法二執,分別,這是後天性的境界所引起的,叫做分別的我法二執。俱生呢?它是先天性的,我們人一出生,先天性就對這個“我”,以及宇宙萬法,有我執與法執。[頭數無量,故曰諸病。]頭數無量,就是這裏面的所謂的數字,頭數無量,就是這裏面種種的差別很多,所以說:諸病。我們光是一個分別心,就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了,先天性所具足帶來的。所以,我們的習氣,有先天性的俱生的,俱生的這個病,有的人煩惱很重;有的人煩惱很輕;有的人很愛計較,斤斤計較;有的人不會,不會,一切都無礙,這跟宿世有關,以及後天的培養也有關系。[若能發清淨心,不存我見,]如果有人能發清淨心,不存在我見:我見就是對自己的錯誤的一種執著,我見可以說是透過主觀意識的見解,以爲有一個真正的我,以我爲主,以我爲標准。[不起法見,知是空華,即得我法二空真理,]而且連那個空的力量也要放下 [並空亦空,] 所以,第一個“空”字,並空亦空就是空就是說:同時必需把那個破除執著的空也必須放下,第二個“空”解釋作放下。[則藥病雙袪(除也),諸病自然遠離耳。]藥到病除,諸病自然就遠離。所以,[上請近益現會,下請遠被當來。
【“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。”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;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】
以上所問,如來因地法行,及菩薩發清淨心,如來指示分明,不僅有益現會菩薩,能使未來末法之世,求大乘之衆生,得正知見,不墮邪見。末世者,法末之世。]佛法即將消滅的那個時候。[如來滅後,正法住世千年,像法住世千年,末法萬年。末世衆生,障深業重,法弱魔強,]法比較弱,魔比較強。[縱有求大乘之人,若不知如來因行,與菩薩發心,難免錯亂修習,]胡亂修行,這樣會[墮落邪見。“楞嚴經”雲:“諸修行人,不能得成,無上菩提,乃至別成,聲聞、緣覺,諸天、魔王,及魔眷屬,] [皆由]“皆由”就是皆是因爲,都是因爲,[不知二種根本,]一者是真本,一個是妄的本,所以說:二種根本。你如果用真本去修行,得到的當然是真;你如果用虛妄去修行,得到的當然是虛妄。[錯亂修習。”二種根本者:一、真本,二、妄本。妄本是識心(虛妄生滅]的根性[),真本是根性(常住不生滅]的根性[),若依生滅心,爲本修因,不能發明,不生滅性。若以圓湛,不生滅性(即圓覺清淨因地心),爲本修因,然後圓成,果地修證,是則因真果正,自然不墮邪見。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。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五體投地叁請者,輕身重法也。]輕身不是說自殺,是並不重,沒有我見叫做輕身,重視佛陀的法,並不把這個五蘊身當作是一種真的我,所以,輕身。[此四句,亦是結集家所敘,]“所敘”就是所描敘的,所描述的。[請法之儀耳。二正陳請詞竟。]
[丁叁 如來贊許
【爾時,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咨詢]就是請示于[如來],請示于如來。你們能夠爲諸菩薩來請示如來,請示如來,[因地法行,]因地如何修行?[及爲末世一切衆生,求大乘者,得正住持,不墮邪見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!”】]
[爾時,乃文殊殷勤叁請,已竟之時。世尊因其爲法心誠,]所以,[利生念切,]利益衆生的念很切,利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