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益衆生的這個念非常懇切。[乃重言善哉以贊之。一、贊]歎[其能爲現前菩薩]求法,所以,佛如果宣講,就能利益一切衆生[;二、贊]歎[其能爲末世衆生]來求法,不使衆生錯亂修行,修錯了![。複稱善男子者,以其具大智慧,利益今後故。汝等者,汝,指文殊,等余大衆。乃能爲諸菩薩者:此指初發心菩薩,不知發何等心,修何等行,是以咨決詢問。下牒]就是下面按照[問詞。]“牒”就是依照。下面依照所問之詞,說:[如來因地法行(解見在前),及爲末世求大乘者得正住持。若知如來因地法行,及大乘菩薩,所發清淨心,自然得正知見;明白正修行路,得正住持,]這個“住持”不是一個人的名字,是住持正法城,得正住持,就是可以延續佛陀的慧命,正法叫做住持嘛![即是安住一真圓覺妙心,]安住一真,一真就是絕待,無處不真叫做一真,純,一真,一真是指《楞嚴經》所講的境界,一真圓覺妙心,[任持萬行無失,不落空有二邊,是爲不墮邪見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者:誡以谛實而聽,勿雜余緣,許以當爲宣說,不負衆機]的盼望[。《智度論》雲:“聽者端視如渴飲,]聽法的人端視,就是站得很直,而且好像很渴,需要喝水一樣的。[一心入于語義中,]一心不執著于語言裏面,但是,卻是了解、悟到到語言中的道理。一心入于語義中,“義”就是道理,不執著語言;但是,了解于道理。[踴躍聞法心歡喜,如是之人可爲說。” ]可爲說。有的人來參訪師父,我問:你從哪裏來?我啊,我從臺北來!你有什麼問題?師父!我想請您開示?我說:要從哪裏講起?他說:我不知道。我說:我也不知道。要請我開示,我問他要從哪裏講起,他如果漫無目的,要坐到幾時?要坐到幾時?對不對?像今天下午有人來,她就說:師父!我當人家的媳婦,他們兄弟之間不合,我要如何改變他們?我說:你先改變自己就行了,能想改變誰?她說:我怎麼做都不對,兄弟姊妹、大姑子、小姑子都對我不滿!我說:這正常啊!她說:啊?我說:對啊!我說:他是佛還是衆生?當然是衆生啊!對啊!衆生當然會這樣,對啊!衆生這樣就對,這樣才正確!這樣正常啊?正常,normal,這樣才是正常;去哪裏找幾個媳婦不會吵架的?我不相信,你騙我!你騙我,你有錢買枝仔冰,沒有錢還我?那是不可能的事!對不對?很正常!所以,勾心鬥角,乃是娑婆世界的常態,以平常心看待它就好!所以,每個人來都有一個錯誤的觀點,一問起來,都是一直想改變別人。師父啊!我有學佛,我有學佛,我要如何改變我父母呢?我說:製造機會,拿錄音帶給他聽啊!他說:他如果不聽呢?我說:他不聽,你自己先聽,你自己先聽。對啊!聽完之後呢?聽完之後,改變自己啊,你如果有能力,自然能夠感化他。所以說:這個說法,來到這裏拜訪師父,如果不是真的很恭敬的來,我絕對不開口,他要真的想請法才行。[當如時雨化禾,]“禾”就是草木。當:應當。時雨:就是來的正是時候,叫做時雨,來的正是時候的雨,化禾,“禾”就是草木。[春雷躍鯉,]春天打雷,鯉魚跳躍,大家都很歡喜。[會衆以及末世衆生,當得不可思議之益。叁如來贊許竟。
丁四 承教靜聽
【時,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】]默然而聽,大家渴飲。
[文殊承教歡喜,願聞了義之教。在會法衆,莫不皆然,忘緣息慮,]“忘緣”就是放下萬緣,大家一心,把這個心停止,[靜默伫聽。]安住在一個地方,[如《十地經》雲:“如渴思甘露,]一直想要甘露。[如饑思美食,]就像餓了,需要一點食物。[如病思良醫,如衆蜂依蜜;我等亦如是,願聞甘露法。”此即奉教喜聽之義。二一經發起序竟,並前六種證信序,初序分竟。
乙二正宗分
丙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
丁一總標真宗
【“善男子!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,]大陀羅尼門就是總持,那個最快的,單刀直入的,一下就能包羅萬象的,[名爲圓覺。流出一切清淨真如、菩提涅槃,及波羅蜜,教授菩薩。】
此段即圓覺真宗。一經要義,不出信、解、修、證。自下正宗十一重問答,]十一重問答就是十一次的問答,叫做十一重問答,一個菩薩問一個問題,十一重。[分作二科。初一問答,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,後十問答,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。初者頓悟本有圓覺妙心,本無無明生死,]本來就沒有無明生死,本無無明,也沒有所謂生死,[方爲真正信解,不認妄念,不執異見故也。]執著見解不同。[成本起因者,成爲最初發起之因,然頓教因地,總有叁重:初,了悟覺性;次,發菩提心;]第叁、[後,修菩薩行。]這是非常重要的!就是說:你如果要修頓悟法門,這叁個次序你不能免,第一個,要了悟覺性,你不了悟覺性;所以,了悟覺性就是你要悟,要先開悟啊!你不了悟覺性,你修千百萬劫,也不知道本性是什麼東西,你不用本性修行,要如何像佛一樣明心見性,證悟佛果?不可能!了悟覺性之後,第二要有悲心,發菩提心,要准備度衆生,發菩提心就是悲心所趨,所以,要發菩提心,要普度衆生,普度衆生。最後要去實踐,要修菩薩行,要去實踐,不能空口說白話,再辛苦也要去做,別人不做的,我們做,對啊!別人攻擊、怎麼樣,沒關系,我們還是要做;就算佛來做,也沒辦法圓滿。所以,這不是佛的問題,是衆生的問題,同樣的,弘法的法師亦複如是;行菩薩道的菩薩也是一樣,不因爲衆生見解不同;不因爲衆生的看法不同,而停止他的弘法利生。[故重呼善男子者,令其注意也。無上法王]無上法王就是佛。[:即是佛證究竟無上覺道,而爲諸法中王,于法皆得自在故。王,即自在義,]一國的國王,當然是最自在的。[更無有上也。然雖衆生,無一不具有圓覺,而塵經未剖,]“塵”是指無量,無量經典的道理,並沒有分析出來,意思是說:衆生都具足圓滿的覺性,但是,塵經未剖,“塵”就是無量,無量的意思,無量無邊的經典的道理,並沒有分析,“剖”就是分析,分析出來。[寶藏猶埋,]我們清淨的本性仍然被隱蔽起來, [既不自知,] 而且冤枉受到貧苦,[宛受貧苦。]“宛”就是像、如同貧苦的人一樣。[惟佛全得其用,故但標大覺有之。]“大覺”就是佛,只有佛有。無上法王,怎麼樣呢?[有大陀羅尼門者]我們說:陀羅尼被,大陀羅尼門。[:此舉其體也。即是大總持門,能總一切法,十界依正,]十界,十法界依正。[悉皆依此爲體故;能持無量義,]無量的道理。[染淨因果,悉皆執持不失故;一切凡聖出入所由,故謂之曰門。陀羅尼,有多字、少字、一字、無字之別。]有多字的陀羅尼、有少字的陀羅尼、有一字的陀羅尼。譬如說:唵,阿,吽。對不對啊?少字的:唵嘛呢叭彌吽。是不是?唵,缽啰末鄰陀甯娑婆诃,有多字的,統統有。是不是?也有無字的,之別。[今取無字陀羅尼,一心之法,方名爲大。]無字就是無相,無字陀羅尼,就是我們圓覺的妙性。[以其包太虛,周沙界,總持無量法義故。又門有出入之義。依本起末爲出,]依本起這個末,這個叫做出,[攝末歸本爲入。]我們從家裏出去,叫做出;如果是從外面進來;外就是“末”,“本”就是自己的本來的面目,就是我們的圓覺。所以說:依圓覺,而無明變成出了;那麼,攝末歸本就變成入。[衆生迷之則出,諸佛證之則入。此一說也。又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門流出,此門爲衆妙之門也。]就是圓覺的佛性、圓滿的覺性。[上舉其體,下出其名。
名爲圓覺者:此出其名也。圓覺,即大陀羅尼,爲大總相法門。]大總相就是包括一切,叫做大總相。[圓覺是總相,一切諸法,是其別相。別相不離總相,]譬如說:金,[如金器是別相(種種相狀,千差萬別),]譬如說:椅子、桌子、茶杯,都是金打造的,這是差別相;但是,[金是總相,]本質都是金。我們雖然是業力的衆生,把我們雕塑成不同的面貌、思想;但是,我們的本性都是相同的,本性都是相同。[一一金器,皆不離金也。此如來舉自己所證法體,對機演教,以]開[示文殊等。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者:並下皆約流出淨法。]“並”就是合,跟以下,並下就是合以下所說的,統統是就流出淨法來說。[以文殊所問,是一期修證,返染還淨之事,]返染就是我們回光返照,使這個汙染恢複到清淨的。[故總標當約淨法。一切(去聲)是包括之辭。以圓覺,具足恒沙稱]“稱”念chèn[性功德,]稱性的功德。[故能流出無窮,而未嘗有竭也。]有盡。[清淨真如者:清淨本然,由來無染,並非澄之使清,浣之使淨,乃是自性本來清淨,以其離一切相故。如《起信論》所雲:“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畢竟平等,無有變異,不可破壞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” ]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畢竟平等,無有變異,不可破壞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所以說:《大乘起信論》是一部很重要的論,我們在研讀班一定會開,一定會開《大乘起信論》。[真者,無可遺。以一切法,悉皆真故,不可說此法是真,彼法非真。如者,無可立。以一切法,皆同如故,不可說此法是如,彼法非如。若真外有非真,如外有非如,即是其性不遍,]意思是說:真還有另外一個真,如,還有一個非如,那不是!如,統統如。其性不遍,[尚有對待,]對立就是對待。[有對待便非真如,]有對立就不是真如,[以真如是絕諸對待,其性無外故。]它的本性無外。[又清淨真如,乃諸佛之法身,衆生之佛性。名雖有二,其體不二,人人本有,個個都迷。雖然在迷。處染不染,故曰清淨;本來無妄,不遷不變,故曰:真如即因地心也。]因地的心,本來無妄,不生不滅,不遷不變,所以,真如就是因地心。
[菩提涅槃者:梵語菩提,此雲覺,]中國話叫做覺,[亦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