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雲道,是諸佛所證之智德。]菩提涅槃,是不是?菩提。[依本覺佛性,起始覺真智,]爲什麼叫如覺、本覺呢?本覺就是本來就有的;始覺就是用修行的力量,開始有覺性。所以說:本覺是先天性的,原本就有的;始覺是後天的,發現而開始繼續進行。所以,起始覺的真智,[以智斷惑,惑淨智圓,名得菩提。梵語涅槃,此雲不生不滅,是諸佛所證之斷德。]斷就是加一層功夫,令斷煩惱,後天所完成的覺性,叫做斷德;智,智德就是原本就有的,智德、斷德,本來是一德。[以本覺出纏,]“纏”就是煩惱,以我們的本性來離開煩惱,[不受分段、變易,二種生死之系縛,名得涅槃。即果覺也。諸波羅蜜,或雲波羅蜜多,此雲彼岸到,若依此方,順義回文,]順這個道理,這照這個文,“回”就是依照這個文字,[當雲到彼岸。常途]“常途”是指一般,一般的[實教菩薩,修六波羅蜜,]常途就是一般的菩薩,一般的實教菩薩,實教的菩薩修六波波羅蜜。[所謂檀波羅蜜(布施)、屍波羅蜜(持戒)、羼提波羅蜜(忍辱)、毗梨耶波羅蜜(精進)、禅波羅蜜(禅定)、般若波羅蜜(智慧),此六波羅蜜,乃以般若爲先導。]在《大智度論》,把律、律學、戒律判爲不了義,不了義;但是,律學也不是說不了義。律如果配合著實相法,律學就變成了義。因此,全部必需以實相爲主。[般若,即能照之智,以智照理,稱理起修,所修離相,修即無修,即因地法行也。]所以,你看,這句話就告訴你:所修離相,他也是這樣講,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你不離相,你一點辦法就沒有!你雖然在修行,你不能說你在修行,修就是無修,你不能執著有一個我在修行,包括持戒就是這樣子;包括布施,都不能執著說:我有一個人在布施。你說修行很困難,人家早就跟我們指示得很清楚了,只是我們不聽話。師父!我放不下,怎麼辦?後面那一句你們會背嗎?就是業到死啊!答案就出來了。師父!我放不下,怎麼辦?你記住!答案就是:你要業到死!師父!我如果放下了,那又怎麼樣呢?這樣就沒有業,就解決了,當下就可以吃枝仔冰清涼了!放下,什麼都解決了![教授菩薩者:以上所流出諸法,乃教授菩薩之法。菩薩求證菩提涅槃之果地覺,]就是究竟的佛果。[必須依此清淨真如,爲因地心,修諸波羅蜜,爲因地行,依因感果,自可圓成果地覺也。]所以,[上屬標宗,下乃酬請。一總標真宗竟。]標出什麼是因地的真。所以說:善男子!無上法王,有大陀羅尼門,名爲圓覺。流出一切清淨真如,菩提涅槃,及波羅蜜,來教授菩薩,就是說:以圓覺,“名爲圓覺”,就是這四個字,有大陀羅尼,名字叫做圓覺,這一部叫做《圓覺經》。對不對?由這個圓滿的覺性,能夠流出清淨的真如,菩提涅槃,以及波羅蜜,又能教授一切的菩薩。那麼,凡夫要圓滿,不可能,我們覺悟、悟道,對得起我們的良心,對得起我們的因果。所以,我們人都有一種錯誤,認爲說:我盡量做,做得圓滿,盡量做,做得圓滿,所以,他的生命變成操縱在衆生,他怕人家講啊,所以,他一直做……,人家一直講,他就一直氣……,不知道該怎麼做,才能盡如人意,做到最終,他就會大發脾氣;爲什麼我怎麼做不對……,變成這樣,到最後就很失望!要是我,就不會這樣想,我已經盡心盡力了,你如果比我厲害,不然換你來,我已經盡心盡力,我的能力到此已經極盡了,我的能力只有到這個地方。對不對?你要說圓滿,這不可能,圓滿的覺性,除了佛以外,我們沒辦法,那麼,我們要離相。所以,對于別人講什麼,我不會難過,我的心肝袂甘苦,你要講到讓我難過,不可能!隨便你講啊,讓到嘴巴爛了,也與我無關!爲什麼?我已經抱病上臺了,對不對?生病也是一樣,就算吐,還是要上臺,我怕有的從嘉義來、有的從臺南來、有的從“便當”來,從屏東來,以前都聽成“便當”,還以爲大家可能都是吃便當吧!從屏東來,對不對?那有什麼話說呢?你對師父有信心,你就來;對師父沒有信心,我們就沒有這個緣,就是這樣子;你要做到圓滿,不可能!你有這麼大的能耐?說一個法師能做到讓大家圓滿?不可能的事!所以,今天供應我們超市蔬菜水果的老板跟老板娘來,他說:法師!外面對您的風評很好,很贊歎您呢!我說:有贊歎就一定有毀謗,這是對立的,我不希望別人贊歎我們,也不希望別人毀謗我們:但是,你贊歎我,我隨喜;要毀謗,我也沒有辦法!所以說:這個要圓滿,你沒辦法做到圓滿,只有摸摸我們的良心,沒有辦法!這世間批評的人比較多嘛!人家說:講得怎麼樣不好……,如果你說:不然換你來!他就說:我沒有辦法啦!所以我說:這世間,要批評別人的都很厲害,大家都很厲害,來!你評評理啊!他就可以講出一大套,真的要叫他來,他沒辦法,他沒有那個能力。所以,我們人隨喜功德的這個心沒有,沒有!所以,多鼓勵人家,不要責備人家,多鼓勵人家,鼓勵人家以外,還包括誠懇的態度、歡喜的臉孔,喜悅的臉孔。我告訴諸位:與其你幫助他,不一定比誠懇、微笑的臉孔給他鼓勵更大。我們今天用喜悅的臉孔、和藹可親的態度、很誠懇的態度,我告訴諸位:對方就好像在享受什麼,他發現你這麼誠心誠意地來,這對方會很高興的,我覺得笑容、誠心,這是無價之寶,真的是無價之寶,真的!你們慢慢會發現,多鼓勵人家,永遠不要責備人家,永遠,用喜悅的心、喜悅的這個態度、歡喜的臉龐,來迎接每一個衆生,這幾乎你有魔力一般的力量,你就像有魔力一般,魔力。所以,有一句話:贊歎雖然只是一個名詞,但運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,似乎有生命的存在。再講一遍,贊歎雖然只是一個名詞,但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,如同有生命一般的魔力。對不對啊!Is it so?是啊!所以,人家說:師父!從來沒聽過您批評別人。我說:我又不夠資格,我認爲男的就是男佛,女的是佛母,我把大家都當作佛,我都認爲你們比我厲害,到今天爲止,我還是這麼認爲,我認爲這裏面我最差,所以,我要多上臺學習,就是這樣,所以,講經給你們參考看看,請大家批評指教,就是這樣。我也不認爲我比較高,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將來你們成佛後,要記得來度我,你們要記得,我曾經講經給你們聽,你們才能成佛,你們不要忘記我就好了!我不高也不低,法法平等,大家快樂、歡喜就好,這樣我們這個團體才會快樂。有一個人來幫忙,他說:師父啊!我要替叁寶做事。我說:不對!是替自己做事,你所做的功德都是你的,怎麼會替叁寶做事呢?他說:這樣講有理喔!有理,本來就有理,所有的事情都是替你自己做的!對不對?你想想看,這如果是沒有教化的一個團體,你想想看,他做一點事,就要跟你領多少錢了,真的!所以,我們這個修行的團體,爲什麼會如此和合?作主的人很重要,領導的人非常重要,領導的人絕對平等、圓滿的時候,對不對?都施舍給大家,鼓勵、贊歎,底下的人就不會有怨言。所以說:一個有教育的團體,和合到今天;乃至于希望將來,大家都能夠很歡喜、很喜悅,很喜悅地來完成佛道,我們有你們大家的支持,支持,佛教就一定會興盛。你們的精神投資在法,相信有一天,你們就會成就佛道,因爲這都是利益衆生,這都是利益衆生。
[丁二別以詳示
戊一長行
己一酬答初請
庚一明真因有力
【“一切如來,本起因地,]一切如來在因地修行,以什麼修行呢?[皆依圓照清淨覺相,]所以,能夠[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】
一切如來:是已證果覺之人。果覺不離因心,]果覺就是究竟的果位的覺悟,指佛,我們說:佛是究竟的果位嘛!不離因地發心,他因地如何發心?[故曰本起因地;即成佛根本,]成佛的根本就是來自于[起于因地之心。]在因地發什麼心才能成佛作祖?[皆依下,即因地所修之法行。佛佛皆然,故雲一切如來。皆依圓照清淨覺相者:]圓照就是圓滿照徹,哪一種情形能代表圓滿照徹呢?就是離一切相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用這句話作因地心;或是《金剛經》講的: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,才能達到圓照的本性。[此一句,正答文殊]菩薩[所問,如來本起清淨,因地法行。下二句,乃法行之功能力用。圓照,是能照之智;覺相,是所照之理,]我們的智慧照徹這個道理,這個道理受到智慧的照徹而通達。[一切如來,本起因地,並無別法,皆依圓覺自心之智照,]圓覺是對二乘人來講的;凡夫叫做不覺,凡夫叫做不覺。那麼,二乘人雖有覺悟,小小的覺悟;菩薩有覺悟,但是,不究竟,只有佛稱爲圓滿的覺。說:皆依圓覺自心之智照,還是要用自己的心去觀照修行。[還照清淨本然之覺相。]清淨本然,就是本來我們就有覺悟之相。[覺相,即圓覺妙心,]圓滿覺性,我們不可思議的這顆心。爲什麼稱作“妙”呢?不可思議,不是凡夫妄想心;不是二乘發的小心;也不是淺根菩薩的心,是不可思議的妙心,[實相理體。]理體就是無生,實相無相無不相。所以,實相理體,也就是我們無生的本性、無生的本體。[依理體起智用,]就是依體起用,依這個無生清淨之體,起這個妙智之用,叫做以理體起智用。[以智用照理體,]用我們智慧的妙用照這個理體,所有的智用也是無生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用無生的清淨心,起智慧的妙用,那麼,所有智慧的妙用還是回歸到無生,體不離用,用不離體。所以,[照徹心源,]照徹我們的心。[究竟清淨。]這樣才能究竟清淨。[妄惑空,名爲永斷無明;]所謂的妄惑空,就是說:我們今天的迷惑,是因爲錯覺,所以,我們上面加一個“妄”惑,不是真實的,就是我們本來並沒有迷惑。所以,妄惑就是說:迷失,所以他顛倒,虛妄的、錯誤的執著;等到這種虛妄、錯誤的煩惱執著……,“空”就是除掉了、沒有了、滅掉了,名叫做永斷無明。[法身顯,故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