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益众生的这个念非常恳切。[乃重言善哉以赞之。一、赞]叹[其能为现前菩萨]求法,所以,佛如果宣讲,就能利益一切众生[;二、赞]叹[其能为末世众生]来求法,不使众生错乱修行,修错了![。复称善男子者,以其具大智慧,利益今后故。汝等者,汝,指文殊,等余大众。乃能为诸菩萨者:此指初发心菩萨,不知发何等心,修何等行,是以咨决询问。下牒]就是下面按照[问词。]“牒”就是依照。下面依照所问之词,说:[如来因地法行(解见在前),及为末世求大乘者得正住持。若知如来因地法行,及大乘菩萨,所发清净心,自然得正知见;明白正修行路,得正住持,]这个“住持”不是一个人的名字,是住持正法城,得正住持,就是可以延续佛陀的慧命,正法叫做住持嘛![即是安住一真圆觉妙心,]安住一真,一真就是绝待,无处不真叫做一真,纯,一真,一真是指《楞严经》所讲的境界,一真圆觉妙心,[任持万行无失,不落空有二边,是为不堕邪见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者:诫以谛实而听,勿杂余缘,许以当为宣说,不负众机]的盼望[。《智度论》云:“听者端视如渴饮,]听法的人端视,就是站得很直,而且好像很渴,需要喝水一样的。[一心入于语义中,]一心不执着于语言里面,但是,却是了解、悟到到语言中的道理。一心入于语义中,“义”就是道理,不执着语言;但是,了解于道理。[踊跃闻法心欢喜,如是之人可为说。” ]可为说。有的人来参访师父,我问:你从哪里来?我啊,我从台北来!你有什么问题?师父!我想请您开示?我说:要从哪里讲起?他说:我不知道。我说:我也不知道。要请我开示,我问他要从哪里讲起,他如果漫无目的,要坐到几时?要坐到几时?对不对?像今天下午有人来,她就说:师父!我当人家的媳妇,他们兄弟之间不合,我要如何改变他们?我说:你先改变自己就行了,能想改变谁?她说:我怎么做都不对,兄弟姊妹、大姑子、小姑子都对我不满!我说:这正常啊!她说:啊?我说:对啊!我说:他是佛还是众生?当然是众生啊!对啊!众生当然会这样,对啊!众生这样就对,这样才正确!这样正常啊?正常,normal,这样才是正常;去哪里找几个媳妇不会吵架的?我不相信,你骗我!你骗我,你有钱买枝仔冰,没有钱还我?那是不可能的事!对不对?很正常!所以,勾心斗角,乃是娑婆世界的常态,以平常心看待它就好!所以,每个人来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,一问起来,都是一直想改变别人。师父啊!我有学佛,我有学佛,我要如何改变我父母呢?我说:制造机会,拿录音带给他听啊!他说:他如果不听呢?我说:他不听,你自己先听,你自己先听。对啊!听完之后呢?听完之后,改变自己啊,你如果有能力,自然能够感化他。所以说:这个说法,来到这里拜访师父,如果不是真的很恭敬的来,我绝对不开口,他要真的想请法才行。[当如时雨化禾,]“禾”就是草木。当:应当。时雨:就是来的正是时候,叫做时雨,来的正是时候的雨,化禾,“禾”就是草木。[春雷跃鲤,]春天打雷,鲤鱼跳跃,大家都很欢喜。[会众以及末世众生,当得不可思议之益。三如来赞许竟。

  丁四 承教静听

  【时,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】]默然而听,大家渴饮。

  [文殊承教欢喜,愿闻了义之教。在会法众,莫不皆然,忘缘息虑,]“忘缘”就是放下万缘,大家一心,把这个心停止,[静默伫听。]安住在一个地方,[如《十地经》云:“如渴思甘露,]一直想要甘露。[如饥思美食,]就像饿了,需要一点食物。[如病思良医,如众蜂依蜜;我等亦如是,愿闻甘露法。”此即奉教喜听之义。二一经发起序竟,并前六种证信序,初序分竟。

  乙二正宗分

  丙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

  丁一总标真宗

  【“善男子!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,]大陀罗尼门就是总持,那个最快的,单刀直入的,一下就能包罗万象的,[名为圆觉。流出一切清净真如、菩提涅槃,及波罗蜜,教授菩萨。】

  此段即圆觉真宗。一经要义,不出信、解、修、证。自下正宗十一重问答,]十一重问答就是十一次的问答,叫做十一重问答,一个菩萨问一个问题,十一重。[分作二科。初一问答,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,后十问答,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。初者顿悟本有圆觉妙心,本无无明生死,]本来就没有无明生死,本无无明,也没有所谓生死,[方为真正信解,不认妄念,不执异见故也。]执着见解不同。[成本起因者,成为最初发起之因,然顿教因地,总有三重:初,了悟觉性;次,发菩提心;]第三、[后,修菩萨行。]这是非常重要的!就是说:你如果要修顿悟法门,这三个次序你不能免,第一个,要了悟觉性,你不了悟觉性;所以,了悟觉性就是你要悟,要先开悟啊!你不了悟觉性,你修千百万劫,也不知道本性是什么东西,你不用本性修行,要如何像佛一样明心见性,证悟佛果?不可能!了悟觉性之后,第二要有悲心,发菩提心,要准备度众生,发菩提心就是悲心所趋,所以,要发菩提心,要普度众生,普度众生。最后要去实践,要修菩萨行,要去实践,不能空口说白话,再辛苦也要去做,别人不做的,我们做,对啊!别人攻击、怎么样,没关系,我们还是要做;就算佛来做,也没办法圆满。所以,这不是佛的问题,是众生的问题,同样的,弘法的法师亦复如是;行菩萨道的菩萨也是一样,不因为众生见解不同;不因为众生的看法不同,而停止他的弘法利生。[故重呼善男子者,令其注意也。无上法王]无上法王就是佛。[:即是佛证究竟无上觉道,而为诸法中王,于法皆得自在故。王,即自在义,]一国的国王,当然是最自在的。[更无有上也。然虽众生,无一不具有圆觉,而尘经未剖,]“尘”是指无量,无量经典的道理,并没有分析出来,意思是说:众生都具足圆满的觉性,但是,尘经未剖,“尘”就是无量,无量的意思,无量无边的经典的道理,并没有分析,“剖”就是分析,分析出来。[宝藏犹埋,]我们清净的本性仍然被隐蔽起来, [既不自知,] 而且冤枉受到贫苦,[宛受贫苦。]“宛”就是像、如同贫苦的人一样。[惟佛全得其用,故但标大觉有之。]“大觉”就是佛,只有佛有。无上法王,怎么样呢?[有大陀罗尼门者]我们说:陀罗尼被,大陀罗尼门。[:此举其体也。即是大总持门,能总一切法,十界依正,]十界,十法界依正。[悉皆依此为体故;能持无量义,]无量的道理。[染净因果,悉皆执持不失故;一切凡圣出入所由,故谓之曰门。陀罗尼,有多字、少字、一字、无字之别。]有多字的陀罗尼、有少字的陀罗尼、有一字的陀罗尼。譬如说:唵,阿,吽。对不对啊?少字的:唵嘛呢叭弥吽。是不是?唵,钵啰末邻陀宁娑婆诃,有多字的,统统有。是不是?也有无字的,之别。[今取无字陀罗尼,一心之法,方名为大。]无字就是无相,无字陀罗尼,就是我们圆觉的妙性。[以其包太虚,周沙界,总持无量法义故。又门有出入之义。依本起末为出,]依本起这个末,这个叫做出,[摄末归本为入。]我们从家里出去,叫做出;如果是从外面进来;外就是“末”,“本”就是自己的本来的面目,就是我们的圆觉。所以说:依圆觉,而无明变成出了;那么,摄末归本就变成入。[众生迷之则出,诸佛证之则入。此一说也。又一切诸佛,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门流出,此门为众妙之门也。]就是圆觉的佛性、圆满的觉性。[上举其体,下出其名。

  名为圆觉者:此出其名也。圆觉,即大陀罗尼,为大总相法门。]大总相就是包括一切,叫做大总相。[圆觉是总相,一切诸法,是其别相。别相不离总相,]譬如说:金,[如金器是别相(种种相状,千差万别),]譬如说:椅子、桌子、茶杯,都是金打造的,这是差别相;但是,[金是总相,]本质都是金。我们虽然是业力的众生,把我们雕塑成不同的面貌、思想;但是,我们的本性都是相同的,本性都是相同。[一一金器,皆不离金也。此如来举自己所证法体,对机演教,以]开[示文殊等。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者:并下皆约流出净法。]“并”就是合,跟以下,并下就是合以下所说的,统统是就流出净法来说。[以文殊所问,是一期修证,返染还净之事,]返染就是我们回光返照,使这个污染恢复到清净的。[故总标当约净法。一切(去声)是包括之辞。以圆觉,具足恒沙称]“称”念chèn[性功德,]称性的功德。[故能流出无穷,而未尝有竭也。]有尽。[清净真如者:清净本然,由来无染,并非澄之使清,浣之使净,乃是自性本来清净,以其离一切相故。如《起信论》所云:“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,毕竟平等,无有变异,不可破坏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” ]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,毕竟平等,无有变异,不可破坏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所以说:《大乘起信论》是一部很重要的论,我们在研读班一定会开,一定会开《大乘起信论》。[真者,无可遗。以一切法,悉皆真故,不可说此法是真,彼法非真。如者,无可立。以一切法,皆同如故,不可说此法是如,彼法非如。若真外有非真,如外有非如,即是其性不遍,]意思是说:真还有另外一个真,如,还有一个非如,那不是!如,统统如。其性不遍,[尚有对待,]对立就是对待。[有对待便非真如,]有对立就不是真如,[以真如是绝诸对待,其性无外故。]它的本性无外。[又清净真如,乃诸佛之法身,众生之佛性。名虽有二,其体不二,人人本有,个个都迷。虽然在迷。处染不染,故曰清净;本来无妄,不迁不变,故曰:真如即因地心也。]因地的心,本来无妄,不生不灭,不迁不变,所以,真如就是因地心。

  [菩提涅槃者:梵语菩提,此云觉,]中国话叫做觉,[亦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