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跟你念佛,还肯出家修行,虽然说:他有一些缺点,我认为已经是不简单,已经很不简单了,应该请他吃冰棒了,真的!这就是说: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[依此心为因地心,]这句话你要画起来,依此心为因地,你要如何修行?这句话要牢记在心: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我们修行,常常说:师父!开示一下!就是这一句啊,六祖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![即“楞严”所谓:“依圆湛]“堪”就是光明,依圆满光明[不生灭性,]不生不灭的性,“堪”就是光明,依圆满光明、不生不灭的本性,[为本修因,然后圆成果地修证。”是也。法行:乃称圆觉法性,所起之六度行。称(去声)] 合乎[圆觉法性,]这个“称”不是称赞的意思、不是赞叹的意思;这个称圆觉法性,叫做配合着圆满的觉性来修行。底下你注意听,世间本来不值得贪,[本来无贪,]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无贪,[故修布施行;称(合也)圆觉法性,本来无染,]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无污染,所以修无相的持戒[故修持戒行;称]“称”就是合,[圆觉法性,]我们的本性[本来无嗔,]所以,修无相的忍辱,[故修忍辱行;称圆觉法性,本来无身心等相,]无一切相,[故修精进行;称圆觉法性,本来无动,故修禅定行;称圆觉法性,本来无痴,故修般若行。]简单讲就是佛性,本来是指本性。本来的本性就是所谓的本来的面目,我们本来面目是没有所谓的愚痴,所以,我们修般若行,是这样的意思[又正念真如,离一切念相,离相妙行,即清净法行。]

  [又《大集经》说:“若有比丘(出家修道之通称,名含三义故。),读诵如来十二部经,]就是说:只想去了解:那么,[乐(去声,好也。)] 乐,yào,喜欢的意思希望、欢喜[为四众敷扬演说,]就是说法。[思惟其义,是名乐(yào)读,]乐读,欢喜读诵[乃至是名思惟,]这是思惟而已,[不名法行。]不是如法地去做。底下那一句很重要:[若有比丘,]若是有出家人,能观身心,注意看这一句, [能观身心,] 能够观照身心,[乃至境界都息(内脱身心,外泯世界),]就是身空,心地也空,妄想也是空性,[永离烦恼,]这样才能永远离开烦恼。[其心寂静,我则说之,名为法行。” ]这一段太棒太棒了!出自《大集经》。意思是说:你只是看经典,不肯实实在在地思惟经中的道理,不是叫做真正修行人。你看,能观身心宇宙,一切皆空,全盘放下,永离烦恼。乃至境界都息:都息不是说逃避境界,是一切境界都无碍,都无碍。不是境界都息,这些境界对你都没有挂碍。我则说之,名为法行。[文殊之意,欲求佛果,必依真因,]想求佛的果报,要从真实的因修行。[倘若因地不真,难免果招纡曲,]纡曲:就是弯曲。所以,在座诸位!我们今天的福报很大,这部《圆觉经》要听到结束为止,不然,你真的……,为什么?你这个因不真,你怎么修都修不成佛,了解这个《圆觉经》,你因地修行才不会偏差。[非但徒劳无益,而且有损。]完全没用!师父那天告诉你们的:零加零等于多少?还是零!为什么?初步就错误,这个就不能成佛!对不对!不能成佛就是错误的知见,你一开始修行就不能成道,邪知邪见,那当然是零啊,零,你修无量劫也是零,初发心错误,修无量劫也是等于零,这个就是公式,你们学过数学嘛!为什么叫你们要亲近善知识?就是这样,徒劳无益嘛,你再怎么修,修到死,拼到汗流浃背、头破血流,没有用啊,没有善知识开示,不能依法而修行。所以,我才告诉诸位:不要随随便便地就说:我要离开!或者是说:我不修行,我自己有办法!不要这么讲,你没那么厉害,愚痴的众生才会这样。而且有损。[如造金像,必依真金,成像之时,体无增减。今请佛说本起因地者,以佛是过来人。正所谓:“欲知山下路,须问过来人。” ]山路要怎么走,你要问走过的人。[方得明示不谬。初问如来本起因行竟。]

  戊二 问菩萨发心离病

  【“及论菩萨于大乘中,发清净心,远离诸病。】

  [及者,并及。既问发心,请说离病之法,菩萨智悲双运,]智慧与慈悲。[运智上求佛道,运悲下度众生。大乘者,一心之理也,]什么叫做大乘?就是我们这个心,也就是什么心呢?[即是本经圆觉一心。以具足体、相、用,三大之义,能运载众生,从凡夫地,至如来地,故名大乘。一心三大,]我们上次有说过: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[解见在前。]它的解释,已经在前面说过了,叫做解见在前。乘呢?[乘有运载之功,]“乘”就是所谓的车子,从这个地方运载……运载到另一个地方。[菩萨当依此发心,依此修证。中、即圆觉体中。发清净心者:即发菩提心也。梵语菩提,此翻为道,即发上求佛道之心。如云:“我今发心,不为自求,人天福报,]或者是不求[声闻缘觉,乃至权乘,诸位菩萨;惟依最上乘,发菩提心”是也。]最上乘。[又即“起信论”,所发三心:一者、直心,]哪一种人才能直心?直心的反而词就是弯曲,只要透过意识,都会扭曲;那么,不是透过意识,那当然就是透过真如了。所以,直心就是透过真如的正念,叫做正念真如,所以,一般人不能称为直心。[正念真如故:正念真如,清净本然,纤尘不染,是为发清净心。]一尘不染,发清净心。[二者、深心,乐(去声)集诸善法故:]虽然清净、毕竟空性:但是,不坏修善。所以说[乐集善法,]欢喜,很欢喜,主动,来采取主动,集一切善法。[可以对治一切染法,是为发清净心。三者、大悲心,广度诸众生故:终日度生,不著度生之相,离相清净,是为发清净心。此清净心,即一真法界,本源真心。依之为因地心,自可圆成果地修证。

  远离(俱读去声。)诸病者:病,即众生心病。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,]种种颠倒,哪一种颠倒法呢?[妄认四大,]虚妄认为这个四大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风所成的身体,[为自身相;]以为“我”就是这个肉身,以我这个肉身为主,变成有身见了,有身见了,一直执着一个色身的自我。[妄认六尘缘影,]缘影就是落谢的影子,[为自心相。]以为我们攀缘五欲六尘就是我们的心,虚妄,这个“妄”就是错误的,错误地认为攀缘五欲六尘,现在于六尘执着的心,就是我们的心,这是很大的错误,他不知道这是执着心、妄想心、分别心、烦恼心,不知道我们还有一个清净心。[执此身心,以为实我,是我执之病。执一切万法,以为实法,是法执之病。我法二执,各有分别、俱生,]分别的我法二执,分别,这是后天性的境界所引起的,叫做分别的我法二执。俱生呢?它是先天性的,我们人一出生,先天性就对这个“我”,以及宇宙万法,有我执与法执。[头数无量,故曰诸病。]头数无量,就是这里面的所谓的数字,头数无量,就是这里面种种的差别很多,所以说:诸病。我们光是一个分别心,就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了,先天性所具足带来的。所以,我们的习气,有先天性的俱生的,俱生的这个病,有的人烦恼很重;有的人烦恼很轻;有的人很爱计较,斤斤计较;有的人不会,不会,一切都无碍,这跟宿世有关,以及后天的培养也有关系。[若能发清净心,不存我见,]如果有人能发清净心,不存在我见:我见就是对自己的错误的一种执着,我见可以说是透过主观意识的见解,以为有一个真正的我,以我为主,以我为标准。[不起法见,知是空华,即得我法二空真理,]而且连那个空的力量也要放下 [并空亦空,] 所以,第一个“空”字,并空亦空就是空就是说:同时必需把那个破除执着的空也必须放下,第二个“空”解释作放下。[则药病双袪(除也),诸病自然远离耳。]药到病除,诸病自然就远离。所以,[上请近益现会,下请远被当来。

  【“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。”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;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】

  以上所问,如来因地法行,及菩萨发清净心,如来指示分明,不仅有益现会菩萨,能使未来末法之世,求大乘之众生,得正知见,不堕邪见。末世者,法末之世。]佛法即将消灭的那个时候。[如来灭后,正法住世千年,像法住世千年,末法万年。末世众生,障深业重,法弱魔强,]法比较弱,魔比较强。[纵有求大乘之人,若不知如来因行,与菩萨发心,难免错乱修习,]胡乱修行,这样会[堕落邪见。“楞严经”云:“诸修行人,不能得成,无上菩提,乃至别成,声闻、缘觉,诸天、魔王,及魔眷属,] [皆由]“皆由”就是皆是因为,都是因为,[不知二种根本,]一者是真本,一个是妄的本,所以说:二种根本。你如果用真本去修行,得到的当然是真;你如果用虚妄去修行,得到的当然是虚妄。[错乱修习。”二种根本者:一、真本,二、妄本。妄本是识心(虚妄生灭]的根性[),真本是根性(常住不生灭]的根性[),若依生灭心,为本修因,不能发明,不生灭性。若以圆湛,不生灭性(即圆觉清净因地心),为本修因,然后圆成,果地修证,是则因真果正,自然不堕邪见。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。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五体投地三请者,轻身重法也。]轻身不是说自杀,是并不重,没有我见叫做轻身,重视佛陀的法,并不把这个五蕴身当作是一种真的我,所以,轻身。[此四句,亦是结集家所叙,]“所叙”就是所描叙的,所描述的。[请法之仪耳。二正陈请词竟。]

  [丁三 如来赞许

  【尔时,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]就是请示于[如来],请示于如来。你们能够为诸菩萨来请示如来,请示如来,[因地法行,]因地如何修行?[及为末世一切众生,求大乘者,得正住持,不堕邪见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!”】]

  [尔时,乃文殊殷勤三请,已竟之时。世尊因其为法心诚,]所以,[利生念切,]利益众生的念很切,利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