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月,[是妄,則知淨眼,見澄空一月是真也。]意思是說:我們如果知道,眼睛生病見到空中的花,或是第二月是虛妄的,那麼,我們就知道,清淨的眼就能看到很清楚的虛空,而且只有一個月亮而已,這才是真的。

  [【“善男子!空實無華,]空中實在是沒有花,虛空哪裏有種花呢?也種不了。[病者妄執。由妄執故,非惟惑此虛空自性,]他不但不了解虛空本來就沒辦法種花,而且還迷了,認爲這個花有實在的生處,[亦複迷彼實華生處;]又迷說這個花實實在在地在虛空,是在虛空的哪個地方。虛空本來就不可能有花,他現在又執著花是實實在在生在哪一處、虛空哪一個方位;他不了解虛空,又再迷花是生虛空哪一處。意思是說:我們不了解清淨的本性,又認爲有法可得。[由此妄有輪轉生死,故名無明。】

  此段但約空華,而略二月,]略去、省略,就是不必把這個第二月也繼續舉出來講,只講空中,眼睛有毛病,所以,看到空中的花,就可以了,因爲二個例子是一樣的。[以其可以例知,故不必雙約。]就是不必二種都講出來。所以說:[謂空中實無空華之相,由病目人,]因爲我們眼睛有問題,[妄執實有。]我們虛妄執著是實有的,這樣我們所有的痛苦就産生了。在座諸位!懂得如何學佛的人,聽到這裏,早就開悟了,這樣我們就知道,一切痛苦都是虛妄執著。妄執實有。[妄執與上]“與上”:跟上面,[妄認對映,]虛妄地互相對映。[由妄執實有之故,非惟(獨也)惑此虛空自性,本無華相,亦複迷彼,實在空華所生之處。]虛空本來就不可能有花之相,爲何還在討論空花所生之處呢?在座諸位!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世間本來就是虛妄的東西,雲何你還在執著討論快樂、痛苦等等?這樣是不是增加我們的困擾呢?我們今天就是增加困擾;放下,萬緣放下,才是厲害的人![二月例知雲:月實無二,亦由病目妄執實有,由妄執實有之故,不獨惑(迷也)此虛空,本無二月,亦複迷彼二月,所生之處。若明]“明”:了解[空華]若能了解空中有花[、二月是妄,便可覺悟圓覺自性,本無身心。迷者妄認,]虛妄的認爲,妄認爲真,隨順無明。所以說:迷者妄認,[由妄認故,非惟惑此圓覺自性,亦複迷彼身心生處矣。]意思是說:心也空,身也空,實在沒有一個生處,當體就是無生。[今既不知圓覺自性,本無身心(如虛空本來無空華二月),又不知身心幻相,從何而有(如迷彼空華二月生處),]我們現在就是不知道身心的幻相,所以,它是從哪裏來?從無明來。[由是顛倒,認妄爲真,隨順無明,起惑造業,故妄見實有身心,舍生趣生,輪轉生死。古德悟此,故曰:“涅槃生死等空華。”]涅槃生死,意思是說:沒有所謂的涅槃,也沒有所謂的生死,涅槃是二乘人所喜歡的,生死是衆生所不能免的;但是,就究竟的圓覺來講,涅槃、生死就像空中的花那麼樣不實在。[故名無明者:因顛倒妄執之故,遂乃理事雙迷。于理,]就是對道理,[不明覺性之無生;于事,不明身心之如幻,故名無明。一先示其相竟。

  辛二後顯本空

  【“善男子!此無明者,非實有體;]我們這個無明不是真的有體,有體就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,有體就是有根,非實實在在有一種根本、有一個依據,非實有體,沒有體性,無明沒有體性,依清淨心幻化出來的。[如夢中人,夢時非無,]不能說它沒有。[及至于醒,了無所得。】

  此顯無明無體。上文明]上文了解[身心本無,由無明妄執而有,喻如空華二月,雖有實無。今進一步,非唯所執之身心本無,即能執之無明,亦非實有體性。何以故?以是依他起性故,]依他起性就是都是因緣法,只是生滅法,依他起性就是緣起,緣生緣滅法,就是因爲都是因緣法,依他起性就是都是因緣,性空。[有迷有覺,迷之似有,覺之即無,而覺體本無生滅也。譬如夢中人:非指做夢人,乃指夢中所現之人,正在夢時非無,]在夢中影現出來時,你不能說它沒有,它清清楚楚,好像真的看到那個人;但是,直到有一天早上醒來,[及至一醒,]乃至一醒。醒來,一大早醒來,[了不可得。永嘉雲]《永嘉大師證道歌》裏面 [:“夢裏明明有六趣,]“六趣”就是六道。夢裏明明有六道輪回,就是說:我們衆生就像在做夢一樣;“明明”就是我們很清楚的,很清楚地有六道輪回,夢裏明明有六趣,夢裏就是指我們叁千大千世界,娑婆世界的衆生都在做夢;可是,我們並不知道在做夢,夢裏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在做夢,所以,很清楚地以爲有六道輪回。“明明”就是以爲。[覺後]覺悟以後[空空無大千。]大千就是沒有六道輪回,大千就是一佛土,一尊佛所教化的地方的範圍,叫做大千世界。沒有所謂的叁千大千世界,爲什麼?一切佛土皆空嘛![”做夢人,喻本覺;夢,喻不覺;醒,喻始覺。因睡而夢,睡熟而醒,總與本人無幹。則知因迷,而無明生,是爲不覺;]你迷了,當然無明就生,叫做不覺。[因悟,而無明滅,則爲始覺,亦與本覺無幹也。法合]法來合,“法合”藉著這個來與法相合。[:無明無體]性[,但由一念妄動而有,非實有自體可得;如迷位人,在迷時非無無明,到了悟後,無明了無所得。再進一步,此無明,不獨悟後方空,正在迷位,爲衆生時,何嘗實有!]正在迷的時候,爲衆生的時候,何嘗實有?哪裏有真正的無明?無明就是什麼?就是你的念頭。無明就是你的習氣。無明就是你的習慣動作。無明就是你的煩惱。無明就是放不下的知見,都是念頭的問題,講來講去,是不是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?都是自己的問題啊!

  [【“如衆空華滅于虛空,]譬如說:空中的花突然間沒有了,滅于虛空,消失于虛空,就代表眼睛的病好了。[不可說言有定滅處。]不能說一定消失在哪一個地方。[何以故?]在空中的花,它本來就沒有,[無生處故。】]本來無生處故: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空中有花。意思就是說:本來就沒有我們所謂的衆生相,無明相本來就沒有,哪裏所謂的滅呢?這一句是顯示不生不滅的道理。

  這就是告訴我們:[此明無明無因之義。]當體就是不生不滅的本性,無明根本沒有什麼原因,它只是幻化出來的,本體就是不生不滅,當處就是不生不滅,不可探討。師父早就告訴過你們:你要明心見性,不是說等到明天;你要明心見性,不是期待未來;也不是說:等我有錢再開悟;我煩惱時再來開悟;或者等待有一天;不!有因緣要言下大悟;有因緣,你就要當下承擔。[此義難解,佛再舉喻以顯之。但所舉空華之喻,與前雖同,而所喻之法不同。前以空華喻妄身,此以空華喻無明。承前]就是依照,依照前面[難(去聲)雲]“難雲”就是說故意問、問難,故意要你難堪,就是故意問難,承前難雲,依著前面的問答,[:悟後無明,]悟到之後,無明[了無所得,畢竟滅向何處去?舉喻答曰:如衆空華,]虛空中一切的花,[滅于虛空,不可說言,]不可以說,[有一定華滅之處。何以故下,征釋。]“征”就是問。“釋”就是答。以前叫做征釋,我們現在叫做問答。[征雲:何以故空華無有定滅之處?]你說空華滅于何處?有一天我們如果成佛,你說衆生跑去哪裏?無明跑去哪裏了?沒有,它本來就沒有嘛![釋曰:虛空本無生華之故,若有生處,方有滅處,生既無生,滅何所滅!]所以,在座諸位!你如果能聽到這句話就悟,我們今天所有的煩惱,本來就是無的東西,你要去掉什麼煩惱呢?都是多余的困擾,統統是多余的!所以,衆生有個名詞叫做無聊,無聊派,無聊的衆生就是我們,無聊,每天就是過那種無聊的日子,多余的![因無生處,所以無因。]因爲這一段要講完了,就是底下這個,因爲剛好是一段落,所以不能停。

  [【“一切衆生,于無生中,妄見生滅,是故說名,輪轉生死。】

  此乃釋疑。前說身、心、生、死,由于無明;又說無明本空,何以而有生死?故釋之曰:一切衆生,于圓覺本無生滅之中,妄見有生有滅,以是之故,說名輪轉生死,非圓覺性,實有生死輪轉也。]佛是證悟到圓覺性,他沒有生死、沒有輪轉;我們尚未證得圓覺性,所以要一直輪轉。所以,在座諸位!你如果不想六道輪回,繼續輪轉,在座諸位!要放下你的一切執著,恢複我們清淨的本來面目。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:但是,有時候會産生震撼的作用,放下,放下,不要做多余的困擾。[上喻空華滅時,]空華滅的時候,[不可說言,虛空有一定華滅之處,因本無生處故也。法合:無明滅時,不可說言圓覺性中,有一定無明滅處,亦因本無生處故也。華起華滅,總與虛空無幹,]爲什麼?它本來就沒有,你怎麼能說跟虛空有什麼關系呢?[無明起滅,亦與圓覺無幹。《楞嚴經》雲:“此迷無本,]迷而無明,此乃無本,[性畢竟空。昔本無迷,]從過去一直到現在,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迷。[似有迷覺;]以爲迷了求一個覺,似有迷覺,以爲說我們迷了,求得一個覺性。[覺迷迷滅,]如果我們覺悟那個迷,迷當下就滅。[覺不生迷。]覺以後就不會生迷。再解釋一遍:此迷無本,這個無明,迷了,本來就無本,爲什麼呢?因爲它無體性,所以,無體性,因爲緣起法,所以,性畢竟空。從過去到現在,它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迷,無迷就是:不能講無迷,也無所謂的迷,這樣比較好聽,也比較圓滿。昔本無迷就是:過去到現在,沒有所謂的迷,無所謂這個迷。似有迷覺,所以,我們以爲:“似有”就是以爲有一個迷,所以,我們要求一個覺,迷覺,迷了以後要覺嘛,所以,相似、好像有一個迷的覺,我們用覺性來覺,其實不是樣。覺迷迷滅,這個是指當下,你當下覺悟了迷,這個迷當下就滅,當下就無生。覺不生迷,覺了以後,迷就産生不了。所以說:大徹大悟的人不造業,就是這個道理,他不再生迷,不再造業,大徹大悟,不再生,覺悟,大徹大悟的證悟、覺悟以後,他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