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究竟無我分第十七】
經文:【爾時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善男子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。
佛告須菩提。善男子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。當生如是心。我應滅度一切衆生。滅度一切衆生已。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。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。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如來于然燈佛所。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。
不也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佛于然燈佛所。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佛言。如是如是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。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。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。汝于來世當得作佛。號釋迦牟尼。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。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。何以故。如來者即諸法如義。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。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于是中無實無虛。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須菩提。所言一切法者。即非一切法。是故名一切法。須菩提。譬如人身長大。
須菩提言。世尊。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。是名大身。
須菩提。菩薩亦如是。若作是言。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名爲菩薩。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作是言。我當莊嚴佛土。是不名菩薩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莊嚴佛土者。即非莊嚴是名莊嚴。須菩提。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。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】
【爾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雲何應住。雲何降伏其心。】這個是須菩提在前面提出來的問題,現在世尊要回答。雲何應住?如何來安住呢?雲何降伏其心?如何來降伏這一顆顛倒、妄想、執著的心?
【佛告須菩提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】發無上正等正覺,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。當生如是心。】生什麼心呢?發大願:【我應滅度一切衆生。滅度一切衆生已。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。】滅度一切衆生,就是說法度衆生,雖然度無量無邊衆生,卻沒有衆生可以度,四大本空,五陰無我,若有衆生得度,就變成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相。所以,諸佛菩薩,或者是善知識、祖師大德,給我們增上緣,我們聽經聞法以後,在我們的自性當中産生智慧,這個智慧提升起來,徹底的斷除執著和分別、顛倒,所以是自性自度。所以,《六祖壇經》中,“自性自度”就是六祖講的。佛不能度衆生的,佛如果能夠度衆生的話,我們就不要修行了。佛沒有辦法幫助我們成佛的,給我們增上緣,指導我們:要成佛作祖,還得我們的清淨自性才有辦法的。佛如果能夠救度我們的話,那我們不要修行了。就請釋迦牟尼佛統統把我們帶到淨土去就好了。修行沒有別的法則,統統要自己來。
【雲何應住。雲何降伏其心者。注見《善現啓請分》中。】
【當生如是心者。謂二乘之人。執著諸相。起諸妄念。如來指示其心常空寂。】我們真正見性的這顆心是寂滅的,無诤的,從頭到尾都是清清淨淨的。是我們動一個念頭,對相上不能貫穿、透視,相當體就是空,硬是在相上裏面,強加執著跟分別,因此使我們的清淨自性,【湛然清淨。】而隱瞞起來。
【我應滅度一切衆生者。佛言我今欲令一切衆生除滅妄心。令見真性。白樂天雲。】白居易這麼說。【澹然無他念。】這是淡泊的意思,或者清靜的意思。【虛靜是吾師。】我們的心空到極點,空到極點沒有一物。【圭峰禅師雲。覺諸相空。】就無色,無受想行識,禅宗裏面講的就是這個,什麼是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?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是什麼?很簡單,就是無色,無受想行識,父母還沒有生我們的時候,我們有沒有這個色法?沒有!我們生出來的時候,這個色法生滅無常,受、想、行、識,生滅無常。所以,佛講的這個空有兩層意義,無常即是空,緣起即是空。所以,你看《阿含經》的思想,就是這樣講,世尊所講的空,有兩層意義、兩層意思。因爲無常,刹那生滅變化,所以,我們說它是空;因爲緣起緣滅無自性,所以我們說它是空,空有兩個角度說。如來就是這樣指示我們,覺諸相空,【心自無念。】萬法皆空,透視過去,不可得。【念起即覺。】動了念頭馬上覺悟。【覺之即無。】覺悟以後,來無所來,去無所去,你會發現這個妄念無根,妄本無根,覺悟了,妄想無所從來,也無所去。【修行妙門。惟在此也。】
【滅度一切衆生已。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。此謂不可見有衆生。是自己度者。若有此念。】就變成執著了。【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四相。即非菩薩清淨心也。】菩薩清淨心就是無相,無相就是菩薩清淨心。
【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有我相。人相。衆生相。壽者相。即非菩薩。】因爲不與空相應,修的都是有相法,有相就是執著,執著就是生滅,還是無常,還是落入生死輪回。【所以者何。】爲什麼?【須菩提。實無有法。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。】實在一切法就是畢竟空寂,當體即空,沒有任何的法呀!你要發這種無所得的心,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行一切善,不著一切善;見一切相,不著一切相,而且要徹底。
【即非菩薩者。謂二乘之人。執著我人衆生壽者四相。】
【實無有法者。】萬法根本就是當體即空,根本就是不可得。【謂初悟人。尚有微細四相也。】底下,禅宗的解釋,這四相都在念頭裏面解釋,不是在表相裏面解釋,都在一念之間,來解釋這四相,
第一個,A.【但少有悟心。】你只要覺得說:我有所體悟,【是我相。】自己覺悟。
B.【見有智慧。能降伏煩惱。】我用智慧來降伏煩惱,人相還是不斷。(【是人相。】)
C.【見降伏煩惱。竟是衆生相。】煩惱一直生嘛…我們現在的人就放生、拜山,拼命的放生,舉辦放生,好不好?很好!我們贊歎,能夠消災延壽。真正放生的意思是什麼?放掉衆生,我們這個五蘊身,是色受想行識一直産生的煩惱,集五蘊身而生,名爲衆生。《阿含經》就講得很清楚。我們現在是拼命放外面的衆生,當然也很好啦,救救這些苦難的叁途的衆生,魚、蝦呀、鳥呀,我們還是贊歎;不過放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?是把內心煩惱生起來的衆生,集衆而生,放掉,這是真正放生的意義啊!現在的人大多地方辦放生,我們講堂也辦放生;但是,真正內心裏面,煩惱起來、執著起來,放不掉,內心的衆生放不掉,外面的衆生拼命的放,你最多只能長壽一點,不能解脫的。
拜山是表法的。我在美濃雷音寺的時候,有個護法的男居士,有一點自負、驕傲,跑到雷音寺來,他來有點客氣,
就說:頂禮慧律法師。
我說:哎呀!免禮,免禮。
(男居士)自己覺得很滿足,希望師父跟他贊歎一下。
我說:居士啊!從哪裏來啊?
他是中部來的。
那你有什麼貴幹啊?
他說:我來旗山,路過美濃這個地方,來跟法師您頂禮。
我說:你做什麼呢?
我從山下叁步一拜,拜到上面來啊!
我說:喔!
他說:包括中國大陸的四大名山,包括臺灣的大、小山。他說:慧律法師,只要您講得出來的,我統統拜過。
我說:哇!真的是很了不起。我說:還有一座山,你還沒有拜。
喔!慧律法師!那您說說看,哪一座山我沒去過?
全臺灣省走遍了,中國大陸名山,他花了幾年拜。
我說:還有一座山,這一座山你沒拜過。哪一座山啊?叫做我慢山,我慢高山,不留德水,驕傲、狂妄、自負,把自己擡得很高,自尊心太強,優越感太高,這一座山還沒擺平,外面的山,差不多統統拜完了,就是這一座我慢山還沒有拜完。
哇!這個人有一點善根,馬上求忏悔。他說:哎呀!法師開示的也是,我回去好好地拜這一座我慢山,好好的折服。
不愧是佛弟子,一提示,他馬上就知道,
佛法是心法呀!如果說:今天你來大蓮花居,我們這個般若講堂,從外面拜到裏面來說:哎呀!慧律法師,我有拜山,如果沒有折服我慢,又如何?跟昨天講的那句英文是什麼?And so what
又如何?講來講去:又如何?就是這樣子啊!你搞這個相的東西,不能夠解脫。所以,拜山很好,要配合本性,不是我今天拜山拜得很多,我拿來標榜,然後跟別人談一談,希望別人贊歎我、認同我,修行不須要人家知道的。是不是?放生也是,把內心的衆生、煩惱的衆生放掉;拜山,把內心的我慢山折服、拜掉,躺著睡覺,沒有煩惱,也是放生,煩惱放掉了嘛!躺著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,所有山統統拜完了,沒有山可以拜了,拜什麼山呢?
見降伏煩惱。竟是衆生相,認爲有煩惱可以斷,可以降伏。
D.【見清淨心可得。是壽者相。】這個還是執著一個壽者相。【不除此念。皆是有法。】沒有除掉這些妄想、顛倒、執著的四相念頭,還是有法可得。【故雲實無有法。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 】
【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】你的意思怎麼樣呢?【如來于然燈佛所。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。】如來于然燈佛所,有沒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呢?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是無相,無相怎麼有所得呢?所以說:【不也。世尊。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解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