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要講給你聽,對不對?就得趕緊跑要不然怎麼辦?只有這個辦法而已。
○叁贊所經時
【經】窮未來際,相續不斷。
【記】普賢行願力不斷故,豎窮叁際稱贊不斷。
○四明其周遍
【經】盡于法界,無不周遍。
【記】不惟豎窮叁際贊,而且又橫遍十方贊也。
○辛叁總結二,壬初無盡二,先反顯。
【經】如是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,我贊乃盡。】我的贊歎才盡。
【記】虛空無盡而雲盡者,反顯稱贊亦無盡而言盡也。
○後順成
【經】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,我此贊歎無有窮盡。
【記】順釋可知。
○壬二彰無間
【經】念念相續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
【記】稱贊是語業。雲身語意業者,意業起時現之于口,口又身之一分,故通叁業。無間如禮敬中說。】這個統統和前面一樣,一樣,偉大,菩薩真偉大,我們就沒有辦法無有疲厭,你不要說什麼,就說今天尊重叁寶,禮敬叁寶就好了,無有疲厭,擋不了人家一支毒針就疲厭了,對叁寶就沒有信心了,這個沒有那麼簡單的,沒有那麼簡單的。無有疲厭就是信心具足永不退道心,簡單講無有疲厭就是精進不退,人不退哪有那麼簡單。我們人平時……,出家以後不退也是很難,所以我常常說:這件衣服要不退轉要穿到死,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,那個就是要堅持到底,無論什麼境界我絕對不倒,這樣就沒有話講。休息一下。
○庚叁釋廣修供養叁,辛初牒名
【經】複次善男子,言廣修供養者。
【記】此牒名也。“廣修供養”,觀下文中,有種種供雲,似非人力所能辦到。然若運心修觀,未嘗不可轉供養具,爲唯心性具妙供,而爲供養,】簡單講我們若開發我們的本性,一切的供養就具足,【縱不能觀想,亦宜隨力隨分,以能辦到之供,日日供養。皈依叁寶,理應依賴于佛,】我們要念于佛,【系念于佛,每日隨時皈依,即是將心系念于佛,縱不能系于法身佛上,】就是我們不能證得實相,無相、無不相,盡虛空遍法界的法界佛,法界身的佛就是地真法界的佛,我們沒有辦法證悟到法身佛,【亦應系于色身。故對佛像當如活佛尊敬,】對于佛像當如活佛供養,當如活佛尊敬。【有事出外,應在佛前問訊告假,事畢回家,當向佛前問訊銷假。】這是表示我們的一家之主是佛,都把他當做是佛,像我們在僧團要外出就要請假,回來要銷假是相同的意思,【新製衣服,及新鮮食物,皆先供佛,而後食用。每日最少亦要長燈一盞,】長燈,古時候的人還沒有發明電燈,所以他們就燃油燈,燃油燈有時候不小心打翻或是被老鼠打翻會釀成火災,會釀成火災,所以我並不贊成點油燈,油燈要有人看顧,油燈要有人看顧,所以要注意火災。現在最好合用插電的,插電的頂多是燈泡燒壞而已,如果點油燈要很小心,油燈有時候會殺生,譬如飛蛾,飛、飛……掉到油裏,所以點燈供佛有時候成了殺生,這個要注意。【長香一枝,清水一杯,而爲供養。
○辛二釋相二,壬初正明供行四,一所供境
【經】所有盡法界虛空界,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,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。一一佛所,種種菩薩海會圍繞。
【記】文義同上。
○二能供因
【經】我以普賢行願力故,起深信解現前知見。
【記】能供因,與前能禮因同。行願二字即是悲智雙運,以願屬大悲,行屬大智。】做大事第一要有大智慧,【能修供養雲等,智也;利益衆生供養等,悲也。
○叁列供具
【經】悉以上妙】即是最好的,上妙,【諸供養具而爲供養。所謂華雲,發雲,天音樂雲,天傘蓋雲,天衣服雲,天種種香,塗香,燒香,末香。如是等雲。一一量如須彌山王。然種種燈,酥燈,油燈,諸香油燈。一一燈炷如須彌山。一一燈油如大海水。
【記】“悉”字亦雙指,能供人及所供佛,“以”字總標用一切供具也。“上妙”者,最上妙好,即真空中所現妙有也。“所謂”下別列,】一一列出。【“華雲”即天然之花,天者,第一義天也,】就是中道,就是實相之意,實相之意。【自法界真空理現妙華,】所以妙可以說有也可以說無,妙就是不可思議,你說有,它是由理性而出,你說沒有,它又離不開事相,【此華雲即是理法界隨緣所成事花,而結爲雲也。“發雲”,花貫穿而成鬘也。】印度當時佛在世的時候,把花貫串起來,像要上飛機的時候獻花,把花貫成一串的圓圈。花鬘在泰國現在還很流行,泰國,花鬘在泰國還很流行,你去泰國的時候,會跟你戴上花圈,一個人十铢,十铢就是臺幣十五元,那串花圈在臺灣買差不多要八十元,差不多要八十元,那串花圈跟你戴上,他們沒有辦法,泰國人很可憐,開浏覽車的、做工的一天差不多泰國錢一、二百元,乘以一點五,乘以一點五,是我們新臺幣的一倍半,差不多臺幣叁百元左右,兩、叁百元,所以觀光客去他們要賺一些外快,十元對我們臺灣人來講算什麼?十元丟在路上小孩子也不撿,現在的小孩子你拿十元給他,他根本不拿。再來,【“天音樂雲”,八種音樂,天然不鼓自鳴。】你不必敲打它自然鳴響,【“天傘蓋雲”,以天然傘蓋爲供具也。】傘蓋就像雨傘一樣,結一個傘蓋,【“天衣服雲”,以天然微妙衣服爲供具也。“天種種香”,是總。“塗香”即香油香水等。】香油香水等。【“燒香”即種種燃燒之香,“末香”即研香爲末,】研就是磨,把香磨成粉末狀叫做末香,就是香末的意思,香末。【或塗或燒亦有種種。】所以我們中國就有檀香、臥香爐,香末就是根據這些而來的,【“一一量如須彌山王”,須彌山爲諸山之王,此雲妙高峰,】很不可思議又很高,【即財即法之妙有供養也。】供養財就是法,爲什麼?它通達實相沒有所謂的財跟法,所謂通達實相就是各個事相存在,但是各個事相當體即空,即財即法,財當下悟到空性,財當下就是無,一切法當下就是無,所以通過空性的架構財就是法,所以如果悟到本性的人一切布施都是法施,法的布施,通過本性、空性的架構,一切布施統統叫做佛法的布施,佛法的布施。【燃種種燈,一一燈炷如須彌山表願力大也。一一燈油如大海水,表悲行大也。皆觀行所成,非人力所能辦到。
○四正供養
【經】以如是等諸供養具,常爲供養。】我們在家居士現在所能做的就是供養,以如是等諸供養具,常爲供養。
【記】以上明供具,此明常爲供養,即財供,即法供,即行供,即願供,】大行和大願,【世人修財供,不善觀想,即不通于法,財法各別故。普賢菩薩財供即是法供。】供養,當然是我們在家居士的責任,我們在家居士施舍一定要通達叁輪體空,它的功德才會大,你已經找對了對象,你知道這間道場是正知正見,這位法師是明因識果,你把錢布施來供養他,他當然善于處理,但是你本身一定要有空性的思想,就是沒有布施的我,也沒有布施的師父,也沒有布施的金錢,如此你的功德就等同虛空,福報就等同虛空,這個財供養就是叫做法供養,因爲它通達空性的實相。如果你供養一百萬元,卻常常挂在嘴巴上,說:我供養師父一百萬元,我供養師父一百萬元,如此一百萬除以一百萬就等于一的功德,一的功德,對不對?如果你布施一百萬,但是卻無所著,說:師父,這個供養你。如果有人問起你有沒有供養?說:沒有,我都隨緣隨喜。說:沒有,都是小事情。他一點都不在意這個,一百萬除了零,他不執著與空性相應,不得了,這個功德還得了?所以我常常講通達般若思想的叫做出世間淨善,不通達實相的般若思想,叫做人天善而已,你若不通達實相的般若思想,你布施再多,頂多來世會很富有而已,你沒有什麼作用,你沒有法,你沒有實相的法,你有執著,所以世間人布施一些錢,他就要在柱子上留名了:林大頭。因爲他得了大頭病,他就留下林大頭。得了好大喜功的毛病沒辦法,他就是要一個名,虎死留皮,人留名,他不知道一切法性當體即空,如此福報才大,所以通達般若財供養就是法供養,不通達實相,一切的供養都是人天的善而已。底下:世人修財供,不善觀想,即不通于法,財法各別故。普賢菩薩財供即是法供。
○壬二校量顯勝二,癸, 初校量二,子初舉所校量二,一總指
【經】善男子,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】所有的供養當中法供養爲最,所以你們供養我的比較少,我供養你們的比較多,等一下你就會知道法的布施到底有多少?是不能比的。
【記】校量財法供養,法供最上也。“供養”即是上供。下施有叁種,曰財施,法施,無畏施。】“無畏施”就是令衆生沒有恐懼,而不是不怕布施,這個有很多人搞錯意思,無畏施就是我不怕布施,不是這個意思,是令衆生沒有恐懼。譬如一條狗,你要把狗活活地打死,那就是令它恐懼,我們疼愛動物,愛護動物就是無畏施,令衆生不要有恐懼叫做無畏施。【上無怖畏故。唯財與法,故祇校量財法。“諸”者,財供法供,皆有種種。
○二別明
【經】所謂如說修行供養,】這個就是依照佛所說的,如說就是依照佛所說的修行來供養佛。如說修行,如法修行,一定會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,再來,第二,【利益衆生供養,】發菩提心一直幫助衆生。第叁,【攝受衆生供養,】這個攝受衆生和威儀、律儀是連在一起的,你要攝受衆生,你沒有持戒律、沒有威儀就免談。沒有律儀的思想,所以攝受衆生除了智慧和辯才,還要有威儀,威儀就是時時注意自己的行爲。第四,【代衆生苦供養,】代衆生的痛苦,意思是說我們能夠幫助衆生的就代。再來,【勤修善根供養,】勤修善根供養。第六,【不舍菩薩業供養,】不舍就是永遠不退菩薩的……,菩薩當然就是利益衆生。再來,最後最重要的【不離菩提心供養。】發起菩提心,道業絕對不退,順境、逆境、善惡境、是非境、對錯境,統統不退轉。
【記】如上種種供具而爲供養,即“如說修行供養”…
《<普賢行願品親聞記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