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<普賢行願品親聞記>講記▪P3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誤的見解,就是到死我都要現出家相,出家一日一夜有多大多大的功德, 有的不是這樣,出家以後吃的是施主的,修行卻不夠來抵,吃,吃施主的,修行不夠抵償,你不曾聽過這句話嗎?你這樣要怎麼辦?你苦惱無量。苦惱無量,對不對?我們何須如此,那麼沖動做什麼?那麼感性!師父鼓勵人出家是真的,但是你要看情形,不是隨隨便便就剃度,找不到師父,到那邊住得很煩惱,跟那個也吵架,跟那個也吵架,你一個人恨全寺,全寺恨你一個人,對不對?我跟你講:剃度不是剃心,出家人不是每一個都是聖人,對不對?碰到狀況了也會大聲的。我告訴你,大家都不是聖人,哪有可能剃度就是聖人,這樣的話,什麼叫做修行?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,也一樣是這樣子,哪有說剃度就是聖人的,要慢慢修,所以我們人很輕浮,輕浮,他要走這條路,他沒有很審慎的考慮,他猛然地下注,不騙你,穩輸的。要小心!你如果找不到好師父、好道場,不如在家慢慢地想辦法。無常計常,【不樂計樂、】這個世間明明沒有快樂,他就計快樂。我前世一定是出家人,我從小至今就不愛享受,不愛享受。我唯一的嗜好就是對電影有興趣而已,如果是風塵俗事,什麼酒吧、歌廳,什麼大飯店的,什麼稀奇古怪的娛樂場所,我從來不曾去過那種地方,說真的也沒錢,沒錢。因爲以前窮得連鬼都退避叁舍,怎麼會去那種地方,對不對?去喝豆漿還要女朋友付錢,可憐。我都說:我來付,我來付。他說:不行。我說:好,由你付。我是說假的,她真的去付錢,所以如果去喝豆漿都由她付錢,她付錢。她都叫我:林老師、林老師!所以這個世間來說是沒有快樂,我一定是修行人再來的,因爲很早我就感覺到了,很早我就感覺到了,這個世間哪有什麼是快樂的?我都搞不清,我們人喜歡湊熱鬧,鹽水,鹽水鎮放煙火咻咻叫,那一晚不知道足足點了幾百萬的煙火,結果怎麼樣?有兩、叁個人眼睛被射出來,眼睛被射出來,失明的有四、五個,接著還有受傷的。我們人很奇怪他就是搞一些莫名其妙的事這樣叫快樂,咻、咻、咻……這樣看,我們不會看,錄影帶比較清楚,還不會被射中,錄影帶也不會,也不必戴安全帽,不必戴安全帽。日本人來拍攝,來拍攝,日本人來拍攝問這個問題,日本的電視臺來拍攝做問答題。問題說:這個鹽水鎮……。他打中文字幕我看到:鹽水鎮放煙火需要准備什麼東西?要准備什麼東西?就開始:1…….日本人:……不知道(日語)。底下、底下,猜、猜、猜到一個,都猜錯,沒有人猜對,沒有人猜對。再猜第二遍也沒有人猜對。因爲他們不曾見過人家放煙火,需要帶什麼?結果要准備安全帽(師父笑)。日本電視臺在播臺灣的這個,結果是要戴安全帽。你看,看到要戴安全帽。那個日本的小姐來拍攝的時候躲在……他們釘一個籠子,人就像猴子似的關在裏面,炮射得這樣哀哀叫,這樣哀哀叫,爲了要拍攝哀哀叫,一射剛好射到籠子裏,鐵絲有也射進去一直叫,她在裏面沒有戴安全帽。所以我說不樂計樂,所以我如果看到電視上或是衆生他一切的行爲,就覺得很可笑很愚癡,不曉得怎麼要搞這些,要不然也不知道要怎麼辦,要不然也不知道要怎麼辦。說的也是沒聽到佛法也不知道。再來,【非我計我、】把這個假的色身,會死的、會生老病死的,每天細胞都在變化的,當做是真正的自己,【不淨計淨。】不清淨當做清淨。

  【聲聞雖翻凡夫四倒:】但是聲聞對本性不了解,【而常計無常、】現在再把筆拿起來。凡夫是四倒是無常常、不樂計樂、非我計我、不淨計淨,但是聲聞是小乘,小乘,他對本性不知道,本性有常、樂、我、淨,所以說他常計無常,因爲他還有法執,本性的【樂】他【計非樂、】本性的【我】真我,他就【計非我、】本性的【淨】他【計非淨之四倒。】但是聲聞小乘已經了解,了解這個世間是無常、苦空無我,但是他現在的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不了解,究竟寂滅,究竟寂滅不了解。

  【大乘菩薩始翻聲聞四倒。成涅槃真常、真樂、真我、真淨】常樂我淨是涅槃【之四德。】就是說我們的本性就具足永恒,具足永遠的快樂,具足一個真我、具足一個真正的淨,真正的淨。我學佛第一個讓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,你知道嗎?因爲我這個人也算早熟,高叁就有女朋友,算早熟,人個子矮小,不過……,不過我學佛以後,我有一個很大的感觸,今天還好我有學佛,要不然這個世間上宇宙內,看哪一個有辦法看開感情這一關,我學佛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句話,第一個念頭,因爲我徹底了解世間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不然,我們怎麼有辦法突破這個感情,那個實在是很痛苦,你明明知道這是陷阱,但是你很快樂地跳下去,真的是這樣,所以我宿世也是有一點善根,我跟你講,世間最難斷的不是金錢,我們人都可以不要名也可以不要利,可以簡單生活,但是,我們這個世間要說看開感情,要了解涅槃的常樂我淨,他根本不知道,那個感情,我現在對感情的描述就是怎麼樣,你知道嗎?它是盲目的,它沒有理性的,也沒有道理可談。你爲什麼愛她?不知道。見面就吵架,不見面很辛苦,感情沒有頭緒、沒有原則、也沒有所謂的法律、沒有階級。感情是什麼?要說盲目也對,要說很理性也對,因爲她是你所愛的,你認爲對方是好你才會愛她,你要是說愛她,爲什麼兩個人見面又常吵架?也是很盲目。盲目也對,要說很理性也對,因爲那是自己的選擇,縱然錯誤也必須要直下承擔,像禅宗。要不然碰到了,你要怎麼辦?碰到了沒有辦法,沒有辦法。所以我如果接到信或者是年輕人來向師父請教:師父,感情這事很難。我說:對,對,對,確實很難,確實,確確實實。以前我們教授常這樣說:確確實實。這個真的很難,所以我今天悟到了,覺悟到這個世間無常,苦空無我,這樣我們就慢慢地了解了,就了解了,就沒有問題,要不然臨命終你什麼都看不破,母女之情、夫妻之情沒有辦法,尤其男女的執著,很難、很難。【故雲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】

  【約理即得涅槃四德之樂德。縱不得涅槃四德、而能究竟出離生死、見佛聞法、悟無生已、不久必得圓滿涅槃四德也。】所以你再怎麼講就是要先往生極樂世界,至死斷了最後一口氣就是都不能改變,不能改變。

  ○丙二偈頌二、丁初標舉

  【經】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、欲重宣此義、普觀十方而說偈言:】前面叫做長行文,長行文叫做直述,直接的敘述。直接去描寫,描寫一件事情的存在。印度爲了使人們好記,所以他就一句、一句、一句,要使你産生印象,有的是重頌,有的是孤起頌,重頌就是前面的長行文和後面的偈頌意思相同,因爲前面的長行文所說的道理很好,爲了使後代的人或者是研究經典的人比較好讀,比較好讀,比較好讀他就比較好記,所以他就做偈頌,一句一句,一句一句,這個叫做重頌。前面長行文跟後面的偈頌有關系叫做重頌。如果說,如果說前面的長行文跟後面的偈頌不一樣,叫做孤起頌,單獨起來不跟前面有任何關系的偈頌,這個叫做孤起頌,單獨而起來的。所以說:

  “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”,普賢菩薩這位大菩薩爲了要重新宣說普賢十大願,所以他就“普觀十方而說偈言”:

  【記】標舉說偈儀也。】說偈,【“重宣”即重頌也。重頌有四義:

  一爲後來之人得聞故。】就是聽了比較好念,就是七字、七字,七字配合得很好,有時候五字、五字、五字。

  【二雖聞未解、】雖然聽了但不了解,【說偈令悟故。】使他比較好悟,比較容易記,比較好悟。

  【叁長行文略、以偈廣之、】就是說這個偈頌是把長行文把它濃縮,長行文略,就是把長行文把它濃縮,道理是一樣的,以偈廣之,【令了解故。】就是說長行文所說的道理和偈頌所說的道理皆相通,但是長行文有時欠缺的,偈頌就補上,意思一樣,但是偈頌包含的範圍就比較廣,爲了增進了解。

  【四爲結句易受持故。】就是說用一句一句的比較好念,比較好念。

  【觀十方之機、即是加被有緣衆生令增智慧也。】在這個地方要更加一層地解釋,就是這個偈頌跟我們中國的詩、詞、賦完全不一樣,中國的詩、詞、賦是非常嚴謹的,平仄平平仄,仄平仄仄平,中國的詩或是詞或是賦排列是非常的嚴謹。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。後面就押ang韻,發ang的聲音出來,所以說偈頌不沒有這樣,偈頌就沒有這樣。因此我們中國的七言絕句都做得非常、非常地好,這個沒有相當的功力沒有辦法,沒有相當的功力沒有辦法。譬如說曹植的《七步詩》: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單單這四句的音都排得很整齊,意思就是非常的恰到好處,所以中國人還是比較厲害,說來說去還是中國人比較厲害,但是中國人可憐沒有出現佛,佛跑到印度出世,不然我們中國人就不得了了,不得了了。中國出了一個孔子,西方出了一個亞裏斯多德,亞裏斯多德,西方的孔子就不亞裏斯多德,中國最偉大的就是孔子,孔子。偈頌和中國的詩詞賦不一樣,這個我已經解釋了。所以偈頌只要意思能通達就好了,不然你看下面都沒有押韻,因爲那是印度文翻譯過來的,巴利文翻譯過來的。

  ○丁二正頌叁:戊初頌正示普因二:己初別頌前十門八:庚一頌禮敬諸佛

  【經】

  所有十方世界中,叁世一切人師子。

  我以清淨身語意,一切遍禮盡無余。

  普賢行願威神力,普現一切如來前。

  一身複現刹塵身,一一遍禮刹塵佛。】

  所以它的句尾沒有押韻,沒有押韻。就是說意思知道就順好念也就可以,也就可以,所以跟中國的東西完全不一樣,但是他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。

  【記】初二句,頌所禮敬之諸佛。豎窮橫遍也。】“所有十方世界中,叁世一切人師子”。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人師子,人師子就是爲人的師表,簡單講就是佛,佛就是人師子,人中的…

《<普賢行願品親聞記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