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師子,就是獅子吼,叫做獅子吼。這個不簡單,除了佛以外沒有那麼簡單。【“所有”乃心中所有亦即法界所有。】盡法界遍虛空界,【心即法界故。心包太虛,大而無外,】因爲虛空是不經過任何比較,所以沒有所謂的外,你說築一個城牆,因爲你有界限,你有界限,所以你就有裏面、外面,像我們講堂有做門,這裏就是講堂裏面,那裏就是講堂外面,那是因爲我們人把範圍築起來,所以劃分內外,我們一個人修行,如果一直放大、放大、放大,放大到無際限、無界限,就像太虛空那樣大而無外,有多大?沒有外面,沒有外面就沒有裏面,爲什麼?你說外面在那裏?虛空,虛空,外面在哪裏?中間在哪裏?左邊在哪裏?右邊在哪裏?沒有辦法定位,所以我們如果沒有辦法定位,把那個坐標軸的zero,就是我執的啓發點除掉,任何的叁度空間、時間的架構,完全停止,所謂的安住于如實相如如不動,所以我們人一切的煩惱就是定位在自己的感性,定位在自己的理性,但是因爲感性跟理性沒有辦法達到畢竟空的智性,智慧的智,意思是說感性跟理性,要保持一個最高超的平衡點,就是必須藉重著智性,因爲智慧才能破一切相,才能圓融一切空有的思想,所以說理性跟感性,因爲是衆生自己定位的,因此在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說沒有紛爭這是不可能的,娑婆世界你怎麼說沒有紛爭,你的感性的定位不一樣,你的理性的定位不一樣,所以說個人執持,因此在此娑婆世界父母親、兄弟姐妹、夫妻,如果說沒有紛爭的,那就不叫做家庭。家則不淨,在《大寶積經》講:家則鬥爭。有家,有一個範圍你就會鬥爭,出家則無诤,在家則鬥爭,家則不淨也,家則汙垢也,家則鬥爭也,一切不淨名爲在家。《大寶積經》就講得很清楚了,因此我們說:我們要心包太虛,大而無外,所以叁度空間我們如果把它破除,就是無我,無我。我們一個人心如果無我,當然無內也無外,無內、無外就沒有生和滅,也沒有來和去。爲什麼?你從臺北到臺中,從臺中到高雄,你還是離不開什麼?離不開臺灣,你說從臺北來到高雄,確實有來,還是在臺灣,臺灣還是在地球,地球還是在虛空,放大你的胸量,哪裏有什麼來跟去,來去是事相上來講的,當體即是空性,因此說大而無外,【叁世十方佛,皆在心中。】皆在一心中。心無相,心充滿智慧,智慧之相,無相。
【第叁句】“我以清淨身語意,一切遍禮盡無余。”【能禮相也。我乃普賢】菩薩清淨本性的【真我,揀非衆生爭人我之虛妄我。真我大公無私】這個“真我”是大公無私,【愈用愈廣大,】在座諸位,這句是路要愈走愈寬廣的意思,我們學佛一定要學做人,做人的基本就是路一定要愈走愈寬廣,愈多朋友結愈多善緣,我們一個人如果常常不寬恕衆生,殘害衆生,攻擊、毀謗衆生,如此我們的路會愈走愈狹窄,我們如果大公無私,我們的路就會愈走愈寬廣,所謂大公無私簡單講就是無我,沒有我,無我就是真我,這才是真正的我,我們這個身體整天生病,爲了這個身體鬥爭,爲了這個身體煩煩惱惱的,煩煩惱惱的。我看新聞報導的時候,中間就插播廣告片,廣告片,你看廣告片,單單廣告女衆洗臉的東西就好,單單女衆洗臉的東西就好,他都找最漂亮的來打廣告,他就不會去找……。我們臺北有一個麻臉的,我們臺北有一個麻臉的,他一顆一顆好幾十年都沒消掉,整個臉一顆一顆的,整個臉。月球表面是凹進去的,我們臺北那個麻臉的是凸出來,一顆一顆,一顆一顆的好像樹林似的,他就不去請那種來廣告,對不對?單單這個廣告,很奇怪,人都抓住衆生的弱點,廣告百分之九十都是女衆,都是女衆。你注意看:洗面皂、洗面霜,還要白天的還要晚上 的,還要……很多很多,她就不會去貼檸檬,貼檸檬。所以說,我們爲了這個假體苦惱無量,苦惱無量,所以我們如果在心中放得下,當下你就能夠轉變一切煩惱的境界,【真妄皆在一心公私之轉變,】一切當下一心能夠轉變,你如果大公無私馬上就轉變,【心無私,即清淨意。】因爲身口意統統清淨,【以率身口亦皆清淨矣。】就是說你的意識如果清淨,意識如果清淨,身跟口就清淨。
【第四句能所周遍。“一切遍禮盡無余”者,】所有的十方佛統統禮敬,當然這個有分成好幾句。底下,【即一身遍禮多佛也。十方叁世佛,同共一法身。一身禮一佛,即成一身禮多佛。】也就是你如果拜阿彌陀佛就代表一切佛,阿彌陀佛,他的法身和諸佛都平等。
【第五句能遍因。普賢行是智慧行,行遍法界,故能禮法界所有之佛以威神力即神通。】因此我們說“能禮所禮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”。能禮的我,所禮的佛,自性當下即是空性,所以說無能無所這就是法界。
【後叁句別顯禮相。謂多身禮多佛,即自如理智,所起之威神力。】即自如理智,所起威神力,自如就是本性非常的清淨心,自由自在,以如如理,合如如智,如如智造如如理,所以叫做即自如理智,來自于如如理,如如智,所起之威神力,【故一身能現多身。多身各各能禮多佛,】這個叫做事事無礙法界,事事無礙法界,一身能多身,多身禮多佛,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事事無礙,圓融無礙,【又即如理智起如量智故。】如理智起如量智,你智慧通達本性的理性,你動一個念頭起多大量就有多大,心如果想虛空就如虛空這麼大,心如果想娑婆就如娑婆這麼大,所以說如理智,如量智,【能現刹塵身,】刹塵就表示數目很多,無量無邊叫做刹塵,刹塵。刹塵這個塵就是把一粒沙當作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叫做刹塵身,所以刹塵身就是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的意思,刹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塵就是無量無邊的數目,簡單講塵刹也對,刹塵也對,塵刹的意思是說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,刹塵就是叁千大千世界有很多,你把它擺在前面也對,擺在後面也對,就像我們所說的熊貓也對,貓熊也對,貓的熊也對,熊的貓也對,看你要擺前面擺後面,都沒有關系,至于我的名字你可不要擺錯了,我叫慧律,你不要把我擺成律慧。【一一又禮刹塵佛。】一一又禮刹塵佛,每一個又禮刹塵佛,所以我剛才說塵刹,刹塵都可以解釋的,【故有四料揀。】四種情形叫做四料揀,【曰一身禮一佛,】普賢菩薩證得法身,所以就事相來講一身禮一佛,【多身禮一佛。】因爲普賢菩薩有無量無邊的神通顯現出來禮一佛,因爲同一法身,【一身禮多佛,】爲什麼?因爲他證得法身,盡虛空遍法界他都能禮佛,【多身禮多佛。】事事無礙法界,你要多少他都有辦法,本體不離事相,事相不離本體。
【由第一句隨觀智而成後叁句妙境。
○庚二頌稱贊如來
【經】
于一塵中塵數佛,各處菩薩衆會中。
無盡法界塵亦然,深信諸佛皆充滿。
各以一切音聲海,普出無盡妙言辭。
盡于未來一切劫,贊佛甚深功德海。】
我先解釋這些大字的。“于一塵中塵數佛,”微細,微細到像一粒沙,一塵中塵數佛,就是有無量無邊的佛,爲什麼?同共一法身,法身沒有叁度空間,所以這一塵的空,跟無量無邊的空都是平等的,高雄的虛空跟你跑到地球外看的虛空也都是一樣,用這種比喻是因爲藉著,地球的事相顯現出空的存在,因爲對立的存在,你現在要進入絕對,離這個分別的空性,我的手指(指)這個空,你去臺北指這個空,這個空跟這個空性也都一樣,所以說一塵中爲什麼有塵數佛,因爲佛法平等,在空性裏面它沒有叁度空間,譬如說如果有叁度空間,就是說零,X軸、Y軸跟Z軸,如果有移動,迦固定的零是定點,所有的叁度空間叫做動點,但是你如果把零移到這個地方來,這個零變成動點,另外一個變成定點,對不對?但是假設零都沒有,零都沒有,破除我執、法執,無相法,連零都沒有,當下化做無相,只有存在智慧,他沒有任何的對立,或坐標軸這種東西,那麼,你要哪裏定位呢?沒有辦法,所以你哪一點都相同,爲什麼?他沒有定位,對不對?沒有定位哪一點都一樣,哪一點都沒有坐標軸,但是要在哪一點思想上,因爲我們叁度空間的觀念,已經非常強烈的建立了,所以你說哪一點都一樣,變成奇怪這一點跟這一點,怎麼會一樣呢?其實這是不了解空性,因爲空性連點都沒有,連點都沒有,根本沒有所謂的挪動,但是因爲我們長遠劫以來,因爲都生存在事相的世界裏面,我們生存在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樣樣都離不開事相,所以他就發現空間這個大,空間那個小,但是你藉著空性、這個虛空來比喻緣起自性本空,又錯誤,因爲緣起性空,它是事相當體即空,無生法的存在,但是你如果證得本體的空性,它含有智慧,無量的般若智慧又不一樣,所以虛空不可以比喻爲本性,不可以比喻爲本性,虛空是因爲我們的般若智慧被迷了,經過生相無明産生見相二分,然後化爲種種的宇宙的世間出來,那個是叫做無明,虛空是無明的産物,不是智慧的産物,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,不了解沒有關系,慢慢、慢慢地了解,慢慢地,不能了解也沒有關系,你認真念佛就好了,你只要記得一粒沙裏面就能裝很多佛,這種觀念叫做事事無礙法界,事事無礙法界。一塵叫做小,塵數佛叫做大,小能容大,小能容大,當然就是不可思議的神通力,不可思議的本體力量。你如果讀過物理、化學,就比較好講了,這個數目用轉軸的問題來證悟到空性的東西就很好講,如果說你沒有數目的……,或是教育程度不夠就比較困難,比較難講,不好講。底下,“各處菩薩衆會中。無盡法界塵亦然,深信諸佛皆充滿。各以一切音聲海,普出無盡妙言辭。盡于未來一切劫,贊佛甚深功德海。”
【記】初四句所贊,次四句能贊。
初句“塵數佛”者。即無盡佛也。】再來,“各處菩薩衆會中”,爲什麼說各處菩薩衆會中呢?因爲每一尊佛旁邊就一定有菩薩,每一尊佛旁邊就有菩薩,“無盡法界塵亦然”,無量無邊的法界塵亦然,塵就是很…
《<普賢行願品親聞記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