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順著你,順著你,該說的,該警告的,用善意的,所以這個恒順衆生也不能都不說,但是講就是要很好,很方便,讓他能夠歡喜心接受,譬如說廚房,假設說廚房功德很大,譬如說廚房這個人做得比較不惜福,我們就說:菩薩,法會你來講堂幫忙很好,佛也知道,不過,如果能夠把剩下的菜處理好,水果處理好,惜福就功德無量,我們這樣說她就會很高興,對不對?她就會很高興,所以這個恒順衆生簡單講就是你在講任何一個角度先贊歎他,慢慢地引導改變他,不要單刀直入地傷害對方。再來,“圓滿無上大菩提。”大菩提就是佛道,這樣才有辦法圓滿無上大菩提。
【記】成熟衆生願,即華嚴經初地菩薩第五願。菩薩于衆生未種善根者,令種善根。已種善根者,令成熟解脫。“悉除一切惡道苦”。因果皆除也。令衆生除苦因,而後得除苦果。菩薩悲能拔苦故。“等與一切群生樂”。即慈能與樂也。菩薩對于衆生,冤親平等,各隨所樂而與其樂。好樂人天者,與以人天樂。好樂聲聞者,與以聲聞樂。至極言之。與人天小乘之樂,非佛菩薩之本懷,實願衆生由漸而入涅槃究竟之樂。接引衆生隨其所樂,暫與人天小乘之樂,待其發成佛願已,即令得涅槃之樂矣。故于十方世界常拔衆生之苦。常與衆生之樂。盡未來劫,以普賢行利益衆生,攝受衆生,令圓滿菩提而後已。未來還有未來,甯有已乎哉。
○四不離願
【經】所有與我同行者,于一切處同集會。身口意業皆同等,一切行願同修學。所有益我善知識,爲我顯示普賢行。常願與我同集會,于我常生歡喜心。】“”“【
“所有與我同行者,于一切處同集會。身口意業皆同等”,“所有與我同行者”,就是與普賢菩薩修同樣行的,所有與我同行者,修十大願,依照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去修,同修當然就是同修道友,我們都走同樣的路線的。“于一切處同集會”,大家都來這裏集會,同在一處,簡單講就是物以類聚,于一切處同集會,簡單講就是物以類聚,因此我才告訴你們要遠離惡友多結善友,佛教徒盡量多結善緣,多結善緣,身口意業皆同等,諸佛菩薩都有神通力,就是身業都平等,爲什麼?都是一乘法,“一切行願同修學”,諸佛菩薩之行都是智慧,所以諸佛菩薩的願都是福德的願,所以修圓滿行的人,六度萬行都是圓滿,不像衆生,今天心情好多念一些佛,明天心情不好不念佛了,不是這樣子,證悟到圓滿果的人,他一切行願統統學,統統學,因爲法身是無相,法身是無相,“所有益我善知識”,所有可以幫助我的善知識,“爲我顯示普賢行”,能夠顯示普賢十大願是怎麼修行的,是怎麼修行的,“常願與我同集會”,能常常與我會合,大家一起修行,互相勉勵,“于我常生歡喜心”,對我能産生歡喜心。
【記】不離願,即十地品初地菩薩第八願。又名心行願。願不離一乘故。不離願者,不離善友願也。菩薩發願,不離諸佛菩薩。願不離善友,即是願不離諸佛菩薩。初四句自分行,次四句勝進行。“所有與我同行者,于一切處同集會。”初地之願,即普賢菩薩之願。普賢是通名,初地是別名。德不孤,必有鄰,修道必須道伴,以助道業成就。“身口意業皆同等。”諸佛菩薩皆有神足通,是身業同等。皆平等一願,是意業同等。皆說一乘法,是口業同等。】
諸位,看最小字:【“一切行願同修學”。諸佛菩薩之行,皆智慧行。諸佛菩薩之願,皆福德願。修圓教觀行即培慧故。】培養智慧,【行六度萬行即培福故。】培養福德,【今天念佛不妨就念佛說。諸位念法身佛,】法身就是無相與虛空平等,【或念報身佛,】報身就是福跟智慧,福慧兩足尊,福跟慧的結晶就是報身佛,【或念化身佛,】感化身的佛,【因無他心通,不得而知。】所以不知道,【若念的法身佛,即是修真空絕相觀,】真空絕相就是壞一切相,沒有一切相,無相,【亦即是參深妙禅。以法身無相,無相之相,即是實相故,又即是如如智契如如理故。】如如不動的智慧全如如不動的道理,不變的道理就是證悟到理智一如,【設若念報化二身之佛,即是修理事無礙觀。念妙有之佛,以妙有觀念佛,妙有即是真空。】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離真空,【以真空觀念佛,真空即是妙有,】什麼叫做真空觀念佛?就是放下一切單提佛號,如日當空名真空觀念佛,真空觀念佛就是一切法不可得,只有一佛號能了脫生死,單提一句佛號,萬緣放下佛號提起就是這樣子,真空觀念佛,真空即是妙有,【即事即理故。又者法報化叁身,一一周遍法界,即是周遍含容觀,】周遍的含容,包括一切,【一切萬物皆在法界內故。不惟佛一身能周遍含容。即佛之一毛孔,亦周遍含容。】爲什麼?小能容大,爲什麼小能容大?因爲透過理無生,無生是平等,沒有坐標,沒有方位,空性都是一樣的,所以一就是多,多就是一,小能容大,大就是小,【如是念佛,即是智慧行,以此功德回向衆生,即是成佛之願。“所有益我善知識”下四句。即勝進行,】互相勉勵,【謂益我】就是幫助我【之善知識,能令我勝進也。願于我普賢,常常生歡喜心。使我不離,故得互相親近。俗雲:朋柴火焰高,】“朋柴”這個“朋”當作“群”,群柴,群就是把木柴聚集起來的話,火會燒得很高、火焰會很烈,這個朋,朋友很多就是群,這個朋就是群,群柴,把很多的木柴集合起來,火勢就很驚人,意思是說我們如果同參道友集合在一起力量就大,你勉勵我,我勉勵你,互相鼓勵,互相鼓勵,【修道亦複如是。應與道友常在一處。】如果能夠就不離善知識,不能離開善知識,你出家找不到好道場,找不到好善知識,說實在話還不一定能夠比得上在家,在家如果能夠親近一個善知識,又有一個好道場,那麼出家不出家又是放在其次,譬如說我出家又沒有師父,善知識在旁邊指導,自己怎麼修都不會,又沒有道場整天在流浪,這樣就煩惱了,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,剃度就對了,一直仗著剃一個頭叫做無量無邊的功德,如此的話那些理發店理光頭的,那些被抓去關的,每一個也都功德無量,你看被抓去受訓的哪一個不是理光頭,並不是這樣,我們都一直認爲現出家相,現出家相沒有錯,出家一日一夜功德無量,那是指什麼?那是指有修行,你弄清楚,不是只有現這個出家相,那是內心裏面清淨心、清淨身、比丘相,你要弄清楚,所以現在的人,有一個錯誤的觀念,現出家相,出家以後不曉得去哪裏,跑去那一間被趕出來,跑去這一間也被趕出來,沒地方住也不知道住在哪裏,糟糕了,有的不是被趕出來的,有的是合不來,合不來是作風不同,我要用功他不用功,他叫我念經我偏不念,對不對?我偏不念,找不到像我這麼好的師父了,找不到。在我這裏念經(趕經忏)馬上開除,不能去外面趕經忏,不能應付衆生、信徒,都不必,你整天只要用功就好了,經典,經教有師父教,道場這麼大,每一間都有冷氣,你在煩惱什麼?吃住,沒錢你講,哪一個沒錢你講,你講,你要兩萬元,我馬上給你兩萬元,真的,你跟我說一個理由,兩萬花在哪裏就好了,對不對?所以有法有食可安住,以前的高僧大德有開示,有法有食可安住,在這個道場吃得飽,基本上的叁餐,有法、有法可聽,如此你就可以跟他出家了,有法有食可安住,有法無食,無食就是吃得很不好,有法無食勉強住,還可以,辛苦一點,辛苦一點,有法可聽吃差一點,無食是說吃得差一點而已,有食無法當遠離,只是吃得很好養得胖胖的,沒法可聽,又不是在養母豬,如果要像世間人一樣,整天來這裏吃叁餐吃得胖胖的,沒有法可聽又不修行,你出家幹什麼?你出家幹什麼?一點路用(用處)都沒有,一點路用(用處)都沒有,對不對?不是這樣子,你每天吃的是施主的,修行不夠抵償,你要知道吃都是吃十方的,吃的是施主的,修行不夠抵償,以前人所說的每一句都對,每一句都對,所以在座諸位,這些女衆或是這些男衆要出家,道場要選擇正確,要不然會終生後悔,會後悔,很可憐,很可憐,不然也不知道該怎麼辦,對不對?我這裏也常常有女衆,女衆她很喜歡精進,她師父不讓她精進,她沒有辦法,沒有辦法,常常有那種女衆,我沒有收女衆,很對不起,不然怎麼辦?沒有辦法。最近有人打電話來:師父,你難道不想辦一個女衆的道場,我都幾十歲了,你還不辦個女衆道場。我說:男衆都搞不好了,還辦女衆道場,對不對?辦女衆道場我看管得了嗎?怎麼看管?從何看管起?沒有辦法。【亦是以友輔仁之義也。
○五供養願
【經】
願常面見諸如來,及諸佛子衆圍繞。
于彼皆興廣大供,盡未來劫無疲厭。
願持諸佛微妙法,光顯一切菩提行。
究竟清淨普賢道,盡未來劫常修習。】
“願常面見諸如來,及諸佛子衆圍繞”,希望將來能夠見到諸如來,佛,諸佛,及諸佛子大衆圍繞,圍繞在佛身邊,“于彼皆興廣大供”在那個地方都興供養,供養,“盡未來劫無疲厭”,盡于未來劫不疲倦,不疲倦這個不簡單,我們要行菩薩道行到不疲倦,這很難,僅僅打個八關齋戒,累了坐在柱子旁就這樣子,她很厲害,她的口水如果要流下來就,我看到她這樣很不好意思,很不好意思,我實在想對她說:在大殿不要靠著牆睡覺,又不好意思對她說:她是女衆。萬一我叫她起來,去告我非禮女信徒就不得了了,不得了了,只好任她睡。我看她這樣睡就像祭拜神明所殺的豬公咬著橘子,咬著橘子,拿一顆塞進去咬著,女衆這樣子不能看,實在很難看,看她化妝起來還不錯,睡那種姿勢。底下,“願持諸佛微妙法”,希望能夠,持就是奉,尊奉,我們所說的信受奉行,能夠信受奉行諸佛的微妙法,“光顯一切菩提行”,能夠顯示一切菩提之行,“究竟清淨普賢道,盡未來劫常修習”,就是常常修,常常修習。
【記】供養諸佛願,即初地菩薩第一願,願供勝田故。佛住世,佛爲第一福田。佛不住世,…
《<普賢行願品親聞記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