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恒順衆生,我說我的徒弟如果去外面,他去酒家去舞廳跳舞,我還要順從他嗎?那還得了,對不對?恒順衆生不是這個意思,是說善或者是不必要的爭執,順從他,不必要的爭執,我們這個世間大多是爲了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在煩惱,我們哪一個是真正地爲了生死在爭執,我們的爭執都與生死了無痛癢,根本與生死沒有關系,所以我在電話當中或者是信徒當中,我說:這種跟生死沒有關系,你在煩惱什麼?我常常跟弟子開示:你要煩惱就煩惱,生死會不會了?你煩惱別人的是非、善惡,頭殼壞掉,你的生死,你現在生死沒有把握,你不要煩惱自己,整天都在煩惱別人,笑死人了,釋迦牟尼佛有叫你這樣修行的?六祖慧能大師有叫你這樣修行嗎?所以恒順衆生就是盡量不使自己造成一種困擾,困擾。譬如說你現在舉個例子,譬如說我學佛,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學佛,讀大學的時候我學佛,假設父母親不同意我學佛,你說到學佛的時候,他把觀世音菩薩丟到廁所裏,把你的經典燒光光,你明明知道你的父母這麼地反對這麼毀謗出家人,你回家就一直贊歎出家人,他硬要你死,說得更嚴重。所以學佛有時候我們自己會創造一些障道,自己會創造一些障礙,所以這個恒順衆生就是他現在要造口業你不要再講了,不要再講了,有的先生是很愚癡的,你在拜佛的時候看他在造口業你就不要再說了,你好好地表現自己就好,你就想:有一天他改變他就會後悔,所以這個恒順衆生就是不要把自己造成一種負擔,反作用力,因爲這個沒有必要的負擔,這個恒順衆生不是那麼簡單,這個恒順衆生要再加一個什麼,加一個恭敬、誠懇、笑容滿面,邊個皮要拉得開,雞皮疙瘩要拉得開,要笑得自然,人家說我笑的時候較好看,我不笑難看多了,難看多了,所以我看到人就這樣,這樣,微微笑,微微笑,所以現在就要學這樣,修養恒順衆生,所以要笑容滿面,而且要誠懇待人,總有一天他會被你感動,你不要一直說他的缺點,你要記住師父的話,你不要一直說他的缺點,他的敏感度,不要說他的缺點就對了,在這個世間上沒有幾個要讓人指陳缺點的。【十者普皆回向。】普皆回向就是修前面的九種功德,統統回身極樂世界,就是散播出去變成法界,功德愈大,我們修行是個人的,現在把它回身法界,對不對?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,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。你看這個願有多大,嚇死人了。十者普皆回向。所以這部《普賢行願品》就是很好、很好。我常常說《普賢行願品》,這部叫做修養的聖經,這是修養的聖經,你如果這十項隨便做兩項,嚇死了,這種人的修養他此生就超越一切的痛苦了,你差不多沒有煩惱了,你隨便修個稱贊如來,我修贊歎,修隨喜功德或者恒順衆生,你想想看,你想想看,隨便修一項會嚇死人的,對不對?真的不簡單,不簡單,所以聽到這一本的人,修養或是福報都很大,這是《華嚴經》,單單聽到《華嚴經》這叁個字,就嚇死人了,因爲這是經王,叁藏十二部經中之王,就是《華嚴經》,所以不看華嚴,不研讀華嚴不知佛法的寶貴,太偉大了,太富有了,華嚴。
○初句征名數,一下列名數,普賢菩薩自征自列,以啓後文之牒釋。今于列中先略釋之,而後隨牒廣釋。
【記】“一者禮敬諸佛”】要怎麼禮敬呢?【禮者、身禮拜。】用身體禮拜,【敬者、語意恭敬。】語就是口業,意就是我們的心,我們口業清淨,我們的心清淨這個叫做恭敬,【諸者、不定之詞。或禮過去佛、或禮現在佛、或禮未來佛、】過去佛,譬如說釋迦牟尼佛,這已經入涅槃,拘那含牟尼佛或者是八十八佛裏面的諸佛,都是過去佛,現在佛,這個現在佛是沒有,目前來講沒有現在佛,如果有,可以代替佛的,譬如說那些祖師大德,有修有證,有修有證的人可以代替現在佛,未來佛分爲兩種,一種是已經授記了,譬如說舍利弗、目犍連、阿難、摩诃迦葉,這個在《法華經》的後面,佛都有跟他們授記,這是未來佛,已經肯定經過幾百萬億劫以後,他在什麼地方,什麼清淨的國土成佛,這個在《法華經裏面》佛有跟他們授記,一種是反映衆生而言,未來佛就是每一個衆生都叫做未來佛,我們沒有被佛授記,我們只是給理發店授記,因爲理發店都會跟你摸頭,這樣摸、摸……。理發店都會跟我們授記,也可以做我們的剃度恩師,剃發。【皆約事相說。】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【若約法性佛、】而言,【則無叁際之分。然禮法性佛、】當然【不離事相佛、禮事相佛、亦不離法性佛。】所以法性佛就是理佛,道理的佛,中道的佛,每一義谛的佛,事相佛就是我們看得到的、摸得到的,【禮法身佛亦即是禮報化佛。依勒那法師】勒那摩提是一個了不起的法師,【有七種禮、】七種禮,【賢首宗之圭峰大師】這個念gui,gui,圭峰大師,【加叁種禮、】所以七加叁就變【成十禮、判五教、】五教:華嚴、賢首宗都是用小始終頓圓,【機有利鈍偏圓、】根機有利根、有鈍根的,有偏的,偏就是不圓滿,圓就是不偏,【故拜法不一。
(一)“我慢禮”】他跟你作禮不過不敬,【慢者不敬意、】並沒有尊重你,【爲色身障、】色身的業障,色身的障礙,所以他【不五體投地、】不五體投地拜不下去。所以,六祖慧能大師當時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法師去頂禮六祖慧能大師頭不至地,頭不著地,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就跟他講了一句話,我覺得很偉大,他說:你心中就是有一種執,有一樣東西所以頭不至于地。因爲你心有慢有我慢這種東西障礙你自己,頂禮本來就是頭至地,要碰到地上,你頭不著地雙手雙腳著地頭不著地,佛說:你心中一定有一樣東西障礙到,障礙你自己,所以你對長輩不尊重,頂禮竟然不五體投地,所以後來六祖對他說法就心服口服去掉我慢,所以我慢是一種障礙,所以他頭不至地,【名我慢禮。(二)“唱和禮”】唱和禮簡單講就是盲目跟從,盲目跟從,【雖五體投地、而身不端肅、】很懶散,【意業不敬、】不尊重,【人呼拜某佛、】來,你喊拜我就跟在後面拜,【我即應聲而拜、如碓上下、】碓就是舂米用的器具,就是磨,【名唱和禮。】你在上面磨我在底下跟著磨,附和你的意思,附和你的意思。所以我們人都是在附和,連結婚、死人也都是附和,錢就和鐵釘一起撒,撒鐵釘讓你們萬代出萬丁。有,有。亂喊也不知道什麼意思。所以這種事情你怎麼喊,他都:有。他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,所以我們人都是一種附和,附和,唱和禮。所以我慢禮跟唱和禮非威儀,【上二非儀、】就是不是很威儀,【爲當戒者。】應當要戒。既然要尊重師父,尊重叁寶,頭要著地。【(叁)“恭敬禮”】恭敬禮就是【五體投地、】底下這一句才重要,【運心觀想、】一般我們有五體投地,不過用心觀照的少,觀照的少。我們修淨土的,就是每一次拜下去,就觀想我們在蓮花上拜,前面有西方叁聖在接引我們,後面有無量無邊……,左手邊有父母,右手邊有兄弟、朋友、親戚,後面一些無量無邊的冤親債主、好朋友都在後面跟著拜,所以拜一拜等于無量無邊的拜,因此我們如果是修淨土法門的在拜佛,還有一種五體投地拜下去的時候,我看忏公在拜,拜下去的時候就念:“南無阿彌陀佛……”,我覺得這樣反而更好,從頭念到尾,拜下去一定念一句話,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,爬起來就: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嗔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今對佛前求忏悔。再第二拜拜下去就:“南無阿彌陀佛……”,他的心都一直不停地求生極樂世界,決定求生極樂世界。每天那種願力、念力,那種如果不往生也是命,真的,所以說恭敬禮,【以我最尊之頭、禮佛最下之足、叁業虔誠、屬小教之禮。】小教,小乘教叫做小教。【(四)“無相禮”】因爲他了解,【深入法性、離自他相、觀自本性、而離自相、觀佛本性、而離佛相。】所以【能禮所禮、】性空寂,【自他相空、屬始教之禮。】始教就是大乘的開始叫做始教。【(五)“起用禮”】無相是站在本體,起用是站在相跟用,【雖無能禮所禮、】能禮就是人,所禮就是佛,雖然沒有能禮所禮,但是【而普運身心、隨法性身、】法性就是無相無不相,所以他能夠【普遍起用、所禮稱性起用之佛多、】稱性就是依性起這個用,叫做稱性起用之佛多,很多,所以【能禮稱性起用】依照本性起妙用【之身亦多、稱體起用理事不礙、】依著這個體而起的這個用,體就是理,用就是事相,當然就理事無礙,就是說他也是拜佛,但是當下通達無生,他雖然通達無生,無能禮所禮,當下他就是在拜佛用功,【屬終教之禮。】大乘的終教。再來,【(六)“內觀禮”】內觀禮就是【心外無佛、佛外無心、以吾心中衆生、禮吾自性中佛、】就是沒有讓它離開,心中的衆生頂禮我們本性的佛,就是自己頂禮自己,【身相空處、即法性身、亦屬終教之禮。】終教叫做內觀禮,【(七)】叫做【“實相禮”】因爲實相,我們以前都一直解釋得很清楚了,所以,【實相】就是【無相、于無相會得實相、即頓教之禮、】就是我們所說的禅宗,接近禅宗的,所以說禅宗,他有沒有在拜佛?他拜不拜都一樣,因爲他無相法,【會不得實相者、】會不得實相,【即始教之禮、】會不得實相,就是不能頓悟無生,不能達到實相,這叫做始教,【內觀自佛、外觀他佛、同一實相、即能所無能所。】能所無能所當下即圓滿。【(八)“大悲禮”】大悲禮【觀大地一切苦惱衆生、皆在我之心中、我此一拜、即代一切衆生忏悔、】所以,【消災祈福、由大悲心攝一切衆生于悲心故。】即“大悲禮”。因此恭敬禮也要修,大悲禮也要修,所以大悲禮就是發菩提心的人,我此一拜就是憐憫衆生,代一切衆生求忏悔,發菩提的人就知道衆生,發大悲心的人,以此大悲心大悲禮在拜的人,必須做一件事情,也就是寬恕衆生,你既然以大悲禮在頂禮佛,你卻沒有原諒佛這樣完全虛僞,你既然修大悲心就是無論多…
《<普賢行願品親聞記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