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很混亂的意思。【濁法聚會之時。劫濁中。非帶業橫出之行。(突圍而出。)必不能度。】我們這個劫濁,這是很肮髒,煩惱很重,若沒有藉著念佛一法來求往生淨土超出叁界,沒辦法脫離這生死。
【講】此下明五濁。本師于五濁惡世成佛。爲濁世衆生說法。深知此界衆生。非此持名圓頓之法門。必不容易度出生死海。故無問自說。不特佛道難成能成。即此頓法難說。亦能說。爲甚難希有也。故蕅公解此五濁之文。一一按持名念佛法門。而解釋之。
劫濁者。劫是時分。本來無有濁。】劫濁,這樣才對,不是讀作劫濁。本來無有濁,這樣比較不太適合,沒有人學臺語的,因爲老人都退場了,以前讀漢文的人沒有來這裏,不然就問他,所以我對大家很不好意思,對不起大家就是沒讀過漢文很羞愧,以前布袋戲看太少,黃俊雄布袋戲都有讀漢文,應該看一些布袋戲,布袋戲不是演得好不好,若要學漢文就要看布袋戲,真的。所以劫濁者,劫就是時分,本來無有濁,【因有四種濁法。聚會此時。是以成濁。《楞嚴經》雲:譬如清水。清潔本然。如若有人。投以沙土。土失留礙。】就是說清淨的水,抓一把沙丟進去,土就失去土的本質,留一些質礙。【水亡清潔。容貌汨然。】汨就是水混濁波動的樣子,【名之爲濁。】水亡清潔,亡就是失,水失去清潔,容貌汨然,汨就是水波動的樣子。
【劫濁無別體。】沒有什麼特殊的體,【四濁交湊。】就是後面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,加起來叫做劫濁,起到這個劫,末劫天年,一貫道常常在講的末劫天年,其實在講這個根本就不曉得這什麼意思,連講師也不曉得在講什麼,自己都不曉得,四濁交湊,【即其相也。此當減劫。人壽減至二萬歲時。衆生具下四濁。即名劫濁。】意思是全都肮髒的事物,見濁就是衆生的知見千百萬種,戰爭、打架、煩惱、貪、嗔、癡具足,衆生煩惱,貪、嗔、癡,衆生濁,種種就産生,衆生,命濁,壽命短,人的生命愈來愈短,所以叫做濁,【若減至人壽百歲。名爲五濁惡世。】全都具足了。【本師于此時出世。】出世。【成道說法。足見本師願力之堅強。不畏不懼。極樂世界。是五清淨土。無有濁惡之事。我等自當舍濁就清。求生彼國。以超劫濁。但劫濁之中。若非持名念佛。帶業往生。突圍而出。橫超叁界之行。必不能得度。
【解】見濁者。五利使邪見增盛。謂身見。邊見。見取。戒取。及諸邪見。昏昧汨沒。故名爲濁。見濁中。非不假方便之行。(意見不容。)必不能度。
【講】】一個個來解釋:【見濁者。五利使爲體。】這意思就是說速度比較快,五利使是對這個五鈍使來講,五利使,五利使爲體。【諸見熾盛。即其相也。五利使。謂身見。】身見就是執著我們這個色身,所以爲了要保護這個色身延續這個生命,或者說爲了這個色身奔波忙碌,作什麼行業就是爲了吃這叁餐,執著這個色身是真的,執著這個色身就是我,所以有一個確確實實的色身(這個肉身),他就很煩惱,每一樣都爲了這個色身,所以他沒辦法打破這個身見,對四大假合的色身他就産生了迷惑,比如說男的他就我慢,我怎樣,我多了不起,我是怎樣,我這個人禁不起被人怎樣又怎樣,自是怎樣,講起來每樣都是他很行,所以這個世間男衆在鬥爭大部分都是對自己的看法,這個身見很重,很重,女衆色身若身見重的人就是怎樣呢?整天都在買衣服,整天都在買皮包、高跟鞋,整天在燙那個頭發,這色身怎樣變來變去,變來變去,變到後來像龐克族這樣,削兩邊,像老公雞般。身見,執著自己的色身,她認爲要怎麼做才會美,其實她不曉得我們這色身是暫時性的東西,所以對身見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本,所以吾有大患,爲吾有身,因爲有這個色身,有這種種的錯覺,身見就是誤把四大五陰的假體認爲有一個真實性,叫做身見,誤會我們這個四大假合的東西,五陰所造成的東西有一個確確實實的東西,對自己的色身(肉體)非常地肯定,所以我們人要沒有鬥爭實在是不太可能。再來,【邊見。】邊見就是斷見跟常見兩種,邊見就是落入一邊。第一就是斷見:斷見就是說我們人死後就沒有下輩子了,所以這輩子做得多差勁,即使你殺人放火、綁票、強奸婦女、偷拿東西,唬弄、詐欺,都沒有關系,反正我們人死後,下輩子就都沒有了,胡作非爲,叫做斷見。意思是說,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,你沒看到,我也沒有看到,對不對?斷見。再來就是常見(,常常的常):常見就是說我這輩子無論做好做壞,我只要我是人,我下輩子我還是人,所以流氓若互殺,你問他:你若被人家殺死怎麼辦?他就說:大不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。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,這就是常見,以爲我們這輩子當人,生生世世就都當人,這個叫做常見。再來,【見取。】這個見取見非常困難,以自己所看到的爲爲原則,這是世間戰爭,家庭與家庭,夫妻之間,兄弟姐妹,世界戰亂就是這個見取見,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所看到的正確,會擾亂就是這個東西,見取見,宗教也是一樣,比如說其他的宗教,十字軍東征,其他的宗教爭吵,打,戰爭,那麼我們佛教也是有,佛教也有大乘的見解,也有小乘的見解,大乘、小乘又差別很大,小乘的見解跟大乘的見解就不同了,就不同了,比如說小乘的他若來看我們臺灣,說大乘的,他就會說:齋僧大會,比丘都坐一桌,請婦女會端菜,穿梭,走來走去,摩肩接踵,摸觸,小乘看臺灣的戒律很不清淨,比丘、比丘尼,服務人員跟在家人應該分得很清楚,放東西,比如說小乘的供養師父的紅包,比丘就要持戒持得很清淨:你放在桌上。在臺灣這樣不可以,臺灣是大乘的佛法,你現在叫她放在桌上,她下次會誹謗,說:很不慈悲,我供養他,他不拿,其實小乘的比丘戒很嚴格,小乘的比丘戒,你只要單獨跟一個女衆講話,在偏僻的地方,比如說蹲在草叢中講話,這樣就不可以了,大乘的,你只要有辦法度她入佛門,你用什麼辦法都沒關系,大乘佛法就是這樣,你只要能夠度她進佛門,你用什麼辦法都沒有關系,只要你能度她,所以說大乘的在家跟出家又不同,大乘的出家菩薩還得護持聲聞戒,大乘在家居士,你什麼都沒關系,你娶妻生子,你有辦法度衆生,像維摩诘居士跑去妓女戶又度那些妓女,要是我們,今天就我們而言,又是叁皈五戒,幾個敢去妓女戶,也不敢去舞廳,對不對?在家人,現在我們見解都是這樣,但是因爲大乘佛法都是論心,論我們這個心,衆生他會誹謗,對不對?他會誹謗,對不對?比如說我今天去歌廳,我去歌廳,我去聽人家唱歌,她若在唱歌我都爲她念阿彌陀佛,對不對?我沒有問題,我心境沒有問題,哪有可能她唱幾首歌就被迷去了,哪有可能這樣,對不對?但是衆生看到,拍下一張照片:嗯!你看!跑來歌廳。麗聲歌廳,黑美人大酒家,這就是證據,對不對?他怎麼知道你的心修到什麼高超的程度,他不知道,所以出家的菩薩必須護持聲聞戒,要護持這威儀,減少人家的誹謗,就是這樣,所以說大乘的看法跟小乘的看法也全都不同,所以佛教,今天來訪問我,記者來訪問我:你認爲佛教有可能合作嗎?我說:不可能,永遠不可能。他說:何以說永遠不可能?我說:佛入涅槃,佛在世時叫做原始佛教,佛入涅槃一百年至二百年,叁百年叫做部派佛教思想,就開始分裂,光是這個戒律就分作十八派了,四分律、五分律、十誦律、摩诃僧祇律,什麼部、什麼部,就分作十八部,別說我們今天佛入涅槃兩千多年了,說佛在世的時候,比丘跟比丘二百五十人,一千二百個阿羅漢見解就又不同了,因爲他法執還沒斷,所以這個見取見若站在凡夫來講,是說每一個人都認爲他主觀意識所看到的都正確,這個就是世界大敵的原因,我見,我見,見取見就是我見,自己看到認爲是世界最正確的東西,因此這個世界哪有可能不會亂,夫妻之間就會打架了,師徒,師父跟徒弟看法不同就會相罵、打架,家庭也是會亂,爲什麼?看法不同,你說,佛教要如何合作,要如何合作?沒辦法合作,因爲教理跟教義都不同,密宗的他就贊歎密宗叁密相應,即身成佛,他就瞧不起其他的人,我們密宗是多好又多好,對不對?禅宗當下頓悟的時候,一念之間可以取代塵點劫的修行,一念你若開悟,你就無量劫以來明心見性,刹那間就是佛,不必經過那麼長久的修持。淨土宗的說:那有厲害,淨土宗,對不對?臨命終只要十念,堅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五逆十惡罪照常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。律宗的說:你們講那些都沒有用,禅宗、淨土宗、密宗都要持戒律,他標榜持戒律,現在遇到持戒律,你們統統不持戒律,要搭衣、持缽、要過午不食、要遠離女衆,這個統統是持戒律的人所標榜的,要修苦行,佛教哪有可能合作,哪有可能合作,但是也不可以說哪一個不對,統統沒有錯,淨土也是佛講的,密宗也是佛講的,禅宗也是佛講的,律宗也是佛講的,禅、淨、律、密都是佛講的,對不對?但是因爲衆生的知見還沒有到達我法二執的斷除,那個圓融的境界,他當然有他的看法在,困難,所以佛教永遠不可能合作,絕對不可能,只能說見解不同,互相尊重,對不對?修密宗修得好,我們就修密宗,修淨土宗好,你就念佛,對不對?佛教有可能合作就是什麼情形,我來辦一個法會,辦一個齋僧大會,齋僧大會,只要佛教全都來,密宗的金剛上師也好,禅宗也好,禅師也好,戒律的律師也好,修淨土宗的這些祖師大德也好,都沒有關系,這樣有可能合作,合作就是說在教義教理上,不論這個教義跟教理,不論這個教義跟教理,這樣有可能合作,若論到這個教義跟教理,那沒辦法,一定打起來,一定會打的。修淨土的來參訪這個禅師,禅師就是你念佛念這麼久,禅宗第一句話就問你:你認識自己嗎?念這麼久:不曉得。即心即佛,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,你找心外的佛怎麼找得到。修淨土的人:好像真的,這樣我找不到佛,找不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