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是神經系統,不是耳朵的神經系統,是類似而已,所以耳根依這個勝義根所發。【當知根無分別。識有分別。不可不知。】不可不知。【唯識雲:愚者(指聲聞)難分識與根。】這個阿羅漢,愚者就是“指聲聞”,阿羅漢,證到阿羅漢果的還無法分這個識跟根,意思是說這很微細我們無法分別。

  【親聆(聽(聲,有的版本是“聲”字。)聞也)】心中清清楚楚,【圓音。如空印空者。謂依耳根。所發之耳識。親聽如來所說圓音。佛一音具足衆音。故稱圓音。】一音具足這個衆音,【又佛音圓被衆機。】圓滿的加被一切衆生。【經雲:佛以一音演說法。衆生隨類各得解。故稱爲圓。親聆者。親耳聞佛所說。非】不是個人,非【私淑諸人也。】不是個人的,就是說親聽,不是說小道的消息,或是聽什麼說的,不是,是阿難親耳聽到佛這麼說,所以非私淑諸人也。就是說小道消息,耳傳,傳來傳去,不是,是阿難親自聽佛這麼說。

  ○【耳識。亦第八識見分。】在見分的旁邊寫個:精神,精神,精神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翻譯成神經系統方面。【映在六根門頭了境。】在六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個六根的前面了解這個境界。【聲塵是第八識相分。】聲塵是第八識的相分。【見相二分。不離自證分。】我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,諸位!你曾看這個蝸牛,蝸牛有兩只觸角,蝸牛有兩只觸角,蝸牛兩只觸角,當它遇到危險的時候,這兩只觸角是不是縮進去,縮進去這個裏面,這個頭裏面,在頭裏面再縮進去殼子裏面,所以這見分跟相分就是精神跟物質收到頭裏,這頭是自體分,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念無明會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有我執跟法執,因爲生生世世就是産生很強烈的執著,所以他有很重的業報就變成物質跟精神的分開,物質跟精神的分開事實上就是從自體分來的,所以這個蝸牛的兩只角一只是見分,一只是相分,相輔相成的東西,收進來,蝸牛的那個頭,這個身體就表示自體分,自證分的意思,自證分,意思就是說精神跟物質收回來是同一體的東西,不是兩樣東西,那麼我們今天因爲有精神跟物質對立性的東西,所以說見、相二分,不離自證分,精神跟物質不離自證分,自證分的旁邊寫個:自體分,就是我們的本體,離不開我們的本體,簡單講一句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統一的,是絕對的東西,因爲有無明起一個動念,所以精神跟物質分開,因此我們若看這個證到佛果的,這個牆壁擋不了他,證到阿羅漢果、菩薩果的人這個牆壁都擋不了他,他有無量的神通,有很多自在,因爲他的精神跟物質同一體,同一個體,所以《楞嚴經》裏面講,若能轉物即同如來,如果我們人若能夠轉這個物質的現象納歸這個精神,若能轉物即同如來,我們若是有辦法轉這個物質的現象,納歸精神的現象,那麼這樣就是在修行,所以說《六祖壇經》它裏面,你如何修行,人家問這個六祖,你如何修行?觀心,心是生死的根本,你只是整天在那裏拜佛,那我問你:拜佛會消災嗎?不一定,要怎樣消災?你多會消,今天拜佛,拜一拜,對不對?眼睛看佛,色身在拜,心呢?繼續煩惱,回去兩、叁句話,不和,又發作了,你說你拜佛在結緣,沒錯,你要求忏悔,沒錯,但是你那個意識的執老是放著,像一顆石頭老是放著,拜佛會不會消災?不一定,但是結善緣倒是真的,至少會結善緣,比你在家裏看電視是一定比較好的,對不對?比你看馬蓋先還好,對不對?那麼我們今天在拜佛爲什麼說不一定消災呢?因爲我們的煩惱還在,對不對?那個潛伏,在我們內心這種潛伏性的東西我們打不掉,世間人只一種人能夠消災,頓明心地,開悟的聖者絕對消災,因爲他有本性的智慧,這智慧就像火一樣,點一根火柴,點一點火下去會將那煩惱燒光光,因爲他已經有本性的功夫了,頓明心地才能消災,若沒有明心見性你無法消,你多會消,執著出還在,脾氣也還在,貪心也還在,對不對?來這裏拜拜、拜拜,看到女色又被迷住了,來這裏拜拜、拜拜,看到金錢,噢!拜拜、拜拜,明天漲停板,啊!很高興,你怎麼了?是來拜佛的?今天念佛念多少?不是,今天漲停板,他的心還隨著外面的貪心、欲望轉來轉去、轉來轉去,這是生死的束縛法,這沒辦法,這樣無法進入消災的階段,要消災一定要從哪裏?從心地,所以人家問大珠和尚,大珠和尚,人家問,說:請問老和尚什麼是佛法?什麼是……,怎麼樣修行才能夠最快的成道?什麼是佛法?要怎樣修行才能夠直接達到成佛的階段,四個字:即心即佛,即心是佛,即心作佛,這像打針一樣一針見血,簡單講就是說你的心中若沒有佛,煩惱還在就沒有佛,我們人有兩種力量,一種本性現前,就是佛站在心中,一種是執著,煩惱當中,變成主人跑出去,賊跑到我們裏面、心中,你永遠找不到自己,因爲你執,煩惱嘛!對不對?所以你多會消災,你無法消災,賊在我們的內心,現在我們若有觀照的力量,本性來到我們裏面,賊跑出去,當下即心是佛,是心作佛,用我們的心作佛,這個心就是佛,我們禅宗講的話就是一針就見血,不會在那個團團轉講了老半天,像轉圈子轉不出來,是心作佛,即心是佛,就是這個東西,古時候一個在家人參訪高僧大德,開悟的聖者,來,來參訪的時候,頂禮禅師,什麼是佛?來!我告訴你,來!我告訴你什麼是佛,靠過來,你就是。啊!我就是。楞住了,你就是。他說:我怎樣是佛?他說:你自己的家裏有很多金銀財寶,哪裏說走幾千百公裏來我這裏向我拿呢?我這裏沒有一切法,一無所有。禅師講話很厲害,確實是真的,一切因緣性空本來就沒有,意思是說你家裏自己很多財産,意思就是說你的本性當下就是很多智慧,你爲什麼不停下來去觀照,你當下放得下你就是佛,你就是解脫,你就是無量的智慧,你無量的智慧就是無量的財産,這就是你的東西,你爲什麼萬裏迢迢要來找我拿這個寶貝呢?開悟,你家裏自己有寶貝你不回去拿,對不對?但是問題是怎樣呢?不曉得要怎樣拿,所以諸位來到這裏不是要拿寶貝,是打一支鑰匙,打一支鑰匙回去開什麼,開你那個金庫,這個鑰匙就是兩個字,兩個字,無所住,叁個字,空,無相,無所住,這兩個遼就是鑰匙,你若說真正要消災,要解厄,很簡單,你若無所住你就有忍辱,你若無所住,要你布施,你錢絕對拿得出來,難道不是這樣,所以在修行當中最重要就是當下,當下就是無所著的現在叫做當下,無所著的現在叫做當下,所以我們要學佛若沒頓明心地,你多會念佛,我不相信,我絕對不相信,你今天你很有修行,出去外面看到女孩你就完了,你今天讓你很有修行,你得到這個大家樂你就完了,對不對?人家誹謗你一句,你就完了,暴跳如雷,忍辱什麼都不見了,所以他要作佛,要怎樣修行,就叁個字,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,無所著,就是這裏,你若無所著,你布施就拿得出來,你無所著,你持戒你就清淨,也不會看人家的缺點,你看人家的缺點等于沒看到,因爲你無所著嘛!對不對?你內心就沒有煩惱,你無所著你就不會看那個富裕,那個貧窮,那個美,那個醜,你無所著,你的心二十四小時都在定中,你無所著,就具足一切智慧,因爲你無所著,所以事事都放得下,事事都放得下,沒有一樣煩惱能夠幹擾你的內心,因爲你無所著嘛!對不對?用這個“無”來修行,你回去須《心經》裏面,我問你《心經》二百六十個字,二百六十字有幾個“無”字,舉手,知道的舉手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什麼界,無意識界,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整本《心經》二百六十字是《大般若經》,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六百卷《般若經》的菁華就是《心經》那二百六十字,《心經》那二百六十字哪一個字是菁華,哪一個字?無,就是那個“無”,你若懂這個字就每樣都很好解決了,人家欺負我,本來我就無生,一百年前我不在這個地方,一百年後也不在這個世間,無,用這個“無”很好用,人家欺負你,無,用這個“無”就不會覺得很委屈,對不對?不會感覺很委屈,會錢被倒了,無所著,無,本來就無,也是要看顧好倒是真的,不然在那裏哭,有沒有在哭,沒有在哭,只是哀嚎而已,所以說這個修行說簡單很簡單,說難很難,見相二分,不離自證分,不離自證分,這個自證分就是精神跟物質當下同一體的東西,是無一切精神,無一切物質的東西,收回來就是我們的本性,【今耳根發識。聞佛聲教。以見分而取相分。】就是用這個精神攀緣這個物質。【是爲自心取自心。】因爲……,爲什麼這個自心,這個自心,諸位!將這個括號,這個第一個“自心”寫個:“精神”,取這個自心,幻化出來的假相,這個境界就是精神、物質,上面一個自心是精神,就是見分,底下這個自心就是物質,就是相分,就是相分,意思就是說你的精神攀緣這個物質,簡單講就是你的見分攀緣你的相分,都是你的心,精神也是你的心幻化出來的,物質也是你的心所幻化出來的,所以你今天所攀緣的都是依你的心、執著你的心,我們今天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的心幻化出來的,大衆的第八意識共業所幻化出來的,既然今天幻化出來,我今天因爲無明不了解,我又執著我幻化出來的這個世間,所以叫做自心取自心。【故雲如空印空。】像空印空。【《楞嚴經》雲:此見(能緣見分)及緣(能緣相分)。】能緣的見分,有那個能力攀緣的見分就是精神的作用,以及緣所緣的相分,所攀緣的這個物質,【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。妄爲色空及與聞見。】本來就是你的菩提,就是覺性,你這個清淨奧妙,妙就是不可思議,不可思議無量的清淨,無量的光明的這個體,所以叫做菩提妙淨明體,這個見分、相分本來就是我們的菩提妙淨明體,現在因爲我們起心動念,動到這個無明的念頭,所以爲色空及與聞見。有這個色,色法,我們眼睛所看的,色法,眼睛所看的,空,虛空,不是色就是虛空,虛妄,虛妄當作這是色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