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右旋轉,人家有根據的東西,有根據的東西,你看西方叁聖,對不對?那就是向右旋,向右旋轉,這有根據的東西,到今天在爭奪,還在辯論這怎樣,連那個“阿”也有寫得清清楚楚,根據,, 人家也是反對,一定要念e,念e你就e,我不管你,對不對?你爲了要人家好,一定要叫人家念ā,對不對?有時候還被人家誹謗,被人家誹謗。一個去參訪一個法師,師父!阿(ā)彌陀佛!覺得很凶,他就知道慧律這一群的,他很生我的氣:e啦!ā。現在以後人家:慧律法師,阿(e)彌陀佛!ā啦! e。慘了,互相批評,慘了,我們這個有根據,要爲他好,他也不會照我們的意思,對不對?所以,慈悲……,我們好好教我們的徒弟就好,外面怎樣,任憑他去,沒關系,徒弟教好就好,外面就隨他,沒關系,要按照我的意思,念ā,你要按照別人的意思念e,念e,很簡單,所以這個天人就化作一個人,繞佛叁匝,右繞,有根據,根據哪裏?根據《華嚴經》,根據《華嚴經》。【禮佛叁拜。】禮佛叁拜,【須達多依儀敬禮。佛爲說法。即證初果。】你看,多快,到那裏跪著頂禮,講兩句,證阿羅漢初果,我們到今天搞叁十年還不曉得什麼果,都沒有,叁十年,真的,什麼都不曉得,所以出世在佛在世福報實在太大,今天若說釋迦牟尼佛還在這個印度,用爬的都要去見世尊,看他是否能講幾句,我們不用修行,證四果阿羅漢這樣比較快,這樣比較快你聽得懂嗎?不然你想想看,我們今天搞幾十年了,對不對?沒辦法,因爲現在證果的人少,要找一個正知正見善知識也是很少,佛在世講幾句話就證果,講幾句話就證果,所以人家說佛在世五年沒證阿羅漢果,那叫做下下下根器的,最差勁的,五年沒證阿羅漢果,被淘汰出局,我們今天不用說五年,五十年還沒辦法,佛當時在世根機利利到這種程度,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水比牛奶還甜,這是衆生的福報不夠,這在比丘戒裏面有講,佛在世的時候它這個水,山水流下來的水,比我們現在喝的牛奶還甜,佛在世,衆生福報大,佛死,福報沒了,衆生慢慢、慢慢……,所以我們今天吃的都是化學的東西,化學的東西,佛爲說法,證初果。【便請世尊。來年至舍衛國說法。佛雲來年已受瓶沙王請。複請後年。】再隔一年,要第二年。【世尊應許。便問舍衛城外。可有清淨園林。遠離愦鬧。】遠離這個吵鬧的地方。【能容千衆處所否?】因爲他的弟子有一千個,所以供這個佛也很頭大,你知道嗎?佛後面都跟一群來吃,你知道嗎?這沒那麼簡單,供一個佛就要連帶一千二百五十個都要供養,你知道嗎?所以錢財不夠,光是要供養一個佛是很簡單,佛一尊而已,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衆都在身邊,沒那麼簡單,真的,所以財力若沒有雄厚,供佛會受不了,能容千衆處所否?你能容納一千所住的地方嗎?【須達多雲:但願世尊不棄。】不要嫌棄。【自當辦之。
須達多回國。】回到他的國家之後。【沿途宣告。】宣傳,像我們現在貼海報這樣。【以至本國。想自己所有園林。皆不敷用。惟有祇陀太子花園。圍一由旬。】一由旬就是四十裏,我們所講的四十裏,一個公園四十裏,公園四十裏,很大,這人祇陀太子幸好會布施給須達多長者子,要不然這輩子他在曆史上,《彌陀經》裏面沒有每天祇樹給孤獨園,他也沒有名字,他幸好會布施這個林園,這個竹林,公園出來,剛好四十裏的這個公園,那麼他這輩子死後到今天兩千多年,我們還認識一人祇陀太子,今天這個太子若是悭貪不布施,我們今天也不認識他,也不認識他,圍一由旬就是四周圍一由旬四十裏。【寬廣茂好。】就是非常寬,很大,很殊勝,很好。【但太子必不肯賣。
次日至太子所。贊佛功德。告以請佛。欲與買園之事。太子戲曰:長者財富無量。能將金磚布滿園地。即算此園。爲卿所買。】就是你,卿就是你,被你所買。【金磚我亦不要。
長者聞言稱善。】好,善就是好,稱善就是說好。【遂即辭歸。用牛車裝金磚以鋪之。】看這個人多有錢,用這個金磚來鋪這個地。
【太子聞報遂異之。】哪一種人會讓你這麼感動感動到用金子鋪。【乃親往觀看。大生感歎。】很好、很好,【尚余少地未布。乃與長者面商。此地不必鋪。】剩下這些不用,剩下這些我跟你結緣。【願與長者。共成供佛功德。】他想要供養佛,虔誠到讓人家感動,虔誠到讓人家感到。【長者不允。】不答應。【要獨任其事。
太子曰:卿雖金磚布滿其地。樹根金磚鋪不到。】樹根在地下,對不對?你鋪不到,金磚你鋪不到,樹我的,不然樹根我挖起來,【樹應屬我。若砍樹鋪磚。又失園林之勝。況周圍牆垣。亦複是我。何得不允共成。長者聞說始允。】邊樣共同殊勝的功德大家做,要做大家做,像我們上面畫這個西方叁聖,畫這個西方叁聖十五萬,有一位菩薩說:師父!我自己出資。我說:不好!這個功德大家做。到現在是否收十萬,也不曉得,我們現在這裏又要畫叁張,叁張要從上面挂到下面來,讓你臨命終的時候文殊講堂這叁尊接引你,你不曾看過西方叁聖這麼大尊的,中間阿彌陀佛,從上面挂到下面來,西方叁聖很大尊,很美,有沒有辦法畫我不曉得,總之我一定要盡量辦,請木匠釘,盡量幫助大家往生極樂世界,好觀想,大家好好地觀想,
【祇陀施余未布少地。及諸樹林牆垣。】所以無法鋪金。【故稱祇樹(祇陀太子之樹)給孤獨園(給孤獨長者之園)。有經稱祇桓(林也)精舍(長者所建精修梵行之舍)。】有的經典是講祇桓精舍,有的經典是說祇樹給孤獨園,都可以,意思是說同一個地方,有經稱祇園,祇園就是樹木,祇園是祇陀太子的樹林,【有經稱祇垣(牆也)精舍。各隨所稱。】意思就是說無論是祇樹給孤獨園,無論是說祇桓精舍,全都是同一個地方。【佛家有金磚布地之典。即出自須達多。】須達多。
所以【初標法會時處竟。】祇樹給孤獨園,一時佛在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。
丙二引大衆同聞分叁丁初聲聞衆二菩薩衆叁天人衆
【解】聲聞居首者。出世相故。常隨從故。佛法賴僧傳故。】爲什麼這本經典將聲聞那些,就是舍利弗、目犍連,這十幾個尊者排在前面,表示說這本經是說要如何脫離這個世間,所以他先現這個出世相,現這個出家的相,現出家人的相,常隨從故就是常常跟隨在佛祖旁邊,佛法賴僧傳故,佛法一定要靠出家人傳,佛在那裏他也沒有在講話,經典那麼深奧你也看不懂,只有靠出家人,唯一的辦法只有靠出家人。
【講】此別釋聽衆。】各別解釋這個聽衆。【有聲聞】衆【。菩薩】衆【。天人】衆【。大衆同聞。】就是在講這本《彌陀經》的時候,也有聲聞、菩薩、天人來聽,大家同聞,【非一人獨聞。】不是只有一個人,【即六成就中。第六衆成就也。】大衆全都具足。【聲聞者。聞佛四谛音聲而悟道。故得此名。】聞佛的音聲而悟四谛法證阿羅漢果名爲聲聞,才得此名。【有定性回心二種。】把筆拿起來,定性聲聞就是這個人生生世世都修小乘的,決定就是小乘的叫做定性聲聞,定性聲聞就是沒有菩提心,他生生世世就是全都學小乘的,怕度衆生,怕惹是非,怕被人家誹謗,講得好壞,人家就多批評,我幹脆躲在山上,這樣修、修……,一些佛教都這樣修完,都不出來度衆生,大家都要躲在茅蓬,誰要出來度衆生,對不對?所以定性聲聞就是這樣。再來回心聲聞,加以就是說已經自悟,發現這個佛法沒有發大慈悲心來改變,這樣不可以,回心轉意來度這個衆生,所以叫做回心兩種。【即大小乘之分。定性屬小乘。所作已辦。生死已了。】看那個小字,【(謂小乘聲聞,厭苦斷集,】厭苦就是厭惡這個世間的痛苦,有叁苦,有八苦,有無量的痛苦,至于我還有一種感覺,八苦裏面另外一種的苦,那是很痛苦,就是聯考,真的,我雖然頭腦還可以,小孩子在讀書的時候很痛苦,你知道嗎?比做水泥工還痛苦,不分晝夜,讀那個書讀得書包比我們一個人還重,真的,你今天考試,在兩天就決定你的生死,聯考兩天就決定你的生死,像我聯考剛好嘔吐又腹瀉,叁年所讀的兩天就定勝負,我覺得很不公平,難道不是這樣,兩天,你應得保證不能開刀,不能腹瀉,不能嘔吐,都不能生病,就那麼巧,讀叁年的成績兩天就定勝負了,所以我覺得一直要求往生極樂世界,就是說極樂世界沒有聯考你知道嗎?真的,這聯考真的很痛苦,真的很痛苦,所以我看到這個叁苦、八苦,我說佛祖他是不知道我們,不然還有一項聯考的苦,真的,聯考真的很痛苦,不分晝夜,考得好不好還不曉得,所以說厭苦斷集,厭苦斷集,斷這個集,集就是集合這個痛苦,就是我們所說的貪、瞋、癡這個集,這心造業叫做集,集合這個業叫做集,因爲你有造業,有集合一切的業,當然就要受苦,要受苦。【修道證滅,】修這個道,八正道,叁十七道品,證滅,證滅就是說證到不生不滅的本性,我空。【所作已辦,】所作已辦意思就是說你一切所修行的已經了脫生死,已辦就是已經了脫生死,所作已辦。【即集谛之苦因已斷,】集谛之苦因已斷,苦因就是造業,集谛就是因爲我們這個貪、瞋、癡就是造業的根本,集合一切的業,所以集就是召集來苦,集合一切的惡業,集合這個痛苦,谛,你要相信貪、瞋、癡會集合一切的痛苦,所以我們這個欲望這個業要少造一些,所以集谛之苦因已斷,這是痛苦的根本。【道谛之樂因已修,】道,我們要修道我們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,佛一直告訴我們,說我們衆生都是刀口舐蜜,刀口舐蜜就是說一把刀,一把刀,一把刀,現在前面抹一些香蜜,爲了吃一點甜,就有割舌之患,割舌之患,《佛遺教經》裏面就講,刀口舐蜜,小兒舐之,則有割舌之患,我們這個刀子是很利,一點點甜的東西抹在前面,我們小孩不懂,爲了吃那一點點甜,整個舌頭都割破,意思是說我們衆生爲了一點點快樂,比如說爲了一點點錢,兄弟姊妹殺人放火綁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