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可雲具足叁谛戒也。】叁谛。【真谛戒具足。出同居家。】就離開這個凡聖同居土。【俗谛戒具足。】俗谛就是出方便有余土。【出方便家。】這方便跟那方便不同,所以這個同居家、方便家、實報家,這是指叁土的意思,方便,凡聖同居土,方便有余土,實報莊嚴土,所以出這個同居家,俗谛戒具足是出方便家。【中谛戒具足。出實報家。
比丘】比丘,比丘是什麼意思呢?他這個翻譯得比較簡單,你若看這個《四分律比丘戒》,比丘照理講不是這兩個字,不是這兩個字,這兩個字是諧音而已,比丘是一種草,比丘是一種草,草種下去的時候就會蔓延,很會生長,很會生長,比丘是一種草很會生長,而且很溫柔,這草性很溫柔,而且很有耐性,淹水也不會死,太幹也不會死。爲什麼我們出家人用這種草來命名,就是說只要有比丘的地方他就有方法,他的方法,就像草種下去,噢!會再長出很多草出來,這樣知道吧!就是度很多衆生,這第一點。這個比丘,就是這個草很柔軟,表示說修行人要有柔軟心,知道嗎?要有柔軟心,所以佛就拿這種草來當作修行人的名字,這個草很有韌性就表示比丘要很有忍辱,能夠受到種種不好的環境,水太多也會活,太過于幹燥也會活,比丘的定義實在是這樣,是一種草很會生長,很柔軟性,很有耐性,所以佛就拿這種來當作出家人,比丘尼這個尼,古時候的人,古時候的人我們說尼姑,這個姑是從客家人來的,客家人你曾聽過,姑你知道吧!姑就是沒嫁人,這個很清淨的少女,沒結過婚,每個人都對她很尊重,姑是從客家人來的,你知道嗎?所以說尼姑,實在講這句話實在是很恭敬,這些比丘尼,現在的人卻變成一種藐視,那罪很重,尼姑仔,實在不能聽,和尚仔,這罪很重,我講真的,不要罵出家人這樣,所以這尼姑本身實在是非常莊嚴偉大的女性,出家修行的女性,結果今天我們對尼姑的名相卻搞得很不好聽,和尚這個名字照理講是很高尚,但是現在人家說:出家當和尚,變成一種藐視、輕視,這罪很重,比丘自過去到現在你不曉得比丘什麼意思,對不對?絕對沒有人知道,保證沒有人知道,這是出自《四分比丘戒》裏面,比丘是一種草,一種草,比丘【是梵語。名含叁義故不翻。即五不翻中。多含不翻也。】多含不翻也。【叁義者。一】比丘是什麼意思呢?【乞士。】乞士就是要向人化緣、托缽,所以結果人家在托缽,托缽這個金錢,你若說他,他比我們還凶,到底他是主人還是我們是主人,這個講堂不要來托缽,接著,他說:佛在世都托缽,照理講佛在世托缽不是托缽錢,佛在世他不持金銀戒,不可以拿錢,佛祖在世的時候那些比丘、比丘尼,包括沙彌都不可以拿錢,旁邊一定要有一個在家居士,照理講那個缽是要讓我們裝飯跟裝菜的,所以人家外面在托缽,照理講是要倒飯跟倒菜給他,但是你若倒飯跟倒菜給他,他會罵你,我告訴你,真的,真的!所以這個乞士到今天末法,托缽這種情形已經有一點不同,不同,所以說我們今天了解佛在世的時候在托缽,是絕對托缽飯跟菜,不是來托錢的。【外向施主乞食。以資身命。】以資身命就是幫助這個色身繼續活著。【內向如來乞法。】向施主乞食,吃,我們這個肚子會餓,來幫助這個生命,向內要得到如來的法。【以資慧命。】來幫助這個慧命。【一缽資身。】一缽資身,就是這個缽所托缽的,我去泰國看人家托缽,看了你會昏倒,缽有多大你知道嗎?難怪他日中一食,很驚人,差不多小臉盆,差不多有那麼大個,若說南傳的托那一臉盆的缽吃得完,那一缽我要吃叁天,我一天吃叁餐還沒有那一缽,那多大你知道嗎?我曾拿起來背剛好到這裏,那個缽我講給你們聽,我沒有跟你們……,我比給你們看,看有多大,真的,缽這麼大,很驚人,難怪他日中一食,一天吃兩缽我不相信他吃得下,我們現在沒有,我們那個碗這麼小,這日中一食有它的偉大之處,有一個跑到美國一個地方日中一食,日中一食的時候,現在餓,整天沒吃,到中午的時候,哇!吃整個臉盆,吃很多,因爲這胃負擔太重,到後來胃下垂,太重,所以這日中一食也要好好調配,不要說因爲你餓,一次吃太多,重量太重卻胃下垂,因此我們贊歎修行的人,我們贊歎這個持戒的人,贊歎日中一食的人,諸位!你若要試試看,不要太過于餓,吃得恰到好處就好,吃太多胃會受不了,會受不了,所以人家說,古時候的人說吃飯有叁種語言,早餐要少,午餐要飽,晚餐不吃也很好,早餐吃少量就好,中午要吃得飽,晚上不要吃,也很好,早餐要少,午要飽,晚餐不吃也很好,這是樂果老和尚講的,樂果老和尚講的,人家是講錄音你也鼓掌,再來,那麼這個日中一食講完,講內向如來乞法,是要聽如來的法,以資慧命,要用這個慧命,聽法才能夠增長我們這個慧命。一缽資身,【即手持缽多羅】就是缽的意思。【(此雲應量器,】應量器就是說缽也有大的,也有中的,也有小的,就是我們看人家的色身大、中、小,缽也有中的,也有大的,也有小的,現在受戒分那個缽,若我來吃是差不多,分那個缽像碗那樣,若一百八十公分的來要吃五缽,這個缽變成形式上的,出家有一個缽,我有時候看那個什麼翠碧岩受戒,像我們龍泉寺受戒,那個缽這樣,缽那麼小實在……,真的,若比較會吃的吃四、五缽,現在這個缽變成一個標志而已,表示他是出家人,出家人。有的人說:請問師父!在家人不曉得可不可吃缽,我也來吃看看,吃看看。照理講缽,戒律有一句話,衣缽是聖賢標志,常隨其身。衣跟缽這是出家人專門的東西,在家人照理講是不能用這種東西,對不對?不能用這種東西,衣鉢是聖賢標志,凡夫俗子不能用,現在有的人不同,現在都開緣,要缽很簡單,一次做好幾千個,你送他一個,送他一個,在家他也拿體來吃,吃一吃的時候再用舌頭去舔,用舌頭去舔犯比丘戒後面,衆學法後面,一百條戒律裏面舌舐食,不得舌舐食,就是吃飽的時候,用這個舌……,這犯到這個威儀戒律,所以說吃飯不可以用舔的,要用茶沖下去,喝下去,剛好口喝,喝下去,所以這缽照理講在家實在是不要用比較好,不要用比較好,【即受食之器,應量大小而製。)。常行乞食。】乞食。【佛製比丘。乞食資身。舍除貪慢故。】貪跟慢,表示我沒什麼了不起,我是一個跟俗家化緣的人,也是向人家乞食的人,乞丐,沒什麼了不起,我沒什麼好驕傲的,我沒什麼好驕傲的。意思是說【行乞則折伏傲慢。】我慢,【無所蓄藏。】無所蓄藏,【則破除貪心。】意思是說只有一個缽而已,若要吃,脖子餓再向人乞食,沒有,向上沒什麼財産,一無所有,佛在世的時候沒有人在跟會,沒有這種,佛在世的出家人可以說一無所有,真的一無所有,但是因爲福報大的時候這個難陀,這個難陀往生之後裏面有多少金銀財寶,因爲難陀的福報很大,大家都供養他,在家居士拿回來,說:師父!這讓你變賣。讓你變賣,讓你吃穿不用煩惱,讓你變賣辦佛事,這難陀往生之後整個房間都是金銀鍊,都是珠寶,但是他本身沒有在拿,這是最富裕的一個比丘就是難陀,難陀,其實難陀他本身他沒有貪心,他沒有貪心,他沒有貪心,他這個財物這麼多,他都觀想:我是替叁寶守護,知道嗎?我是替佛祖在保護這些財産,在守護,不是我私人的,這樣後來就說以後若做當家,做住持,要好好保佑這個常住的錢,保護這些常住的錢,不可以說這是我的,要觀想暫時放在我這裏,我這是要做功德用的,去掉這個貪心,做住持、當家都必須要有這種理念,要有這種理念,所以折伏我慢,則破除貪心,【專求出要者。專心研求。出離生死之要道也。】要出離這個生死。
【二破惡者。以叁觀正慧。】叁觀正慧。【破除煩惱諸惡。小乘雲:破身口七支之惡。】身叁口四加起來剛好七,身:殺、盜、淫;口:兩舌、妄語、绮語、惡口四種惡。身體有叁種惡,口有四種惡,叁加四剛好七,叫做身口七支之惡。【大乘自當廣指諸惡。】大乘是說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就是犯戒,小乘要去做,小乘要去做。【不墮愛見者。愛即思惑。見即見惑。我執已空。見思惑盡。超出叁界。不墮愛見深坑。
叁怖魔者。發心受具足戒。登壇白四羯磨成就。】四羯磨,四羯磨。【地行夜叉。】地行夜叉就是地行的鬼神,在地上行走的這些護法,這些鬼神知道你發個心受比丘戒,夜叉就是一種鬼神。【空行夜叉。】就是在空中飛的,地行夜叉就是在地上行走的這些夜叉,【天行夜叉。】地行的夜叉全都【輾轉贊善。】贊歎。這期受戒有四、五百個發心出家受這個具足戒,【聲傳六天。】六天就是這個魔王在住的摩醯首羅天。【魔聞生怖。】這個魔聽到人家在受這個戒律他會煩惱,煩惱這些魔子魔孫都跑去修行,修行之後要跳出叁界,人愈來愈少,魔就是不講道理的。再來:
【解】僧者。具雲僧伽。此翻和合衆。】和合僧,所以我們都對這個僧伽這兩個字,都以爲僧伽就是出家人,其實不是這樣,僧伽若按照印度的梵語來講是叫做和合,就是只要是團體,只要是團體都講僧伽,比如說學校這也是叫做僧伽,一間銀行,這也是叫做僧伽,只要是一個公會,也是叫做僧伽,但是要要和合,演變,演變到今天,來到我們唐朝跟宋朝,南無佛陀,南無達磨,南無僧伽,卻變成我們中國一種對出家人的尊稱,所以僧,僧,僧伽,僧伽,變成我們出家人專有名詞,實在講這樣不對,不對。在座諸位也是僧伽,就是因爲我們就是文殊講堂就是有一個團體,對不對?有一個團體,僧伽。此翻和合衆,很和合,【同證無爲解脫名理和。】理和。大家都證到這個無爲法,解脫,所以他的名叫做理和,就道理來講這是和合。那麼再來【身同住。】色身大家都住在這個地方。【口無诤。】嘴,都沒有互相鬥爭,【意同悅。】在修行當中你的意思跟我的意思法喜充滿,都很歡喜。【見同解。】就是這個見解全都一樣。【戒同修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