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你若看槍擊要犯或是通緝犯,都留兩撇胡子,臉黑黑的,殺氣騰騰,你注意看電視抓到通緝犯的,臉黑黑的,牙齒都黃黃的,嚼槟榔的,黃黃的,你一看你就知道這通緝犯,人很奇怪,因爲他一輩子都……,都在殺人,動不動就生氣,所以他的貌相不會慈悲相,貌相不會慈悲相,你若看高僧大德的臉,不同,你看忏雲法師的修行,看廣欽老和尚的貌相,看廣欽老和尚的貌相,雙眼藍色的,藍色的,深藍色的,你看廣欽老和尚的眼睛,看忏雲法師的威儀,我是不敢說看慧律法師,我是沒有那種功夫,噢!那個人有修行的人眼福就是不一樣,就是那麼慈悲,那麼具足智慧,哪有殺氣騰騰,沒有這樣,即使達磨祖師醜也醜得很好看,醜也醜得很好看,所以說有智慧、愚的、善的、惡的,【序分亦複如是。觀其序分。便知此經。大小偏圓。】全都很清楚。
○【正宗如身。腑髒無阙者。六腑五髒。皆在身中。極關重要。正宗分亦複如是。一陳依正莊嚴以啓信。】第一陳就是說描述,陳就是將這個東西拿出來,描寫,描寫這個依報跟正報的莊嚴,以啓這個信讓衆生産生這個信心。【二勸】,勸告,【應求往生以發願。叁示執持名號以立行。】開示這個我們人要好好念佛,要好好去行。【叁種資糧要義。皆在正宗分中。亦爲淨土重要之義。
○流通如手足。運行不滯者。】沒有被障礙。【人有手足。方能運動行走。流通分亦複如是。流傳萬古。通達十方。即流通今後。無有滯礙。】沒有障礙。【故以一人喻一經也。】看到頭,五髒六腑,看到腳,就是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的比喻。
【解】故智者釋《法華》。初一品皆爲序。後十一品半。皆爲流通。又一時迹本二門。各分叁段。則法師等五品。皆爲迹門流通。】在這裏有困難的地方。因爲《法華經》諸位沒看過,所以不知道,沒看過,很困難,很困難,但是只有簡單跟諸位解釋一下,將來諸位我們若是有因緣來講這個《法華經》,當然我們就會很清楚,所以這個時候是在講《彌陀經》,那麼因爲經典有注解出來,所以我們就簡單讀一下,所以我們今天重心點是在講這個五時八教。所謂智者迷個《法華》,第一品作序分,這是一種分法,這《法華經》有二十八品,有二十八品,後面十一品半就是作流通分,這是一種的科判,又一時,就是另外一種,又一時,就是又另外一種,另外一種序分、正宗分跟流通分,這一種是第一品作序分,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,到中間,全都是這個正宗分,後面十一品半是流通分,這是一種分法;又,這是另外一種分法,又一時迹本,你們先把筆拿起來,我告訴你,你先寫起來,待會我就會跟你解釋,“迹”,你旁邊寫個“釋迦牟尼佛”,“本”就是寫個:久遠劫已經成佛,這個“迹”就是釋迦牟尼佛,“本”就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來,已經是修行成佛了,已經是修行成佛了,所以依照他的本願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度衆生,所以本就是過去無量劫以來這叫做“本”,“迹”就是出世在印度,示現做釋迦佛,那尊叫做“迹”,好!在“迹”的旁邊,“迹”的旁邊寫:十四品,分叁分,“本”的旁邊寫:十四品,也分叁分,就是說“迹”因爲《法華經》有二十八品,這個迹門,迹門,迹門是分作十四品,十四品分作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本門也是十四品,十四品也分作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簡單講《法華經》就是分作兩個,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又一個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知道嗎?一本經典在分都是分作序分、正宗分跟流通分,但是《法華經》分作兩個,分作兩個階段,前面十四品一個階段,後面又十四品一個階段,是這種情形,所以這叫做迹門本門二門各分階段,各分叁個階段,則法師等五品,皆爲迹門流通,這是後面就會講到,法師就是《法師品》,《法師品》這一品,等下面那些五品,皆爲迹門的流通分,迹門就是前面十四品而已。
【講】此引證初中後叁善。智者。】智者大師,【乃天臺宗祖師。名智顗。】智顗(顗yǐ:1. 安靜。2.莊重恭謹的樣子。),【字德安。系颍川人。】颍川人,【其母】這個大師若要出世都不簡單,像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九龍吐水,你現在看智者大師他出世是怎樣出世的,那都不是普通的人,他母親【夢五色彩煙萦懷。】五彩色的這個煙繞在她的腹中,繞在她肚子的旁邊,萦懷,懷就是肚子。【而生師。及誕光明照室。】照室,光明照室,你想想看,聽說我出世也有,不是,那是日光照進來的,那是日光照進來,我出世聽說也有光,是日光由外面照進來,那時候剛好清晨,因爲我是辰時出世的,剛好有日光,也有光,這跟智者大師不能比,人家那是自然光,我們這是太陽,太陽,出世的時候光明照室。【目有重瞳。】其實重瞳,我看這個,我查這字典,這瞳是眼珠,我們眼睛裏面黑的眼珠,意思不就是一個眼睛,兩個黑色的黑珠,不然怎麼有這個重瞳是什麼,我還以爲是瞳孔,你知道嗎?這智者大師怎麼重瞳是雙眼皮,我剛開始以爲是否雙眼皮,雙眼皮我也有,這沒什麼稀奇,這重瞳是重複眼睛的意思,在我的想法,因爲我查的說眼珠子有兩個,意思是說,可能,因爲我們沒看到不曉得長什麼樣子,這字這樣寫我們也是猜不到,可能是眼睛裏面有兩個黑點,跟別人不同,不然這個重瞳你們怎麼解釋,你們看得懂嗎?你們也看不懂,我們也沒有看到智者大師,總是一個奇奇怪怪的人,就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,不是像我們平凡的人,有光,眼睛又跟人家不同。【臥必合掌。】躺著的時候合掌。【坐必向西。】坐著的時候一定向西方,【誠非常人也。】這不是普通人,【十八歲出家。日誦《法華經》。】誦這個《法華經》,白天都誦這個《法華經》。【詣光州大蘇山。禮慧思大師。】慧思大師就是天臺宗的祖師,這就是他創造的,慧思大師,【思一見曰:昔日靈山。】會上佛菩薩,我們在念午供的時候都念這個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,昔日的時候有這個靈山會上。【同聽《法華》。今複遇矣。】意思就是說這個智者大師來頂禮慧思禅師,因爲慧思祖師是一個大徹悟的人,所以一看到他就說:我們同時在世尊的靈山會上都在聽世尊的《法華經》,聽一聽,我們今天再來到這個中國遇上,今複遇矣。【即示普賢道場。顗于此行法華叁昧。誦經至《藥王菩薩本事品》。是真精進。是名真法供養。寂然入定。】寂然入定。【親見靈山一會。俨然未散。】就親自誦到那個地方《法華經•藥王菩薩本事品》:“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”。入定,看到靈山會上佛菩薩,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裏講經,所以經典講,衆生看印度這靈山會上已經不見,但是事實上世尊還在那裏說法,只是我們凡夫的眼睛看不到,凡夫的眼睛看不到。俨然未散,【得一旋陀羅尼。】把筆拿起來,旋陀羅尼就是旋轉,就是凡夫執著然後我們把它轉,旋轉就是悟這個差別相,入于平等的空性,簡單講旋就是旋轉,陀羅尼就是一個轉變,陀羅尼就是旋轉,旋陀羅尼就是一個定,悟入這個空性,簡單講這陀羅尼就是一種空性,一個定,他誦這個《法華經》誦到這個地方入定,入定之後看到靈山會上佛菩薩,還在那裏講這個《法華經》,還沒結束,佛在對大菩薩講,當然印度這個靈山會上佛菩薩,我們凡夫看是已經沒了,因爲凡夫看到是生滅法,這菩薩看還有,所以諸位你們來這裏聽經的時候,諸佛菩薩都知道,我在這裏講經龍天護法都知道,全都知道,只是我們眼睛沒看到而已,眼睛沒看到而已,清清楚楚,清清楚楚,所以他會支持我,我的病馬上就好了,他會支持我,龍天護法(衆鼓掌),那麼俨然未散,沒有解散,得到一個旋陀羅尼,轉這個凡夫的執著,悟這個差別,入這個平等,悟差別,悟差別相,入于平等,這個叫做旋陀羅尼。【後立天臺宗。】後來立這個天臺宗。【判釋如來一代時教。爲五時八教。】我們今天最重要就是要講這個,今天講可以明天還要再解釋。五時八教就是佛祖一輩子所講的經,把它判作五個時候,五個時間。八教就是四化儀、四化法,我們的講義就有。【創立叁止叁觀。】叁止叁觀,體空觀,什麼析空觀、體空觀、次第叁觀、當下叁觀、當體叁觀,那麼體真止,方便隨緣止,這總共叁止叁觀,【一生宏揚《法華》。著叁大部。】把筆拿起來,不管你懂不懂你都要寫起來,法華叁大部:第一、《法華文句》,文章的文,句子的句,二、《法華玄義》,玄奘的玄,意義的義,叁、《摩诃止觀》。再講一遍:法華叁大部,著叁大部就是法華叁大部,第一、《法華文句》,文章的文,句子的句,一句、兩句的句,第二、《法華玄義》,玄奘大師地玄,玄妙的玄,意義的義,意義的義,義理的義,不是意思的意,意義的義第二個義字,《法華玄義》,第叁、《摩诃止觀》,摩诃就是我們在唱的摩诃薩,《摩诃止觀》,止,停止的止,觀,就是觀想的觀,第叁叫做《摩诃止觀》,叫做法華叁大部,不管你懂不懂,你先把它抄起來。【享壽六十七歲。後坐脫于石城寺。】坐著就往生了,表示他是一個聖者,聖者。好!現在將這個講義拿出來,將這個《彌陀要解講義》合起來,今天一定講不完,一定講不完,講義拿出來。
這個天臺宗五時八教這個沒講絕對不行,天臺宗五時八教,五時八教,智顗就是智者大師所主張的天臺宗教判,就是將這個佛教我們種種的經典的內容加以分類,加進去解釋,從世尊說法的順序分爲華嚴時、鹿苑時,鹿苑,鹿苑的旁邊用個括弧寫個:阿含,小乘的。阿含,然後鹿苑的旁邊寫個:小乘。方等,寫一個遍十方平等法,就是大乘,大乘的經典,就是佛剛成道的時候先講《華嚴經》叫做華嚴時,後來《華嚴經》聽不懂,就改講四谛法、十二因緣法,在鹿苑時,就是對這個五比丘講,叁轉*輪,小乘的,後來小乘的根機慢慢成熟,方等就是遍十方,平等法,就是大乘的經典,再來就是般若時,般若時就是講這個大智慧的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