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門,再來法華涅槃時,就是要教人如何成佛,每一個衆生都有佛性,叫做《大般涅槃經》,這慢慢會來講解。定這個五時:華嚴時、鹿苑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,簡單講就是佛的一輩子就分作五個時候來解釋,比如說鹿苑講八年,《方等經》講這個幾年,十二年,或是說般若講二十二年,法華涅槃講八年,把它分開幾年、幾年,一個階段,佛一輩子從成道之後分作五個時候,先從華嚴。頓悟,了不起的根機講華嚴,再來《華嚴經》聽不懂改成小乘的,改成小乘的,再來小乘的漸漸成熟,改成大乘的,大乘漸漸成熟,講這個般若法,入這個空的絕對的思想,到最後大家都能成佛,講這個法華涅槃,五時從這個教導衆生的方法分爲頓,頓就是根機很利,一聽到他馬上就知道,漸呢?漸的意思是根機比較差,要漸漸引導他,漸漸引導他,秘密就是佛在教這個衆生,因爲根機不同,所以在秘密的旁邊:因根器不同,所以不互相知道,佛在教導,因爲根機不同,比如說在講這個四谛法,但是每個人所聽的,根機不同所悟到也是不同,叫做秘密,你在修的跟他在修的,你不了解他,他也不了解你,只有佛知道而已,這叫做秘密,不定呢?這不定的意思就是說因爲衆生的悟性不同,舉一個例子說,我來講這個《十四講表》對這個大專生講,有的人就聽得很歡喜,得到很多,有的人聽不懂,有的人得到一點點,這叫做不定,佛同時在說法,同樣坐在佛前在聽經,所證不一叫做不定,所證不一,所證悟的不同叫做不定,定,四種類,化儀四教,化儀四教叫做頓,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,因爲他適應這個衆生的根機,而教導教理的內容,現在講教他的內容分作藏、通、別、圓 等四種,叫做化法四教,好!化法四教,在化儀四教旁邊寫個:藥方,在化法四教的旁邊寫個:藥味,化儀四教就是中醫師開這藥方給你,這衆生要如何教,他形式有的是頓要,頓悟的,有的是漸教的,慢慢、慢慢,有的是秘密,有的是不定要來教他,化法四教呢?就是藥味,就是他的根機深淺不同,藥方開給你,你的體質有熱性,有寒性種種,你是什麼病,你這種人是用什麼藥,開始吃藥,分作藏,根機不夠,小乘的。通,根機中等的。別,根機大乘的用這別教,咦!根機最利的,用圓教,就是開始開藥方給他吃,以上全部稱爲五時八教,五時就是華嚴時,鹿苑時就是阿含時,方等時就是大乘的,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,五時。八教,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、藏、通、別、圓,八教。好!把筆拿起來,第一,看左邊,這個表先不要看,這個表先不要看,畫線的這個表先不要看,到最後讀完我會全部向你解釋一遍。

  五時,你先將這個五時畫一個四角框,畫一個方型,現在開始要講這個五時。好!翻過來,看到第叁,一、二、叁的叁,第二張,第叁的中間,中間有一個八教,你有看到嗎?八教,第叁的這個中間,那裏有一個八教,有沒有?把它畫一個四角框,四角框,畫一個四角框就是第二階段,我們要講這個五時是一個階段,要來解釋,八教又是一個階段,又要來解釋,現在翻開第一張,五時,智者大師將佛陀所說之一代聖教分判爲五時:

  第一、華嚴時,就是指佛陀成道最初叁七二十一天,說這個《華嚴經》的時間,如日照高山,把筆拿起來,高山表示最利根的人,意思是說佛一成道講這個《華嚴經》,從這個根機最利的大菩薩講經,當時說教的內容是正說圓教,兼說別教,這正說圓教就是說針對圓教的衆生講的,爲什麼兼說別教呢?因爲別教的根機還不到那裏,但是別教當中還有人根機很利的,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們講這個《彌陀要解講義》,是針對可以說對年輕人講的,正說就是針對年輕人學問較飽學的,因爲這個《彌陀要解講義》比較深奧,但是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老菩薩,他對這個淨土法門也很有興趣,所以旁兼說別教,就是說也可以附帶度到這個年紀比較大的人,對這個佛法有興趣的,所以我們講這個《彌陀要解講義》,對這個大專《十四講表》是針對年輕人講的,正說,針對這種根機,但是老人若來聽多少也可以得到利益,這樣知道意思吧!正說圓教,兼說別教,兼說別教,而說法對象是別教的大菩薩,大菩薩衆,與圓教當中優秀份子,對象就是說這別教的大菩薩,跟圓教中優秀的,將佛陀教化的意義,因爲這是佛陀的自內證之佛慧,什麼叫做自內證呢?自己內心證悟到的究竟的這個法叫做自內證。再講一遍:自己內心證悟到究竟之法,我空、法空、一切法,就是自內證的佛慧,佛的智慧,擬試驗是否適合衆生的根機,佛成道之後講這個《華嚴經》,要試看看衆生有沒有辦法適合這種根機,故稱爲擬宜時,就是說講看看,要試試看,從教的順序來講,相當于從牛身擠出的乳味,意思是說乳味,意思就是說《華嚴經》就像從牛擠出來的牛奶,爲什麼呢?就是沒有經過變化,親自從佛出來自內證的東西,就是像牛出來的牛乳沒有經過再調適過,意思就是說根機很利,保持原來佛這個自內證的功夫跟這些大菩薩講,就像牛擠出來的這個牛奶保持這個原味,原味,《華嚴經》有前分跟後分的區別,前分是叁七日的時候說法的,前面,佛成道,佛講《華嚴經》分作二個階段,第一就是佛坐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後,二十一天講這《華嚴經》,之後,起座之後,看這些聲聞大家都證阿羅漢果了,講給舍利弗聽,所以後面叫做《入法界不思議法界品》,所以後面就包含到舍利弗,那麼前面叁七二十一日來講是針對這些別教的大菩薩,圓教的優秀份子講的,所以全都沒有這些聲聞、緣覺,全都沒有,都是大菩薩在聽,所以《華嚴經》非常深奧,叫做經典之王,經中之王,這是《華嚴經》,前分叁七日的時候說法不含聲聞在內,後面這個《華嚴經》入這個《不思議法界品》,那麼裏面就有舍利弗等大聲聞在內,但是這個時候因爲說法的程度很高,所以聲聞、緣覺聽到如聾如啞,聽不懂,像聾子,像啞巴,聽不懂,因爲講那個《華嚴經》,連這個大乘的阿羅漢都聽不懂,擬受利益,化益的效果,就是說他雖然要度化,但是度不了,因爲根機不夠。

  第二叫做鹿苑時,就是小乘的,是指佛陀說這個《華嚴經》之後十二年,意思是說十二年講這個小乘的經典,在十六個大國講這個小乘的《四阿含經》,《增一阿含》、《長阿含》,後面你們自己了解,《四阿含》,什麼《增一阿含》,那麼這《四阿含經》,什麼《中阿含》、《長阿含》,《四阿含經》的時間,那麼這裏面講的全都是叁法印,苦、空、無常的這個法印,諸行無常,講法無我、涅槃寂靜,這《四阿含經》裏面不是破外道,要不然就講一些世間無常的故事,要不然就破這個外道,《阿含經》,《四阿含經》裏面所講的,就像日光照到這個幽谷,前面說日光初出來的時候先照到高山,因爲根機很利嘛!這個根機很利,先得到一些利益,這日光漸漸、漸漸、漸漸來,照到什麼?照到幽谷,幽谷就是根機比較差的意思,慢慢照到這個幽谷,因爲佛陀最初說法的場所在鹿野苑,所以這個時期稱爲鹿苑時,又取所說之經典叫做《阿含經》,《四阿含》叫做阿含時,這期所說教法的程度比較低,諸位!這比較低你不要看作低,對我們而言是很難的,你不要看那個比較低,佛陀怎麼要講這比較低的,這低是對這些要成佛的大菩薩講的,對我們而言這《四阿含》,就已經很深奧了,講這低,你不要瞧不起小乘,不要有這種想法,我們連這個低……,我們不是低,我們是爛,我們這根機不是低,是爛,僅爲小乘法,即叁藏教,經、律、論,經、律、論,從佛陀教化的意義而言,就是因爲根機比較淺爲對象慢慢、慢慢引導他,引導,所以稱爲誘引時,誘引時,在教化衆生的順序來講,此期譬喻叫做酪,酪,就是我們講的酪味,是不是?酸酸,這牛奶去提煉、提煉,酪味,酪味,酪味。

  第叁、方等時,這是指鹿野苑之後八年講這個《方等經》,《方等經》就是大乘經,所以叫做《維摩诘經》就是大乘經,《思益經》就是大乘經,《勝鬘經》就是大乘的經典,這個時候就是像日光照到高山,高山之後照到幽谷,幽谷之後又照到平地,平地,食時,把這個食時旁邊寫個:八點,AM,早上八點,稱做食時,舉例這個時候是早上八點,到最後會全都解釋,你先寫起來,這個時候的教化也有講到這個藏教,對這個小乘的,也有講到這個通教,通教就是通小乘、通大乘,別教就是只有單獨對大乘的教化叫做別,別小乘,別二乘,別二乘法,專爲大乘的講叫做別教,也有講圓教,圓教,圓滿,所以這個通就是藏……,方等時對這個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,打破視這個第二時得到小乘那個淺證,小乘的證到我空,他以爲與佛之深證同樣一個偏見,小乘的證到我空,認爲他所證的跟佛所證果的是一樣,大乘的方等時就是說這樣還不行,這樣還不行,你只有破掉我空而已,還沒有破法空,你還有法執,你對這個人生觀你有破,但是對宇宙觀還沒破,所以叫做打破視第二時得小乘之淺證,第二叫做通,鹿苑時,鹿苑時證到小乘的果位,以爲他所證的跟佛深證的一樣,這種偏見,不可以說跟佛的一樣,因爲這還不夠資格,佛證的是圓滿,你證到是小乘而已,大乘就是叫他放棄小乘的,要慢慢向大乘法,其中所講的斥小歎大,斥小就是指責,指責這個小乘的,你這樣修不可以,你怎麼可以進入這個偏空涅槃呢?你不可以,要繼續回向走入這個大乘,所以說斥責這個小乘而贊歎大乘法,叫斥小歎大,指責小乘的,這樣不可以,要向大乘法,彈偏褒圓,彈偏就是彈诃,這個偏教,偏了,不要偏空,不然就偏有,要空、有圓滿叫做褒揚,贊歎的意思,叫做彈偏褒圓,彈诃,诃斥,诃斥這個偏教,偏空不然就偏有,褒就是贊歎,贊歎這個圓教的思想的意義,乃是欲啓發小乘的人生起這個慚愧心,恥小慕大,我們修這個小乘的,慚愧,我們要度衆生,要度衆生,尊大乘之心,若從佛陀教化之意義來講,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