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门,再来法华涅槃时,就是要教人如何成佛,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,叫做《大般涅槃经》,这慢慢会来讲解。定这个五时:华严时、鹿苑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、法华涅槃时,简单讲就是佛的一辈子就分作五个时候来解释,比如说鹿苑讲八年,《方等经》讲这个几年,十二年,或是说般若讲二十二年,法华涅槃讲八年,把它分开几年、几年,一个阶段,佛一辈子从成道之后分作五个时候,先从华严。顿悟,了不起的根机讲华严,再来《华严经》听不懂改成小乘的,改成小乘的,再来小乘的渐渐成熟,改成大乘的,大乘渐渐成熟,讲这个般若法,入这个空的绝对的思想,到最后大家都能成佛,讲这个法华涅槃,五时从这个教导众生的方法分为顿,顿就是根机很利,一听到他马上就知道,渐呢?渐的意思是根机比较差,要渐渐引导他,渐渐引导他,秘密就是佛在教这个众生,因为根机不同,所以在秘密的旁边:因根器不同,所以不互相知道,佛在教导,因为根机不同,比如说在讲这个四谛法,但是每个人所听的,根机不同所悟到也是不同,叫做秘密,你在修的跟他在修的,你不了解他,他也不了解你,只有佛知道而已,这叫做秘密,不定呢?这不定的意思就是说因为众生的悟性不同,举一个例子说,我来讲这个《十四讲表》对这个大专生讲,有的人就听得很欢喜,得到很多,有的人听不懂,有的人得到一点点,这叫做不定,佛同时在说法,同样坐在佛前在听经,所证不一叫做不定,所证不一,所证悟的不同叫做不定,定,四种类,化仪四教,化仪四教叫做顿,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,因为他适应这个众生的根机,而教导教理的内容,现在讲教他的内容分作藏、通、别、圆 等四种,叫做化法四教,好!化法四教,在化仪四教旁边写个:药方,在化法四教的旁边写个:药味,化仪四教就是中医师开这药方给你,这众生要如何教,他形式有的是顿要,顿悟的,有的是渐教的,慢慢、慢慢,有的是秘密,有的是不定要来教他,化法四教呢?就是药味,就是他的根机深浅不同,药方开给你,你的体质有热性,有寒性种种,你是什么病,你这种人是用什么药,开始吃药,分作藏,根机不够,小乘的。通,根机中等的。别,根机大乘的用这别教,咦!根机最利的,用圆教,就是开始开药方给他吃,以上全部称为五时八教,五时就是华严时,鹿苑时就是阿含时,方等时就是大乘的,般若时、法华涅槃时,五时。八教,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、藏、通、别、圆,八教。好!把笔拿起来,第一,看左边,这个表先不要看,这个表先不要看,画线的这个表先不要看,到最后读完我会全部向你解释一遍。

  五时,你先将这个五时画一个四角框,画一个方型,现在开始要讲这个五时。好!翻过来,看到第三,一、二、三的三,第二张,第三的中间,中间有一个八教,你有看到吗?八教,第三的这个中间,那里有一个八教,有没有?把它画一个四角框,四角框,画一个四角框就是第二阶段,我们要讲这个五时是一个阶段,要来解释,八教又是一个阶段,又要来解释,现在翻开第一张,五时,智者大师将佛陀所说之一代圣教分判为五时:

  第一、华严时,就是指佛陀成道最初三七二十一天,说这个《华严经》的时间,如日照高山,把笔拿起来,高山表示最利根的人,意思是说佛一成道讲这个《华严经》,从这个根机最利的大菩萨讲经,当时说教的内容是正说圆教,兼说别教,这正说圆教就是说针对圆教的众生讲的,为什么兼说别教呢?因为别教的根机还不到那里,但是别教当中还有人根机很利的,举一个例子来说,我们讲这个《弥陀要解讲义》,是针对可以说对年轻人讲的,正说就是针对年轻人学问较饱学的,因为这个《弥陀要解讲义》比较深奥,但是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菩萨,他对这个净土法门也很有兴趣,所以旁兼说别教,就是说也可以附带度到这个年纪比较大的人,对这个佛法有兴趣的,所以我们讲这个《弥陀要解讲义》,对这个大专《十四讲表》是针对年轻人讲的,正说,针对这种根机,但是老人若来听多少也可以得到利益,这样知道意思吧!正说圆教,兼说别教,兼说别教,而说法对象是别教的大菩萨,大菩萨众,与圆教当中优秀份子,对象就是说这别教的大菩萨,跟圆教中优秀的,将佛陀教化的意义,因为这是佛陀的自内证之佛慧,什么叫做自内证呢?自己内心证悟到的究竟的这个法叫做自内证。再讲一遍:自己内心证悟到究竟之法,我空、法空、一切法,就是自内证的佛慧,佛的智慧,拟试验是否适合众生的根机,佛成道之后讲这个《华严经》,要试看看众生有没有办法适合这种根机,故称为拟宜时,就是说讲看看,要试试看,从教的顺序来讲,相当于从牛身挤出的乳味,意思是说乳味,意思就是说《华严经》就像从牛挤出来的牛奶,为什么呢?就是没有经过变化,亲自从佛出来自内证的东西,就是像牛出来的牛乳没有经过再调适过,意思就是说根机很利,保持原来佛这个自内证的功夫跟这些大菩萨讲,就像牛挤出来的这个牛奶保持这个原味,原味,《华严经》有前分跟后分的区别,前分是三七日的时候说法的,前面,佛成道,佛讲《华严经》分作二个阶段,第一就是佛坐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,二十一天讲这《华严经》,之后,起座之后,看这些声闻大家都证阿罗汉果了,讲给舍利弗听,所以后面叫做《入法界不思议法界品》,所以后面就包含到舍利弗,那么前面三七二十一日来讲是针对这些别教的大菩萨,圆教的优秀份子讲的,所以全都没有这些声闻、缘觉,全都没有,都是大菩萨在听,所以《华严经》非常深奥,叫做经典之王,经中之王,这是《华严经》,前分三七日的时候说法不含声闻在内,后面这个《华严经》入这个《不思议法界品》,那么里面就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,但是这个时候因为说法的程度很高,所以声闻、缘觉听到如聋如哑,听不懂,像聋子,像哑巴,听不懂,因为讲那个《华严经》,连这个大乘的阿罗汉都听不懂,拟受利益,化益的效果,就是说他虽然要度化,但是度不了,因为根机不够。

  第二叫做鹿苑时,就是小乘的,是指佛陀说这个《华严经》之后十二年,意思是说十二年讲这个小乘的经典,在十六个大国讲这个小乘的《四阿含经》,《增一阿含》、《长阿含》,后面你们自己了解,《四阿含》,什么《增一阿含》,那么这《四阿含经》,什么《中阿含》、《长阿含》,《四阿含经》的时间,那么这里面讲的全都是三法印,苦、空、无常的这个法印,诸行无常,讲法无我、涅槃寂静,这《四阿含经》里面不是破外道,要不然就讲一些世间无常的故事,要不然就破这个外道,《阿含经》,《四阿含经》里面所讲的,就像日光照到这个幽谷,前面说日光初出来的时候先照到高山,因为根机很利嘛!这个根机很利,先得到一些利益,这日光渐渐、渐渐、渐渐来,照到什么?照到幽谷,幽谷就是根机比较差的意思,慢慢照到这个幽谷,因为佛陀最初说法的场所在鹿野苑,所以这个时期称为鹿苑时,又取所说之经典叫做《阿含经》,《四阿含》叫做阿含时,这期所说教法的程度比较低,诸位!这比较低你不要看作低,对我们而言是很难的,你不要看那个比较低,佛陀怎么要讲这比较低的,这低是对这些要成佛的大菩萨讲的,对我们而言这《四阿含》,就已经很深奥了,讲这低,你不要瞧不起小乘,不要有这种想法,我们连这个低……,我们不是低,我们是烂,我们这根机不是低,是烂,仅为小乘法,即三藏教,经、律、论,经、律、论,从佛陀教化的意义而言,就是因为根机比较浅为对象慢慢、慢慢引导他,引导,所以称为诱引时,诱引时,在教化众生的顺序来讲,此期譬喻叫做酪,酪,就是我们讲的酪味,是不是?酸酸,这牛奶去提炼、提炼,酪味,酪味,酪味。

  第三、方等时,这是指鹿野苑之后八年讲这个《方等经》,《方等经》就是大乘经,所以叫做《维摩诘经》就是大乘经,《思益经》就是大乘经,《胜鬘经》就是大乘的经典,这个时候就是像日光照到高山,高山之后照到幽谷,幽谷之后又照到平地,平地,食时,把这个食时旁边写个:八点,AM,早上八点,称做食时,举例这个时候是早上八点,到最后会全都解释,你先写起来,这个时候的教化也有讲到这个藏教,对这个小乘的,也有讲到这个通教,通教就是通小乘、通大乘,别教就是只有单独对大乘的教化叫做别,别小乘,别二乘,别二乘法,专为大乘的讲叫做别教,也有讲圆教,圆教,圆满,所以这个通就是藏……,方等时对这个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,打破视这个第二时得到小乘那个浅证,小乘的证到我空,他以为与佛之深证同样一个偏见,小乘的证到我空,认为他所证的跟佛所证果的是一样,大乘的方等时就是说这样还不行,这样还不行,你只有破掉我空而已,还没有破法空,你还有法执,你对这个人生观你有破,但是对宇宙观还没破,所以叫做打破视第二时得小乘之浅证,第二叫做通,鹿苑时,鹿苑时证到小乘的果位,以为他所证的跟佛深证的一样,这种偏见,不可以说跟佛的一样,因为这还不够资格,佛证的是圆满,你证到是小乘而已,大乘就是叫他放弃小乘的,要慢慢向大乘法,其中所讲的斥小叹大,斥小就是指责,指责这个小乘的,你这样修不可以,你怎么可以进入这个偏空涅槃呢?你不可以,要继续回向走入这个大乘,所以说斥责这个小乘而赞叹大乘法,叫斥小叹大,指责小乘的,这样不可以,要向大乘法,弹偏褒圆,弹偏就是弹诃,这个偏教,偏了,不要偏空,不然就偏有,要空、有圆满叫做褒扬,赞叹的意思,叫做弹偏褒圆,弹诃,诃斥,诃斥这个偏教,偏空不然就偏有,褒就是赞叹,赞叹这个圆教的思想的意义,乃是欲启发小乘的人生起这个惭愧心,耻小慕大,我们修这个小乘的,惭愧,我们要度众生,要度众生,尊大乘之心,若从佛陀教化之意义来讲,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