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一期叫做弹诃时,诃责小乘的,弹诃时,在教的顺序来讲譬喻作生酥味,生酥,生酥味,我们吃的那个酥,酥,生酥味,又方等为大乘经典的通称,这个时候初说大乘经典的时期,亦称呼作方等时,方等时。
请翻开这个讲义。第四般若时,般若时,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,二十二年般若谈,就是般若讲二十二年,可见般若经典总共六百卷,《般若心经》刚好二百六十字,可见这二百六十字有多重要,可见这二百六十字有多重要,所以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之间,说诸般若经的时候,所以依照经典名字而立名,就像日照禺中时,禺中时就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,这巳时,有的人念shì时,是不是?那么禺中就是指十点,早上十点左右,在说这个般若的时候,这个经典就像譬喻早上十点的时候,我们讲说这个方等的时候就像早上八点的时候,渐渐进入这个中午,那么般若时是禺中,禺中是十点左右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,午时的前面,那么这个时候所说的教法在内容上为通,就是通教、别教跟圆教,诸位这个通教、别教、圆教,这不是佛教或是不是外道,这不是这样,这是将我们佛教在讲经当中有分作根机利跟不利,藏教根机最差,小乘的,通教根机就比较好,别教就是大乘的根机,圆教就是顿根,就是最利的,最上(利)的根机,是这样分法,所以在般若时就对这个通教、别教、圆教三教全都教化,从佛陀教化的意义来讲,从佛陀教化的意义来讲,教化的意义来讲,这个时候,这个淘汰就是去掉,要去掉大、小乘分别的偏执,要说这个诸法皆是空,要融合这个大、小乘于一味,一味就是诸法皆空,毕竟空,所以这称为淘汰时,淘汰,去掉的意思,在教的顺序中来讲,顺序来讲,比如熟酥,我们把生酥煮熟,熟酥味,更熟的味道,这个时期乃是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,所以我们看到《金刚经》,我们就知道这在讲空的思想,须菩提就是解空第一,解空第一。令其仰慕大乘,让他欣慕这个大乘,而且由二乘再进展至大乘中的空,所以叫做般若转教,以此能够消除上面的区别,所以这叫做法开会,故亦称法开会,法开会,其中在说明通教消极的空,即是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,共般若就是空的思想,声闻也证到空,缘觉也证到空,菩萨也证到空,这叫做共般若,亦说明别教跟圆教二教积极中的不空中道,不空中道就是有,因为他要度众生,这叫不共般若,简单讲就是说共般若就是大家都证到这个空性,但是不共般若就是大乘的这些菩萨为了要度众生,要去跟这些众生结缘,所以他不空,他要从本性产生妙有来度众生,所以共般若就是空,不共般若他就是证到妙有,因为他是摩诃萨,大菩萨所要学的这个般若,因为他要度众生,他要度众生,般若时。
第五、法华涅槃时,《法华经》,我们有一部经叫做《妙法莲华经》,有一部经叫做《大般涅槃经》,《法华经》的意思是在讲一千佛大家都能够证到佛因,《法华经》是在授记成佛的经典,《大般涅槃经》这个大般就是大家每一个众生,每一位众生全都可以达到不生不灭究竟解脱的阶段,叫做《大般涅槃经》,简单讲就是每一位众生就是有佛性,包括一阐提,叫做法华涅槃时,是指为所受教者的能力进入最高的境界,要进入佛的知见的时候,大约佛陀在最后八年的时候,讲这个《法华经》到入涅槃前一天,一日一夜说这个《涅槃经》的时候,佛在说《涅槃经》是一日一夜而已,一日一夜而已,所以就像在日轮当午之时,像日光正中时,这是究竟圆满,这个时候所说的教法纯是圆满的圆教,圆满的圆教,所以会通前面四个时之浅方便教,前面四个时,这个藏、通、别,会通圆教,藏、通、别、圆,那么会通前面四个这个时,比这些显……,彰显就是显示真实的,开显圆,就是说过去都是权巧,现在唯有一佛乘,无二亦无别,就是说在讲这个《法华》、《涅槃经》,这是讲出一实相,实的东西,诸位!我们前面讲的,讲这个圆教是对这个根机比较利的,圆教,开显圆,这不同,纯圆,纯的,比圆教更加圆满,最究竟的圆满法就是大家都会成佛,会通前面四个时候,叫做之浅方便教,到最后就藏、通、别、圆,跟他讲、讲、讲……,之后叫他要放下这些,这是权巧讲法,到最后开显圆,开出真实的教法出来,从佛陀教化的意义来讲,不止于理论上的法开会,法开会,不止在理论上的法开会,那么这是实际令一切皆证入这个开会,我们人的开会,那么实际证入我们这个人,就是说他会证悟到最后这个佛自内证的东西,比如说到法华涅槃的时候是最究竟,最圆满,是纯,都讲到佛陀内心的东西,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达到这个时候,所以理论上叫做法,可以证入的是我们人,所以理论上叫做法,法开会,开权显实,可以证入的是我们人所以叫做人开会,在教理当中的顺序叫做醍醐,醍醐这是什么东西,不晓得,意思是说牛奶去提炼,提炼、提炼,酪,酪去提炼称为生酥,生酥提炼为熟酥,熟酥提炼为醍醐,《法华经》跟《涅槃经》的关系,在显扬毕竟一乘,毕竟一乘就是一实相,一实相,一实相,《法华经》属于前番,五味中的后教后味,就是《法华经》在最后,佛从七十二岁讲到八十岁,这是从华严时以后到《法华经》期间,二乘加以开会,令成就就是开佛的知见,令成就,入佛的知见,为大目的,大收教,所以这一贯道叫做收圆,收圆,这就是在学我们《法华经》里面的,三期末劫收圆,令成就入佛的知见为大目的,大收教,所以这一贯道看到:你看!这也是收圆,你看!《涅槃经》对《法华经》所遗漏,就是有这个能力的,追说追泯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,并说佛性常住,扶律谈常,这个没讲绝对听不懂,追说就是说佛要入涅槃就一直讲,讲、讲……,讲过去他藏教的道理,通教的道理,别教的道理,圆教的道理,叫做追说,已经要入涅槃了,就讲过去他一辈子所讲的教法,追泯,就去年,要去掉藏教的,要去掉通教的,要去掉别教,要去掉这个圆教,进入开显圆,纯的圆教,纯的圆教,所以这叫做追说,追说就是说他要入涅槃,我再跟他讲一遍,讲藏、通、别、圆的教法,追泯就是你要放下这个权巧,这是权巧,佛在权巧讲法的,只有《法华》《涅槃》这是最好的,并说佛性常住,我们的佛性是常住,扶律谈常,帮助这个戒律来讲这个本性,谈常,常就是我们的本性,扶律,帮助这个律,帮助讲这个佛性,教化使你成佛,所以为后番五味中的后教后味,五味最后就是醍醐,所以也称后教的《涅槃经》,叫做捃拾教,全都揀起来,全都包括在内,除了华严三照,华严三照,就是先照;高山,之后照这个幽谷,之后照这个平地,叫做华严三照,涅槃经五味,华严三照,涅槃经五味以外,另外还有《法华经》长老穷子的譬喻,因为大家没看过《法华经》,《法华经》举一个例子说佛陀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,很有钱的父亲,我们众生就是一个很没用、很穷的儿子,看到很有地位的父亲他会害怕,他会害怕,所以这父亲就方便权巧,就先雇佣这个穷子,因为他穷习惯了很有自卑感,我们就是穷子,没有智慧,先雇佣他来扫厕所,打扫家里,打扫家里,这就是佛的慈悲,就是说一个父亲他当皇帝,或是他很富有,很有势力,因为我们人有自卑感,佛就是像这样,我们众生就是什么?就是很自卑感,我不够资格成佛,佛说:没关系!先来结缘。就先进来,先讲堂清扫厕所,现在扫地板,做这些打杂的工作,慢慢再跟他开示:你也会成佛。所以,噢!常常扫厕所之后,咦!心相体信,慢慢、慢慢他了解这个心是佛,他了解本体,他就相信他会成佛,慢慢再教导他,到最后佛就为他授记,佛就为他授记,授记说:你将来你会成佛。所以说法华长老穷子的譬喻,就是说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就是很贫穷,生生世世就是没智慧,所以我们这辈子听到这个佛法,说我们会成佛,我们会害怕,我们会害怕,佛祖他这么慈悲,要将这个佛法给我们,我们会害怕,自卑感,所以就跑掉了,这个佛陀说:不要跑、不要跑。我这里厕所缺少人打扫,你来为我打扫厕所就好,你不会成佛没关系,你慢慢来,慢慢来,一天,两天慢慢培养,再为他说法、说法、说法,咦!有一天他悟到,悟到之后他这个本性,他这个外相慢慢会起信心,噢!这样我的本性就是跟佛的本性一样,慢慢引导进来,引导进来之后为他授记,授记,他将来会成佛,是方便,佛的慈悲,这是《法华经》在比喻,在比喻,因为诸位没看过,若有看过的人就知道,若没看过你就简单听我这样说,你就知道这《法华经》就是在讲这样。显示佛陀一代教化的次第,像左手边这个表这样,左手边这个表这样。
五时,还有通五时跟别五时,诸位!不要看这讲义,现在听我这样解释,佛说华严时、这叫做别五时。就是分得很清楚,不可以乱,但是佛在讲经的时候,佛若在讲阿含时,若有诸大菩萨要来问,佛祖会再为他解答,所以这叫做通五时,虽然他在讲《阿含经》,但是有根机比较利的来问他,佛也跟他讲根机比较深奥的法,佛在讲这个般若时的时候,后面度来的这些,后来才出家的这些不懂,佛虽然讲这个般若时,但是根机比较不够的来问他,佛也跟他讲四谛法、十二因缘法,这叫做通五时,那么这样讲,别五时就是分得很清楚,知道吗?分得很清楚,每一个时候都……,佛的一辈子就是华严时、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、法华涅槃时,但是这样讲行不通,那佛岂不是就这样,佛在要入涅槃的时候,或是讲般若的时候,根机比较不够的问说:世尊!世尊!什么叫做四谛法?你不要问,这已经讲过了,二、三十年前已经讲完了,佛祖没有这样,来,他也慈悲跟他讲四谛法,这样叫做通五时。同那个时候,通五时就是说同要在讲般若的时候,也有讲华严,也有讲四谛法,也有讲十二因缘法,也有讲权巧菩萨法,对不对?但是实在讲它最重要的就是要讲这个般若时,这样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