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知道吧!
如果你们还听不懂,换我来比喻:比如说我现在在讲《十四讲表》的时候,研读班,比如说我们讲这个《弥陀经》,一段时间,一年,再来讲《无量寿经》,再一年,再讲这个《观无量寿经》,再一年,这是我们就讲堂来讲这是一年、一年,对不对?但是有的人根机比较利的要来问《华严经》,我是不是要对人家讲,也要跟人家解释,所以就时间的分别,是说有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,一个阶段、一个阶段,《观无量寿经》一个阶段,但是就师父来讲,我度的根机不能只度这样,对不对?有人再来问四谛法,我当师父的也是要对人家解释,所以这叫做通五时,我这个时候也可以在讲《弥陀经》,也有在讲《华严经》,也有在讲《楞严经》,只要来跟我参考我就会跟他解释,跟他解释。别五时就是分得很清楚,能五时意思就是说慈悲纳受其他的众生,这样还听不懂就没办法了,没办法,听不懂就真的要去跪香。五时,五时,亦有通五时跟别五时,别五时就是佛陀才华众生的方法,以此分为五个时候,以显说法的次第,通五时指每一个时期当中相应受教者的能力而说法,随其各自不同的反应以显教法的融通,此法关于五时的年限有很多种说法,有的人说五时是不是应以时间而分别,或者是以理论的组织分别,自古以来争论这个问题,所以我们就智者大师怎么说我们照这样就好。
底下说八教,就是第二个阶段,前面讲五时,华严时、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、法华涅槃时,现在讲八教,又进入另外一个阶段,八教就是化仪四教,化仪四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佛陀教化众生所用的形式跟仪则,以这个化法四教就是佛在教化众生所采用的教法的内容,所采用的教法的内容:第一、化仪四教,顿教,佛陀最初将他自内证的方法直接教示这个众生,相当于《华严经》所说,《华严经》直接讲他内心的证,这么深奥的道理,第二就是渐教,教化的内容从浅而渐渐进入深奥的教法,相当于《阿含》,《阿含》,所以写一个:初。渐教分作初,渐初,渐中跟渐末,所以这《阿含经》就是渐初,根机最差的,慢慢成熟;《方等经》就是渐中,渐渐的渐,渐渐进这个《方等经》,《方等》底下一个:中。般若时,末,就是渐教进入般若智慧的教化,根机更加利,三时所说,所以有渐初、渐中、渐末,就是渐教分成初、中、末。第三,秘密教,佛陀应众生不同的根机的能力因材施教,施以各别的教化,因此彼此互相不相知这叫做秘密,佛陀教他,他不了解他,他也不了解他,这叫做秘密。不定教,各种根机的众生虽然坐在同一个地方,但是因为能力不同,所体悟的教法不同,这叫做不定,简单讲就是每一个人体悟都是不一,不同,这叫做不定,其中秘密教跟不定教共同的点就是同听异闻,秘密教跟不定教的共同点就是同样在听,而所产生的听法不同,同样坐在一度听法,所讲到的法都不同,但是前者,前者是秘密,前者就是相互俱不知利益之差别,就是说秘密教是因为互相不晓得利益,你听你得到大利益,我听我得到小利益,互相不了解,是为人法俱不知,秘密就是说人,你也不了解我的内心听佛的讲法我得到多少,你也不晓得我听多少,比如说佛在讲这个四谛法,这个人听的跟那个人听的感觉不同,他听这个四谛法,但是他证到圆满法,他听这个四谛法,得到一点点而已,所以人也不知道,法也不知道,俱不知,后者就是不定法,后者就是不定法,是了知相互利益的差别,我有得到利益,你也有得到利益,但是你得到利益比较大,我得到利益比较小,都知道,但是……,这叫做人知,但是法不知,你知道我,我也知道你,但是你所听到的法是很好的法,我听到的法是平平的,所以这叫做不定法,不定教,前面,前者就是说秘密教,后者就是讲这个不定教,又不定教原义,不定教它的原义,本来的意思是说个人所体悟教法不一定,所以严格来说上面的秘密教理,应该称为秘密不定,上面的秘密教理应该称为秘密不定,而不定教应该称为显露不定,前面这个秘密教就是说他听到法不同,但是大家都不了解,这叫做秘密不定,没有显示出来,后面这不定教叫做显露,因为你知道我也知道,但是你听得比较得利益,我听得比较不得利益,像我们大家都在听《弥陀经》,大家都知道你在听《弥陀经》,你得到法喜充满,他得到的比较少,年经大的人没读过书,他就说:都听不懂,都听不懂。因此要了解,显露不定教对此顿、渐二教,乃是公开的教法,所以称作显露定教,显露定教,这个顿、渐二教就是公开的教法,称为显露定教。
现在再来,化法四教,前面是讲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,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,第二个是化法四教,化法四教,第一、三藏教,略称藏教,就是小乘教,是为三乘人说《阿含经》,为了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菩萨比较钝的,说《阿含经》,以明但空就是只知道空的一面,而不知道同时有不空的一面这个道理,并由析空观,析空观的意思就是说慢慢去分析,慢慢地分析,又作拙度观,拙度,拙就是比较笨,比较差,简略……,就是说析空集……,慢慢、慢慢、慢慢……,审纸,慢慢分析这个纸变成纸灰,纸灰就变成电子、质子、中子,再来就没有,慢慢、慢慢来分析,我们这个色身,色身就是四大造成的,四大都是假的,假的里面的细胞、骨头有一天会死、会无、会灭,慢慢觉悟,叫做拙度观,根机比较差,入这个之教,无余涅槃,这《十四讲表》有解释过,无余涅槃就是没有存这个色身,该教的菩萨已制伏见思二惑,见思二惑,惟未断尽烦恼,为教化众生经三大阿僧祇劫证悟到长时间实践因行,所以叫做伏惑行因,意思是说藏教伏惑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实践,所以这叫做伏惑行因,根机比较差,第二叫做通教,通教,通,有通同、通入与共通,诸位!你们初看有比较困难,听到这个时候很吃力,一团雾水,没关系,录音带再买回来,再继续听,再继续听,回去一定要听,听得耳熟能详再来,再来,当然我不可以一直等你,我不可以一直问:你听得懂吗?听不懂再讲,听得懂吗?听不懂再讲,这样会耽误到众生,听不懂没关系,慢慢来,通教,通有通同、通入、共通,以该教为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三乘所共通的大乘初门教,这叫做通教,通往大乘,即有如幻即空,如幻即空,简单讲当体就是空,当下就是空,一切事一切物就是因为因缘所成立,所以叫做如幻的假空,如幻之空,空、假的道理,观体空观,观空上体空观,就是观这个全体本来毕竟空,又作巧度观,比较厉害的,头脑比较好,简单讲就是谰观就知道这是因缘和合的,根本就无所著,也没什么好执著的,此教菩萨中的钝根者只能理解比较浅的教理,以藏教的菩萨同证到菩提果,叫做通同,通同,就是说藏教的菩萨同证到菩提果,通同。底下:胜根的菩萨能够领悟到教中所含的深奥中道的妙理,所以最后他能够进入别教跟圆教,就是通教能够进入别教跟圆教叫做通入,通同就是以藏教能够证到藏教的菩萨的,同证到菩提果,那么现在讲以胜根比较利的菩萨,能够领悟到比较深奥的道理,进入这个别教跟圆教,通入,如此由通教转进别教,叫做虽接通,别接通的意思就是别教来到这个通教,意思是说通教的人会进来这个别教,别教接引通教,慈悲,别教的根机比大乘根还深,所以叫做别接通,别教来接引这个通教,或者是可以说别入通,就是别教进入通教,由通教转入圆教,这叫做圆接通,或者说圆入通,圆教进入这个通教,圆教根机这么利进入通教,或是通教根机比较利能够圆教接引走,同时通教的菩萨为了学习别教的教,而以别教修行的目的、名目来表示通教的位次,此称为名别义通,就是名是不同,但是义理是会相通。第三、别教,别就是不共跟历别两种意义,就是不共二乘,独为菩萨叫做不共,别教就是不是小乘的,不是声闻也不是缘觉,这一点别于其他的三教,又由差别的面观……,又由差别面观察诸法,差别面来观察这个诸法叫做历别,所以叫做别教,简单讲就是说藏教也有藏教的差别,通教也有通教的差别,别教有别教的差别,所以这叫做别教,叫做历别,因为跟这个二乘不同,因为独为菩萨法,这叫做不共,还是叫做别教,别教就是说别于其他的三教,都有差别叫做别教,别于二乘法也是可以说别教,所以称为别教,此教次第观空,观空观,再来观这个假观,再来观这个中观,三谛,观空观叫做真谛,观假观这叫做俗谛,观中谛叫做中谛,领悟到中道的道理,但是因为他中道不同空、假,假就是假有,所以称但中,但中就是只有中道,不是圆满,不是圆满教,只有讲这个中道,但是因为他的中道是不同于这个空、假,意思是说离开这个空跟假另外有一个中,所以观空、假之外,还要安立一个中庸、中道,他的观法叫做次第三观,次第三观是有次序的,根机又比较差,根机又比较差,根机又比较差的意思,根机又比较差的意思是说观这个空就是空,观这个有,假有就是有,观这个中就是中,叫做观空、观假、观中,这有次序的叫做次第三观,又称为隔历三观,有隔阂的,别教的菩萨到实地之后悟到中道的道理,就是见法身,与圆教的人一样,但是在初地以前,从这个但中就是只了解这个中道,不了解中就是空,就是有,不了解空就是假,就是有,假就是中,不了解假就是中,就是空,意思是说圆教就是说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即假、即空、即中,即中、即空、即假,愈来愈一头雾水了,你看,已经两眼无神了,初次来听经的时候听到这个稳倒的,第一天若不曾听过听到这个稳死的,躺着睡精神比较好,若听得懂的人是:噢!像得到宝贝,得到宝贝,就是这样,所以因为他只但中就是只了解中道,不了解中道又有具足空跟有,所以别教的菩萨到初地之后悟到中道的道理,与圆教的人相同,但是在初地之前从这个但中的道理,体悟到其中所含的不但中,就是空、假中不离中,就是即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