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知道吧!

  如果你們還聽不懂,換我來比喻:比如說我現在在講《十四講表》的時候,研讀班,比如說我們講這個《彌陀經》,一段時間,一年,再來講《無量壽經》,再一年,再講這個《觀無量壽經》,再一年,這是我們就講堂來講這是一年、一年,對不對?但是有的人根機比較利的要來問《華嚴經》,我是不是要對人家講,也要跟人家解釋,所以就時間的分別,是說有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一個階段、一個階段,《觀無量壽經》一個階段,但是就師父來講,我度的根機不能只度這樣,對不對?有人再來問四谛法,我當師父的也是要對人家解釋,所以這叫做通五時,我這個時候也可以在講《彌陀經》,也有在講《華嚴經》,也有在講《楞嚴經》,只要來跟我參考我就會跟他解釋,跟他解釋。別五時就是分得很清楚,能五時意思就是說慈悲納受其他的衆生,這樣還聽不懂就沒辦法了,沒辦法,聽不懂就真的要去跪香。五時,五時,亦有通五時跟別五時,別五時就是佛陀才華衆生的方法,以此分爲五個時候,以顯說法的次第,通五時指每一個時期當中相應受教者的能力而說法,隨其各自不同的反應以顯教法的融通,此法關于五時的年限有很多種說法,有的人說五時是不是應以時間而分別,或者是以理論的組織分別,自古以來爭論這個問題,所以我們就智者大師怎麼說我們照這樣就好。

  底下說八教,就是第二個階段,前面講五時,華嚴時、阿含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,現在講八教,又進入另外一個階段,八教就是化儀四教,化儀四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佛陀教化衆生所用的形式跟儀則,以這個化法四教就是佛在教化衆生所采用的教法的內容,所采用的教法的內容:第一、化儀四教,頓教,佛陀最初將他自內證的方法直接教示這個衆生,相當于《華嚴經》所說,《華嚴經》直接講他內心的證,這麼深奧的道理,第二就是漸教,教化的內容從淺而漸漸進入深奧的教法,相當于《阿含》,《阿含》,所以寫一個:初。漸教分作初,漸初,漸中跟漸末,所以這《阿含經》就是漸初,根機最差的,慢慢成熟;《方等經》就是漸中,漸漸的漸,漸漸進這個《方等經》,《方等》底下一個:中。般若時,末,就是漸教進入般若智慧的教化,根機更加利,叁時所說,所以有漸初、漸中、漸末,就是漸教分成初、中、末。第叁,秘密教,佛陀應衆生不同的根機的能力因材施教,施以各別的教化,因此彼此互相不相知這叫做秘密,佛陀教他,他不了解他,他也不了解他,這叫做秘密。不定教,各種根機的衆生雖然坐在同一個地方,但是因爲能力不同,所體悟的教法不同,這叫做不定,簡單講就是每一個人體悟都是不一,不同,這叫做不定,其中秘密教跟不定教共同的點就是同聽異聞,秘密教跟不定教的共同點就是同樣在聽,而所産生的聽法不同,同樣坐在一度聽法,所講到的法都不同,但是前者,前者是秘密,前者就是相互俱不知利益之差別,就是說秘密教是因爲互相不曉得利益,你聽你得到大利益,我聽我得到小利益,互相不了解,是爲人法俱不知,秘密就是說人,你也不了解我的內心聽佛的講法我得到多少,你也不曉得我聽多少,比如說佛在講這個四谛法,這個人聽的跟那個人聽的感覺不同,他聽這個四谛法,但是他證到圓滿法,他聽這個四谛法,得到一點點而已,所以人也不知道,法也不知道,俱不知,後者就是不定法,後者就是不定法,是了知相互利益的差別,我有得到利益,你也有得到利益,但是你得到利益比較大,我得到利益比較小,都知道,但是……,這叫做人知,但是法不知,你知道我,我也知道你,但是你所聽到的法是很好的法,我聽到的法是平平的,所以這叫做不定法,不定教,前面,前者就是說秘密教,後者就是講這個不定教,又不定教原義,不定教它的原義,本來的意思是說個人所體悟教法不一定,所以嚴格來說上面的秘密教理,應該稱爲秘密不定,上面的秘密教理應該稱爲秘密不定,而不定教應該稱爲顯露不定,前面這個秘密教就是說他聽到法不同,但是大家都不了解,這叫做秘密不定,沒有顯示出來,後面這不定教叫做顯露,因爲你知道我也知道,但是你聽得比較得利益,我聽得比較不得利益,像我們大家都在聽《彌陀經》,大家都知道你在聽《彌陀經》,你得到法喜充滿,他得到的比較少,年經大的人沒讀過書,他就說:都聽不懂,都聽不懂。因此要了解,顯露不定教對此頓、漸二教,乃是公開的教法,所以稱作顯露定教,顯露定教,這個頓、漸二教就是公開的教法,稱爲顯露定教。

  現在再來,化法四教,前面是講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,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,第二個是化法四教,化法四教,第一、叁藏教,略稱藏教,就是小乘教,是爲叁乘人說《阿含經》,爲了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菩薩比較鈍的,說《阿含經》,以明但空就是只知道空的一面,而不知道同時有不空的一面這個道理,並由析空觀,析空觀的意思就是說慢慢去分析,慢慢地分析,又作拙度觀,拙度,拙就是比較笨,比較差,簡略……,就是說析空集……,慢慢、慢慢、慢慢……,審紙,慢慢分析這個紙變成紙灰,紙灰就變成電子、質子、中子,再來就沒有,慢慢、慢慢來分析,我們這個色身,色身就是四大造成的,四大都是假的,假的裏面的細胞、骨頭有一天會死、會無、會滅,慢慢覺悟,叫做拙度觀,根機比較差,入這個之教,無余涅槃,這《十四講表》有解釋過,無余涅槃就是沒有存這個色身,該教的菩薩已製伏見思二惑,見思二惑,惟未斷盡煩惱,爲教化衆生經叁大阿僧祇劫證悟到長時間實踐因行,所以叫做伏惑行因,意思是說藏教伏惑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實踐,所以這叫做伏惑行因,根機比較差,第二叫做通教,通教,通,有通同、通入與共通,諸位!你們初看有比較困難,聽到這個時候很吃力,一團霧水,沒關系,錄音帶再買回來,再繼續聽,再繼續聽,回去一定要聽,聽得耳熟能詳再來,再來,當然我不可以一直等你,我不可以一直問:你聽得懂嗎?聽不懂再講,聽得懂嗎?聽不懂再講,這樣會耽誤到衆生,聽不懂沒關系,慢慢來,通教,通有通同、通入、共通,以該教爲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叁乘所共通的大乘初門教,這叫做通教,通往大乘,即有如幻即空,如幻即空,簡單講當體就是空,當下就是空,一切事一切物就是因爲因緣所成立,所以叫做如幻的假空,如幻之空,空、假的道理,觀體空觀,觀空上體空觀,就是觀這個全體本來畢竟空,又作巧度觀,比較厲害的,頭腦比較好,簡單講就是讕觀就知道這是因緣和合的,根本就無所著,也沒什麼好執著的,此教菩薩中的鈍根者只能理解比較淺的教理,以藏教的菩薩同證到菩提果,叫做通同,通同,就是說藏教的菩薩同證到菩提果,通同。底下:勝根的菩薩能夠領悟到教中所含的深奧中道的妙理,所以最後他能夠進入別教跟圓教,就是通教能夠進入別教跟圓教叫做通入,通同就是以藏教能夠證到藏教的菩薩的,同證到菩提果,那麼現在講以勝根比較利的菩薩,能夠領悟到比較深奧的道理,進入這個別教跟圓教,通入,如此由通教轉進別教,叫做雖接通,別接通的意思就是別教來到這個通教,意思是說通教的人會進來這個別教,別教接引通教,慈悲,別教的根機比大乘根還深,所以叫做別接通,別教來接引這個通教,或者是可以說別入通,就是別教進入通教,由通教轉入圓教,這叫做圓接通,或者說圓入通,圓教進入這個通教,圓教根機這麼利進入通教,或是通教根機比較利能夠圓教接引走,同時通教的菩薩爲了學習別教的教,而以別教修行的目的、名目來表示通教的位次,此稱爲名別義通,就是名是不同,但是義理是會相通。第叁、別教,別就是不共跟曆別兩種意義,就是不共二乘,獨爲菩薩叫做不共,別教就是不是小乘的,不是聲聞也不是緣覺,這一點別于其他的叁教,又由差別的面觀……,又由差別面觀察諸法,差別面來觀察這個諸法叫做曆別,所以叫做別教,簡單講就是說藏教也有藏教的差別,通教也有通教的差別,別教有別教的差別,所以這叫做別教,叫做曆別,因爲跟這個二乘不同,因爲獨爲菩薩法,這叫做不共,還是叫做別教,別教就是說別于其他的叁教,都有差別叫做別教,別于二乘法也是可以說別教,所以稱爲別教,此教次第觀空,觀空觀,再來觀這個假觀,再來觀這個中觀,叁谛,觀空觀叫做真谛,觀假觀這叫做俗谛,觀中谛叫做中谛,領悟到中道的道理,但是因爲他中道不同空、假,假就是假有,所以稱但中,但中就是只有中道,不是圓滿,不是圓滿教,只有講這個中道,但是因爲他的中道是不同于這個空、假,意思是說離開這個空跟假另外有一個中,所以觀空、假之外,還要安立一個中庸、中道,他的觀法叫做次第叁觀,次第叁觀是有次序的,根機又比較差,根機又比較差,根機又比較差的意思,根機又比較差的意思是說觀這個空就是空,觀這個有,假有就是有,觀這個中就是中,叫做觀空、觀假、觀中,這有次序的叫做次第叁觀,又稱爲隔曆叁觀,有隔閡的,別教的菩薩到實地之後悟到中道的道理,就是見法身,與圓教的人一樣,但是在初地以前,從這個但中就是只了解這個中道,不了解中就是空,就是有,不了解空就是假,就是有,假就是中,不了解假就是中,就是空,意思是說圓教就是說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即假、即空、即中,即中、即空、即假,愈來愈一頭霧水了,你看,已經兩眼無神了,初次來聽經的時候聽到這個穩倒的,第一天若不曾聽過聽到這個穩死的,躺著睡精神比較好,若聽得懂的人是:噢!像得到寶貝,得到寶貝,就是這樣,所以因爲他只但中就是只了解中道,不了解中道又有具足空跟有,所以別教的菩薩到初地之後悟到中道的道理,與圓教的人相同,但是在初地之前從這個但中的道理,體悟到其中所含的不但中,就是空、假中不離中,就是即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