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空、即假、即中的道理,就是自信這個十住位到十回向之間,又將這個別教轉入圓教,所以叫做圓接別,圓接別教,也稱爲圓入別,那麼前面在講別接通,圓接通,還是圓接別,全稱叁被接,別教來接引通教,要不然就圓教來接引通教,圓教來接引別教,叫做叁被接,被接的意思主要是說觀理之際,體悟到其中所含的深義,由此再轉進,更高的次第,以上叁教在理論上皆可通至佛果,但是實際上行者在因中被接,以至于沒有人可以達到叁藏教的斷惑,因爲這個藏教是斷這個見、思、惑,證到這個阿羅漢果,但是這個通教,八地以上,乃至別教,初地以上,這全都還沒有斷惑證到這個佛果,因爲藏教斷見、思二惑,在叁界內就是已經證阿羅漢果,但是這個通教跟別教是行菩薩法,他就是斷這個叁界外的法執,塵沙惑跟根本無明,所以在通教跟別教他沒有究竟證果位的人,所以說乃至別教初地以上到這個有教無人,有教無人就是說有人學這個教理,行這個菩薩道,但是沒有人證到這個果位,因爲通教跟別教是大乘的過程,必須要到圓教才有辦法,或者是果頭無人,果就是說至佛果,但是沒有這個人,我現在解釋,解釋,意思就是說藏教他斷這個叁界內的見、思二惑,斷這個叁界內的見、思二惑他證到這個阿羅漢果,阿羅漢分作二個,一個是小乘的阿羅漢,就是四果阿羅漢,一個是大乘的阿羅漢,就是我們所說的佛,小乘的阿羅漢是斷這個叁界內的見、思二惑,大乘的阿羅漢斷這個叁界外塵沙惑跟根本無明,所以在藏教他有證果位,因爲他證到四果,但是在通教跟別教,因爲他在行菩薩法還沒有證到佛果,沒辦法,所以必要在圓教才能證到究竟的佛果,究竟的佛果,所以叫做無人證教,就是有教無人,或者是果頭無人,叫做無至佛果者,無至佛果者,講歸講,自己回去想,待會兒回去慢慢去想。
請翻開講義:我們看圓教,第四的,一、二、叁、四的四,四的最底下圓教,我們昨天講這個藏教、通教跟別教,今天要來講這個圓教,圓教,圓意思就是不偏,就是圓融、互備,就是無論他迷,還是他悟,在本質上並無差別,處于真實之理,也是爲佛所覺悟的道理,所以圓教在顯示佛之所悟,也就是明示佛陀自內證之教,自內證就是佛有證悟到什麼道理,那麼圓教就徹悟到什麼道理,此教觀空、假、中叁谛,叁谛之理在一谛,互具其他二谛,意思就是說這個中道的道理不但是中,他是用一心叁觀,不是像別教,別教是說次第叁觀,觀空、觀假、觀中,這有次第,若圓教不是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即假、即空、即中,即中、即空、即假,當下就一心叁觀,他悟到空,當下就是假跟中,悟到假,假有,當下就是空跟中道,悟到中道,當下就是具足空跟有,這叫做一心叁觀,空、假、中,故此叁觀,稱爲一心叁觀,或稱不次第叁觀,圓融叁觀,以上四教中藏、通二教爲教證俱權,教證俱權就是說這個教法跟這個證悟,全都是方便,不是真實法,至于別教呢?是教權證實,教是方便,證到是真實法,所謂真實法就是大乘的一實相,一實相法就是真如的意思,證到真如的本性,這是別教,所以前面二教是教跟證都是權巧方便,若是別教是教是方便,那麼證是真實法,這叫做教權證實,圓教則爲教跟證俱實,教就是方便法,證就是真實法,這個教跟證全都是真實的,全都是真實的,意思是說別教,教是方便,證是真實,若圓教,教是真實法,那麼證也是真實法,教是真實法,這是唯是一個真實相,一真實相,《華嚴經》講一真法界,那麼《法華經》講實相,那麼《涅槃經》講大般涅槃,那麼這《楞嚴經》講如來藏,空不空如來藏,那麼這圓教講的教跟證都是真實法,若是以此配這個五時,看第五,現在要翻過來看,看這個斜的,因爲接不起來,接斜的,第一華嚴時正說圓教,兼說別教,因爲圓教教理很圓融,很徹底,對這個利根的這個菩薩講的,所以兼說這個別教,這個別教若有大菩薩的根機也可以適合聽這個圓教。第二、鹿苑時,但說叁藏教,所以底下一個括弧,一個但,但就是只說這個叁藏教法而已,經、律、論,第叁、方等時,對說四教叫做對,對說四教就是藏、通、別、圓全都包括在內,用一個對字。第四、般若時,帶這個通教跟別教二教,正說是圓教,是針對根機比較利的人,但是還包含通教跟別教。第五、法華涅槃時,時中法華是純圓教,純的,于《涅槃經》是對說是明說四教,佛要入涅槃再跟他講,跟他講這四教,追泯就是純圓教,追泯就是說講這個藏、通、別、圓,跟他講這是權巧方便的,所以這還要去掉留一個純,這是要成佛,大家都可以成佛,圓滿,圓滿教,當時法華之圓的圓滿是今圓,以說《法華經》以前四時,那個四時那個圓是四時,過去的圓滿,《法華經》是這個時候的圓滿,《法華經》以前的藏、通、別、圓,那是過去的圓滿教,雖然同一個教理說是圓滿,圓滿是昔圓跟今圓,但是這體是不同,無二,今圓,今圓滿教,跟過去的圓滿教,這個圓體無殊就是不同,沒有說不一樣,全都一樣的意思,這是說在論它的作用,互有,優跟劣,所以說今圓爲純圓,獨妙開顯門,開權顯實,開顯就是顯示這個純圓,這個獨妙的這個法門,叫做今圓,而超越前面四時的過去的圓滿法,顯出這個殊勝的作用,意思是說法華涅槃這個圓是純圓法,圓滿法,純正的圓滿法,前面那個圓是藉著藏、通、別、圓去比較出來的圓滿法,比這個藏、通、別還圓滿,所以叫做圓滿法,但是這個昔日的圓跟今日的圓滿法,今天這個圓滿法,法華涅槃又是純圓法,由此《法華經》乃是四教之外,超八醍醐之最殊勝,超八就是超前面的,前面的,也就是超越化儀四教,化儀四教: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。化法四教就是藏、通、別、圓,超越這個八教,所以叫做超八醍醐,而爲最上的醍醐味教,醍醐味教。
那麼這樣講,諸位!這樣講有時候會聽不懂,聽不懂,會一頭霧水,會一頭霧水,昨天下課就有人搖頭,現在這簡單,現在翻到第一張來,我若將這個第一張這個講表有畫線路這些,從頭,你只看這個表就好,都不用看前面、後面你就通達,你就會通達了,不用煩惱,不用煩惱。
好!看這個表,化儀四教就是佛要度化衆生的形式,分爲頓就是根機很利的人,根機非常的利,像大菩薩、六祖,一聽就頓悟那種,很利的人,頓教,用這個頓的方法,像藥要開藥方,這個人寒性要開熱藥,這個人熱性的要開寒藥,這個人容易感冒,要開這個改變體質的,所以化儀四教就像開藥的那張藥單,藥單,藥方,開始在開藥,有的要開頓教的這個藥方,再來底下漸教,漸教的意思就是說他的根機不夠利,他必須要慢慢、慢慢引導他,引導他,但是這個漸教又分爲漸初、漸中、漸末,漸初就是說他的根機是小乘的,根機是小乘的,所以他必須要講這個《四阿含》,漸中可以漸漸進入這個大乘法,進入這個大乘法,漸末就是說大乘法聽得已經很久了,所以漸末的意思是說究竟般若法,究竟圓滿,後來講這個圓滿法,漸末。
再來,秘密教就是說……,秘密教旁邊你寫幾個字,寫:根機不同,佛所說法所得不互相知道,你若寫這樣看了就會懂,因爲根機不同,佛所說的法,所得到的互不知,互相不知道,比如說我現在在這裏說法,你所得到的跟他所得到的不同,這叫做秘密,你知道你的而已,他知道他的而已,不定教,寫八個字,法會同席,所證不一,法會同席,佛在說法的時候,佛在說法的時候坐在前面的這些衆生,全都同這個時候叫做法會同席,所證不一,他所證到的卻是不同,有的講四谛法證到圓教的菩薩,有的講到菩薩法,證到小乘而已,所以說不定教就是說法會同席,所證不一,法會是大家同時坐在這個地方,但是他所證到的卻是不同,卻是不同,所證不一。再來,最左邊,非頓、非漸、非秘密、非不定,就是法華涅槃時,他也不是頓,也不是漸,也不是秘密,也不是不定。好!在秘密教跟不定教的上面,畫二條線出來連在一起,上面寫四個字,叫做同聽異聞,大家都在聽,但是聽到的都不同。好!在秘密教的上面寫個:秘密不定,在不定教的上面寫個:顯露不定,你先寫起來我再跟你解釋,秘密教的上面,秘密教的上面,寫一個秘密不定,不定教的上面寫一個:顯露不定,顯露不定,這意思就是說秘密教就是說雖然大家聽互相不了解,叫做秘密不定,但是不定教是大家都在聽是很清楚,都在聽是很清楚,但是所證的不同,叫做顯露不定。他是顯示出來,大家都在聽,大家都很清楚,你也在聽,我也在聽,大家都知道,但是卻是所證到的境界不同叫做顯露不定,前面秘密教叫做秘密不定。好!在頓教跟漸教的上面畫兩條線連在一起,上面寫個:顯露定教。頓教跟漸教,漸教底下分漸初、漸中、漸末,頓教跟漸教畫兩條線起來連在一起,上面寫四個字,叫做顯露定教。顯露的定教就是說它是很明顯出來還是定教,它不是不定的,你是頓,還是漸,根機不同,這樣好,底下。
這個化儀四教來搭配這個五時,五進,頓教,我們現在看這個華嚴時,佛成道的時候講這個《華嚴經》,這個《華嚴經》是針對這些大菩薩講的,後來又針對這些聲聞、緣覺的根機講的,所以《華嚴經》的時候畫一條到上面:頓教,意思就是說《華嚴經》就是這些大根器的人在聽的,所以這頓教畫一條線下來,配合在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爲什麼畫在這個秘密教,又畫在這個不定教的上面呢?這個秘密教跟這個不定教爲什麼也畫在《華嚴經》,就是說佛在講這個秘密法,這秘密法就是說佛在說法的時候,有的人悟到《華嚴經》的思想,證悟到《華嚴經》的思想,所以只有他知道而已,有華嚴的境界,有華嚴的境界,所以這秘密畫一條線到華嚴來,是因爲根機不同,所以大家不了解,但是其中有根機,適合這個華嚴的根機,這個不定教爲什麼畫一條線下來這個華嚴時,這是什麼原因呢?就是說法會同席,說的不是華嚴,但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