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他所證的剛好《華嚴經》這個境界,所以說不定也有華嚴的根機,所以第一叫做華嚴時,那麼佛成道之後,先照高山就是《華嚴經》,講這個《華嚴經》,對大根器的人說法,叁七,二十一日,後來佛又在聲聞、緣覺當中講這個《華嚴經》,所以《華嚴經》分作兩個階段講。
再來鹿苑時:佛講這個《華嚴經》,小乘的根機如聾如啞,完全聽不懂,佛認爲這樣沒辦法利益衆生,這樣沒辦法利益衆生,必須要跟他講這個四谛法,小乘的四谛法,講這個小乘的四谛法,所以他就下這個金剛座來到這個鹿野苑,叁轉四谛*輪,叁轉四谛*輪,就是在這個鹿苑時,所以鹿苑的旁邊寫一個:阿含,因爲佛所講的都是離不開《阿含經》,《四阿含》,所以又名阿含時,但是是在鹿野苑講的,又名鹿苑時,所以鹿苑時,這針對小乘的根機講,因爲《華嚴經》講的聽不懂,所以佛就下座,下座之後,就開始講這個最簡單的四谛法、十二因緣法,這個頓根的菩薩,六度法,鹿苑時,佛成道就先來度五比丘,佛在講《華嚴經》的時候,衆生在看佛是坐在金剛座下,菩提樹下金剛座,菩薩看到佛是在說法,因爲衆生看到的是丈六金身,但菩薩看到的不是這種,菩薩看到的是百千萬億由旬的色身很大,所以我們凡夫看佛是坐在那個地方不動,若菩薩在看他是在華藏世界在講這個《華嚴經》,在講這個《華嚴經》,那麼鹿苑時的時候佛就現這個比丘相,比丘相,佛是十九歲出家,經過十二年剛好叁十歲,叁十一歲成道,佛是叁十一歲成道,有的人講佛是二十九歲出家,四十一歲成道,兩種說法,那麼不管如何佛就是一位聖人,因爲印度不重視曆史,所以一般的人都是采取十九歲出家,叁十一歲成道,爲什麼會采取這種講法,因爲印度人是很早結婚,差不多十二歲就結婚,在比丘尼戒裏面都有講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,都差不多在十歲、十一歲就結婚,懷胎羅睺羅是六年,依經典記載,羅睺羅在母親腹中是六年,這六年是因爲老鼠東奔西跑的時候,他拿一塊破布塞住老鼠洞,讓老鼠關在裏面六天沒東西可吃,感應到這輩子在媽媽的腹中六年才來出世,叫做密修第一,聽說在腹中就在修行了,所以塞住老鼠洞,塞老鼠洞,塞住,這輩子生不出來,經典這樣記載,按照這麼說,所以若說佛是在十二、叁歲結婚而言,懷羅睺羅六年,算起來剛好十九歲、二十歲,那時候佛是離開之後才生這個羅睺羅,所以說有的人說佛還沒有離開這生羅睺羅,因爲印度很不重視曆史,所以我們現在要考核就非常困難,非常困難,所以一般而言演電影還是采取十九歲出家,佛是十九歲出家,叁十一歲成道,叁十一,不是像我們現在七、八十還在這裏熬,我們是真的很可憐的衆生,真的很可憐,佛叁十一歲就成佛,大徹悟,所以說人家說佛四十九年轉法界,若這樣叁十一歲成道,加四十九剛好八十歲,這樣剛好正確,剛好正確,佛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叁百余會,就是講經講叁百多會,集合叁百多次講經,以曆史這樣來印證,這樣是正確,這樣是正確的,有的人講二十九歲,一般人是不采取二十九的觀念,說佛二十九歲才出家,一般是沒有這樣講,所以都接受十九歲出家的情形,照理講佛不是國王,照理講佛不是國王,也不是皇太子,照曆史上,印度當時分作北天竺、中天竺、南天竺、東天竺、西天竺,印度當時分作五個天竺,天竺就是印度,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,那麼就像現在的美國劃分五十個州,一州、一州,就是聯邦調查,聯邦調查,聯邦,一個聯邦,那麼釋迦牟尼佛是中印度的一個小國,叫做加毘羅衛國,加毘羅衛國,所以你要說佛當時在世的時候,是整個印度的國王的兒子,稱爲太子,這不是這樣子,但是我們現在中國來講應該是講諸侯的兒子,諸侯的兒子,而不是國王的兒子,但是因爲我們佛教徒講太子出家是很有面子,你聽得懂嗎?他是很有面子,但是這麼講是違背曆史,違背曆史,我們釋迦牟尼佛是太子出家,大家都很有面子,但是實際上曆史記載,按照曆史上考據,他不是太子,一個聯邦,像美國的一個聯邦州州立的一個政府的兒子,這樣講是符合曆史,若講這個太子,是佛教徒很有光彩,很有光彩,像這樣很不簡單了,這樣就很不簡單了,算是很大了,照曆史來講是這樣,照電影來演是大家都說太子出家,太子出家,所以這佛教徒大家走起路來就很神氣,我們佛祖是太子出家,這出身身份有差別,出家身份有差別,現在若人家要來聽經,喂!來聽慧律法師講經,對不對?我不要去。人家研究所的,讀很多書的。這學曆就搬出來,壓住,讀很多書,不是沒有讀書,有時候佛教徒就覺得很光榮,這種就是說配合世俗人,世俗人要讀書比較高的法師他就看得起,不然我們讀這麼多書怎麼比得上廣欽老和尚,他若問你一句,你就啞口無言了,難道不是這樣,人家沒有讀書,難道不是這樣,因此配合這個世俗,世俗人學曆比較高,看起來就比較有份量,說:來聽學曆比較高的人講經。是這種原因,所以鹿苑時是佛下這個金剛座下,下這個金剛座下,那麼他來講這個四谛法給這個小乘的根機,那麼鹿苑時,所以鹿苑時有這個漸初,畫一條線就是漸教,因爲它不是頓教,所以它是漸教的初機的時候在鹿苑時,那麼秘密教呢?就是說因爲根機不同,它所聽到的只得到這個小乘的法,所以叫做鹿苑時,不定教也有,因爲法會同時在講,他所得到的只是像小乘的利益而已,所以秘密跟不定,再畫一條線下來,秘密跟不定也有得到,講大乘法卻得到小乘的利益而已,所以秘密教、不定教都有在鹿苑時,畫這個線下來鹿苑時,就是說秘密教、不定教有講這個大乘的,或講這個圓滿教,就是他所得到的只有小乘的利益而已,所以畫一個路線下來就是鹿苑時。
再來方等時,方等時就是漸教,小乘的根機,漸漸就成熟,漸漸成熟而言,就漸教的中間,就方等,方等就是遍十方,平等法,遍十方,平等法,這就變成大乘的,大乘法,這個大乘法裏面,漸教的中間畫一條線下來,漸中畫一條線,方等,那麼秘密教跟不定教有的人聽小乘的得到這個方等,那麼有的人聽這個法華涅槃或是說聽這個般若時,咦!得到這個方等,所以秘密教、不定教也有在方等,再來漸教的末,畫一條線下來:般若時,佛經過這個鹿苑時,小乘的根機,經過方等時的這個大乘的根機,他知道要講這個究竟空,所以在般若的旁邊寫叁個字:講畢竟空的道理,畢竟空的道理,這般若時講畢竟空,講十八空,空空,十八空,般若時講畢竟空,大乘的根機已經成熟,他必須要講這個般若時,就講這個無相法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一切法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,無六度萬行,無所謂的布施,無所謂的持戒,有自性本有布施,自性本有持戒,自性本有具足般若,所以說空全都否認,全都去掉一切的執著,畢竟空,連所得到的法全部要放下,畢竟空,叫做般若時,般若時,般若時畫一條線上去:漸末,就是這個漸教根機,這漸教漸漸來,漸初、漸中、漸末,這根機漸漸來,漸漸成熟,所以漸末,秘密跟不定也是這樣子,講小乘的,那麼他得到的般若的這智慧,或者講圓教的得到般若的智慧,不一定,秘密,般若時,最後法華涅槃時,佛要入涅槃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的旁邊寫一個:佛從七十二歲開始講《法華經》,佛從七十二歲一直講到八十,《涅槃經》的旁邊,佛入涅槃一日一夜講《涅槃經》,《法華經》講八年,《涅槃經》講一日一夜,《涅槃經》講一日一夜我們就要讀很久了,很大本,《涅槃經》你看看很大本,很驚人,所以法華涅槃這個時候就是佛已經進入最後的階段,最後的階段,來!看這個……,五時看完了,現在看這個五味,五味,不是五味丸,乳味,爲什麼叫做乳味呢?《華嚴經》爲什麼叫做乳味呢?你知道什麼原因嗎?你知道是什麼叫做牛奶的乳味,意思就是說華嚴是大菩薩,佛已經證到這個究竟法,他將他自內證的東西講出來就等于一頭牛,直接擠出來的牛乳,最新鮮的,直接、直接從牛的身上擠出來,簡單講這《華嚴經》,就是從佛的自內證的本性流露出來,一模一樣,簡單講乳味就是與原來的味保持原來的味道一樣,牛乳從牛身直接擠出來,這大菩薩的法從佛的自內證直接去體悟,意思是說直接的東西,直接的東西,沒有經過任何地改變,簡單講《華嚴經》就是在講佛他自內證的東西,他這個圓滿法,富貴法,華嚴時就是乳味,但是因爲這個乳味有的人不習慣,咦!慢慢、慢慢再轉變,提煉變成酪味,有的人牛奶喝了會腹瀉,不合,改變一個酪味,像小孩要吃酪味,鹿苑時,鹿苑時的小乘,酪味,酪味,就是乳味再提煉變酪,有一點酸酸的,再來方等時,方等時是什麼呢?生酥味,生酥味,酪味再提煉變生酥味,慢慢再蒸熟,煮熟叫做熟酥味,般若時,熟酥味,熟酥味再提煉變醍醐味,醍醐味,醍醐是什麼沒有人知道,那麼我有問過忏雲老和尚:請問師父!這個醍醐是什麼東西?他告訴我這個我印象很深,我們出那個冷盤你聽得懂嗎?冷盤若筍子出來,冷的筍子出來,沾的稠稠的那種叫做什麼,沙拉,問起來就是那種東西,以前搞了老半天不曉得醍醐是什麼東西,有的人說不是,有的人說不是,這醍醐是什麼東西,不曉得。所以這逢甲大學的素食,素食團,忏雲法師提一個字叫做醍醐軒,醍醐軒,人家十字軒,醍醐軒,我就是喜歡吃這種東西,醍醐軒,那麼這個味道愈來愈純,有的就愈來愈好,乳味是表示說它保持原來的鮮味,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就是變……,改變提煉。再來《華嚴經》的底下,華嚴時的底下一個尖,簡單講就是說講《華嚴經》的時候,因爲根機太利,但說這個圓教,但是兼說別教,所以這個華嚴時只對這些大菩薩講的,就是圓教,要不然就別教,鹿苑時,但,就是只有對小乘的,但叁藏教,但就是藏教,藏教,藏教,對呢?方等時,方等時剛好小乘、大乘全都講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