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他所证的刚好《华严经》这个境界,所以说不定也有华严的根机,所以第一叫做华严时,那么佛成道之后,先照高山就是《华严经》,讲这个《华严经》,对大根器的人说法,三七,二十一日,后来佛又在声闻、缘觉当中讲这个《华严经》,所以《华严经》分作两个阶段讲。

  再来鹿苑时:佛讲这个《华严经》,小乘的根机如聋如哑,完全听不懂,佛认为这样没办法利益众生,这样没办法利益众生,必须要跟他讲这个四谛法,小乘的四谛法,讲这个小乘的四谛法,所以他就下这个金刚座来到这个鹿野苑,三转四谛*轮,三转四谛*轮,就是在这个鹿苑时,所以鹿苑的旁边写一个:阿含,因为佛所讲的都是离不开《阿含经》,《四阿含》,所以又名阿含时,但是是在鹿野苑讲的,又名鹿苑时,所以鹿苑时,这针对小乘的根机讲,因为《华严经》讲的听不懂,所以佛就下座,下座之后,就开始讲这个最简单的四谛法、十二因缘法,这个顿根的菩萨,六度法,鹿苑时,佛成道就先来度五比丘,佛在讲《华严经》的时候,众生在看佛是坐在金刚座下,菩提树下金刚座,菩萨看到佛是在说法,因为众生看到的是丈六金身,但菩萨看到的不是这种,菩萨看到的是百千万亿由旬的色身很大,所以我们凡夫看佛是坐在那个地方不动,若菩萨在看他是在华藏世界在讲这个《华严经》,在讲这个《华严经》,那么鹿苑时的时候佛就现这个比丘相,比丘相,佛是十九岁出家,经过十二年刚好三十岁,三十一岁成道,佛是三十一岁成道,有的人讲佛是二十九岁出家,四十一岁成道,两种说法,那么不管如何佛就是一位圣人,因为印度不重视历史,所以一般的人都是采取十九岁出家,三十一岁成道,为什么会采取这种讲法,因为印度人是很早结婚,差不多十二岁就结婚,在比丘尼戒里面都有讲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,都差不多在十岁、十一岁就结婚,怀胎罗睺罗是六年,依经典记载,罗睺罗在母亲腹中是六年,这六年是因为老鼠东奔西跑的时候,他拿一块破布塞住老鼠洞,让老鼠关在里面六天没东西可吃,感应到这辈子在妈妈的腹中六年才来出世,叫做密修第一,听说在腹中就在修行了,所以塞住老鼠洞,塞老鼠洞,塞住,这辈子生不出来,经典这样记载,按照这么说,所以若说佛是在十二、三岁结婚而言,怀罗睺罗六年,算起来刚好十九岁、二十岁,那时候佛是离开之后才生这个罗睺罗,所以说有的人说佛还没有离开这生罗睺罗,因为印度很不重视历史,所以我们现在要考核就非常困难,非常困难,所以一般而言演电影还是采取十九岁出家,佛是十九岁出家,三十一岁成道,三十一,不是像我们现在七、八十还在这里熬,我们是真的很可怜的众生,真的很可怜,佛三十一岁就成佛,大彻悟,所以说人家说佛四十九年转法界,若这样三十一岁成道,加四十九刚好八十岁,这样刚好正确,刚好正确,佛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就是讲经讲三百多会,集合三百多次讲经,以历史这样来印证,这样是正确,这样是正确的,有的人讲二十九岁,一般人是不采取二十九的观念,说佛二十九岁才出家,一般是没有这样讲,所以都接受十九岁出家的情形,照理讲佛不是国王,照理讲佛不是国王,也不是皇太子,照历史上,印度当时分作北天竺、中天竺、南天竺、东天竺、西天竺,印度当时分作五个天竺,天竺就是印度,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,那么就像现在的美国划分五十个州,一州、一州,就是联邦调查,联邦调查,联邦,一个联邦,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中印度的一个小国,叫做加毘罗卫国,加毘罗卫国,所以你要说佛当时在世的时候,是整个印度的国王的儿子,称为太子,这不是这样子,但是我们现在中国来讲应该是讲诸侯的儿子,诸侯的儿子,而不是国王的儿子,但是因为我们佛教徒讲太子出家是很有面子,你听得懂吗?他是很有面子,但是这么讲是违背历史,违背历史,我们释迦牟尼佛是太子出家,大家都很有面子,但是实际上历史记载,按照历史上考据,他不是太子,一个联邦,像美国的一个联邦州州立的一个政府的儿子,这样讲是符合历史,若讲这个太子,是佛教徒很有光彩,很有光彩,像这样很不简单了,这样就很不简单了,算是很大了,照历史来讲是这样,照电影来演是大家都说太子出家,太子出家,所以这佛教徒大家走起路来就很神气,我们佛祖是太子出家,这出身身份有差别,出家身份有差别,现在若人家要来听经,喂!来听慧律法师讲经,对不对?我不要去。人家研究所的,读很多书的。这学历就搬出来,压住,读很多书,不是没有读书,有时候佛教徒就觉得很光荣,这种就是说配合世俗人,世俗人要读书比较高的法师他就看得起,不然我们读这么多书怎么比得上广钦老和尚,他若问你一句,你就哑口无言了,难道不是这样,人家没有读书,难道不是这样,因此配合这个世俗,世俗人学历比较高,看起来就比较有份量,说:来听学历比较高的人讲经。是这种原因,所以鹿苑时是佛下这个金刚座下,下这个金刚座下,那么他来讲这个四谛法给这个小乘的根机,那么鹿苑时,所以鹿苑时有这个渐初,画一条线就是渐教,因为它不是顿教,所以它是渐教的初机的时候在鹿苑时,那么秘密教呢?就是说因为根机不同,它所听到的只得到这个小乘的法,所以叫做鹿苑时,不定教也有,因为法会同时在讲,他所得到的只是像小乘的利益而已,所以秘密跟不定,再画一条线下来,秘密跟不定也有得到,讲大乘法却得到小乘的利益而已,所以秘密教、不定教都有在鹿苑时,画这个线下来鹿苑时,就是说秘密教、不定教有讲这个大乘的,或讲这个圆满教,就是他所得到的只有小乘的利益而已,所以画一个路线下来就是鹿苑时。

  再来方等时,方等时就是渐教,小乘的根机,渐渐就成熟,渐渐成熟而言,就渐教的中间,就方等,方等就是遍十方,平等法,遍十方,平等法,这就变成大乘的,大乘法,这个大乘法里面,渐教的中间画一条线下来,渐中画一条线,方等,那么秘密教跟不定教有的人听小乘的得到这个方等,那么有的人听这个法华涅槃或是说听这个般若时,咦!得到这个方等,所以秘密教、不定教也有在方等,再来渐教的末,画一条线下来:般若时,佛经过这个鹿苑时,小乘的根机,经过方等时的这个大乘的根机,他知道要讲这个究竟空,所以在般若的旁边写三个字:讲毕竟空的道理,毕竟空的道理,这般若时讲毕竟空,讲十八空,空空,十八空,般若时讲毕竟空,大乘的根机已经成熟,他必须要讲这个般若时,就讲这个无相法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一切法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,无六度万行,无所谓的布施,无所谓的持戒,有自性本有布施,自性本有持戒,自性本有具足般若,所以说空全都否认,全都去掉一切的执著,毕竟空,连所得到的法全部要放下,毕竟空,叫做般若时,般若时,般若时画一条线上去:渐末,就是这个渐教根机,这渐教渐渐来,渐初、渐中、渐末,这根机渐渐来,渐渐成熟,所以渐末,秘密跟不定也是这样子,讲小乘的,那么他得到的般若的这智慧,或者讲圆教的得到般若的智慧,不一定,秘密,般若时,最后法华涅槃时,佛要入涅槃《法华经》,《法华经》,《法华经》的旁边写一个:佛从七十二岁开始讲《法华经》,佛从七十二岁一直讲到八十,《涅槃经》的旁边,佛入涅槃一日一夜讲《涅槃经》,《法华经》讲八年,《涅槃经》讲一日一夜,《涅槃经》讲一日一夜我们就要读很久了,很大本,《涅槃经》你看看很大本,很惊人,所以法华涅槃这个时候就是佛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,最后的阶段,来!看这个……,五时看完了,现在看这个五味,五味,不是五味丸,乳味,为什么叫做乳味呢?《华严经》为什么叫做乳味呢?你知道什么原因吗?你知道是什么叫做牛奶的乳味,意思就是说华严是大菩萨,佛已经证到这个究竟法,他将他自内证的东西讲出来就等于一头牛,直接挤出来的牛乳,最新鲜的,直接、直接从牛的身上挤出来,简单讲这《华严经》,就是从佛的自内证的本性流露出来,一模一样,简单讲乳味就是与原来的味保持原来的味道一样,牛乳从牛身直接挤出来,这大菩萨的法从佛的自内证直接去体悟,意思是说直接的东西,直接的东西,没有经过任何地改变,简单讲《华严经》就是在讲佛他自内证的东西,他这个圆满法,富贵法,华严时就是乳味,但是因为这个乳味有的人不习惯,咦!慢慢、慢慢再转变,提炼变成酪味,有的人牛奶喝了会腹泻,不合,改变一个酪味,像小孩要吃酪味,鹿苑时,鹿苑时的小乘,酪味,酪味,就是乳味再提炼变酪,有一点酸酸的,再来方等时,方等时是什么呢?生酥味,生酥味,酪味再提炼变生酥味,慢慢再蒸熟,煮熟叫做熟酥味,般若时,熟酥味,熟酥味再提炼变醍醐味,醍醐味,醍醐是什么没有人知道,那么我有问过忏云老和尚:请问师父!这个醍醐是什么东西?他告诉我这个我印象很深,我们出那个冷盘你听得懂吗?冷盘若筍子出来,冷的筍子出来,沾的稠稠的那种叫做什么,沙拉,问起来就是那种东西,以前搞了老半天不晓得醍醐是什么东西,有的人说不是,有的人说不是,这醍醐是什么东西,不晓得。所以这逢甲大学的素食,素食团,忏云法师提一个字叫做醍醐轩,醍醐轩,人家十字轩,醍醐轩,我就是喜欢吃这种东西,醍醐轩,那么这个味道愈来愈纯,有的就愈来愈好,乳味是表示说它保持原来的鲜味,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就是变……,改变提炼。再来《华严经》的底下,华严时的底下一个尖,简单讲就是说讲《华严经》的时候,因为根机太利,但说这个圆教,但是兼说别教,所以这个华严时只对这些大菩萨讲的,就是圆教,要不然就别教,鹿苑时,但,就是只有对小乘的,但三藏教,但就是藏教,藏教,藏教,对呢?方等时,方等时刚好小乘、大乘全都讲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