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就是藏、通、別、圓都有,就是對藏教也講,對通教也講,對藏教也講,對通教也講,對別教也講,對圓教也講,般若時,帶有圓教這個道理,但是兼附通教跟別教的思想,所以用一個帶,《法華經》叫做純圓法,就它的教來講它是屬于圓教,屬于部來講它是純圓,開顯圓的旁邊寫兩個字:純圓,開顯圓,我們圓教的旁邊有一個開顯圓,旁邊寫一個純圓法,約部來講它是指純圓,純圓法。

  再來涅槃時的底下有個追說,佛要入涅槃的時候還有一些小乘的根機,一些藏、通、別、圓的根機,他不能講這個純圓法,所以說他就要追說,追說就是說追溯以前的,因爲還有佛要入涅槃的時候還有一些小乘的根機,還沒有收回來,還必須利益這些小乘的根機,所以從頭再講這個藏教、通教、別教、圓教的思想,讓這些應該得度的他得度,因爲佛要入涅槃了,叫做追說。所謂追泯,泯就是說他講出來之後這個藏、通、別、圓再去掉,這個都不是究竟的,每一個衆生該當成佛,十方叁世一切佛每一個衆生具足圓滿,追泯,泯就是除掉,只有純留這個圓滿法,純圓法就是泯,追說就是慈悲納受比較差的根器,追泯就是要除掉這些權巧方便,只有留這個純圓的法,泯,除掉的意思,除掉的意思。你若聽這個講表,這個線這樣下來,就每樣都解決了,對不對?就不會一頭霧水,聽這個講表就OK了,對不對?聽完之後心情就很好,以後自己看經典就有一個入處,在化法四教的旁邊,寫個:藥味,藥味。我們說化儀四教是藥方,化法四教,藥味,就直接開藥。

  看第叁,看第叁,五時:第一、華嚴時,第二、阿含時,第叁、方等時,第四、般若時,第五、法華涅槃時。華嚴叁照,華嚴叁照就是說《華嚴經》先利益,先照高山,高山的旁邊寫個:上根利智的人,大根器的人。次照幽谷,這個照就是利益,先利益,高山就是先利益地根機最利的人,這個日光慢慢、慢慢一直轉、轉……,轉到中間這裏,次照幽谷,幽谷就是差的根機,小乘的根機,蒙在谷子裏面,山谷裏面,次照幽谷,幽谷就是小乘,最差的根機,後照平地,後照平地,後來照到平地,照到平地,後照平地,平地,方等時,慢慢、慢慢照到這個大乘的根機。左邊,食時,禺中時,正中時,現在講,食時旁邊就寫個:方等時,禺中時就是般若時,法華涅槃時,這正中時就是法華涅槃時,這個是用吃飯的時間來譬喻,華嚴時跟阿含時這沒有用吃飯的時間來譬喻,只有方等時,後照平地,中間畫一條線跑出來,就是在講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,就吃飯的時間來形容它,來解釋它,方等時,吃飯的時間等于八點,早上八點,AM,八點,八點,這意思就是說佛開始要利益衆生了,開始有一點入這個佛法了,就是從大乘經典開始,方等時,這般若時,這個根機已經漸漸接近了,圓滿了,就是早上十點,禺中時,早上十點,禺中時,到正中時,正中時,就是說佛他最重要要等的一天就是這個時候,在正中時的旁邊寫四個字:實相中道,實相中道,在旁邊再寫個:無影。爲什麼說正中時呢?就是無影。我們若拿一根竹竿,我們若拿一根竹竿去插在日光中間,日光照下來,這個竹竿沒有這個影子,沒有這個影子,這意思就是說佛在度衆生度到最後,入這個法華涅槃時,法華涅槃時,沒有二乘的,沒有二乘法,聲聞、緣覺也沒有,沒有權巧方便的菩薩法,全都直接進入中道實相法,正中時就是沒有影子,沒有影子就是除掉二乘還有權菩薩,權智菩薩,因爲分一個實智菩薩,一個權智菩薩,除掉叁種人,沒有二乘人,沒有權菩薩,權教的菩薩,所以叫做正中時,無影就是沒有影子,正中午沒有影子,沒有影子就是不混雜的意思,直接進入實相中道,正中時,正中時,醍醐味,醍醐味,所以涅槃五味,《華嚴經》先照高山,乳味,阿含時,次照幽谷,酪味,方等時,後照平地,生酥味,般若時禺中時,叫做熟酥味,那麼法華涅槃時,正中時叫做醍醐味,醍醐味。

  再來,底下,《法華經》窮子喻,《法華經》在比喻,《華嚴經》的時候,佛在講這個《華嚴經》,噢!很好,華嚴時表示說這個人,長老子他很有錢,很有勢力,遙見其父,看到這個父親是這麼有地位,這麼行的人,就像我們看到佛這樣,《華嚴經》直接看到佛,但是這根機不夠的,阿含時呢?阿含時是什麼呢?雇汝除糞,現在看到長老有錢,有勢力,兒子反而不敢認父親,不敢認父親,卻一直離開,這個長老爲了慈悲要讓他繼承這個財産,就是要繼承這個佛的慧命,他先雇用他,你不是我的兒子,沒錯,你不是我的兒子,沒錯,但是我雇用你,雇用你來掃廁所,他現在掃廁所,掃廁所,每天就接觸這個長老子,就像在座諸位說自己根機不夠,自己根機不夠,那麼不敢講他將來能夠成佛,那麼不敢承認他將來能夠成佛,師父就要方便,有時間老菩薩來幫我清掃這個廁所,幫忙清掃這個講堂,他就真的來了,所以一些老菩薩說:我到極樂世界掃地就好了。老菩薩沒想到他也會成佛,他也會成佛,難道不是這樣,所以現在師父就爲他開示,就爲他開示,開示:你也有成佛的一天,雇汝除糞,先雇請他來掃房子,阿含時,第叁、方等時,方等時,心相體信,他現在慢慢,你的本性就是佛,你有具足這個本性,佛的本性,你有具足這個佛的本體,所以你要相信你也會成佛,心相體信就是說慢慢讓他産生産生他的本性就是佛性,要讓他相信,心相體證。

  再來第四般若時,更無希取,啊!太好了,更無稀奇就是說噢!原來就是這樣,我就是跟佛一樣,更無希取就沒什麼自卑感,能夠直接了解我的本性就是佛,並沒有再要求其他的,我有這個能力能夠繼承佛這個衣缽,更無希取,確確實實有這個能力,叫做更無希取,到最後法華涅槃時聚會親族,這個長者子他百年之後,要將這個擔子交代給他的兒子,說:啊!……就集合這個親族,我從今以後要將這個擔子交給這個人,以前就是被我雇用來掃廁所的,慢慢我爲他開示,他就是我的兒子,因爲他相信他確確實實就是我的兒子,今天他沒有自卑感,他有這個能力,荷擔我這長者子的這個家業,就是聚會親族,就是准備授記,旁邊就是准備授記,爲他授記,授記,授記就是他要成佛了,就交代你經過幾劫之後你在什麼他方世界你會成佛,你的國土叫做什麼名,多清淨的國土,叫做聚會親族,就是表示說責任要交給他了,叫這些親族大家集合,大家集合,這樣講完了(衆鼓掌)。

  現在再來。我們現在五時八教已經講完了,已經講完了。

  【釋《法華經》。】是解釋這個《法華經》。【亦分叁分。第一序品爲序分。從第二方便品。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止。爲正宗分。從後至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。共十一品半爲流通分。即爲初善中善後善。】不是人很累的累,是前面也很善,中間也很善,到最後也是很善,是善事的善。底下:

  【又一時下。指智者大師。先將全經二十八品分叁分。又有一時。講《法華經》。則將述本二門。各分序正流通叁段】就是說【(即】門十四品分作序、正、流通,本門分作序、正、流通,這叫做各分【叁分。)。《法華》一經。前十四品。乃迹門開權顯實。迹者。即釋迦今生。示現成佛之事迹。開叁乘】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【之權教(權巧方便而設)。顯一乘之實理。】就是實相法,實相的道理,簡單講就是說《法華》就是要成佛,所以古時候的人說“開慧的《楞嚴》,成佛的《法華》”,開慧的《楞嚴經》,我們要要開智慧要研究《楞嚴經》,這叫開慧楞嚴,成佛法華,要成佛要研究這個《法華經》,所以顯這一乘的實理。

  ○【後十四品。乃本門開近顯遠。本者。】就是無量劫,【乃釋迦】牟尼佛自【久遠。】無量劫以來,【早成佛道謂之本。開如來之近壽。顯本地之遠壽】最近的壽命。顯本地之遠壽,【(法華如來壽量品雲:】釋迦牟尼佛開始講,【我實成佛已來。無量無邊。百千萬億。那由他劫。)。】那由他劫翻譯成中文叫做億劫,億,億的意思,那由他就是百千億,百千萬億叫做那由他。【迹本各分叁段。則法師等五品。】把筆拿起來,就是第十品到第十四品叫做法師品,第十品到第十四品,《法華經》第十品到第十五品,所以叫做法師等五品。【皆爲迹門流通者。第一序品。全爲迹門序分。第二方便品。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。】授這個學跟無學的記,授記就是要成佛了,【共八品爲迹門正宗分。第十法師品。至第十四安樂行品。】那麼這是這個流通分,就是迹門的流通分,【共五品爲迹門流通分。】底下,【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前半。至彌勒菩薩已問斯事。佛今答之。汝等自當。因是得聞。乃本門發起序。】發起序,【從爾時釋迦牟尼佛。告彌勒菩薩。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止。共二品半。乃本門正宗分。從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盡經。有十一品。皆爲本門流通分。】那麼講這個的意思是要讓大家簡單了解一下,諸位!可能聽起來會迷迷糊糊,但是沒關系,先有這些觀念就好,因爲《法華經》很多人沒看。

  【解】蓋序必提一經之綱。流通則法施不壅。關系非小。後人不達。見經文稍涉義理。便判入正宗。致序及流通。僅存故套。安所稱初語亦善。後語亦善也哉。】蓋序必提一經之綱,就是說這序分就是一本經最重要的,流通分就是這個法可以布施出去,不會阻擋到,不壅。關系非小就是說很重要,後人不達,後來的人他不了解,看到經文稍微關涉這個義理,便判入這個正宗分,所以因此變成序分及流通分,只存這個故套,古時候的人怎樣,我們就照怎樣,並沒有什麼意義,這怎麼可以說初語亦善,後語亦善也哉。

  【講】此乃寄責疏家。】就是說:寄責就是說有一點責備,有一點說這樣是不適合,有一點說這樣不適合。【分科未善。】分得不好。【蕅公對本經。】蕅益大師對本經【所分叁分。與人不同。故首明叁分。皆屬緊要。】皆屬于很重要。【引《法華》爲證。以顯初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