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一期叫做彈诃時,诃責小乘的,彈诃時,在教的順序來講譬喻作生酥味,生酥,生酥味,我們吃的那個酥,酥,生酥味,又方等爲大乘經典的通稱,這個時候初說大乘經典的時期,亦稱呼作方等時,方等時。

  請翻開這個講義。第四般若時,般若時,指方等時之後二十二年,二十二年般若談,就是般若講二十二年,可見般若經典總共六百卷,《般若心經》剛好二百六十字,可見這二百六十字有多重要,可見這二百六十字有多重要,所以指方等時之後二十二年之間,說諸般若經的時候,所以依照經典名字而立名,就像日照禺中時,禺中時就是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,這巳時,有的人念shì時,是不是?那麼禺中就是指十點,早上十點左右,在說這個般若的時候,這個經典就像譬喻早上十點的時候,我們講說這個方等的時候就像早上八點的時候,漸漸進入這個中午,那麼般若時是禺中,禺中是十點左右,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,午時的前面,那麼這個時候所說的教法在內容上爲通,就是通教、別教跟圓教,諸位這個通教、別教、圓教,這不是佛教或是不是外道,這不是這樣,這是將我們佛教在講經當中有分作根機利跟不利,藏教根機最差,小乘的,通教根機就比較好,別教就是大乘的根機,圓教就是頓根,就是最利的,最上(利)的根機,是這樣分法,所以在般若時就對這個通教、別教、圓教叁教全都教化,從佛陀教化的意義來講,從佛陀教化的意義來講,教化的意義來講,這個時候,這個淘汰就是去掉,要去掉大、小乘分別的偏執,要說這個諸法皆是空,要融合這個大、小乘于一味,一味就是諸法皆空,畢竟空,所以這稱爲淘汰時,淘汰,去掉的意思,在教的順序中來講,順序來講,比如熟酥,我們把生酥煮熟,熟酥味,更熟的味道,這個時期乃是佛陀爲須菩提等說般若,所以我們看到《金剛經》,我們就知道這在講空的思想,須菩提就是解空第一,解空第一。令其仰慕大乘,讓他欣慕這個大乘,而且由二乘再進展至大乘中的空,所以叫做般若轉教,以此能夠消除上面的區別,所以這叫做法開會,故亦稱法開會,法開會,其中在說明通教消極的空,即是共般若爲叁乘共學之般若,共般若就是空的思想,聲聞也證到空,緣覺也證到空,菩薩也證到空,這叫做共般若,亦說明別教跟圓教二教積極中的不空中道,不空中道就是有,因爲他要度衆生,這叫不共般若,簡單講就是說共般若就是大家都證到這個空性,但是不共般若就是大乘的這些菩薩爲了要度衆生,要去跟這些衆生結緣,所以他不空,他要從本性産生妙有來度衆生,所以共般若就是空,不共般若他就是證到妙有,因爲他是摩诃薩,大菩薩所要學的這個般若,因爲他要度衆生,他要度衆生,般若時。

  第五、法華涅槃時,《法華經》,我們有一部經叫做《妙法蓮華經》,有一部經叫做《大般涅槃經》,《法華經》的意思是在講一千佛大家都能夠證到佛因,《法華經》是在授記成佛的經典,《大般涅槃經》這個大般就是大家每一個衆生,每一位衆生全都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究竟解脫的階段,叫做《大般涅槃經》,簡單講就是每一位衆生就是有佛性,包括一闡提,叫做法華涅槃時,是指爲所受教者的能力進入最高的境界,要進入佛的知見的時候,大約佛陀在最後八年的時候,講這個《法華經》到入涅槃前一天,一日一夜說這個《涅槃經》的時候,佛在說《涅槃經》是一日一夜而已,一日一夜而已,所以就像在日輪當午之時,像日光正中時,這是究竟圓滿,這個時候所說的教法純是圓滿的圓教,圓滿的圓教,所以會通前面四個時之淺方便教,前面四個時,這個藏、通、別,會通圓教,藏、通、別、圓,那麼會通前面四個這個時,比這些顯……,彰顯就是顯示真實的,開顯圓,就是說過去都是權巧,現在唯有一佛乘,無二亦無別,就是說在講這個《法華》、《涅槃經》,這是講出一實相,實的東西,諸位!我們前面講的,講這個圓教是對這個根機比較利的,圓教,開顯圓,這不同,純圓,純的,比圓教更加圓滿,最究竟的圓滿法就是大家都會成佛,會通前面四個時候,叫做之淺方便教,到最後就藏、通、別、圓,跟他講、講、講……,之後叫他要放下這些,這是權巧講法,到最後開顯圓,開出真實的教法出來,從佛陀教化的意義來講,不止于理論上的法開會,法開會,不止在理論上的法開會,那麼這是實際令一切皆證入這個開會,我們人的開會,那麼實際證入我們這個人,就是說他會證悟到最後這個佛自內證的東西,比如說到法華涅槃的時候是最究竟,最圓滿,是純,都講到佛陀內心的東西,每一個衆生都可以達到這個時候,所以理論上叫做法,可以證入的是我們人,所以理論上叫做法,法開會,開權顯實,可以證入的是我們人所以叫做人開會,在教理當中的順序叫做醍醐,醍醐這是什麼東西,不曉得,意思是說牛奶去提煉,提煉、提煉,酪,酪去提煉稱爲生酥,生酥提煉爲熟酥,熟酥提煉爲醍醐,《法華經》跟《涅槃經》的關系,在顯揚畢竟一乘,畢竟一乘就是一實相,一實相,一實相,《法華經》屬于前番,五味中的後教後味,就是《法華經》在最後,佛從七十二歲講到八十歲,這是從華嚴時以後到《法華經》期間,二乘加以開會,令成就就是開佛的知見,令成就,入佛的知見,爲大目的,大收教,所以這一貫道叫做收圓,收圓,這就是在學我們《法華經》裏面的,叁期末劫收圓,令成就入佛的知見爲大目的,大收教,所以這一貫道看到:你看!這也是收圓,你看!《涅槃經》對《法華經》所遺漏,就是有這個能力的,追說追泯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,並說佛性常住,扶律談常,這個沒講絕對聽不懂,追說就是說佛要入涅槃就一直講,講、講……,講過去他藏教的道理,通教的道理,別教的道理,圓教的道理,叫做追說,已經要入涅槃了,就講過去他一輩子所講的教法,追泯,就去年,要去掉藏教的,要去掉通教的,要去掉別教,要去掉這個圓教,進入開顯圓,純的圓教,純的圓教,所以這叫做追說,追說就是說他要入涅槃,我再跟他講一遍,講藏、通、別、圓的教法,追泯就是你要放下這個權巧,這是權巧,佛在權巧講法的,只有《法華》《涅槃》這是最好的,並說佛性常住,我們的佛性是常住,扶律談常,幫助這個戒律來講這個本性,談常,常就是我們的本性,扶律,幫助這個律,幫助講這個佛性,教化使你成佛,所以爲後番五味中的後教後味,五味最後就是醍醐,所以也稱後教的《涅槃經》,叫做捃拾教,全都揀起來,全都包括在內,除了華嚴叁照,華嚴叁照,就是先照;高山,之後照這個幽谷,之後照這個平地,叫做華嚴叁照,涅槃經五味,華嚴叁照,涅槃經五味以外,另外還有《法華經》長老窮子的譬喻,因爲大家沒看過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舉一個例子說佛陀就是一個很有錢的人,很有錢的父親,我們衆生就是一個很沒用、很窮的兒子,看到很有地位的父親他會害怕,他會害怕,所以這父親就方便權巧,就先雇傭這個窮子,因爲他窮習慣了很有自卑感,我們就是窮子,沒有智慧,先雇傭他來掃廁所,打掃家裏,打掃家裏,這就是佛的慈悲,就是說一個父親他當皇帝,或是他很富有,很有勢力,因爲我們人有自卑感,佛就是像這樣,我們衆生就是什麼?就是很自卑感,我不夠資格成佛,佛說:沒關系!先來結緣。就先進來,先講堂清掃廁所,現在掃地板,做這些打雜的工作,慢慢再跟他開示:你也會成佛。所以,噢!常常掃廁所之後,咦!心相體信,慢慢、慢慢他了解這個心是佛,他了解本體,他就相信他會成佛,慢慢再教導他,到最後佛就爲他授記,佛就爲他授記,授記說:你將來你會成佛。所以說法華長老窮子的譬喻,就是說因爲我們生生世世就是很貧窮,生生世世就是沒智慧,所以我們這輩子聽到這個佛法,說我們會成佛,我們會害怕,我們會害怕,佛祖他這麼慈悲,要將這個佛法給我們,我們會害怕,自卑感,所以就跑掉了,這個佛陀說:不要跑、不要跑。我這裏廁所缺少人打掃,你來爲我打掃廁所就好,你不會成佛沒關系,你慢慢來,慢慢來,一天,兩天慢慢培養,再爲他說法、說法、說法,咦!有一天他悟到,悟到之後他這個本性,他這個外相慢慢會起信心,噢!這樣我的本性就是跟佛的本性一樣,慢慢引導進來,引導進來之後爲他授記,授記,他將來會成佛,是方便,佛的慈悲,這是《法華經》在比喻,在比喻,因爲諸位沒看過,若有看過的人就知道,若沒看過你就簡單聽我這樣說,你就知道這《法華經》就是在講這樣。顯示佛陀一代教化的次第,像左手邊這個表這樣,左手邊這個表這樣。

  五時,還有通五時跟別五時,諸位!不要看這講義,現在聽我這樣解釋,佛說華嚴時、這叫做別五時。就是分得很清楚,不可以亂,但是佛在講經的時候,佛若在講阿含時,若有諸大菩薩要來問,佛祖會再爲他解答,所以這叫做通五時,雖然他在講《阿含經》,但是有根機比較利的來問他,佛也跟他講根機比較深奧的法,佛在講這個般若時的時候,後面度來的這些,後來才出家的這些不懂,佛雖然講這個般若時,但是根機比較不夠的來問他,佛也跟他講四谛法、十二因緣法,這叫做通五時,那麼這樣講,別五時就是分得很清楚,知道嗎?分得很清楚,每一個時候都……,佛的一輩子就是華嚴時、阿含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,但是這樣講行不通,那佛豈不是就這樣,佛在要入涅槃的時候,或是講般若的時候,根機比較不夠的問說:世尊!世尊!什麼叫做四谛法?你不要問,這已經講過了,二、叁十年前已經講完了,佛祖沒有這樣,來,他也慈悲跟他講四谛法,這樣叫做通五時。同那個時候,通五時就是說同要在講般若的時候,也有講華嚴,也有講四谛法,也有講十二因緣法,也有講權巧菩薩法,對不對?但是實在講它最重要的就是要講這個般若時,這樣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