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你若看枪击要犯或是通缉犯,都留两撇胡子,脸黑黑的,杀气腾腾,你注意看电视抓到通缉犯的,脸黑黑的,牙齿都黄黄的,嚼槟榔的,黄黄的,你一看你就知道这通缉犯,人很奇怪,因为他一辈子都……,都在杀人,动不动就生气,所以他的貌相不会慈悲相,貌相不会慈悲相,你若看高僧大德的脸,不同,你看忏云法师的修行,看广钦老和尚的貌相,看广钦老和尚的貌相,双眼蓝色的,蓝色的,深蓝色的,你看广钦老和尚的眼睛,看忏云法师的威仪,我是不敢说看慧律法师,我是没有那种功夫,噢!那个人有修行的人眼福就是不一样,就是那么慈悲,那么具足智慧,哪有杀气腾腾,没有这样,即使达磨祖师丑也丑得很好看,丑也丑得很好看,所以说有智慧、愚的、善的、恶的,【序分亦复如是。观其序分。便知此经。大小偏圆。】全都很清楚。
○【正宗如身。腑脏无阙者。六腑五脏。皆在身中。极关重要。正宗分亦复如是。一陈依正庄严以启信。】第一陈就是说描述,陈就是将这个东西拿出来,描写,描写这个依报跟正报的庄严,以启这个信让众生产生这个信心。【二劝】,劝告,【应求往生以发愿。三示执持名号以立行。】开示这个我们人要好好念佛,要好好去行。【三种资粮要义。皆在正宗分中。亦为净土重要之义。
○流通如手足。运行不滞者。】没有被障碍。【人有手足。方能运动行走。流通分亦复如是。流传万古。通达十方。即流通今后。无有滞碍。】没有障碍。【故以一人喻一经也。】看到头,五脏六腑,看到脚,就是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的比喻。
【解】故智者释《法华》。初一品皆为序。后十一品半。皆为流通。又一时迹本二门。各分三段。则法师等五品。皆为迹门流通。】在这里有困难的地方。因为《法华经》诸位没看过,所以不知道,没看过,很困难,很困难,但是只有简单跟诸位解释一下,将来诸位我们若是有因缘来讲这个《法华经》,当然我们就会很清楚,所以这个时候是在讲《弥陀经》,那么因为经典有注解出来,所以我们就简单读一下,所以我们今天重心点是在讲这个五时八教。所谓智者迷个《法华》,第一品作序分,这是一种分法,这《法华经》有二十八品,有二十八品,后面十一品半就是作流通分,这是一种的科判,又一时,就是另外一种,又一时,就是又另外一种,另外一种序分、正宗分跟流通分,这一种是第一品作序分,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,到中间,全都是这个正宗分,后面十一品半是流通分,这是一种分法;又,这是另外一种分法,又一时迹本,你们先把笔拿起来,我告诉你,你先写起来,待会我就会跟你解释,“迹”,你旁边写个“释迦牟尼佛”,“本”就是写个:久远劫已经成佛,这个“迹”就是释迦牟尼佛,“本”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来,已经是修行成佛了,已经是修行成佛了,所以依照他的本愿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,所以本就是过去无量劫以来这叫做“本”,“迹”就是出世在印度,示现做释迦佛,那尊叫做“迹”,好!在“迹”的旁边,“迹”的旁边写:十四品,分三分,“本”的旁边写:十四品,也分三分,就是说“迹”因为《法华经》有二十八品,这个迹门,迹门,迹门是分作十四品,十四品分作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本门也是十四品,十四品也分作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简单讲《法华经》就是分作两个,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又一个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知道吗?一本经典在分都是分作序分、正宗分跟流通分,但是《法华经》分作两个,分作两个阶段,前面十四品一个阶段,后面又十四品一个阶段,是这种情形,所以这叫做迹门本门二门各分阶段,各分三个阶段,则法师等五品,皆为迹门流通,这是后面就会讲到,法师就是《法师品》,《法师品》这一品,等下面那些五品,皆为迹门的流通分,迹门就是前面十四品而已。
【讲】此引证初中后三善。智者。】智者大师,【乃天台宗祖师。名智顗。】智顗(顗yǐ:1. 安静。2.庄重恭谨的样子。),【字德安。系颍川人。】颍川人,【其母】这个大师若要出世都不简单,像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九龙吐水,你现在看智者大师他出世是怎样出世的,那都不是普通的人,他母亲【梦五色彩烟萦怀。】五彩色的这个烟绕在她的腹中,绕在她肚子的旁边,萦怀,怀就是肚子。【而生师。及诞光明照室。】照室,光明照室,你想想看,听说我出世也有,不是,那是日光照进来的,那是日光照进来,我出世听说也有光,是日光由外面照进来,那时候刚好清晨,因为我是辰时出世的,刚好有日光,也有光,这跟智者大师不能比,人家那是自然光,我们这是太阳,太阳,出世的时候光明照室。【目有重瞳。】其实重瞳,我看这个,我查这字典,这瞳是眼珠,我们眼睛里面黑的眼珠,意思不就是一个眼睛,两个黑色的黑珠,不然怎么有这个重瞳是什么,我还以为是瞳孔,你知道吗?这智者大师怎么重瞳是双眼皮,我刚开始以为是否双眼皮,双眼皮我也有,这没什么稀奇,这重瞳是重复眼睛的意思,在我的想法,因为我查的说眼珠子有两个,意思是说,可能,因为我们没看到不晓得长什么样子,这字这样写我们也是猜不到,可能是眼睛里面有两个黑点,跟别人不同,不然这个重瞳你们怎么解释,你们看得懂吗?你们也看不懂,我们也没有看到智者大师,总是一个奇奇怪怪的人,就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,不是像我们平凡的人,有光,眼睛又跟人家不同。【卧必合掌。】躺着的时候合掌。【坐必向西。】坐着的时候一定向西方,【诚非常人也。】这不是普通人,【十八岁出家。日诵《法华经》。】诵这个《法华经》,白天都诵这个《法华经》。【诣光州大苏山。礼慧思大师。】慧思大师就是天台宗的祖师,这就是他创造的,慧思大师,【思一见曰:昔日灵山。】会上佛菩萨,我们在念午供的时候都念这个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,昔日的时候有这个灵山会上。【同听《法华》。今复遇矣。】意思就是说这个智者大师来顶礼慧思禅师,因为慧思祖师是一个大彻悟的人,所以一看到他就说:我们同时在世尊的灵山会上都在听世尊的《法华经》,听一听,我们今天再来到这个中国遇上,今复遇矣。【即示普贤道场。顗于此行法华三昧。诵经至《药王菩萨本事品》。是真精进。是名真法供养。寂然入定。】寂然入定。【亲见灵山一会。俨然未散。】就亲自诵到那个地方《法华经•药王菩萨本事品》:“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供养”。入定,看到灵山会上佛菩萨,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讲经,所以经典讲,众生看印度这灵山会上已经不见,但是事实上世尊还在那里说法,只是我们凡夫的眼睛看不到,凡夫的眼睛看不到。俨然未散,【得一旋陀罗尼。】把笔拿起来,旋陀罗尼就是旋转,就是凡夫执著然后我们把它转,旋转就是悟这个差别相,入于平等的空性,简单讲旋就是旋转,陀罗尼就是一个转变,陀罗尼就是旋转,旋陀罗尼就是一个定,悟入这个空性,简单讲这陀罗尼就是一种空性,一个定,他诵这个《法华经》诵到这个地方入定,入定之后看到灵山会上佛菩萨,还在那里讲这个《法华经》,还没结束,佛在对大菩萨讲,当然印度这个灵山会上佛菩萨,我们凡夫看是已经没了,因为凡夫看到是生灭法,这菩萨看还有,所以诸位你们来这里听经的时候,诸佛菩萨都知道,我在这里讲经龙天护法都知道,全都知道,只是我们眼睛没看到而已,眼睛没看到而已,清清楚楚,清清楚楚,所以他会支持我,我的病马上就好了,他会支持我,龙天护法(众鼓掌),那么俨然未散,没有解散,得到一个旋陀罗尼,转这个凡夫的执著,悟这个差别,入这个平等,悟差别,悟差别相,入于平等,这个叫做旋陀罗尼。【后立天台宗。】后来立这个天台宗。【判释如来一代时教。为五时八教。】我们今天最重要就是要讲这个,今天讲可以明天还要再解释。五时八教就是佛祖一辈子所讲的经,把它判作五个时候,五个时间。八教就是四化仪、四化法,我们的讲义就有。【创立三止三观。】三止三观,体空观,什么析空观、体空观、次第三观、当下三观、当体三观,那么体真止,方便随缘止,这总共三止三观,【一生宏扬《法华》。著三大部。】把笔拿起来,不管你懂不懂你都要写起来,法华三大部:第一、《法华文句》,文章的文,句子的句,二、《法华玄义》,玄奘的玄,意义的义,三、《摩诃止观》。再讲一遍:法华三大部,著三大部就是法华三大部,第一、《法华文句》,文章的文,句子的句,一句、两句的句,第二、《法华玄义》,玄奘大师地玄,玄妙的玄,意义的义,意义的义,义理的义,不是意思的意,意义的义第二个义字,《法华玄义》,第三、《摩诃止观》,摩诃就是我们在唱的摩诃萨,《摩诃止观》,止,停止的止,观,就是观想的观,第三叫做《摩诃止观》,叫做法华三大部,不管你懂不懂,你先把它抄起来。【享寿六十七岁。后坐脱于石城寺。】坐着就往生了,表示他是一个圣者,圣者。好!现在将这个讲义拿出来,将这个《弥陀要解讲义》合起来,今天一定讲不完,一定讲不完,讲义拿出来。
这个天台宗五时八教这个没讲绝对不行,天台宗五时八教,五时八教,智顗就是智者大师所主张的天台宗教判,就是将这个佛教我们种种的经典的内容加以分类,加进去解释,从世尊说法的顺序分为华严时、鹿苑时,鹿苑,鹿苑的旁边用个括弧写个:阿含,小乘的。阿含,然后鹿苑的旁边写个:小乘。方等,写一个遍十方平等法,就是大乘,大乘的经典,就是佛刚成道的时候先讲《华严经》叫做华严时,后来《华严经》听不懂,就改讲四谛法、十二因缘法,在鹿苑时,就是对这个五比丘讲,三转*轮,小乘的,后来小乘的根机慢慢成熟,方等就是遍十方,平等法,就是大乘的经典,再来就是般若时,般若时就是讲这个大智慧的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