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【與四念處共修。】就是說在修這個……,叁昧就是正定,你修種種的禅定,比如說配合這個四念處來修,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我們這樣來講我們就了解我們確實不要去造業,下輩子若還沒解脫,又要受這種痛苦,所以他在修定的時候他就連同四念處這樣修,漸漸、漸漸遠離這個惡緣,漸漸、漸漸遠離這個痛苦跟執著,慢慢來。【具叁明八解脫。】叁明: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盡明。八解(xiè)脫,有的人讀作八解(jiě)脫,八解脫。【能破五通外道。】五通外道就是少一個漏盡通。因爲漏盡通是阿羅漢才證得到的。所以五通,這個外道最多只能證五通而已,沒有漏盡通,他沒有漏盡通,外道不能完全斷這個煩惱,所以他有五通的外道,叁明,以前有講過了。八解脫,八解脫。來!這張拿起來,八解脫實在很難解釋,有這個講義沒有?講義,沒有講義的一起看,一起看:
八解脫巴利文,是說依照八種的定力,八種的定力,八種的定力、就是四禅、四空,四禅有四種的定力,四空定有四種的定力,加起來剛好八中的定力,而舍卻對色跟無色的貪欲,這個色,把筆拿起來,這是色界,不是外面的色,你要弄清楚,這個色是色界,與無色是無色界,我們所謂叁界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那麼他現在在講這個對色與無色是針對色界初禅天,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無色是對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的四空天而談的,所以說色與無色的貪欲,又作八背舍,所以八背舍的意思就是說八種,我們若修道這八種的定能夠背叛這個惡業纏身,舍開這個惡業,能夠讓我們離若得樂叫做八背舍,我們一般是向這個五欲六塵而執著,我們若修八種定能夠離開,離開就是背道而馳嘛!舍掉汙染叫做八背舍,八惟無就是說這八種你當下觀照根本就無,根本就無,無論裏面,無論外面,這樣你就能夠跳出叁界,八惟務就是說這八項實實在在是修行人一定要好好修。八者,第一、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,爲除內心之色想,與外諸色修不淨觀。第二、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,內心之色想雖已除盡,但因欲界貪欲難斷,故觀外不淨之相,令生厭惡以求斷除。這真的不曉得在念什麼,這確實真的……,這八背舍突然看到真的不曉得在念什麼,也不曉得講到哪裏,現在我們配合著看,配合看,現在說內有色想,觀諸色解脫,到這裏是一個句號,到這裏是一個段落,那麼內有色想,那裏一個頓號,就是到這裏四字要解釋,觀諸色解脫,這個初禅天的人,初禅天,在一的旁邊寫個初禅,初禅。以前一個初參的人,參禅那個參,初參的人不懂,寫信給忏公,他說:頂禮忏雲老法師,我是初禅學者。忏雲法師說:怎麼那麼厲害馬上修到初禅,很驚人。是初參,初參,寫錯了,寫作:初禅,差很多了,初禅那是有定力的人,內有色想,這裏用一個頓號,裏面就是有這個色,色身,就是說微細的四大,初禅天有一個微細的四大,所以他裏面還有這個色身,還有色想,但是他必須要除掉內心的色法,所以他就從外面修,好!把筆拿起來,內有色想就是觀內,觀諸色解脫就是觀外,現在這樣寫就知道他在講什麼,他爲了要除化內心的色,地、水、火、風五蘊所造的微細,五蘊所造成的身,身心,爲了除掉內心的色的這個思想,從外面先觀,所以這個觀諸色解脫括弧,旁邊寫兩個字:對外,觀外,對外觀這個色,修這個不淨觀,這個外面的色法不淨,當然我裏面的色法不清淨,所以這第一的意思是說初禅天爲了除掉他內心色的想,色想,從外面修、修……,再觀照裏面除掉。第二、第二寫一個:二禅,第二禅,第二禅,第二禅,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,內心的色想雖已除盡,但因欲界的貪欲難斷,所以觀外不淨之相,令生厭惡以求斷除,這個二禅天雖然有這個定力,但是叁界內的欲,欲界的貪欲還有習氣,所以說內無色想,裏面,我們第一個內有色,現在內無色,觀外色解脫,他觀這個外面,外色解脫,第一個是觀諸色解脫,現在是觀外色解脫,內心的色想雖然已經除掉,現在第一個是還沒有除內心的色的想,但是現在內心的色想雖然已經除掉,但是因爲欲界的貪欲難斷,旁邊寫兩個字,寫:習氣難斷,習氣難斷。像女孩子一樣,女孩子很欣賞英俊的男孩,他沒有什麼壞念頭,但是比較英俊的男子走過去,噢!她就看他一眼,習氣重嘛!對不對?看電影的時候回來,噢!男主角什麼特龍,席維什麼史特龍的胸部,回來這麼想,其實她沒想我要跟他結婚,她沒有這樣,習氣,喜歡英俊男孩,習氣都會這樣,習氣,所以欲界貪欲難斷,所以觀這個外面不淨之相,外面不清淨,能夠慢慢讓他斷這個習氣,令生厭惡以求斷除。再來,叁、所以一跟二是初禅跟二禅,叁是第叁,是與第四禅修觀,把筆拿起來,淨解脫,身作證具足住,爲度練善根成滿,棄舍前之不淨觀心,與外色境之淨相修觀,令煩惱不生,身證淨解脫具足安住,因爲這文字很艱澀,讀起來很難了解,所以先寫起來,這個第叁是與第四禅,第四禅定修的,前面兩個這個不清淨觀。再來,修這個清淨觀,第四禅是要修這個清淨觀,他是以無貪來作他的性,所以說第叁說淨解脫的這個身,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,就是他這個色身解脫身作證,用他本身的解脫直去試驗,具足住就是有具足這種條件,能夠安住在第四禅這種定力,所以說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,這就是八背舍的第叁,意思是說他修到清淨觀而得到解脫色身,親自去試,安住在那個境界,證明確實沒錯,叫做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,爲試練善根身成滿,爲了要練習這個善根慢慢成滿,所以他就抛棄前面的不清淨的觀身,現在對外色的境界清淨的相修觀,現在是修清淨觀,令煩惱不生,身證,色身直接證到,證解脫具足安住,安住那個地方,那麼第四到第七是與四無色定才有這個性,四、五、六、七,簡單講就是說就是空無邊處,你先寫起來,空無邊處,空無邊處定。第五、識無邊處定,意識的識。第六、無所有處定。第七、非想非非想處,定就是解脫,修這個八定嘛!看第四,第四就是空無邊處,第五就是識無邊處,第六就是無所有處,第七就是非想非非想處,第四、超諸色想,滅有對想,不思惟,我現在若在讀的時候,你筆拿起來,一點、一點點下去,怎樣讀你才會知道,超諸色想,一點,滅有對想,一點,不思惟種種想,一點,入無邊空,一點,空無邊處,一點,具足住解脫,一點,不然會看不懂。再讀一遍:超諸色想,一點,滅有對想,一點,不思惟種種想,一點,入無邊空,一點,空無邊處,一點,具足住解脫,一點,意思是說超諸色想,超這個色界,所有色法的想,滅有對想,還是對內,還是對外,沒有對內,也沒有對外,沒有這個相對的想,不思惟種種想,每樣都不想,全都放下,入無邊處、入無邊空就是證到這個無量無邊的空,空,再來空無邊處,要找這個邊找不到,因爲破除這裏面的對色跟外面的對色,具足住解脫,具足有這種能力,證滅有對之色想,全都滅掉這個有相對的這個色法,不是色法,色界的想法,色身,修這個空無邊處之行相而成就,簡單講修到空無邊。底下:第五、超一切空無邊處,入無邊識,識無邊處,具足住解脫,筆拿著准備好,超一切空無邊處,超一切空無邊處,一點,入無邊識,一點,識無邊處,又一點,這樣看就看得懂,超一切空無邊處就是超越前面的空無邊,現在又比第四高一級,第一是空無邊處,現在是超一切空無邊處,進入這個無邊識,意識也無邊,無量無邊,識無邊處,識無邊,這個唯識學說性識周遍法界,具足住解脫,底下說棄舍這空無邊識,空無邊的心,修這個識無邊之相而成就,所以我們說這是識無邊處定。第六,破掉這個識無邊處,超一切識無邊處,一點,入無所有,一點,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,現在第六又超越這第五,現在換超越這個一切識無邊處,入這個無所有無所有處,具足住解脫,就是棄舍這個色,無邊心,無量無邊,修這個無所有之相而成就,第七,第七就要超越第六了,超一切無所有處入于非想非非想處,具足住解脫,這就是非想非非想處,棄舍無所有心,就是說我們這個心雖然無所有,但是這個連心都要放下,無有明勝相,沒有覺得自己很偉大,沒有覺得我修這個行很明勝,很光明殊勝的意思,信這個非無想之相,安住在非無想之相並成就之,安住在非無想之相。第八、第八是依有頂地,就是說叁界最高,第八就是修到叁界最高,最後這個階段,他滅所有所産生這個心,所攀緣一切,所以說第八說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,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,把筆拿起來,我叫你點,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,一個點,入想,一個點,受,一個點,滅,一個點,身作證具足住解脫,一個點,爲什麼這麼說呢?入這個想也滅掉,受也滅掉,滅掉這個想,滅掉這第六意識,滅掉這個受就是前五識的感受,叫做滅想受,滅這個想,滅第六意識的分別心,滅前五識造業的這個門,就是受,所以滅想受,想受滅,身作證具足住解脫,色身直接作證明去試驗,安住在解脫,厭舍受想就是厭離,厭離,舍開這個前五識的感受跟第六意識的分別,入滅一切心心所法之滅盡定,入滅,入這個一切心,一切心包括八識,就是包括一切的心,把筆拿起來,心就是八識心王,心所,五十一個心所法,將來會講到《百法明門論》,你先寫起來,一切心就是八個心王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識,爲什麼講心王呢?王,爲什麼講心所法呢?就像大臣一樣,有這八識他就有愛,就有恨,就有執著,就有貪心,所以心所就像大臣老是跟隨國王的旁邊,心就是心王,心王就是在發號司令的,第六意識說這分別,這花很美,第七意識說采回家,這樣就造成一個貪,這貪就老是跟隨在八識裏面,所以心就是心王,講八個意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識,八識,是不是?心所法就是五十一個心所法,心所法就像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