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【与四念处共修。】就是说在修这个……,三昧就是正定,你修种种的禅定,比如说配合这个四念处来修,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,我们这样来讲我们就了解我们确实不要去造业,下辈子若还没解脱,又要受这种痛苦,所以他在修定的时候他就连同四念处这样修,渐渐、渐渐远离这个恶缘,渐渐、渐渐远离这个痛苦跟执著,慢慢来。【具三明八解脱。】三明: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尽明。八解(xiè)脱,有的人读作八解(jiě)脱,八解脱。【能破五通外道。】五通外道就是少一个漏尽通。因为漏尽通是阿罗汉才证得到的。所以五通,这个外道最多只能证五通而已,没有漏尽通,他没有漏尽通,外道不能完全断这个烦恼,所以他有五通的外道,三明,以前有讲过了。八解脱,八解脱。来!这张拿起来,八解脱实在很难解释,有这个讲义没有?讲义,没有讲义的一起看,一起看:
八解脱巴利文,是说依照八种的定力,八种的定力,八种的定力、就是四禅、四空,四禅有四种的定力,四空定有四种的定力,加起来刚好八中的定力,而舍却对色跟无色的贪欲,这个色,把笔拿起来,这是色界,不是外面的色,你要弄清楚,这个色是色界,与无色是无色界,我们所谓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那么他现在在讲这个对色与无色是针对色界初禅天,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无色是对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的四空天而谈的,所以说色与无色的贪欲,又作八背舍,所以八背舍的意思就是说八种,我们若修道这八种的定能够背叛这个恶业缠身,舍开这个恶业,能够让我们离若得乐叫做八背舍,我们一般是向这个五欲六尘而执著,我们若修八种定能够离开,离开就是背道而驰嘛!舍掉污染叫做八背舍,八惟无就是说这八种你当下观照根本就无,根本就无,无论里面,无论外面,这样你就能够跳出三界,八惟务就是说这八项实实在在是修行人一定要好好修。八者,第一、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,为除内心之色想,与外诸色修不净观。第二、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,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,但因欲界贪欲难断,故观外不净之相,令生厌恶以求断除。这真的不晓得在念什么,这确实真的……,这八背舍突然看到真的不晓得在念什么,也不晓得讲到哪里,现在我们配合着看,配合看,现在说内有色想,观诸色解脱,到这里是一个句号,到这里是一个段落,那么内有色想,那里一个顿号,就是到这里四字要解释,观诸色解脱,这个初禅天的人,初禅天,在一的旁边写个初禅,初禅。以前一个初参的人,参禅那个参,初参的人不懂,写信给忏公,他说:顶礼忏云老法师,我是初禅学者。忏云法师说:怎么那么厉害马上修到初禅,很惊人。是初参,初参,写错了,写作:初禅,差很多了,初禅那是有定力的人,内有色想,这里用一个顿号,里面就是有这个色,色身,就是说微细的四大,初禅天有一个微细的四大,所以他里面还有这个色身,还有色想,但是他必须要除掉内心的色法,所以他就从外面修,好!把笔拿起来,内有色想就是观内,观诸色解脱就是观外,现在这样写就知道他在讲什么,他为了要除化内心的色,地、水、火、风五蕴所造的微细,五蕴所造成的身,身心,为了除掉内心的色的这个思想,从外面先观,所以这个观诸色解脱括弧,旁边写两个字:对外,观外,对外观这个色,修这个不净观,这个外面的色法不净,当然我里面的色法不清净,所以这第一的意思是说初禅天为了除掉他内心色的想,色想,从外面修、修……,再观照里面除掉。第二、第二写一个:二禅,第二禅,第二禅,第二禅,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,内心的色想虽已除尽,但因欲界的贪欲难断,所以观外不净之相,令生厌恶以求断除,这个二禅天虽然有这个定力,但是三界内的欲,欲界的贪欲还有习气,所以说内无色想,里面,我们第一个内有色,现在内无色,观外色解脱,他观这个外面,外色解脱,第一个是观诸色解脱,现在是观外色解脱,内心的色想虽然已经除掉,现在第一个是还没有除内心的色的想,但是现在内心的色想虽然已经除掉,但是因为欲界的贪欲难断,旁边写两个字,写:习气难断,习气难断。像女孩子一样,女孩子很欣赏英俊的男孩,他没有什么坏念头,但是比较英俊的男子走过去,噢!她就看他一眼,习气重嘛!对不对?看电影的时候回来,噢!男主角什么特龙,席维什么史特龙的胸部,回来这么想,其实她没想我要跟他结婚,她没有这样,习气,喜欢英俊男孩,习气都会这样,习气,所以欲界贪欲难断,所以观这个外面不净之相,外面不清净,能够慢慢让他断这个习气,令生厌恶以求断除。再来,三、所以一跟二是初禅跟二禅,三是第三,是与第四禅修观,把笔拿起来,净解脱,身作证具足住,为度练善根成满,弃舍前之不净观心,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,令烦恼不生,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,因为这文字很艰涩,读起来很难了解,所以先写起来,这个第三是与第四禅,第四禅定修的,前面两个这个不清净观。再来,修这个清净观,第四禅是要修这个清净观,他是以无贪来作他的性,所以说第三说净解脱的这个身,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,就是他这个色身解脱身作证,用他本身的解脱直去试验,具足住就是有具足这种条件,能够安住在第四禅这种定力,所以说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,这就是八背舍的第三,意思是说他修到清净观而得到解脱色身,亲自去试,安住在那个境界,证明确实没错,叫做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,为试练善根身成满,为了要练习这个善根慢慢成满,所以他就抛弃前面的不清净的观身,现在对外色的境界清净的相修观,现在是修清净观,令烦恼不生,身证,色身直接证到,证解脱具足安住,安住那个地方,那么第四到第七是与四无色定才有这个性,四、五、六、七,简单讲就是说就是空无边处,你先写起来,空无边处,空无边处定。第五、识无边处定,意识的识。第六、无所有处定。第七、非想非非想处,定就是解脱,修这个八定嘛!看第四,第四就是空无边处,第五就是识无边处,第六就是无所有处,第七就是非想非非想处,第四、超诸色想,灭有对想,不思惟,我现在若在读的时候,你笔拿起来,一点、一点点下去,怎样读你才会知道,超诸色想,一点,灭有对想,一点,不思惟种种想,一点,入无边空,一点,空无边处,一点,具足住解脱,一点,不然会看不懂。再读一遍:超诸色想,一点,灭有对想,一点,不思惟种种想,一点,入无边空,一点,空无边处,一点,具足住解脱,一点,意思是说超诸色想,超这个色界,所有色法的想,灭有对想,还是对内,还是对外,没有对内,也没有对外,没有这个相对的想,不思惟种种想,每样都不想,全都放下,入无边处、入无边空就是证到这个无量无边的空,空,再来空无边处,要找这个边找不到,因为破除这里面的对色跟外面的对色,具足住解脱,具足有这种能力,证灭有对之色想,全都灭掉这个有相对的这个色法,不是色法,色界的想法,色身,修这个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,简单讲修到空无边。底下:第五、超一切空无边处,入无边识,识无边处,具足住解脱,笔拿着准备好,超一切空无边处,超一切空无边处,一点,入无边识,一点,识无边处,又一点,这样看就看得懂,超一切空无边处就是超越前面的空无边,现在又比第四高一级,第一是空无边处,现在是超一切空无边处,进入这个无边识,意识也无边,无量无边,识无边处,识无边,这个唯识学说性识周遍法界,具足住解脱,底下说弃舍这空无边识,空无边的心,修这个识无边之相而成就,所以我们说这是识无边处定。第六,破掉这个识无边处,超一切识无边处,一点,入无所有,一点,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,现在第六又超越这第五,现在换超越这个一切识无边处,入这个无所有无所有处,具足住解脱,就是弃舍这个色,无边心,无量无边,修这个无所有之相而成就,第七,第七就要超越第六了,超一切无所有处入于非想非非想处,具足住解脱,这就是非想非非想处,弃舍无所有心,就是说我们这个心虽然无所有,但是这个连心都要放下,无有明胜相,没有觉得自己很伟大,没有觉得我修这个行很明胜,很光明殊胜的意思,信这个非无想之相,安住在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,安住在非无想之相。第八、第八是依有顶地,就是说三界最高,第八就是修到三界最高,最后这个阶段,他灭所有所产生这个心,所攀缘一切,所以说第八说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,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,把笔拿起来,我叫你点,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,一个点,入想,一个点,受,一个点,灭,一个点,身作证具足住解脱,一个点,为什么这么说呢?入这个想也灭掉,受也灭掉,灭掉这个想,灭掉这第六意识,灭掉这个受就是前五识的感受,叫做灭想受,灭这个想,灭第六意识的分别心,灭前五识造业的这个门,就是受,所以灭想受,想受灭,身作证具足住解脱,色身直接作证明去试验,安住在解脱,厌舍受想就是厌离,厌离,舍开这个前五识的感受跟第六意识的分别,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,入灭,入这个一切心,一切心包括八识,就是包括一切的心,把笔拿起来,心就是八识心王,心所,五十一个心所法,将来会讲到《百法明门论》,你先写起来,一切心就是八个心王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识,为什么讲心王呢?王,为什么讲心所法呢?就像大臣一样,有这八识他就有爱,就有恨,就有执著,就有贪心,所以心所就像大臣老是跟随国王的旁边,心就是心王,心王就是在发号司令的,第六意识说这分别,这花很美,第七意识说采回家,这样就造成一个贪,这贪就老是跟随在八识里面,所以心就是心王,讲八个意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识,八识,是不是?心所法就是五十一个心所法,心所法就像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