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鬧饑荒的時候。【以稗飯】稗飯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稀飯,稗飯就是在說稀飯,用一碗稀飯,一碗稀飯功德多大你不曉得,讀看看你就昏倒,(用稗實做的飯。一種粗劣的飯食。稗:一年生草本植物,長在稻田裏或低濕的地方,形狀像稻,是稻田的害草。果實可釀酒、做飼料。)(下面法師後補講)再來,由昔饑世以稗飯施辟支佛,這個稗(bài),因爲古時候沒有那個稀飯的名詞,所以有的人說這個稗飯是說麥,麥子長出來比較雜的沒有人要的,沒人要的,沒人要的,或是裏面的雜穗,稻穗有雜穗,比較差的,其實有別種注解是說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稀飯,稀飯而不是那種什麼比較壞的那個東西,我聽別的法師開示也是同樣這樣講,說這個稗飯是一種稀飯,不管它是什麼的,總而言之他就是端一碗飯,不是很好的質料來供養辟支佛,查字典它也不說什麼稻、麥,雜穗的東西,也沒有這樣寫,過去我聽高僧大德開示是說稀飯的意思,這個有人提出來。【施辟支佛。九十一劫。】九十一劫,【不受貧窮。】所以我就又講一句過年點個燈不錯,你九十一劫吃穿不用擔心,【得如意樂。亦佛之堂弟。聽法之時。常樂睡眠。佛即呵雲:咄咄何爲睡。】咄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喂、喂……怎麼在睡覺。【螺蛳蚌蛤類。】螺蛳就是我們所講的蚬,螺蛳、蛤這一類的,螺蛳蚌蛤類,【一睡一千年。】就是一睡就一千年。【不聞佛名字。】沒有聽到佛的名號,一睡就一千年。【因聞佛呵。恐受墜落。】吃施主的不修行會墜落。【乃自責發憤。經七晝夜。眼不交睫。】就是眼睛……,眼不交睫就是不合眼,上面,睫毛之間沒有蓋下來,沒有蓋下來。【精進失目。】精進到失明,精進到眼睛看不到,【佛憐而度之。】佛就憐愍度他,【示以樂見照明金剛叁昧。】有的讀作lè見照明金剛叁昧,就是看得很清楚。【好樂反見。】就是說歡喜,反見就是說回光返照,我們現在在看是用意識在看,他不是,他看回去,誰在看,悟到本性的意思,所以叫做【照明金剛不壞本體。而得正定。遂得半頭天眼。】半頭天眼就是頭上,整個頭看天上都看得到,就是天眼,他看不是用眼睛在看,是用這個地方在看,半頭天眼,用這裏看,所以他看這個叁千大千世界,【告螺髻梵王雲】就跟這個梵王這麼說【:我不因眼。】眼睛是意識,【觀】我沒有用眼睛觀察,用什麼?用這個半頭天眼,觀這個【大千界。如觀掌中。庵摩羅果】庵摩羅果我們現在所講的芭樂,芭樂,客家人稱爲芭樂,就是我在雷音寺的時候腹瀉很嚴重,住持很慈悲:法師,腹瀉不止,我拿芭樂汁給你吃,吃了就好了。我說:哪個蕃石榴?蕃石榴圓圓的,我看了就知道,就帶我去看,蕃石榴,蕃石榴搞了老半天,聽不懂,客家話你若學一句就每句都很好用,都聽不懂,【(譯雲難分別,似桃非桃,似柰非柰)。是爲天眼第一。】【
如是等。諸大弟子。如是。指上十六尊宿。】宿就是年紀很大,德行夠,【等者。等余未列之衆。
此等常隨衆。本法身大士。示作聲聞(解見在前)。爲影響衆者。或過去古佛。倒駕慈航。或法身大士。隱本垂迹。】隱本垂迹,隱本就是……,把筆拿起來,隱本就是本來就是大菩薩但是隱藏起來。垂迹就是示現聲聞身。隱本就是內秘菩薩行,垂迹就是外現聲聞身,本就是久遠劫以來他是菩薩,迹就是這輩子示現,他是示現聲聞,叫做隱本垂迹,【或他方聖衆。影響法會。助宏道化。今聞淨土攝受十方衆生。不可思議功德。得第一義悉檀之益。第一義悉檀。】就是中道實相,悉檀就是一切施,一切布施,意思就是說一切的布施都不離中道的意思,第一義悉檀【爲四悉檀之一。得入理益。】得到這個本體,得到這個理,【所入之理。】即中道第一義谛之理。【即中道第一義谛之理。
○增道損生者。】增道損生,【聞此念佛法門。悟唯心淨土。見自性彌陀。破一分無明(無明減少一品則爲損生)。】損生就是去掉無明的意思,增道損生,增加這個道力,增加佛性,損生就是去掉無明的意思,【證一分叁德(即中道第一義谛之理。增證一分,即爲增道)。自淨佛土。即淨自心之佛土。複名當機衆者。因此等常隨衆之機。與念佛之教相當。堪能得益。故稱爲當機衆矣。】當機衆,當機衆就是常常跟隨在佛的身邊,佛講經就是從這裏,影響衆就是說,那些都已是菩薩是來隨喜參加,來影響這個法會叫做影響衆,所以一個叫做當機衆,就是佛專門爲這些小乘的阿羅漢而講的,影響衆就是影響這個法會。
【初聲聞衆竟。
有幾個地方我們稍微講得太快,現在修正一下:
歎曰:短小比丘,那個是指舍利弗,智慧難概,況堂堂者乎?我們昨天講佛陀,講太快,那是指難陀,那是難陀,不是佛陀,第一點。
再來,再來講一句,我想七個鍾頭的那一句。李炳南老居士序文,“閑嘗省其咎由,其辭至無可遁,其事至無可委者,何以末先塼本于上海,終不肇末于臺灣”。我曾常常檢討這本書怎麼錯誤這麼多,其辭至無可遁,就是說發覺這個錯誤實在是無法找任何理由,這個辭句來搪塞跟逃遁這個責任,其辭至無可遁就是說用任何的名詞、語言,都無法逃避錯誤的責任,這個過錯,這本書以訛傳訛傳那麼多錯誤,這個李老師要找出這個咎由,下面說其辭至無可遁,無論你用另一個語言、詞句都無法搪塞,逃避這種錯誤的責任,其事至無可委者,這種的錯誤,錯誤,錯誤到讓它一直流傳到今天這種事實,這種的責任是不可以推诿,其事至無可委就更說你推不掉這個責任,這種以訛傳訛,上海沒改變,來到臺灣又沒改變,這種的事實,這個其事就是說這個責任到無可委,就是說不可能推掉的意思,爲什麼不先在上海叫做塼本,還有肇末塼本就是先等其本,以正其末叫做肇末,這塼本跟肇末是一個名詞,那麼因此說爲什麼你不先在上海就糾正呢?又來臺灣又沒有改變它,這樣讓它流傳叁十年,流傳叁十年的錯誤,這麼多的錯誤,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,所以我再讀一遍:閑嘗省其咎由,】我常常這樣檢討這個錯誤的流傳,【其辭至無可遁,】就是說你用任何的名詞找任何的理由來,你都無法逃避這種責任,至無可遁,無法逃避,【其事至無可委者,】這個責任到哪裏你都推托不了,【何以末先塼本于上海,終不肇末于臺灣【爲什麼沒有在上海先改變,來臺灣又沒有糾正,怎麼讓它流傳叁十年,這是有人寫信向我建議說是這種意思。
丁二菩薩衆
【經】並諸菩薩摩呵薩。文殊師利(此雲妙德)法王子。阿逸多(此雲無能勝。彌勒菩薩之名。)菩薩。乾陀呵提(此雲不休息)菩薩。常精進菩薩。與如是等。諸大菩薩。
【解】菩薩摩呵薩。此雲大道心。成就衆生。乃智悲(並)(雙)運。自他兼利之稱。】並諸菩薩摩诃薩,不只是那些大弟子,跟這些大菩薩,文殊師利“此去妙德”,不可思議的德行,妙德,法王子他就是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七佛之師,所以智慧跟辯才是一流的,因此他是可以……,法王子就是說佛傳下來,我們說太子、太子,那麼可以有這種智慧能力來傳這個佛的衣缽,這個正法,荷擔如來的家業,這叫做法王子。阿逸多菩薩,阿逸多“此雲無能勝”,沒有人比這個人更行。乾陀诃提菩薩,“此雲不休息”,一直精進。常精進菩薩,與如是等諸大菩薩,現在先講菩薩的名。解,菩薩摩诃薩翻譯作中文叫做大道心,成就衆生,發這個大慈悲心要成就衆生,乃是智慧和這個悲願,兩種合在一起,智慧跟慈悲又運,自他兼利之稱,自利再來利他。
【講】此釋菩薩通名。正文並者。及也。承前文義。】我們臺灣話叫做一起,跟這些諸大菩薩一起,【在會聽衆。不獨聲聞。諸菩薩。亦所同聞。摩诃薩。】摩诃薩,【乃菩薩中大菩薩。此雲大道心成就衆生。大道心者。發大菩提(梵語菩提此翻爲道)心。】所以說大道心衆生。【即運智上求佛道也。成就衆生。乃運悲下度衆生也。故曰智悲雙運。自他兼利者。運智上求是自利。運悲下度是利他。】這一看就很簡單,【菩薩二利兼焉。
【解】佛爲法王。文殊紹佛家業。】紹佛家業,【名法王子。菩薩衆中。智慧第一。非勇猛實智。不能證解淨土法門。故居初。】因此我們若看經典,我們若會讀經典,讀到這裏你就知道這本經典不是普通人能夠了解的,第一個就請文殊師利菩薩出來,表示這本經要大智慧的人才能夠深信,沒那麼簡單。
【講】此釋文殊等別名。佛爲法中之王。于法而得自在。王者。自在之義也。法王有叁子。】叁種兒子。【菩薩是真子。】確確實實是真的像佛真的兒子一樣。【二乘】就是聲聞跟緣覺,【是庶子。】庶子就是妾所生之子。我們說姨太太,人家的姨太太,第二房所生的,妾所生的兒子,二乘就是聲聞跟緣覺,【凡夫是外子。】不是真子跟庶子,是外,可以說還沒入門,還沒有入這個門,外子。所以說【于真子中。文殊爲首。】文殊菩薩爲首,【能承紹佛之家業。】能承紹佛之家業。【故名法王子(即菩薩之別稱。)。菩薩衆中。智慧第一者。文殊爲七佛之師。過去已成龍種尊王如來。】我們所讀的龍種上尊王如來,龍種尊王如來,【現在北方成佛。名曰寶積。】寶積,【得一切種智。倒駕慈航。勇猛實智。即根本智。】根本智就是悟空,悟到空性,根本智;後得智就是覺有。【非此智。不能證解淨土法門。】沒有文殊師利菩薩這種智慧,不能證得淨土法門的奧妙。【難信之法。故以文殊】菩薩【居初。
【解】彌勒當來成佛。現居等覺。】現居等覺,【以究竟嚴淨佛國爲要務。故列次。】列次。彌勒佛當來成佛是一種未來佛,現在正在等覺菩薩,現居等覺,等覺菩薩,以究竟嚴淨佛國,我們現在講彌勒淨土,所以排在第二的,所以這本經是文殊師利菩薩之後是排第一,文殊師利菩薩之後,彌勒菩薩是排第二,排第二。
【講】梵語彌勒。此雲慈氏。】很慈悲的意思。【姓也。本名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