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闹饥荒的时候。【以稗饭】稗饭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稀饭,稗饭就是在说稀饭,用一碗稀饭,一碗稀饭功德多大你不晓得,读看看你就昏倒,(用稗实做的饭。一种粗劣的饭食。稗:一年生草本植物,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,形状像稻,是稻田的害草。果实可酿酒、做饲料。)(下面法师后补讲)再来,由昔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,这个稗(bài),因为古时候没有那个稀饭的名词,所以有的人说这个稗饭是说麦,麦子长出来比较杂的没有人要的,没人要的,没人要的,或是里面的杂穗,稻穗有杂穗,比较差的,其实有别种注解是说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稀饭,稀饭而不是那种什么比较坏的那个东西,我听别的法师开示也是同样这样讲,说这个稗饭是一种稀饭,不管它是什么的,总而言之他就是端一碗饭,不是很好的质料来供养辟支佛,查字典它也不说什么稻、麦,杂穗的东西,也没有这样写,过去我听高僧大德开示是说稀饭的意思,这个有人提出来。【施辟支佛。九十一劫。】九十一劫,【不受贫穷。】所以我就又讲一句过年点个灯不错,你九十一劫吃穿不用担心,【得如意乐。亦佛之堂弟。听法之时。常乐睡眠。佛即呵云:咄咄何为睡。】咄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喂、喂……怎么在睡觉。【螺蛳蚌蛤类。】螺蛳就是我们所讲的蚬,螺蛳、蛤这一类的,螺蛳蚌蛤类,【一睡一千年。】就是一睡就一千年。【不闻佛名字。】没有听到佛的名号,一睡就一千年。【因闻佛呵。恐受坠落。】吃施主的不修行会坠落。【乃自责发愤。经七昼夜。眼不交睫。】就是眼睛……,眼不交睫就是不合眼,上面,睫毛之间没有盖下来,没有盖下来。【精进失目。】精进到失明,精进到眼睛看不到,【佛怜而度之。】佛就怜愍度他,【示以乐见照明金刚三昧。】有的读作lè见照明金刚三昧,就是看得很清楚。【好乐反见。】就是说欢喜,反见就是说回光返照,我们现在在看是用意识在看,他不是,他看回去,谁在看,悟到本性的意思,所以叫做【照明金刚不坏本体。而得正定。遂得半头天眼。】半头天眼就是头上,整个头看天上都看得到,就是天眼,他看不是用眼睛在看,是用这个地方在看,半头天眼,用这里看,所以他看这个三千大千世界,【告螺髻梵王云】就跟这个梵王这么说【:我不因眼。】眼睛是意识,【观】我没有用眼睛观察,用什么?用这个半头天眼,观这个【大千界。如观掌中。庵摩罗果】庵摩罗果我们现在所讲的芭乐,芭乐,客家人称为芭乐,就是我在雷音寺的时候腹泻很严重,住持很慈悲:法师,腹泻不止,我拿芭乐汁给你吃,吃了就好了。我说:哪个蕃石榴?蕃石榴圆圆的,我看了就知道,就带我去看,蕃石榴,蕃石榴搞了老半天,听不懂,客家话你若学一句就每句都很好用,都听不懂,【(译云难分别,似桃非桃,似柰非柰)。是为天眼第一。】【
如是等。诸大弟子。如是。指上十六尊宿。】宿就是年纪很大,德行够,【等者。等余未列之众。
此等常随众。本法身大士。示作声闻(解见在前)。为影响众者。或过去古佛。倒驾慈航。或法身大士。隐本垂迹。】隐本垂迹,隐本就是……,把笔拿起来,隐本就是本来就是大菩萨但是隐藏起来。垂迹就是示现声闻身。隐本就是内秘菩萨行,垂迹就是外现声闻身,本就是久远劫以来他是菩萨,迹就是这辈子示现,他是示现声闻,叫做隐本垂迹,【或他方圣众。影响法会。助宏道化。今闻净土摄受十方众生。不可思议功德。得第一义悉檀之益。第一义悉檀。】就是中道实相,悉檀就是一切施,一切布施,意思就是说一切的布施都不离中道的意思,第一义悉檀【为四悉檀之一。得入理益。】得到这个本体,得到这个理,【所入之理。】即中道第一义谛之理。【即中道第一义谛之理。
○增道损生者。】增道损生,【闻此念佛法门。悟唯心净土。见自性弥陀。破一分无明(无明减少一品则为损生)。】损生就是去掉无明的意思,增道损生,增加这个道力,增加佛性,损生就是去掉无明的意思,【证一分三德(即中道第一义谛之理。增证一分,即为增道)。自净佛土。即净自心之佛土。复名当机众者。因此等常随众之机。与念佛之教相当。堪能得益。故称为当机众矣。】当机众,当机众就是常常跟随在佛的身边,佛讲经就是从这里,影响众就是说,那些都已是菩萨是来随喜参加,来影响这个法会叫做影响众,所以一个叫做当机众,就是佛专门为这些小乘的阿罗汉而讲的,影响众就是影响这个法会。
【初声闻众竟。
有几个地方我们稍微讲得太快,现在修正一下:
叹曰:短小比丘,那个是指舍利弗,智慧难概,况堂堂者乎?我们昨天讲佛陀,讲太快,那是指难陀,那是难陀,不是佛陀,第一点。
再来,再来讲一句,我想七个钟头的那一句。李炳南老居士序文,“闲尝省其咎由,其辞至无可遁,其事至无可委者,何以末先塼本于上海,终不肇末于台湾”。我曾常常检讨这本书怎么错误这么多,其辞至无可遁,就是说发觉这个错误实在是无法找任何理由,这个辞句来搪塞跟逃遁这个责任,其辞至无可遁就是说用任何的名词、语言,都无法逃避错误的责任,这个过错,这本书以讹传讹传那么多错误,这个李老师要找出这个咎由,下面说其辞至无可遁,无论你用另一个语言、词句都无法搪塞,逃避这种错误的责任,其事至无可委者,这种的错误,错误,错误到让它一直流传到今天这种事实,这种的责任是不可以推诿,其事至无可委就更说你推不掉这个责任,这种以讹传讹,上海没改变,来到台湾又没改变,这种的事实,这个其事就是说这个责任到无可委,就是说不可能推掉的意思,为什么不先在上海叫做塼本,还有肇末塼本就是先等其本,以正其末叫做肇末,这塼本跟肇末是一个名词,那么因此说为什么你不先在上海就纠正呢?又来台湾又没有改变它,这样让它流传三十年,流传三十年的错误,这么多的错误,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,所以我再读一遍:闲尝省其咎由,】我常常这样检讨这个错误的流传,【其辞至无可遁,】就是说你用任何的名词找任何的理由来,你都无法逃避这种责任,至无可遁,无法逃避,【其事至无可委者,】这个责任到哪里你都推托不了,【何以末先塼本于上海,终不肇末于台湾【为什么没有在上海先改变,来台湾又没有纠正,怎么让它流传三十年,这是有人写信向我建议说是这种意思。
丁二菩萨众
【经】并诸菩萨摩呵萨。文殊师利(此云妙德)法王子。阿逸多(此云无能胜。弥勒菩萨之名。)菩萨。乾陀呵提(此云不休息)菩萨。常精进菩萨。与如是等。诸大菩萨。
【解】菩萨摩呵萨。此云大道心。成就众生。乃智悲(并)(双)运。自他兼利之称。】并诸菩萨摩诃萨,不只是那些大弟子,跟这些大菩萨,文殊师利“此去妙德”,不可思议的德行,妙德,法王子他就是这个文殊师利菩萨七佛之师,所以智慧跟辩才是一流的,因此他是可以……,法王子就是说佛传下来,我们说太子、太子,那么可以有这种智慧能力来传这个佛的衣钵,这个正法,荷担如来的家业,这叫做法王子。阿逸多菩萨,阿逸多“此云无能胜”,没有人比这个人更行。乾陀诃提菩萨,“此云不休息”,一直精进。常精进菩萨,与如是等诸大菩萨,现在先讲菩萨的名。解,菩萨摩诃萨翻译作中文叫做大道心,成就众生,发这个大慈悲心要成就众生,乃是智慧和这个悲愿,两种合在一起,智慧跟慈悲又运,自他兼利之称,自利再来利他。
【讲】此释菩萨通名。正文并者。及也。承前文义。】我们台湾话叫做一起,跟这些诸大菩萨一起,【在会听众。不独声闻。诸菩萨。亦所同闻。摩诃萨。】摩诃萨,【乃菩萨中大菩萨。此云大道心成就众生。大道心者。发大菩提(梵语菩提此翻为道)心。】所以说大道心众生。【即运智上求佛道也。成就众生。乃运悲下度众生也。故曰智悲双运。自他兼利者。运智上求是自利。运悲下度是利他。】这一看就很简单,【菩萨二利兼焉。
【解】佛为法王。文殊绍佛家业。】绍佛家业,【名法王子。菩萨众中。智慧第一。非勇猛实智。不能证解净土法门。故居初。】因此我们若看经典,我们若会读经典,读到这里你就知道这本经典不是普通人能够了解的,第一个就请文殊师利菩萨出来,表示这本经要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深信,没那么简单。
【讲】此释文殊等别名。佛为法中之王。于法而得自在。王者。自在之义也。法王有三子。】三种儿子。【菩萨是真子。】确确实实是真的像佛真的儿子一样。【二乘】就是声闻跟缘觉,【是庶子。】庶子就是妾所生之子。我们说姨太太,人家的姨太太,第二房所生的,妾所生的儿子,二乘就是声闻跟缘觉,【凡夫是外子。】不是真子跟庶子,是外,可以说还没入门,还没有入这个门,外子。所以说【于真子中。文殊为首。】文殊菩萨为首,【能承绍佛之家业。】能承绍佛之家业。【故名法王子(即菩萨之别称。)。菩萨众中。智慧第一者。文殊为七佛之师。过去已成龙种尊王如来。】我们所读的龙种上尊王如来,龙种尊王如来,【现在北方成佛。名曰宝积。】宝积,【得一切种智。倒驾慈航。勇猛实智。即根本智。】根本智就是悟空,悟到空性,根本智;后得智就是觉有。【非此智。不能证解净土法门。】没有文殊师利菩萨这种智慧,不能证得净土法门的奥妙。【难信之法。故以文殊】菩萨【居初。
【解】弥勒当来成佛。现居等觉。】现居等觉,【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。故列次。】列次。弥勒佛当来成佛是一种未来佛,现在正在等觉菩萨,现居等觉,等觉菩萨,以究竟严净佛国,我们现在讲弥勒净土,所以排在第二的,所以这本经是文殊师利菩萨之后是排第一,文殊师利菩萨之后,弥勒菩萨是排第二,排第二。
【讲】梵语弥勒。此云慈氏。】很慈悲的意思。【姓也。本名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